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
心海波托“安全岛”
请问,你知道“安全岛”在哪儿吗?
它曾经在宽阔的北京长安街上,更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只是多少年前就消失了,年轻人哪能知道呢。它留给人的记忆却依然温暖,透着一股浓浓人情味儿,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有着踏实温馨的感觉。甚至于还有些感激。
三十多年前,北京交通设施根本谈不上现代化,不要说地下通道了,连过街天桥都很少。那时车辆尽管没有现在多,汇集到一起也如汹涌波涛,从行人眼前浩浩荡荡通过。老人、小孩、进城的农牧民、眼神不好者、腿脚迟缓人,横过长安大街,如同过河渡江,心里总是惶惶不安。常常走到半路变了红灯,走也走不了,退也退不了,战战兢兢抱团儿等待绿灯。惊恐的神态,焦急的心理,透着无奈与无助。
忽然有一天,路人惊喜地发现,长安大街马路中央,多了月牙形的弯木,上边写着“安全岛”字样。两个两个地对成护栏,隔段距离摆放着一对儿,行人横过马路时,遇到突变的红灯,就在这“岛”上歇脚,从容地欣赏车流。如同暗夜里的灯光,提示车辆慢行;如同江河里的渡船,告知渡人等候。这小小的“安全岛”,无论从心理上,抑或在行动上,果真让人有了安全感。
那时,我正被发配在边疆,属于纯粹的乡下人,偶尔来趟北京办事,最怕的就是过马路。实在要过就紧随人群,或快或慢地跟行,生怕被甩成孤单。有了这个“安全岛”,再到北京过马路,我也像别人一样了,可以从容轻松地走过,可以悠闲自得地赏景,心情像秋水般的宁静。
有次跟北京朋友聊天儿,说起这个“安全岛”来,他告诉我,这是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建议北京交管部门安装的,我听后不免有点惊诧:一位日理万机的总理,竟然连这么点小事都想到了,还有什么事他想不到呢?我猜想准是某一天,他的车子打这里经过,从车窗看到行人过马路,那种小心翼翼的样子让他心生怜惜和担忧,到了办公室,第一时间让秘书立刻建议这么做。
这时,我仿佛揣摩到了,周恩来——这位伟大公仆,这位平凡伟人,心里装着什么,想着什么。我也懂得和理解了,普通人当年送他远行时,为什么十里长街泪洒京城……
2013年8月8日
文学依然诱人
如果告诉你,财政部有个文学创作会——可别听错了噢,是文学作品创作会,不是文学作品欣赏会。你相信吗?
当有朋友来电话问候,我顺便告诉朋友此事,他们语调中表露的惊异,我能够真切地感觉到。当我再明确地告诉他们,我参加了“财政部文学创作会”成立大会,这些朋友立刻兴奋起来,接茬儿的话几乎都是:“真的?还有这种事!”
是的。就在日前财政部正式成立了文学创作会。假如不是应邀亲自参加,我跟朋友们一样不相信,堂堂的国家机关财政部,管财政的政府官员,终日跟数字打交道,怎么会想起弄文学来呢?财政是理性思维,文学是感性思维,这怎么弄到一起呀?平日里看看文学书,消遣解闷儿还差不多。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我告诉你:错了。在财政部,从部级官员到一般公务员,有好几位都出版有散文集。创作会的发起人就是几位司局长。文学创作会名誉会长就是一位副部长,这位副部长出版过好几种文学书,谈起文学来绝不亚于评论家。
关于财政为什么要结缘文学,这位名誉会长有着独到的见解,这或许可以解答包括我在内的疑惑。他说的许多种理由中,其中的一个理由,让我非常感动和开窍,他说:“良知,是财政和文学共立的根基。文学温润心灵,文学激发良知……(文学作品)无不是站在人性高度,睁开温润的心灵之眼,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悲欢,呼唤公平理想的社会,试问,哪一项体制机制的良性运行不是赖于人的良知?公共财政承担着稳定经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等职能,是国家履行职能、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看似干巴巴的财政数据下面,同样跳动着一颗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的心。”
经他这么一说,噢,我明白了,原来财政与文学是兄弟,无非在性格上不同,一个更内向,一个更外向,对于自己的母亲——人民,都应该有一颗孝敬之心。陕西省宝鸡市财政局局长王云奎,用日记体写过一本散文集,讲述基层财政工作的感受,出版后在文学界、财政界反响很大,还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这就是说,表面看似枯燥的阿拉伯数字,里边却饱含着许多人性的东西,只要用文学形式与文学语言,生动地讲述描绘出来,就会是别具特色的文学作品。这大概正是文学令财政人热爱的原因所在。
