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人物,世界政要和记者对周恩来总理,都会以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真实地表述和描写心中的周恩来。从整体形象的文字来说,最有概括力也最准确的记述,当属埃及萨达特总统,他说:“(周恩来)是当代最优秀的领导,是第一流的国家领导人。当你同周恩来坐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感到是同一位亲切、温和的诗人坐在一起。他的声音很低,他的话语是那么亲切和感染人。他是亲切、慈祥和友好的光辉典范。他的能力就集中在他的一双眼睛里,那里有别人所未曾有过的迷人的、洞察一切的魅力。而关于他的渊博的学问和超凡的生活,可以随便说到哪一方面。他是以智慧和政治天才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的人。”这就是外国政要眼中的周恩来。这也是我们一直怀念他的原因所在。
《外国政要视野中的周恩来》这本书,图文并茂,版面舒展,读起来能引人入胜。由于搜集的资料比较丰富、翔实,对于研究和怀念这位世纪伟人,都是一部值得阅读和珍藏的书。起码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这是第一次集中读到外国政要和著名媒体人对周恩来总理的评价。
2013年6月26日
有梦想的人永远年轻
抗战史专家、著名书法家郭景兴先生,是我天津市宁河县同乡,长我八岁故称乡兄,是我孟旧窝完全小学同学,比我入校早故称学长。我这位同乡学长,写字身挺似山,走路脚底生风,说话音洪如钟,跟他的精气神比起来,不熟悉的人会以为他是弟我是兄。自打认识这位乡兄以来,我一再揣摩他的人生之道,如今一知半解似通不通。心得只有四句话:看淡金钱,名利不争,喜做善事,写字用功。
郭景兴是个有崇高理想的人,新中国建立之前,他追随共产党干革命,建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后来调到卢沟桥文物所当所长,不思谋着如何调职升官,却琢磨着如何保护卢沟桥,并高高兴兴自诩“守桥翁”。宋朝大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就是在文物所所长这个位置上,郭景兴却思谋起应该由国家操办的大事,在抗日战争爆发地卢沟桥,修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经过郭景兴和他的同事们倡议、筹建和多方搜集资料,这座见证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馆舍,终于巍然屹立在神州大地。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的筹建,倾注了郭景兴毕生的心血,建成后他却不争名不要位,只挂了个研究员的名义。能够做成事,他就高兴。
当今社会什么都论钱,像本来只是工具的书写,只要写字写出点名气来,这字就成了白花花的钞票。而我这位书法家乡兄郭景兴,却依然固守着读书人本色,有求字者不论是何等人,只要你喜欢你就拿走,从不吝惜,从不说钱,所以在我们家乡宁河县,几乎处处可见郭景兴的字。有的人跟郭景兴求了字,可能是一时遇到困难,拿郭景兴字去集市换钱,他知道了并不生气发火,而是理解地微微一笑了之。由于郭景兴把书法当作艺术,写出来的字也就像他的人,不沾丝毫的庸俗和铜臭气味儿,每个字都是清清爽爽。我每次跟郭景兴求字赠人,受赠者总是爱不释手,夸赞郭老字的大气、豪放,没有半点儿敷衍应付。
郭景兴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他的书法作品多次捐献拍卖,将所得款项一分不留,全部赞助给困难的人。每次做成这样的事情,就是他最高兴的时候。郭景兴小时候家境穷困,如今自己的生活好了,儿孙们又都不愁吃穿,有能力就想着帮助别人。闲聊中他曾经跟我说过,几十年的搜集、积累,家里有些名家书画作品,他想找个妥善地方保存,当然,倘若能在家乡宁河县,建个馆舍供父老乡亲观赏,这是最理想最美好的归宿。不知郭景兴乡兄的愿望能否实现。
我身边有的书法家,动辄就说自己的童子功,书法作品中却显示不出来。从七岁就开始习书的郭景兴,真可谓用纸成山用墨成河,却从来不标榜如何如何,依然像个小学生似的天天习字。有朋友说,观赏郭老写字是种享受,你看他无论大字小字都是站着写,而且腰板挺直笔力从容,没有真功夫绝对做不到。这就叫真人不露相,功夫真假看作品。难怪在我们宁河家乡,都以拥有郭老字为幸为悦,因为郭景兴是位真正的书法家,收藏郭景兴的书法作品,等于收藏一份珍贵的乡谊。
