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醒黄昏
4737700000044

第44章 友谊链接(7)

穿越苦难的智慧

王彬

写散文是一件颇难的事情。难在两点。其一,依照巴金老人的说法,散文是一种无技法的文体,最高的技法是无技法,无技法的文体便是最高技法的文体了,用这样的文体进行创作,当然是难事;其二,仍然是巴金老人说过,写散文要把心交给读者,这就更难。这涉及作家的人格与修养,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有了这样两道门槛,能够写出好散文的作家也就少矣,在这不多的作家群体里,柳萌先生是不可以忽略的。他的散文,于时下斑斓的散文林地,犹如皎洁的白桦,清健自然而以本色擅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怀着报国之志,柳先生参了军,他本想去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但是却来到北京西苑,部队的驻地距燕京大学不远,使他萌生了继续读书的想法,但是在他准备报考的时候,厄运临头了。因为他为两个与胡风集团有师生关系的朋友说了些公道话,而被取消报考资格。两年以后的1957年,更大的风暴吹袭到他头上,把他微尘似的吹到北大荒,吹到内蒙古的沙漠里,直到1978年,整整二十二年。回首往事,柳先生说,在爱情刚刚萌芽,人生刚刚开启美好大幕的时候,便堕入苦难的深渊,其中的痛苦是非经历过的人所难以想象的。他后来著文回忆,在“文革”初期,他回家探亲,在火车上,不同派别的群众争吵起来,柳先生不敢插嘴,独自走到列车的连接处,待了六七个小时,直到争吵平息,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他这个举动背后的内心活动是:“人家都是‘红五类’里的人,怎样痛快地臭骂都可以,如果出了事情挨个儿查身份,查到我头上可就不得了啦。”因为他是“右派”,虽然已经摘了帽子,但在那个时代依旧是政治上的另类。能够预料可能发生的后果,绝不是柳先生的聪明,而是时代的残酷,而他这样的身份,不仅对于他,对于他的母亲都是一种灾难。在即将离开北大荒的时候,他给母亲发了一封电报,本想让母亲感受惊喜,没想到反而差点要了母亲的命。母亲在听到家里来了电报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快乐,而是惊惧以致昏厥,害怕儿子又出了什么事,“不然不会拍电报来”。柳先生知道以后伤心极了,“以后无论什么急事,都不再给家里拍电报”,怕让母亲再担惊受怕,更不想引起她对往日痛苦的回忆。这样的回忆,岂止是母亲,对于每一个善良的中国人都是痛苦。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又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意思,在毛泽东的诗歌里被表述为“六亿神州尽舜尧”,这当然只是一种高标的宣示,是不包括柳先生这样人物的。这就不免令人想起佛经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的大意说,有一个国王命令他手下的一位大臣,手擎一只装满香油的钵,穿过一条人众拥堵,长达二十五里的道路,不许洒出一滴香油,洒出一滴,则立断其首。宣布命令后,国王督促大臣快走,并且派一名武士手持钢刀,监押其后。为了迷惑这个大臣,增加考验难度,国王还在路上堆满了金银珠宝、各种美味,又派遣许多美丽的姑娘,在道路上往来行走。然而,此时大臣只是一心护住自己的钵,他想的是,倘若稍微放逸而有所旁骛,令钵倾斜而洒出油滴,则命难保矣,一点也不敢分散精神,而抵达终点。这故事见于《涅槃经》中的《德王品》,其摄心护念用于修炼的意义是不说自明的。

人生也是如此,穿透苦难需要定力与智慧。苦难是什么,苦难在人生中具有什么意义?有一种说法认为,苦难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而其实质是,苦难就是苦难,与财富无关,克服苦难的精神与经验才是财富。对于柳先生,在他重新获得写作的自由以后,昔日的苦难进入笔端,成为写作素材,对这样的素材他总是冷静地将其置于生命的一端,加以品味和思索,使其具有特殊意义,从而超越了简单的宣泄。他在随笔集《真情依旧》的后记中说:一旦遭遇了苦难,就要直面现实,而在战胜苦难之后,“一定要继续做个正直的人,莫要因经受过苦难而变得圆通世故,不然你的苦、你的罪就等于白受,岂不有愧于苦难”。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苦难,让自由的心灵的旗帜骄傲地飘扬。以此宗旨著文,散文,这种以揭橥人生境界为目的的特殊文体,尤其可贵。2009年在南戴河的散文会议上,柳先生说过两句话,一句是,没有心灵的解放就没有散文;再句是,没有感情的真挚,也不会产生优秀的散文,这当然极对。秉承这样的态度与认知,表现在散文的国度里,我认为,即便是昆虫也会成为佛陀,因为这是在苦难中提纯的甘露,有什么理由加以拒绝呢?

