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醒黄昏
4737700000013

第13章 四时风情(7)

2011年1月20日

琵琶湖览胜

没有峰回路转盘山的气势,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纤巧。从湖北随州约行一小时车程,眼前出现的竟是一片无际大湖,在秋天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显得异常温暖、平静、安详,我的魂魄一下子就被勾去。还没有来得及询问“这是什么地方”,同行的伙伴就有人说:“喂,你们看,琵琶湖到啦。”

“啊!这就是琵琶湖?”看来有如此猜疑的不光是我,只是这位同伴比我勇敢、坦率,把藏匿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我不知道这位同伴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是从名字上推测,琵琶湖地质公园不该这样浩大。因为我去过好几处类似景区,有的是以小景点命大名,有的是以大地方命小景点,只有身临其境才知个中原委。眼前的琵琶湖呢?我原以为无非是地质公园中一个小小的园中人工湖,有着琵琶的美丽形象,当地人借此扬名而已。谁知反差会是这样大。

由于心中有此疑问,放下行装就问主人,这么大的一个园中湖,何以会叫琵琶湖,是不是形状似琵琶?主人笑了笑,讲了个故事:三圣母沉香华山救母后,决心赶快离开伤心地,东游走到湖北大洪山,见此处风景异常优美,打算在这里长住修炼。当时这一带精怪多,经常出来危害百姓,有个琵琶精受三圣母影响,决心弃恶从善修炼成仙,常常与一些作恶精怪决斗。但因琵琶精道行较浅,不能够完全制伏精怪,三圣母将自己胸前佛珠,摘下赠送给琵琶精,在一次与鳄鱼精和鳖精的战斗中,琵琶精用佛珠定住鳄鱼精和鳖精,从此大洪山一带安定。居民为纪念琵琶精的功绩,将这片美丽水域命名为琵琶湖。

我国的山水历来如此,只要有故事和传说,就越发美丽和神奇;而凡是有故事和传说的山水,就越发令人向往和心仪。这琵琶湖更是印证了这一事实。既有迷人的山水,又有美丽的传说,这琵琶湖自然会令人心驰神往。在临湖房舍推开窗户,远眺静静的湖光山色,想着主人讲述的故事,情感波澜便在心海翻腾,就有似诗非诗的句子,这时不禁涌上头脑里。赶快记在了手机上:“琵琶犹在不闻声,塔影湖光满目青。此处闲憩三两日,纵难成佛亦为精。”今天写这篇小文章,忽然想起这些长短句,算是装一次风雅而已。不过,这的确是我对于琵琶湖其情其景其事的真实感受。

我国名山大川,我游历不算多,能让我真正忘怀的,就更是屈指可数。这次从湖北随州回来,置身喧闹尘染的城市,只要想想静谧的琵琶湖,我的心地立刻便会开朗。离开琵琶湖前一天,在蒙蒙烟雨中,我们乘坐游艇游湖,那悠然自得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思绪犹存。

这琵琶湖水域一万两千亩,有大小岛屿百余座,被誉为“华中瑶池”,已经建成的景点就有三十余处。倘若不是这天下雨,我们怎么也得赏玩几处,这雨天道路湿滑,主人出于安全考虑,只能让我们在湖中游荡,不过也别有一番情趣。如果把昨天朗日照耀的琵琶湖,比喻为一首现代新诗,那么,今天微雨笼罩的琵琶湖,更像一首古典诗词,少去朗日晴空的开阔,多了阴雨朦胧的含蓄,那注入心中的韵味儿,似乎更为悠远绵长。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游艇未能换成小舟,倘若是乘篷顶小舟,在舟上悠闲饮茶,任雨滴淅淅沥沥敲打在篷舟顶上,看着远山近水的景色,那一定是我想象中纯粹中国的浏览方式,得到的享受自然会更好。可惜现代化交通工具带来的仅仅是快速,但是没有赏景的闲适,于是我们请求船员停机,任快艇随水流飘荡,这才看到了些许周边景色。

琵琶湖的山并不高,在湖中乘船观看,好似一块块石画屏,各以不同姿态,展示着各种绿色植物。陪同的主人告诉我们,最珍贵的有樟、银杏、油茶、红薇树等,而且都是古老的树种,堪称我国的“活化石”。其中的一片银杏树,原来中欧、北美都有,第三纪冰川以后灭绝,这里的古老银杏树就成了“稀世之宝”。至于山上花草,品种和数量就更多。只是因为在烟雨中,看得不是很仔细,仅从五颜六色里观赏出它们的模样。主人说若是晴天,登上高高观景台,琵琶湖美丽景色一览无余尽入眼底,琵琶湖的妩媚会更动人。

