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王朝柱将近三十年,知道他身体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在前几年秋冬季,天气一变凉就犯喘病,就是这样他也要坚持写作。十几年下来写出多部大戏,举一人之力笔写百年中国,从《辛亥革命》到《解放》,写成一部完整“屏幕历史”,被业内称为“王朝柱现象”。电视剧《辛亥革命》在天津举行研讨会那天,我因做手术刚出医院未能参加,其后几日阅读报纸评论文章,对一部电视剧的肯定和赞誉,可以说是近年极为少见。特别是一些著名史学家的文章,不约而同地说到,王朝柱对“辛亥革命”史料的掌握,对这场革命人物的认识,都远远超过作家应有的知识范围。
作家的名气和成就,靠的就是作品,而不是别的外加因素。王朝柱的“霸主”地位,靠的是长年累月,先是用笔一字一字地写,后是用电脑一字一字地敲,这才成就了他在影视文学界的地位。王朝柱已经出版两千多万字作品,我不可能每部每本都仔细读。但是就我读过或观赏过的作品而论,王朝柱作品给我总的印象是:写历史注重史料翔实,写人物注意细节生动,尽管这是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写的都是大事件大人物,因此,王朝柱在这方面尤其缜密细心,生怕处理不当失真或虚饰,让读者觉得某个事件某个人不可信。
可是,既然是文学创作作品,又不能完全拘泥于史料,还要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才能,在这方面王朝柱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曾经不止一次跟朋友说:“你让我写什么,我听你的;究竟怎么写,就得听我的。”所以在王朝柱的作品中,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历史大人物,每一次都有所突破,毫无概念化和脸谱化,呈现读者面前的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领袖。知道我跟王朝柱是朋友的人,观赏完他的电视作品,曾经跟我发问:“你跟王朝柱那么熟,你能告诉我吗,王朝柱写毛泽东,还有蒋介石,怎么每一部跟每一部都不一样呵?看过还觉得是那么回事儿。”我想这跟王朝柱坚守的创作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不无关系。倘若像有的人那样,写大人物总是一副面孔,不敢突破,不敢放开,必然会把人物写“死”,在任何场合都是一个样儿,就不会部部不同剧剧各异,写出鲜活而多面人物形象。王朝柱在影视创作上,就有这大本领大作为。
在创作选材上,王朝柱自有标准,再怎么诱惑,他方寸不乱。他的选材标准是“共产党只写领袖人物,国民党只写上将以上”,其余都不在考虑范围,对于这些人物和历史的研究,王朝柱格外用心和用功。有次一位外地干部让我引荐王朝柱,写写某革命老区,经费多少都不成问题。带着介绍的朋友,跟那位外地干部,高高兴兴去找王朝柱,好茶好饭款待我们,说正事却被王朝柱一口回绝。原因是这个地方,这个历史事件,没有多少可写的,你有再多的钱,我不能给你编造历史。这就是王朝柱。
有部很重要的题材,主人公是中共领导人,王朝柱写成剧本,经多位专家审阅,觉得剧本基础很好,临要组织拍摄时,却遭主人公家人干涉,王朝柱不干了,气愤地说:“我是写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不是写你家老爷子。我不拍了成不成。”宁可将写成的剧本搁置,绝不在权势面前屈服,王朝柱骨子里的傲气,并非一般文人都能有。这是他唯一未拍摄的电视剧。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好多。有人说王朝柱太“牛”了,有人说王朝柱太“傻”了,我却觉得,王朝柱很有主见很有智慧。作家跟其他任何人一样,生命的时间就那么多,如果光认金钱或者想出大名,在创作上毫无选择和节制,粗制滥造一些东西出来,就不可能有精品力作问世,更会愧对自己手中的笔。
有次见王朝柱写得太苦,找他写剧本的人又多,就劝他学学有的走红作家,找几个人成立个创作工作室,由他出思想、题材和构思,然后由别人执笔完成。他听后说:“那可不行,我的本子就得我自己写,别人写我不放心。宁可自己累点儿也得亲自动手。”王朝柱一部部影视剧,与其说是用文字写的,不如说是良知和心血写的,更符合他的实际情况。
