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坎
4778900000003

第3章 带队篇(3)

第二位职业经理人沈愿来自一家台资大厂,在行业内口碑非常好。经过多次沟通,我感觉同他在理念上十分合拍,而他也想找一个新的职业归属,发展自己的事业。于是,他投了一些钱,我给了他10%的股份,任命他为副总经理。在沈愿的推动下,公司的生产效率很快就有了显著提升,我很开心。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上,我发现同他越来越不合拍了,彼此的意见经常不同,员工也开始在我们之间游走。我又开始听到一些关于他架空老板、自以为是的说法,慢慢地我对他的一些行为开始有了猜疑。为了不让这种猜疑破坏公司运营,我增设了一名总经理助理,以此寻求决策行为的平衡,更利于公司发展,结果沈愿却因此正式辞职。

两位职业经理人都未能成功融入企业,我觉得是不是因为他们层面太高,已经不会在小公司做具体工作了。于是,我又从一家大公司引进一位部门经理王锋来担任副总经理,结果更令人沮丧,半年后他就离开了。

三位职业经理人的陆续离开,令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问题。但是我自认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权力与信任,我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作为老板,我该如何与职业经理人共处,真正用好他们呢?

——马云波广东省创新立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授权与管控同步而行

在企业管理中,老板用不好职业经理人,其实有很多因素。

问题之一,可能是老板提供的平台与职业经理人不匹配。老板找来职业经理人,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双方是否适合,如果这个平台与经理人的匹配度不够,他就算进来了,也是会走的。

关键问题之二,老板提供的目标不清晰。老板要在经理人加入之前,给他提供特别清晰的目标:他来干什么?要完成的指标是什么?进入公司后要做多久、走多远?如果经理人加入时,老板给他交代了一部分工作,他很好地完成了,那紧接着就得为他提供进一步的新目标,否则他就会松散下来,如同案例中的李智一般。企业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来促进经理人为自己制订目标。

还有一个问题是,职业经理人与公司内部的员工之间是不是存在矛盾。因为公司有很多老员工,他们在下面不停地把各种声音往老板的耳朵里吹。作为老板,需要能够对这些声音进行理性的判断,进而对经理人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估。如果因为这些来自各方面的杂音,让经理人对环境感觉不适,即使老板不解雇他,他也会走人。

另外,有些职业经理人之所以融不进来,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老板自己的问题。企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的是不同的经理人。不同层次的经理人,需要的是不同的平台。有的中小型公司的老板引进了很高层次的职业经理人,开出了很高的工资,最终却没有留住他们,是因为他们原来在大平台上工作,跳到中小型公司里之后,发现这个平台根本没法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使工资很高,待遇很好,但是他们想要的很有可能不是这些。

由此可见,引进和留住职业经理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当你的企业还只是一座“小庙”,就不要请来“大和尚”。引进的经理人层次,一定要跟企业的发展阶段、规模、组织架构等相匹配,这样才能和谐发展。

而对待职业经理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了解他的需求。老板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我要怎么样、我的公司必须怎么样,而是首先去了解经理人想怎么样、经理人要的是什么,知道了他的底线,再来寻找一个平衡点。

要用好职业经理人,其关键是建立良好的机制,让授权与管控同步而行。有位经理人曾在华为待了很多年,后来跳到与其结交了十多年的好朋友开的公司里做副总。他与老板之间也曾经因为授权等问题出现过猜疑。他总是觉得老板不信任他了,关系一度十分糟糕。这位副总是负责销售的,老板与他是相交十几年的朋友,非常相信他的个人判断,所以,他进入公司的头几年,公司开新店不需要老板拍板,由他签字就行了。结果开了很多店,其中许多都亏钱。这就是充分授权但是缺乏管控的后果。后来,这位经理人与老板沟通后,用机制解决了矛盾。他们集合公司的几个高管建立了一个决策小组,大的决策都由决策小组来评估。有了决策小组后,个人判断被组织判断所代替,市场上花多少钱、预算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一清二楚。如果到了时间,考核指标没达到,老板就把权力收回或削减预算,副总无话可说,因为管控机制就在这里,与信任无关。有了机制,这位经理人与老板的关系反而十分和谐了。

