以上内容的史料,均取自文天祥《指南录·纪事》的序文。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指南录》是文天祥诗歌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他此前的诗,虽也可见感时忧怀的上品,但由于生活相对安定,内心跌宕起伏不大,大多显得安逸平淡,且不痛不痒的酬唱甚至游戏之作居多,论其平庸也不无根据。而自德祐勤王慨然奋起之后,他将自己对人格理想的追求与抗元救国的壮举和磨难相激相冲,在诗中抒发饱经丧乱的忧愤情思和惨戚感慨,用以作为铸炼理想人格的手段,诗风一变而为沉郁怆凉、雄放悲壮,写下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黄钟之作。《指南录》之后的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追仿杜甫“以咏歌之辞,寓记载之实”的纪事手法,自觉地写志存史,诗前多有小序,诗序结合,并经他亲手编订成《指南录》、《指南后录》,为后人研究他的心灵史及其背景留下了翔实的资料。
其他人都回临安去了,独文天祥被拘元营,这未必不是谢道清想要的结果。她派文天祥来洽降,难道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吗,不怕他把事情搞砸吗?但换个角度,遍数满朝大臣,还有谁比他更适合充当与伯颜讨价还价的棋子呢,有谁能像他那样敢在悍敌面前伸张道义呢?就是最终将他抛弃了,还可在伯颜那里得一筹码,又借伯颜之手除去了身边的一个绊脚石,这难道不是一个高招吗?对这样的结果,文天祥也不是没有料到,行前杜浒也认为断不可来,竭力劝阻。但“予不得爱身”,他太想以自己的口舌对局势有所干预了,退一步讲,即使自己的努力不达目的,至少也能窥探元营的虚实,回去好研究对策。明知有危险,又要自投陷阱,不能不说是文天祥无法避开的命运。现在真的被扣元营,不能阻止朝中投降派的耻辱勾当,更不能带领勤王军以武力抗争,文天祥还是痛悔不已,他的诗里充满了自责之意。
貔貅十万众,日夜望南辕。
老马翻迷路,羝羊竟触藩。
武夫伤铁错,达士笑金昏。
单骑见回纥,汾阳岂易言。
正当他惦着自己的勤王军,为自己的失算铸成大错而伤感时,又传来了令他更为痛心的消息。正月二十五,伯颜命镇抚唐古歹、宋官赵兴祖,把他的这支勤王军给遣散了,包括杜浒在临安招募的四千人,都发给文书,令他们各归故里。这个打击来得太大,致使他伤心得痛哭流涕。他写下了一首首诗。他责备自己,“誓为天出力,疑有鬼迷魂”,“但知慷慨称男子,不料蹉跎愧故人”;他思念战友,“如虎如熊今固在,将军何处上金台?”“恨我飞无翼,思君济有航。麒麟还共处,熊虎已何乡?”他思之深,“思我故人兮怀我亲,怀我亲兮思故人”;怀之切,“怀哉怀哉,不可忍兮,不如速死!”
方兴将军、朱华将军,你们在哪里?陈继周、陈逢父你们父子两人在哪里?邹、张汴,我的豪杰义士在哪里?我的同乡好友刘沐、刘子俊在哪里?我的妹夫彭震龙,我的诗友肖敬夫、肖焘夫兄弟,你们在哪里?武进士刘伯文、同乡将领张云你们在哪里?肝胆相照的战友们,你们在哪里呀?“南国应无恙,中兴事会长”,无论你们在哪里,相信你们都不会甘心放下武器,都会为复国中兴继续战斗。
伯颜却难度文天祥的内心。几经交道,他深为钦佩文天祥的气节和品格,认为这样的人能为己所用,对征服南宋民心,收拾江南残局,将大有助益。你是个硬骨头不假,但现在宋廷投降了,勤王军也解散了,你就是再大丈夫,再大英雄,恐怕也要万念俱灰,没必要再扛着了吧?于是便指使唆都来试探。
唆都与文天祥聊天来了。聊着聊着,话头一转说:“大元将兴学校,立科举,丞相在大宋是状元宰相,无疑也能当大元宰相。丞相常说国存与存,国亡与亡,说这是男子心,但现在天下一统,你要是做上大元宰相,那又是怎样风光!丞相啊,听我一声劝,以后就别再提国亡与亡了。”文天祥当然明白唆都的用意,当即严辞拒绝,说着说着竟悲从中来,忍不住痛哭失声。回到住处仍觉块垒在胸,又写诗以记:“虎牌毡笠号公卿,不直人间一唾轻。但愿扶桑红日上,江南匹士死犹荣。”
我心里想的是扶桑红日重新升起,就是死了,也不会佩虎牌戴毡帽做你的什么公卿。
又一次,唆都、忙古歹问度宗有几个儿子,帝 是第几子。文天祥说度宗有三子,帝 是第二子。又问第一子、第三子是否封王,今在何处。答曰一封吉王,一封信王,在大臣护送下出临安而去。唆都和忙古歹显出惊讶的样子,追问究竟是去了哪里。文天祥坦然地说:“非闽即广,宋疆土万里,尽有世界在。”唆都像是满不在乎地说:“既是一家,何必远去?”文天祥冷笑道:“何为怎地说?宗庙社稷所关,岂是细事?”虽然朝廷投降了,但南方大地上众多的军民并没有屈服,鹿死谁手还待时日。也许唆都是想提醒说:连二王都跑得没影了,你何苦再撑持呢。文天祥却以诗作答:“一马渡江开晋土,五龙夹日复唐天。内家苗裔真隆准,虏运从来无百年。”
古有司马睿将军渡江建立东晋,有人面龙身神扶日匡复江山,今日其谁?是二王,还是一种不灭的信念?