原载2010年3月31日《文学报》

一览人生小

——读柳萌先生散文随笔选《悠着活》

乔忠延

盛夏去北戴河消暑,柳萌先生送我一卷他新出的散文随笔选《悠着活》,当即捧读开来。读着读着,热汗落了,如同沐了海风、浴了海藻,内心呈现了少有的淡泊和宁静。这时候,忽然就吟出了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所以吟出这句诗来,是我觉得柳萌先生登上了人生的泰岳,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娓娓谈吐半生烟云、一路风尘,似乎我便是月下的听众之一,因而胸中获得了少有的明洁雅净。于是,我得出了自己的感慨:一览人生小。当然这是借用杜甫笔下的境界,来表达我对《悠着活》的领悟。

《悠着活》本身就是很有特色的书名。悠着,就是不紧不张、不急不忙,说穿了就是慢着点。也许通读全书,读不出一个高雅的词汇,只能读出平淡朴实的味道,但是高雅正在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景中。从童年记忆到心灵记录,从往事余痕到人间世相,从短笛轻吹到生活小曲,从冷暖景色到真诚倾诉,都是口语化的大实话、真心话。用这些话写成的文章少了主流媒体的激情、少了科班讲堂的粉饰,唯其如此才见出柳萌先生的真诚。这种真诚是将一个本真的自我交给读者,让读者在水波不惊的常态中收获了生存和发展的真谛,我认为这才是高雅的最高层面。

《悠着活》虽然是一本散文随笔集,却写了柳萌先生的大半生。他这大半生真可以说是悲欢离合、苦辣酸甜,一样也没有落下。北大荒的流放还不够,又加上内蒙古的发配;与父母的“子离”还不够,又加上与爱人千里相隔的“妻散”,其中饱含了多少苦辣与辛酸呀!所幸,严冬过去是暖春,柳萌先生重返京都找回了一度被劫去的温馨,这或许就是该书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我欣赏的不止是此,而是这些内容中所升华的人生感悟、生命哲理。正是这些人生感悟和生命哲理使先生登上了人生的绝顶,他俯瞰尘寰、咀嚼阅历,将苦难炼制成了难得的甘露,如同寒夜凝成的露珠,谁承接了它,谁就会受到滋养。这里试采几滴:

“人生在世最艰难的事情并非是面对自然界的沟壑,而是跟同类的人打交道。”这可真是至理名言。无疑,这名言的产生浸染着先生的辛酸苦难。那么,如何面对难打交道的同类呢?先生的见识是:“万万不可为一时的快慰就丢失人格和自尊,干些正直人不耻的下三烂的勾当。”他发自肺腑地呼喊:“让所有人都保持孩童的状态,这样,人间岂不是永远可爱?”“假如我们能把自己的身价定在准确的位置上,不跟高音攀升,不跟低音压抑,就永远会奏出生命的清音。”这是柳萌先生面对人生的态度。如果说这有些抽象,那他还有具体的说法:“量力而行,量入敷出,越轨事不干,贪婪事不为,不求大福大贵,只想一生平安,生活就过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或许你会说,这样的日子能快乐吗?那就听听先生对快乐的高见:“就拿快乐说吧,有钱人一掷千金的游戏,跟卖白薯小贩数钱的开心、街头下象棋老人的高兴,从本质上说并没有多少差异。”这浅白的文字告诉我们: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快乐不决定于金钱,而决定于我们的心态。