在电视、网络这些时髦传媒如此发达如此简便的今天,财政人这样迷恋文学创作,在财政首脑机关成立文学组织,感觉新奇的同时也很高兴,财政文学作为“特种兵”列入文学队伍,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在高兴之余更让我联想起自己在文学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情景,越发觉得包括财政部干部在内,现在的文学业余作者多么幸运。
在进入文学团体之前,我曾经在国家机关工作,由于比较喜欢文学,业余时间用来写作,结果被视为不安心工作,有个人主义名利思想,遇到政治运动必挨整无疑。在这样不正常的境遇里,硬是坚持自己的爱好,这才有二十几本书的出版。财政部文学会成立,不禁让我感慨万端,庆幸现在的业余作者赶上了好的成长环境。
现在呼唤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这人才有时如同各种农作物,很难说哪块土地更适合种植,就个人来说更难知自身的潜能。如果我们把成长环境弄得舒畅、宽松、温馨些,说不定,邮政局再冒出个唐弢,店员中会再出个艾芜,这些曾经的业余作者而后的文学家。由于业余写作带来的厄运,使我这个老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深知写作环境对业余作者的重要,因此对于财政部文学会的成立,我跟财政系统业余作者一样,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
业余,照我的理解,首先是自己职业之余,其次是工作时间之余,这就要求每一位业余作者,把本职工作完成、做好。假如还有精力和时间,就用来读书、思考、写作,心安理得地谈人生说感悟,笔才会轻灵如云毫无滞涩。这就是我这个老业余作者的体会。希望各行各业继续涌现更多的文学业余作者。
2010年9月1日
评论:需要“歌手”更需要“园丁”
做了几十年报刊编辑,业余时间偶尔写点小诗短文。过去一直无胆量碰的,就是对文学作品的评论。评论作品应该是使命神圣、责任重大、抑扬有据、言出有理,并非所有认识点字的人都能胜任。一位优秀的医生,既要有高超医术,又要有高尚道德,让患者健康快乐生活,这是医生起码的追求。文学评论家,亦应如此。因此,作为真正有良知的评论家,既要有丰富专业学养和多方面知识,更要有敢于担当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不以作者名分、亲疏分优劣,不以个人好恶、利害论得失,评论就是要为不断提高作者创作水平,为催促更多优秀文学作品出世,呐喊、给力和甄辨作品的优劣。
近些年忽然发现,评论文学作品,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难了,难怪当今评论家成群结队,稍微有点头脸的人就算一个。因为,编辑得编稿件,作家得有作品,评论家似乎大可无需依托,只要会上狐拉狗扯几句,经常见见报就是著名评论家。而有的学风严肃的评论家,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认真评论作品力不从心,又不愿意随俗赶场子,多年来难见他们身影。这不能不说是文学评论界的悲哀。
我在位时和退休后,都有机会参加作品研讨会,听评论家发言多了,读文学评论文章多了,久而久之,评论者评论套路的模式,似乎也能领悟一二。无非是中学老师讲范文,谈作品主题思想,论作品社会意义,然后,不痛不痒地点评几句,很少有独到见解和透彻分析。评家讲得轻松,作家听得舒服,“评功摆好”味道十足。这样“评”而不“论”、“研”而不“讨”的评论,倒是蛮有绅士风度和和谐气氛,可是对于作品和作者能有多大益处呢?恕我眼拙,实在看不出来。
20世纪50年代,我做文学青年那会儿,听一次评论家发言等于上一堂文学课。那时作品研讨会开得少,开必有开的“道理”,绝不是像现在这样,随便什么人出本什么书,只要有官职或有金钱,就找帮人来捧场唱“堂会”。评论者水平高低且不说,起码不会昧着良心顺情说假话说套话。那时评论家评论作品,如同生物学家搞解剖,一点点剔下来放在明处,细细讲解语言、结构、人物、故事、细节、描述,等等,把成败得失讲得清清楚楚,研讨会开下来真能让作者创作水平有提高。不顺耳的话,听时不舒服,过后却受益。这样的评论家犹如园丁,在文学园地精心劳作,他们扶持过的作品,既轰动当时,更流传久远,作家和评论家互促互长,从此成为朋友的大有人在。
