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经行愿品疏
4823300000028

第28章

(有十二善知識。第一尊法寶髻長者。第二普眼長者。第三甘露火王。第四大光王。第五不動優婆夷。第六遍行外道。第七具足優鉢羅華長者。第八婆施羅船師。第九最勝長者。第十師子頻申比丘尼。第十一筏蘇密多女。第十二鞞瑟底羅居士)。

●第五尊法寶髻長者。寄無癡亂行。以慧資定。靜無遺照。動不離寂。云無癡亂。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修治前法。後漸次下。趣求後友。城名師子宮者。禪定無亂。如彼深宮。處之所作決定無畏。故名師子。友名法寶髻者。綰攝諸亂。居在心頂。故名為髻。而言寶者。乃有多義。一淨無惑亂。二明無癡翳。三圓無缺減。四威勢起用。五可貴為尊。法喻雙明為法寶髻。

第二見在市中下。見敬諮問。於市見者。處閙忘懷。在亂常定故。

第三爾時長者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執手將引。二示其所住。三善財觀察。四問答因緣。

△今初。即授法方便。顯加行智向正證故。

△第二告善財言下。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法界即是棲神所故。

△第三爾時善財下。善財觀察。顯正證入。於中二。先總觀舍宅。後別覩樓閣。

▲今初。四面即是四句般若。二門即是存泯不同。如一有門。見心妙有而入法界。即是有門。若取有相。即拂於有。名非有門。知法空寂。即是空門。以空為空。說空空門。若謂妄惑本空真知不空。即亦有亦空門。妄因真立。妄無妄原。真對妄宣。真非真體。則雙存之門。自然泯矣。若言欲言其有。無相無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故。非空非有。是第四門。此俱非門。為俱是遮。為有所表。若但是遮。便同戲論。若有所表。未免於有。故此但非。亦不可說。則非有非非有。非無非非無。故云八門。然得意為門。失意皆謗。唯忘言會之。

▲後於其宅內下。別覩樓閣。舊經但云其宅十層八門。今經文中閣與宅別。宅則通明一切法界。樓閣別明無障礙故。於中三。一總。二別。三結使明見。今初。義如八角塔形。若例前宅。不妨四角。面各二門。然有五義。一通約所修。以八正道為能入門。八正通入一切一切位故。二約所依。即以八識而為其門。於眼根中入正定故。悟一一識即法界門。於眼覺悟。即眼陀羅尼自在佛也。八識皆然。三約教能顯理。理教各具有等四門。故成八門。尋教得解即教四門。於理得解即理四門。無二體也。四教理行果各通二諦。便是八門。五四句般若各有二門。例如宅說。

二見最下層下。別明十層。即為十別。然有三義。一表十地。二即十行。三總不表。且依十地以釋經文。一初地檀增。而食一種復為施首。故迴向中六十門。施食居第一。二二地持戒。慚愧衣服。攝善法戒。以為財物。三三地忍增。以為嚴具。四四地道品。為內眷屬。進策萬行。為上珍寶。五五地文顯。欲暎前後成十地故。從真入俗故。說法利樂。真俗無違。為最勝論。得於義持陀羅尼門。禪定偏增云諸三昧。善達五明云世明智。真俗決定名為印行。六六地由得般若現前。成就智慧。文中三。初總明。次別顯。後總結。總中皆是六地之德。次所謂下別顯。有十六門。一照體即寂而無不包。二即寂之照無機不鑒。三外緣不轉。四內照無求。五惑境不摧。六遍摧諸惑。七順教普攝。八含德甚深。九見法無依。十契理行行。十一巧化無盡。十二證隨俗門。十三窮四辯才。十四照物心行。十五寂照雙運。十六廣布法雲。後如是等下總結。七七地有殊勝智知諸教法。云如響忍。功行已滿求入八地。為出離門。菩提分法無不皆具。為持教法。第八層中。含於二位。初即八地。得念不退無功用道。三種世間皆得自在。後現一切佛下。即是九地。法師位故。一音頓演。第九層中。亦有二位。十地等覺。俱為一生。第十層中。即如來位。二表十行者。以其十行即十度故。前七文顯。八大願所成神通等故。九一生所繫。為最上力。善法行故。十唯至如來。智度始圓。為真實故。此即當位自攝諸位。十行纔滿即作佛故。上攝十地。即攝後位。攝前義劣。略而不明。前十住中。第六位攝。此寄第五。前正報攝。此依報攝。欲彰不廢後過前故。三者總不表位。但此菩薩以行就機。現居勝報。漸次增勝。十顯無盡。初四施物。後後難前。次二施法。前淺後深。次二得法。前狹後廣。後二現德。先因後果。總上三義。因果行位無盡法門。為閣為宅。以彰法界。