琵琶湖的水中游览,最令我动心的景致莫过于那红岩石瀑。琵琶湖所在地大洪山,十亿年前是个活跃的火山,火山喷发时岩浆射出来,犹如高炉中的铁水,顺着山坡流下被洪水冲洗,留下道道或高或低脊梁,形成壮丽的“火山石瀑”。红岩石瀑依山傍水,远看好似莲花宝座,让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观后在返程途中,我一直默默地想:看来人间万物,都有个发展过程,比如,眼前这古老山崖,现在有现在的风采,过去有过去的神韵,再比如,船下这片湖水,现在有现在的平静,过去有过去的浩荡,都是经历过时间淘洗,渐渐有了不同时期的变化。我想人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千万不可让自己的生活,定格在一个时空阶段,应该随着年龄变化,尽量享受不同年龄段的快乐,这样岂不是一生都会幸福?

快艇很快就靠岸了。这时已经临近黄昏,走上石级回望琵琶湖,朦朦胧胧,缥缥缈缈,浓浓烟雨如同罩子,笼罩着静静湖面,远方的山淡了身影,只有那山上点点灯火,像琵琶湖的眼睛在眨动。多么静呵,多么美呵,多么有情有义呵,大洪山中琵琶湖。

2010年11月8日

冬天在东莞

东城思绪

到了东莞才知道,接待方在东城区,尽管环境还不熟悉,却立刻有了家的感觉。我在北京生活六十多年,经常活动的就是东城,从北京东城到东莞东城,真的太有意思了。

很想尽快了解东城情况,放下行李就翻阅资料。原来东莞的东城,跟北京东城一样,地处市中心繁华区。虽说原住民不过六万多人,随着日渐发展的经济,外来人口竟达二十多万。老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东城这棵梧桐树,招来四面八方金凤凰。福地啊,真是福地。

这时不免产生奇想,假如天公有什么妙招,把北京东城和东莞东城,在地域上移并在一起,那该多好啊。北京东城有文化群落,东莞东城有经济圈子,两强归一强上加强,那将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有文化最为富裕的地方。可惜啊,想象毕竟还是想象,自然地域无法移变,只能听从老天安排,认命吧。不!参加了几次活动,思路总算清晰了。有理想有抱负的东城人,绝不顺从老天意志,他们像引进经济那样,把文化也揽进怀中,让强壮的经济筋骨上,长出丰满的文化肌肤,使自己的身心更加美丽。这就是东城政府的文化惠民之举。

在文化惠民建设方面,东城早已经做好准备。东城有非常完善的文化设施,像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休闲公园等,从建筑风格到内部设备,在同等规模的城市,可以说是名列前茅。我们去过东城文化中心,这是一座相当大的建筑,有一百多名职工为群众文艺活动服务。“东城读书节”“东城文化体育艺术节”至今都已经举办多届,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提升了市民文化素质。中国作家协会东城创作基地挂牌以来,已经有五批作家先后到东城采风访问学习,呼吸着南国清新空气,感受这里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获得新的创作灵感。恰似《东城春雨》的书名,东城的昌盛之雨让作家心田得到滋润,生成出诗文的花木。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久居的北京东城,我的文学写作起步就是从东城开始的。五十年前的北京图书馆,经常举办群众文学讲座,听的次数多了有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提起笔,学着把生活感受倾诉在纸上。因此,我相信东莞的文艺青年——未来的作家、艺术家,他们讲起事业起步的地方,一定会感念东城这块文化宝地。

多年前给《光明日报》副刊写过一篇随笔《读书使人高尚》,来东城当天下午,我就感受到了这种高尚。《东城春雨》图书首发式结束,我信步走进展览馆旁边,一个标明自助借书厅的地方,由于包括北京在内,还未发现有这样地方,出于好奇就推门而入。面对着一部巨大机器,以及机器中排列的图书,我正观察揣摩如何用时,走进两位中学生来借书。他们使用借书卡,在机器上推进拔出,熟练地操作完,一本喜欢的书便到手。我顺便跟他们聊了几句,知道来此借书的人不少,大家都很遵守规矩,既无丢书情况,更无破坏机器事情,文化的滴滴春雨,同样滋养着东城人的心。

回到北京翻阅相关资料,有两个数字很让我吃惊,一个是政府财政年收入五十多个亿,一个是文化经费年支出两千万元,这两个数字说明什么呢?说明东莞市东城区政府能挣会花。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儿,光拼经济并不可靠,最终还得看文化发展。现在国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东城在这方面先行了一步,这是有眼光的一步,这是有谋略的一步,这是跨越式的一步。相信东莞东城文化发展,借助国家文化强国东风,定会紫气东来福上加福。

若干年后,倘若还有机会,让我再来东城,我一定爽快答应。只是不要只住七天噢,起码得跟前期文友一样,让我住上十天。不为别的,只想多走走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