王朝柱创作的电视剧本,除一部由于外部无理干预未拍摄,其余有三十部已经拍成影视片,且部部都获得各种大的奖项,光国家级的优秀电视编剧奖,王朝柱就拿了八次,并获得中国十大编剧称号。获得如此多殊荣,在影视编剧中,几乎绝无仅有。可是,王朝柱在创作上倾注的心血,王朝柱在生活上简单的程度,却并非陌生人所知道,反正我不止一次地见他用一碗素面果腹充饥,而后继续写他的剧本。像《解放》这样的大型电视剧,他用了也就是半年时间就拿出本子供有关部门审查。这样的写作速度堪称“王朝柱速度”。
由于他的电视剧本成活率高,理所当然约稿者就多,可是他依然低调做人做事,只要你找上门来即使不写,他也总是把知道的素材耐心地讲述出来并出些主意。我有一位三十多年好友,是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的孙子,他爷爷有着传奇的人生,且对国家建设有大贡献,很想为他爷爷拍部电视剧。他知道我跟王朝柱是朋友,就找到我引见给王朝柱,王朝柱没有精力写本子,却把他知道的关于他爷爷的情况,跟我朋友兄弟两人,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我朋友兄弟俩非常感动。
在亲情友情上从不走样儿
人一阔脸就变,这是中国人最忌讳的事情,却又是许多人易犯的毛病。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有的人一夜成名,有的人一事致富,有的人一地为官,于是就晕头转向起来,凡人不理,朋友陌路,好像人间大荣大耀,永远这么定格他身上,总是摆谱儿拿架子。王朝柱做人的美德,比他的创作成就,更让我欣赏和敬佩。尤其是对家人和朋友,在我的印象中,几十年从未走过样儿。在追名逐利的文坛,在热闹如市的影视圈,能够始终把握住自己,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可是王朝柱却做到了,多年来甘于寂寞潜心写作,偶尔找朋友聊天儿是唯一的应酬。
如今的王朝柱,创作势头正劲,可谓“春风得意”。攀这个那个高枝,要这个那个职衔,在我看来都不是难事。可是他依然故我,保持一颗平常心,须臾不忘的就是老朋友。毫无“多才情太浅”的酸涩劲儿。
以王朝柱影视剧创作成就,开研讨会请些党、政、军界要人,或者请些文学界头面人物,再借助他熟悉的各级电视台,热热闹闹大肆宣传一番,在今天的文坛艺界很正常。何况政界军界官员中,有的还是他的朋友或领导,请过来捧捧场也没啥。岂知王朝柱另有自己的想法,他开过几次作品研讨会,既不请领导也不请当红评论家,连影响最大的传媒单位都不在他邀请的范围,他只请多时不见的老朋友,借此机会见见面吃顿饭,对他作品的意见,你说几句更好,不想说也可以,他从不计较你是否说好话。用他自己的话说:“来了就是看得起我柱子。”所以参加他研讨会的人,多则二十来人,少则十几个人,大都是退休多年的闲人,用王朝柱自己的话说:“就是找个机会,让老朋友们凑一起,见见面聊聊天儿。”
王朝柱为人实诚、宽容、大度,没有名人架子,大家都愿意跟他交往。其实,跟王朝柱来往的人中,有的人政治观点跟他并非完全相同,就是冲着他的人品跟他成了好朋友。已故剧作家叶楠患病时,有一阵心情非常不好,时任《传媒》杂志主编李晓燕,为给叶楠些许安慰和快乐,有天做东请几位文友吃饭,饭后想陪叶楠聊天儿解闷儿,有位朋友可能是有事情,吃完饭就匆匆地离去。因为事先未跟朋友们说明,包括王朝柱在内也跟着走了,惹得叶楠大发脾气,冲着我喊:“你不是说聊聊天儿吗,怎么都抹抹嘴走啦?”我一看事情不妙,未给老叶带来快乐,反而给他增添了烦恼。怕影响叶楠身体,立刻给王朝柱打电话,王朝柱“打的”走到半路,又折回来陪叶楠聊天儿,直至傍晚,叶楠听王朝柱讲那些历史故事,忘记了前边的不愉快,大家才高高兴兴地回家。
王朝柱的《解放》和《辛亥革命》,是两部相当轰动的电视剧,都是跟天津合作拍摄的,他的又一部电视剧《寻路》,还是与天津电视台合作。有的朋友对此大为疑惑不解,在一次聚会上有位朋友说:“柱子,你下一部电视剧写成,跟我家乡合作一把吧!”柱子笑而不答。后来在一次电话聊天儿中,王朝柱深情地跟我说:“我在音乐学院读书,‘文革’中当‘反革命’劳改,我的第一部作品《巨人的握手》拍摄,都是在天津呵,我的户口在天津一放就是三十年,直到去年才迁到北京落户。我早把自己看作天津人了,天津就是我第二故乡,我为故乡做点事,这还不应该吗?”