还用再多采撷吗?仅就这几点珠露也让我们如醍醐灌顶,心胸洞明了。柳萌先生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生活的新境界,这就是悠然而自得的生活,活出滋味,活出快乐。这滋味和快乐是激进以后的平缓,是绚烂以后的平淡。说穿了,这境界是对金钱狂潮的疏离,没有参透世情的独立思考怎么会步入这样的高格!更令我陶醉的是,柳萌先生是用平淡的文字书写着人生的境界,这又疏离了散文所谓文采飞扬、出语惊人、雕琢藻饰的模式陈规,对沉闷的散文园来说,显然更是一枝出墙的红杏。

原载2007年7月17日《山西日报》

柳萌印象

孙德全

到浙江青田采风的时间定在27日,青田山清水秀且出奇石,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只可惜他们旅游抓晚了。去年县里才开始动作,成立旅游局,抓起生态旅游。为配合他们,此次行动我为他们请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记者,在组织团队成员时,我想到了老板柳萌。

柳萌去年从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听说每天笔耕不辍,手中的笔比往日更健了。八十年代我刚到作协时他还在作家出版社,后来是中外文化出版公司的头儿,当时机关清贫,他的公司效益好,总是接济我们,所以大家都很亲的称他为“老板”。老板很有脑子,弄书一门灵,在中国出版界也是个人物,书出得火火的。自老板退休后便很少见面,前些时听说心情不大好,也没得空去看看他。

在电话里,我告诉他组团去青田的事,并邀请他参加。老板很客气,也很感激。从语气里我听出了我们之间以前没有的一种距离。原来我们很随便,我是小辈,在作协又是外来户,虽不在一个部门,但我们走得很近。在机关的很多事也承蒙他指点和提醒。要在以前,我请老板外出他是不会客套的。现在他不在位了,在我看来一样是老领导、老朋友,可我觉得他先疏远我们了。难道所有退下来的人都会失落,都觉得心有余悸,都怕人瞧不起?老板是好人,直率、善良、热心肠,文章有才气,做人光明磊落。

有一件事我总是记着。那还是几年前,老板带我们搞一个活动,因工作衔接的事,有些误会。老板狠狠批评了我介绍的一个来帮忙的朋友。当时朋友不服,跟我闹,我又不好与老板解释,左右为难。没想到几天后,老板了解了情况,亲自写了封信给朋友,向他道歉,反倒让我和朋友都感觉不好意思。朋友由衷地点头,说你们老板这人,行!

他曾被打成“右派”下放内蒙多年,吃了很多苦,但这不凡的经历也为他日后辉煌和做人打下基础。他妻子有病,老板多少年如一日,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从不见半丝嫌弃。一次无意中谈起人生坎坷,老板突然伤感,伏在桌上像孩子一样痛哭。当时我非常感动,心里不光是同情,我看到了一个人本质里的美和善,那是一种在痛苦与压抑中不屈的忍耐与刚强。我想,这个世界还应该是好人多,我们都应该维护好人赞扬好人,老板柳萌是个好人。

1999年12月

原载中国文联出版社《知者乐》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读柳萌散文集《变换的风景》

田耒

《变换的风景》(远方出版社2002年元月初版)是柳萌先生近几年所写的生活散文的结集。在这本收文122篇,凡27万言的散文集中,有几篇涉及秋天的作品,如《秋天的感悟》《九八秋迟》《秋韵》《吃秋》等,很值得关注。我之所以做这样的提示,并非因为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秋天有什么奇崛独异之处,事实上在这方面,它们和许多写秋天的篇章一样,不过是以清新、自然艺术笔墨,勾画出了作家眼中的秋景、秋色与秋韵。如《秋天的感应》中有这样的文字:北京的秋天“天高气爽,自不待言,就是那花草树木,也别有一番情韵。花儿没有了浮艳,草儿没有了鲜嫩,如同逐渐成熟了的人,有种沉稳凝重的仪态……”然而,就是这平平常常而又朴朴实实的秋景、秋色与秋韵,却犹如一幅亮丽的图画,一首隽永的小诗,让人体味到内心深处的惬意和感动,进而产生联想和享受。一切何以如此呢?我们禁不住去寻找艺术之秋的奥妙,这时,迎面而来的是源于作家主体的东西,即一种像自然界的秋天一样质朴、澄澈、安详、充实和高远的生命境界,它使作品最终进入了较高的审美层次,同时发散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