纵观现在的文学评论界,对作品笼统说好话的比较多,认真分析作品得失的实在少,文学评论正在减退其应有效用。当然,形成这种情况因素有很多,并不能完全责怪评论家,例如有的作家开研讨会,就是要听赞扬话以求得利益,评论家拿了人家劳务费,怎么好拆台挑“刺儿”呢,只好用假嗓子高唱肉麻的赞歌。说真话吃亏,讲假话得利。这种社会风气传到文学界,怎么能让文学健康发展呢?我曾经在文章中公开表示,对于报刊上的《某某作品×人谈》、图书排行榜之类的玩意儿,从来不相信也不去认真读,这些无非是刻意炒作的把戏。朋友间私下推荐的好书好文章倒是可以信赖。
现代人充满激情和浮躁,作家也不例外。激情让作家创作出大量作品,浮躁让许多作品未尽细磨,这就要求评论家要有耐心,像园丁那样认真剪枝护花,不能不分好坏一味唱情歌。对于年轻写作者给予适当鼓励,在不影响正确判断情况下说点好话,这完全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万不可以把话说大说满。文学评论需要“歌手”更需要“园丁”。
2011年7月18日
寄情天地山水间
那年参加岳阳文学笔会,最惬意也是最难忘的事情,莫过于晨登岳阳楼。在去岳阳楼途中,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复被我在心中默诵着。这是早年读这篇散文让我至今未忘的句子。
到了岳阳楼观赏湖景时,眼前的壮阔美丽景色,我只能空叹几声太美了,却无准确语言表达感受,总觉得有些遗憾。回到北京重读《岳阳楼记》,文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顿时开启了想象的心扉,再回忆赏景当时的情境,感受也就不光是空叹了,优美的文字跟回忆融合一起,自然而然成了自己的心声。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
当然,在寄情天地山水时,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门类,都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只是有的略显缥缈空灵,有的受制于场景的局促,唯有文学可以抒情言志,而又让你纵观天地人心。这就是为什么,记述山水游踪的文学,比之其他艺术门类,留给后人最多的缘故。音乐可以用美妙音符表述情绪,绘画可以用线条色彩描写景致,摄影可以用镜头记录真实场面,却都难以直接倾诉隐藏心中的感悟。而这恰恰是游记文艺的灵魂,没有这个魂魄就会显得单薄,再美的艺术作品都难以摆脱平淡。文学作品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写过《澜沧江边的蝴蝶会》等散文名篇的老作家冯牧先生,生前有次一起聊天儿,谈到旅游文学作品的写作,他说:“我实在不好理解,不过倒是很佩服,有的人出国走几天,回来竟然能写出一本书。”照我对冯老话的领会,就是说,游记性文字写是容易,写得好写得深写出特点很难,而难就难在写出景致以外的感悟。走马观花式赏景,也许会写得活灵活现,只是怕写不出景物魂魄。比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你可以写出“气象万千”“渔歌互答”,你却不见得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超越山水景致的人生智慧,以及千古流传、引人深思的佳句。这正是这位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笔下的魂魄。
当今经济宽裕的国人,正在把旅游作为常态生活。游山玩水时拍照,回到家里写文章,整理好在博客上发表,积攒多了自费出本书,给自己多彩人生留个纪念,早就成了“旅行家”们的爱好。这种潇洒而有意义的旅行生活,既显示出高雅气度,又流露出博大情怀,旅游文学越来越受人喜欢。由于有更多旅游者写作,旅游文学作品题材越发开阔,好作品时不时可以读到。
我想说和希望的是,有志旅游文学写作的朋友,在游山玩水时,不要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更要透过景色思考人生,这样,你旅游的品味就会提升。倘若你还想写写旅游感受,把所思所想糅进文字中,即使写不出《岳阳楼记》中的警句,起码会使这类文字多些意味。给旅游行踪插上文学翅膀,观赏过的景色就会更美更隽永。
2011年9月2日
青春是首恒久的歌
青春是什么?这是道很难解析的人生习题。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算法。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对错之别。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历、体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