据我切身体会,只有善待家人,对朋友才会真诚。如果对家人都不好,还能指望他对外人有真诚和友好吗?最初认定王朝柱是位可成朋友的人,就是看重他顾家。他拿到第一笔稿费,没有考虑自己花,而是让妻子和女儿趁春节放假出国旅游,自己孤零零在家泡方便面吃。跟这么有情有义的人交朋友绝对错不了。
果然如此。五年前体检我被确诊恶症,柱子得知极为不安,除了天天问候、安慰,别人赠送他的营养品,总是慷慨地分我一半儿,我的亲友们十分感动。2013年一阵文字冰雹,劈头盖脸向我袭来,怕我知道伤害身体,柱子悄悄嘱咐我儿子,保护好我,照顾好我,尽量不要让我看到这些文字。当他听说我已经知道了,一方面劝说我不去理睬,一方面他质问有关人。别人说,你怎么管这些事啊,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他是我哥,我了解他,他的事我就要管。”我听后多次暗自流泪。什么是友情呵?什么是正直呵?这才是真正的友情和正直。王朝柱一句话“我了解他”,彻底改变了我的朋友观。当你蒙受不白之冤时,当你遭遇别人陷害时,真正的朋友不见得偏袒你,他却能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实事求是地讲述他的看法,而后说声“我了解他”这就足够足够了。可惜有的相交几十年的人,连这样一句话都不肯说,你还能把他作为朋友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在王朝柱的心目中,友情比金钱官位都要神圣和重要。王朝柱常说:“这年头人与人的关系,能够维持三年以上,就相当不容易啦。”可是,我和李硕儒跟王朝柱的友情,至今都已经二三十年了,王朝柱这位老弟始终如一,对我和硕儒两位大哥尊重关照。
写在文末的感想
文学写作是讲感情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浓厚感情的人,怎能写出那么多部影视剧,感动千百万观众?如果你了解这点,就不难想象,即使政治色彩很浓的影视剧,在王朝柱笔下都充满无限感情,我想其原因就在于剧作家王朝柱是位有着深情厚谊的人。
临近2009年岁末,北京文坛多位老朋友在世纪金源大酒店,研讨《我心目中的黄如论》。这部20多万字纪实著作作者是王朝柱。书中主人公是世纪金源集团董事长黄如论。一位是当今革命题材影视“金牌”编剧,一位是当今商界归侨奇才黄老板,真可谓两强相遇啊,这出“戏”该怎么唱下去并能出彩呢?尽管早就听王朝柱说要写黄老板,更相信王朝柱一定会写得好,但是我依然担心两人身份“失衡”——仰视黄如论,有损王朝柱尊严;俯视黄如论,有损两人友情。王朝柱毕竟是王朝柱,在这部书中再一次展现出他的大智慧。读过书的人惊喜地发现,王朝柱竟采用对话方式,平等地用心与心相撞,并且在适当时候,讲述两人成长经历,这种写法很机智很聪明。
从王朝柱的作品和谈话中,对他的思想历程,渐渐有了更多地了解,从而,更加敬重我的这位老弟。他就如同香山枫树,越是经霜越红润、亮丽,把真诚默默地献给读者和观众。真可谓:真情注笔端,霜重色愈浓;人生几十载,能有几人同。
2014年9月26日修改
孙犁:《万里和万卷》
——《中国好文章》推荐语
孙犁先生不愧文学大家。《万里和万卷》不足千字,说古道今,谈文论艺,评书议人,可谓言简意赅。读其文如见其人,神态淡定从容,语速急缓有致,条理层次分明,犹如先生笑坐眼前。读孙犁先生的文章是种享受,能陶冶性情,能增长见识,更能提升多方面的学养。
古人有“含英咀华”之说,读孙犁文章就是如此。一目数行匆匆掠过,先生文字的清雅就很难融入心田,其文其人的高贵品性就不会真正地领悟。比如这篇《万里和万卷》文章开头,说的是《太史公自序》《洛阳伽蓝记》《水经注》三部书,其实说的是司马迁、苏辙、杨衒之、郦道元这四个人,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开阔胸襟,揽今怀古”,从而,成就了他们文史大家的美名。由此引申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章之道。
在近二三十年里,随着经济收入增加,普通百姓旅游渐热,旅游文章也多起来。游记文章容易写,写得好却不容易。记录式的写法,不如摄影真实;抒情式的表现,不如绘画优美。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旅游文章呢?孙犁先生文中的四点,无疑是他的经验之谈,游记写作者可以借鉴。
少数旅游者涂鸦恶习,名胜风景区随处可见。先生在文章中调侃式批评,既不伤害情面,又无宽容之意,点到为止的写法留下想象空间,越发显示出文章的张力。这是对读者最大的信任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