三如是一切下。結使明見。

△第四爾時善財見如是等下。問答因緣。先問後答。答中四。一舉昔佛興。二覩佛興供。三發興善願。四結果酬因。今初。如來十號今當略釋。一言如來者。萬法雖異。一如是同。聖體之來。來化群生。故曰如來。二應供者。至道良田。能生妙果。相累兼亡。應為一切恭敬供養。三正遍知者。如其勝義。覺一切法。知無不周。鑒無邪僻故。四明行足者。身口意業。隨智慧行。即以明行。而為具足。又明即三明。足謂定慧。如脚足故。又足者備足。與慧俱行皆圓足故。五善逝者。上昇最極永不退還。迹盡雙樹。為物而逝。皆稱為善。六世間解者。世界有情一切品類。無不達解。亦解結縛故。七無上士者。人高道絕。莫之與等。八調御丈夫者。身口諸惡。[怡-台+龍]悷難制。佛能伏之。又以調物。可謂丈夫。若瑜伽論。七八二德合之為一。云無上丈夫調御士。釋云。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故。九天人師者。瑜伽云。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法故。與顯了義為開導故。乃至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苦故。十佛者。於能引攝義利法聚及非義利種種法中。能正開覺。故名為佛。委具十義。已如題中。具上十德。為世所尊。故名世尊。若依瑜伽。既合七八。開佛世尊。為九。為十。謂能破諸魔大力軍眾。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即具六義。亦如前說。瑜伽名為十種名號隨念功德。諸論異釋。可略言之。餘文可知。

二時彼國王下。明覩佛興供。謂奏樂焚香。

三我時以此供養下。發興善願。

四由是因緣下。結果酬因。由初一願。招下四層所有勝報。由後二願。招上六層所有勝報。一九微因願力報勝。又表萬行渾融無[得-彳]。發起向佛。則隨一行。無不具足。何果不成。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下。謙己推勝。初謙己知一。謂勝德普遍蘊在十層。為福德藏。因由行願。即願莊嚴。願與理俱。為無障礙。故得成果。一能現多。

後如諸菩薩下。推勝知多。對前功德。勝故難思。

後二文顯。

●第六普眼長者。寄善現行。慧能顯發三諦之理。般若現前。名善現行。般若遍照。一中見多。名為普眼。以一法中具一切故。國名藤根者。夫藤根者。深入於地。上發華苗。般若證深。能生後得。後得隨物轉而不慳。取類藤矣。城名普遍門者。實相般若。防非為城。無所不通。何法不入。眼入實相。眼即為門。色入實相。色即為門。自色已上。種智已還。該通一切無非門矣。又以門為門。非真門矣。無門無入。為真入門。若一門一切門。尤深門也。故上經云。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塵中從定出。於一法中入正定。一切法中從定起。方為自在無礙普門。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後趣求後位。前中亦二。先結前所聞。後深入諸佛下。思修證入。初句入果。餘皆入因果。云深入諸佛無量知見者。無量有二義。一廣多無量。即權智境。二深無分量。即實智境。境無量故智亦無量。知見二義。一別。二通。別謂知即是慧。謂根本智。見即是智。謂後得智。以此二智。知前二境。通謂俱是如來能證。如實知彼義故。即無障[得-彳]智。若爾時以重言。為揀比知。所以言見。為揀眼見。所以云知。此如世親般若論釋。入謂證達。若依禪宗。知心空寂名知。見心空寂名見。知約了知。見約證見。然見亦見知知即心體忘緣寂照真知見也。餘句可知。後隨順作意下。趣求後友。

第二然後乃到普遍門城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見依正。後設敬諮問。今初。百千聚落周匝圍遶者。眷屬般若。又隨舉其一収一切故。新經云。十千表萬行也。其城廣大等者。實相般若。周遍包容。已具餘度為多莊嚴。般若雉堞。高峻無上。是佛大道。蕩然無涯。寬無不容。平無邪曲。餘並可知。後聞已往詣下。設敬諮問第三長者告言下。稱讚授法。先讚。後善男子我昔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明修學得法。後明法之業用。今初。般若生德。如學於文殊。得法有二。一醫方斷惑。二和香顯德。後因此了知下。顯其業用。即分為二。先明醫方用。後顯知香用。