跳一曲合拍的华尔兹

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往往是因为差异,相互吸引而聚在一起;因为差异,相互排斥而分道扬镳。他们的关系,非常像在跳一曲华尔兹。既然是舞伴的关系,大家都不要纠结,不要要求一定要一次成功,而是要及时总结经验,以便最终找到合适的人。经理人和老板能走到一起是双方的需要,而不是某一方的需要。

经理人与老板之间的蜜月期大多是半年到一年,在此之后,矛盾渐渐浮出水面。其实,经理人和老板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必然的存在,这是由双方的角色差异而产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制衡中不断解决矛盾。在不同的阶段,不断解决不同的矛盾,这就是经理人与老板相处的关键所在。

老板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质:思维跳跃,有冒险精神,是资源的掌控者,能对企业的任何问题负责任——没有冒险精神的话,一般是当不了企业家,当不成老板的。而职业经理人的特质包括:系统思考、善于预测和评估,是部分资源的掌控者,能对企业授权范围之内的问题负责。由此可见,这两类人从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到对资源、权限的使用,都有非常大的差异。当然,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比如资产达到十亿左右的时候,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特质会有所互换。

类似本案例中的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情况,其关键问题,并非是简单的价值观问题,因为价值观不同的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其本质,是价值判断的差异,导致信任的危机。也就是说,两者的价值观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基于角色定位等特性的不同,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与处理方式,有着大的差异。当这个差异越拉越大的时候,导致相互的猜测,最后引发信任危机。

这一关键问题体现于企业中,大致会出现两类现象:一类是对制度100%的执行和打折扣的执行。因为一般情况下,企业是老板一手打拼出来的,在制度层面,他可能很随意地去更改一项制度。但是对职业经理人而言,公司的制度几乎就是法律,是轻易不能变动的;另一类就是对权力分配的理解。这也是职业经理人和老板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的点。很多时候,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老板,对权力和权力分配的理解,不是一下子就能说得清楚的,需要磨合,需要理解,需要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理解,也需要老板在对职业经理人建立信任的过程中、在运营过程中,逐步理解。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和谐共处的问题呢?在职业经理人方面,首先要有职业能力,同时还要有相匹配的职业道德,不能一不爽就撂挑子走人,或者泄露公司机密等;其次要端正心态,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不是救世主或改革大师,要学会追溯企业的成长和生存背景,而不是一进到新公司就指点江山,把自己原来的套路直接套到现在工作的企业;再次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其实职业经理人的第一客户是老板,所以要先做好工作,不能让老板满意,就说明综合能力不足。

在老板方面,要敢于把职业经理人打造成企业的主人。当经理人与你价值观相同、德才兼备时,要有心胸把他也变成企业的主人,比如通过期权、股权等方式。如果说老板是企业的亲爹妈,不能让经理人只做个保姆,把他变成干爹妈,大家相互也都能更放心一些。

在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中,经理人要学会坚持、理解和影响,老板要懂得包容和换位思考,双方共同需要的是充分而坦诚的沟通,这样就能破解无谓的猜测与误解。

老板与经理人双赢之道

从案例看,马云波的反思很单一、狭窄,所以他的困惑是必然的。他应该列出一个问题清单,来引导自己的思考和自我诊断。这个清单包括:为什么职业经理人会发生变化(开始、中间、后来)?自己眼里看到或认为的问题或原因,是否是真正的问题或原因?如果我认为的问题和原因是正确的,有什么可以证明或佐证?我如何思考和判断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我是否需要借助外力帮助解决现在的问题?职业经理人和老板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靠什么来维系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正常关系?我如何与职业经理人共处,并建立信任?我如何激励并约束职业经理人?我如何真正留住并用好职业经理人?