再一次,唆都问文天祥为何离开平江,文天祥说因奉诏入卫。又问他有多少兵,回说有兵五万。唆都喟然叹道:“天也!若使丞相在,平江必不降。”文天祥反问说你怎么知道?唆都说:“相公气概,如何肯降?但累及城内百姓。”不管唆都是真话还是假意,文天祥斩钉截铁地说:“果厮打,亦未见输赢!”也许唆都是想调侃他,让他想想自己的兵能否与强大的元军对抗,而他却借机表达了自己的心志。仍作诗以记:“气概如虹俺得知,留吴那肯竖降旗。北人不解欺心语,正恐南人作浅窥。”
唆都诱降的试探,试出的是不屈的志节气概,得到的回答仍是热血抗辞。
见诱降无望,唆都就派手下的一个属官来陪伴或者说监管文天祥,自己忙别的重要的事去了。
新派来的人叫信世昌,字云父,东平府(今属山东)人,曾任元朝太常丞。两下里一聊,文天祥得知此人自认北宋遗民,对宋仍有眷眷之情,且是个知古今、识道理的儒士,便心生好感,与他挺聊得来。信世昌能作诗,常向文天祥讨教诗法。有一首赠给文天祥的诗这样写道:“东风吹落花,残英犹恋枝。莫怨东风恶,花有再开时。”文天祥说:你是喻我不忘王室,而王室之必能中兴呀。由此可见,他们的交往对文天祥是个慰藉。文天祥很感激他,在写给他的诗里口吻非常亲切:“我爱信陵冠带意,任教句法问何如。”
唆都忙什么去了呢?除了查封临安的府库,收缴宋廷各部门的印章文件,撤销各官府机构和禁卫军一干要事外,他还要忙于受降的善后事宜。
二月初五,伯颜导演了一场宋朝降元的受降仪式。
六岁的小皇帝赵 率领百官,拜表祥曦殿,宣布退位,向元朝乞为藩辅。
作为这个仪式的一部分,伯颜又命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余庆、左丞相吴坚、同知枢密院事谢堂、同签书枢密院事刘岊和家铉翁等五人,以“祈请使”身份,捧着降表去大都(今北京),上给元世祖忽必烈。
二月初八,贾余庆、谢堂、家铉翁和刘岊四人在北新桥上了北去的船。吴坚此前以老病求免,得到伯颜批准。
船要开动之时,伯颜突然决定要文天祥、吴坚也一同北上。
伯颜为什么要叫自己去,文天祥当然知道。祈请使的使命实际上就是让最高权威确认受降的合法性,同时裁夺赵氏宗室在交出江山后乞求保住谢太后等人性命的要价。文天祥岂肯被逼着作为这样一个使团的附庸去大都?于是他写好家书,安排好后事,打算以死殉国。
但是到了最后时刻,他又改变主意答应随行北上。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跟随“祈请使”北上,文天祥写了九首《使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其中一首写道:
初修降表我无名,不是随班拜舞人。
谁遣附庸祈请使,要教索虏识忠臣!
我文天祥与赶修降表、随班拜舞的贾、刘之辈绝不是一路人,你叫我跟随他们北去,我倒是要叫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