我对乡兄郭景兴的认识,当然,远远不足以概括他丰富传奇的人生。好在有这部《“守桥翁”的中国梦》,作者剑钧又是位才思敏捷的作家,郭景兴的形神在他的笔下,定会得到充分而生动地展现。对于读者清晰认识这位老人,会大有帮助并会获得激励,从而知道人生的路应该怎样走。
甲午年春节回到家乡,忘年友人袁凤义、齐君锁,他们都跟我说:“郭老的身体越来越好了。”我听后感到由衷地高兴,回到北京电话问候郭景兴,我的这位乡兄告诉我,他正在寻找当年抗日第一枪地点。他的这份民族情爱国志,越发让我万分钦佩和敬重。郭景兴这位逾八望九的老人,如今还在为自己理想奔波,确如歌中所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那就让我们以欣慰的心情祝福,我敬重的乡兄学长郭景兴,在理想的梦境中身笔两健。
2014年4月6日
溪水出山任意流
——黄长江散文读后
青年作家黄长江,把他的一部书稿寄给我,让我读后写点感想。
看到书名《凉拌散文》,我就有点不解,再读书的自序,就更有些糊涂了。他说:“有人说,散文写真事,抒真情。我不以苟同。我认为散文所写的内容可以虚拟构设,但情景务必真实。”
就他这书稿的名字,就他这自序的文字,一下就把我老汉镇住了。好歹我还是个老文学编辑,高低我还算个老业余作者,这样的散文书名,这样的散文主张,就我的阅读范围和文学知识,还真有点儿不好说话了。我暗暗佩服黄长江的勇气。
为什么这样说呢?散文的名字历来都比较“郑重”,像他起的《凉拌散文》,如此俏皮,更像杂文书名。至于他的关于散文的虚实说,尽管近年来也时有人讲,但是像他这样大胆阐述的,至少我还未怎么听说过。再一想我们毕竟是两代人,观念的差别是自然的事情,何况这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又有什么不可以尝试的呢?如此一想也就接受了。
人说,文如其人。其实,文也如其生(活)。我跟长江相识相交,粗算起来也有十多年了。知道他来自贵州山区,在北京这个茫茫人海中,以文字为舟劈风斩浪前行,其艰难与辛苦可想而知,可是过去很少听他说及。直到事业有成,居住有室,在一次闲聊中他才说,做过什么杂七杂八的工作,住过什么简陋狭小的房舍,吃过什么难以果腹的食品,这时我才算多少知道点儿,这位沉默寡言而厚道的小伙子,为了追求神圣的文学事业,经历了多少艰难的时光。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他把文字汇总成集,命名为“凉拌”不无道理,起码表达了他生活的况味。
长江的这本散文集,收入长短作品七十四篇,题材内容各异,编排不讲归类,确实像一道凉拌菜,不经意地搅拌到一起,倒也散放出了色、味、香。
强忍着前列腺恶疾久坐的隐痛,断断续续地读完长江的这部书稿,给我总的印象是,文字朴实自然,很少雕饰痕迹,犹如山中淌出的清冽溪水,透着随意自然的态势。以我的欣赏趣味而论,比较喜欢这种朴实文风。散文这种文体的文字,如若装腔作势、虚情假意,给人的感觉总不是那么舒服。长江写家乡和童年的散文,如写“底下坡”的系列篇什,无论说人,抑或记事,还是写景,都极富情趣和纯真,作品中飘散的生活气息,令人感受着艰辛而美好。我的童年也是在乡下度过的,尽管南北农村生活不尽相同,但是那田野的气息、景物都一样,这就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部分作品我读得比较仔细,我以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是这道“凉拌”菜中的上品。
至于议论较多的文字,如果按时下文体分类,应该属于随笔更好。至于虚构并略显荒诞的文字,应该当作小小说来读。当然,依照现在的跨文体论来看,这类作品算作跨文体也未尝不可,只是我这个守旧的老年人,却不是很喜欢这样的“跨栏”作品。如同读标榜“新散文”的作品,我怎么也读不出那个“新”字的味儿来,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落伍。
我在前边已经说了,长江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朴实中透着清新,平和中偶见灵慧,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说还有什么希望的话,那就是希望长江写得从容点儿,把该写细致的地方不要匆匆收笔,尤其要注意剔除非文学的语言。再有就是写别人写过的题材时,最好写出自己发现的“这一个”,而不是重复早已经存在的“那一个”,即使是“回锅肉”也要有自己的特点,不然会给人以阅读的疲劳感。
作为长江的忘年朋友,以上就是《凉拌散文》读后,我要说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长江的下一部散文写得更好。不再是“凉拌”,而是道“热菜”。
2013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