企业就像一座大厦,需要理念——使命和价值观——以及治理机制作为根基,需要责、权、利三根支柱来支撑它的治理结构及模式,来塑造它的价值。

从价值定位和理念层面来看,李智擅长质量管理和工程部管理,沈愿擅长生产效率提高。这就说明,作为老板的马云波对职业经理人的定位和阶段性使命并不清晰。每个职业经理人,不可能包打全场,在特定的阶段有他特定的使命。企业应在职业经理人来之前,沟通、明确定位和阶段性使命,并达成共识,清楚职业经理人想得到什么。

此外,还需要弄清楚双方的关系。很多职业经理人把自己当成一个打工者的角色,当然,这是个没有对错的问题,职业经理人可以只是打工者的定位,干好本职的工作。但是,也有的职业经理人不将自己视为打工者,而是视为老板的事业合作伙伴,对于这一点,双方都须清楚明确。

从责权利层面来看,双方的责权利是否明确和规范?老板认为已经给予职业经理人足够的权力,但实际情况不得而知,利益框架和利益共享或分配也不清楚。责权利是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共处的支柱所在,必须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及矛盾化解机制;必须建立明确的权限管理机制,做到有效授权、用权、监权、控权;必须结成一个同盟关系,做到利益共享,价值共创。

从治理架构及模式层面来看,该公司可能只有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互动,是老板能人的单一治理架构,而不是通过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对经营层进行指导和监督。这就需要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实现董事会的重要职能,如政策制订、战略思考等。伟大的董事会造就伟大的公司。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要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比如职业经理人进入和退出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培养机制、动态机制、防范机制、制衡机制等。

要想实现彼此的双赢,老板必须做到这样几点:培养超脱的心态;给经理人合理配置权限、资源、平台;控制全局,守住底线;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不断修炼,自我提升。而职业经理人则需要做到这样几点:向事业经理人转变;有使命和责任;有敬业、专业精神;控制非分之想;适应和变化;不断修炼,自我提升。

5.为什么新进的“能人”忠诚度都不高?

我的公司从1998年成立到现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先后在北京、重庆、广州、成都建立了公司的茶叶商城和茶叶超市,年销售额达到一亿多元。

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创业者一样,我在管理理论和知识方面比较欠缺。创业成功后,为了企业能快速发展,我一直强调招聘有能力的人加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的发展。对招聘进来的能人,我一直寄予厚望,希望通过他们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经过几年的观察我发现,当初招聘进来的能人并没有将企业管理和经营提升到新的台阶,而且这些能人的忠诚度都不高,离职率极高。与此同时,忠诚度高的员工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又不够。基于以上情况,我公司的重庆分公司长期亏损,北京分公司和广州分公司也出现人员不稳、管理团队效率不高且无人可用的局面。对此,我非常困惑,在引进人才方面,我公司可算是不遗余力,也舍得给待遇,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请问我该怎么办呢?又怎样去扭转这样的局面呢?

——张吉达海豚会会员,茶叶连锁卖场公司老板

信任是破解困局的良药

员工的忠诚度不高,同老板与员工之间信任程度较低密切相关。信任是获取高能力、高忠诚度员工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增强团队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上一案例中的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第一,在企业内部保持政令的一贯性。如果企业做决策和发布命令始终如一、前后不矛盾,并且总是第一时间向员工解释各种决策和行动,就会在员工心中激发起更大的信任,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员工来说更是这样。

第二,公司领导者要塑造自己以身作则、正直诚信的个人品德。很多时候,员工会观察和思考公司领导者的行为,判断其是否言行一致。特别是在与员工利益相关的问题上,领导者更要秉持诚信的原则,不轻诺寡言。

第三,创建良好的沟通文化与机制。公司领导者要致力在组织内部创造一种坦诚、公开的沟通文化,把事情和问题以正式的会议或其他方式放在桌面上来谈,并且让相关利益方都了解清楚。同时,要尽可能在组织中建立规范、高效、双向的正式沟通机制,让管理信息流在组织中畅通无阻。

第四,努力做到“陈力就列,充分授权”。公司领导者需要经常去分析、观察、评估员工的工作情况,了解员工的长短优劣,在工作安排上,尽量做到充分授权,而不是过度授责,那么,高能力的员工就会找到适合的位置,从而主动降低或消除离职意愿。

第五,从内心深处关爱员工。人心都是肉长的,真正关心员工,员工会强烈感受到,从而自动把企业与自己的发展结合起来。企业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活动,比如旅游、生日会、电话、短信、网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