△今初。瑜伽醫方略有四種。一知病相。二知病因。三知除斷。四知斷已不生。今文具之。於中四。一總明勸學。二釋治病由。三令先治王。四廣明治相。今初。風黃痰熱。內四大病。亦是病相。鬼魅蠱毒下。是外四大。亦是病因。此句有情。若草毒水火即是非情。並為病緣。如是一切下。結多品類。我悉下顯能除斷。第二善財復言下。顯治病由。先問後答。由障菩提。故須治斷。第三菩薩復觀下。令先治王。王是眾生安樂本故。第四善男子菩薩若欲治諸病下。廣明治相。於中三。第一總標許說。第二廣說因相。第三明除斷相。

▲今初。諸病內起。即是病因。品類增損。此明病相。無量無邊下。雙結許說。

▲第二善男子一切眾生因四大下。廣說因相。於中二。第一橫說。第二堅說。前中亦二。先法說。後喻況。前中三。初說四大。二說塵毛。三明五大。今初分四。一明大為病因。二說所起病相。三結成過患。四結病所依。今初。明身為病本。是病是身。若使無身。當有何病。四大違反。因此病生。若了大空。病無依矣。今為不了故為病因。二所謂下。明所起病相。略有四病。初標名。次言身病下釋相。四種病中各有多相。身之四病。後文當釋。然其心病即是煩惱。故梵本云。謂貪嗔癡若癡狂心亂。是病之因。亦通病相。言客病者。自外而來故。十地中明。內四大病即是身病。外四大病即是客病。言俱有病者。亦因外緣。亦因內大。故名為俱。非身心俱。謂因遇寒熱及內四大復有乖違。即是俱病。然梵本中。無有憂喜。憂喜亦是病之因故。亦是第二心病攝故。三其餘品類下。結成過患。上言為主。略標上首。類更有餘。皆前四攝。言展轉相因者。或因身病而動心病。如因黃熱起貪嗔癡等。或因心病而起身病。因貪勞損。因嗔黃熱。因熱投水。因風墜崖。貪嗔在懷外遇傷損。如是等類。其徒寔繁。能令眾生受身心苦。即結遇也。四善男子如是眾病貧賤人少下。結病所依。經文自釋。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皆勞伇故。第二善男子一切眾生皆以無量極微下。辨微細塵毛皆為病本。全是蟲依故。婆沙論。人全蟲成。正法念說。八萬戶蟲。則戶有多口。三億之數。亦非多矣。第三善男子又觀此身下。明五大病因。謂四大圍空顯假合故。或說六種加。識處其中。而數論諸師。亦說五大。故諸經論多說四耳。文中三。初標徵。次所謂下牒釋。後然彼下。結成五大。彰其微細。故十地經。八地能知。楞伽經中。責所不問。

第二善男子如是五大和合成身下。喻況。略有三喻。倒喻前三。文分為二。先別喻。後結勸。前中三喻。即分為三。一倉篅喻。二畫瓶喻。三四蛇喻。今初喻前五大。篅謂編其葦竹。外假中空。外如四大。內如空大。終歸散滅。顯是無常。由業所持。顯從緣無性現緣說。五原由業生非自在天下。顯空無我。此揀外道。略舉其四。等取於餘。一揀塗灰外道。計一切法自在天生。自在天喜眾生安樂。自在天瞋眾生受苦。故求其喜而供養之。二揀數論。從自性生。自性即是冥諦。謂從於冥諦生於覺諦。從於覺諦次生我心。次從我心生五微塵。從五微塵復生五大。從於五大生十一根。神為主等。三揀時散外道。謂一切法從時而生。時至則生。如春芽等。四揀執方外道。謂一切物從十方生。等者。等於六句無因。乃至九十五種橫計不同。皆說有我。今明諸大和合而生。則無我矣。故淨名云。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斯即病因。故當遠離。二譬如陶師下。即盡瓶喻。正喻前文微細蟲聚。埏者和也。埴者土也。和土成器即是坏瓶。坏即不堅。顯無常觀。內盛臰穢。彰其不淨。故涅槃三十二云。善男子。是身者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優鉢羅華分陀利華瞻婆羅華摩利迦華婆師迦華。九孔常流膿血不淨。生處臰穢。醜陋可惡。常與諸蟲共在一處。前倉篅喻顯空無我。後四蛇喻明是苦源。五觀足矣。三又如四蛇下。即四蛇喻。喻初四大。涅槃三十二云。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篋。以付一人。仰令瞻養。是四蛇中。設一生瞋。則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飲食隨時守護。一切眾生四大毒蛇亦復如是。若一大瞋。則能壞人。與此同也。然四大中。風輕地重。水冷火熱。性自相違。如四毒蛇。性相違害。置之身篋。違則害人。故次合云。一大不調。百一病起。梵本云。一百病起。二是故智者下。結勸觀察。略結二喻。粗陳過患。令知病因。如實應觀。四大等空。空亦復空。病無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