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復次我王建國下。開章別釋外化之相。於中二。第一標章顯要。第二善財白言下。依章解釋。釋上三章。即為三別。第一釋念除五怖。第二釋慎擇三臣。第三釋精修御膳。今初分二。先問。後答。答中二。先別離五怖。顯王有德。後餘國五怖下。對餘顯勝。二善財白言下。釋慎擇三臣。先問。後答。答中四。一標。二列。三釋。四歎。今初。法喻雙標。二何等下列。三言輔臣下次第別釋。皆以總中日喻並說。初釋輔臣如曜群分。以為天子耳目。助天之明故。二二將師者下。釋上將師如日除暗。文中有四。一總明具德。二初自七月下。顯其功用。三仁復應知我國五城下。廣其攻守。此有五城。可以善守。餘國無此。可以能攻。四故我大王下。結歸主德。三三使臣下釋前使臣。文中分四。初總明如日流光。二所以者下。釋須使所以。三是故我王下。正明慎擇。四具茲十德下。顯其成功。四由此三臣下。結歎由得三臣能成正化。於中四。一總顯勝德超倫。二別明離惡成善。三感天龍護國。四得忠正滿朝。今初。法喻雙辨。變惡者。將臣如日除暗。顯善者。輔臣如日照物。威被萬方者。使臣如日流光故。我已下顯其成益。二或所遊止下。別明離惡成善。此文二勢。一屬王身。王具三臣故無下過。二屬萬姓。由王具德。能令率土懲惡進善。三以是天龍下。感天龍護國人王金皷。大集等經皆廣其事。正法治國。諸佛菩薩天龍善神。護持國界。灾害不生。不以正法。善神遠離天龍恚怒。降諸衰損故。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即斯義也。四王之左右下。忠正滿朝。風清露潔。君聖臣良。周武十亂。漢高三傑。功歸主也。第三善財復言下。釋精修御膳。先問。後答。文顯可知。上外德竟。
[△@、]第三婆羅門言下。例說眾德。以顯難思。文中五。一標徵。二別顯。三結讚。四縱捨。五結德無盡。今初觸類成德。德則無窮。二仁者當知師子獸王下別顯。即增數以明。文有六段。並顯可知。三以是思惟下結讚。有一於身。猶降怨敵。況能全具。孰不仰風。四仁復應知下縱捨。所以重明此者。日月猶蝕。堯舜病諸。非菩薩王安能總具。猶兵食信。不獲已者先去兵等。於中二。先以三德統攝。後設無此三下。一德統攝。有法喻合。五廣說我王下。結德無盡。
[○@△]第二時婆羅門為善財下偈頌。於中二。先辨意。二偈詞。雖是祗夜。亦有伽他。然偈之次第。多順梵文。長行之中。小有迴轉。故不依次。五十一偈長分為七。初有五偈。總顯立王所以。文在外化之初。義該九德之始。二有偈。明王化益。頌前舉因標德。三我王生盛族下十五偈。頌前內德。四古先無道主下十六偈。頌前外化。初一反明。餘皆順顯。於中三。初九偈。頌慎擇三臣。二有二偈。頌念除五怖。三有四偈。頌四人依王。五住如幻解脫下八偈。總顯勝德。勸成本心。六是故我國人下二偈。却頌前七支。七末後三偈。頌前廣說眾德。顯不思議。
▲第二時婆羅門偈讚王已下。結讚勸歸。
△第三爾時善財聞婆羅門下。辭詣王所。文並可知。
第二遙見彼王下。見敬諮問。於中二。第一覩見。第二敬問。前中四。一見勝依正。二十萬猛卒下。覩其逆化。三善財見已下。不了生疑。四作是念時下。空天曉喻。於中二。先曉喻。後勸往。前中亦二。先令憶前教真實。使不生疑。後善男子菩薩巧行下。辨後行深玄。令其信入。然善財雖常憶念。而生疑者。逆行難知故。貪益現世。不疑筏蘇。瞋癡現損。勝熱此王並生疑恠。又此二調鍊後便熟故。言深玄者。通達非道為佛道故。梁攝論。戒學中。明菩薩逆行煞等生無量福得無上菩提。要大菩薩方堪此事。然有二種。一是實行。二者變化。若實行者。了知前人必定作於無間罪業。無別方便令離此惡。唯可斷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捨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薩自念。我行煞已。必墮地獄。為彼受苦。彼雖現受微苦。必得樂果。瑜伽菩薩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說。言變化者。即當今經下王自說。二爾時善財聞天語已下。設敬諮問。例前勝熱。合有悔過。略不言耳。
第三時甘露火王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授法方便。執手同坐。示無間儀。攝彼加行令趣真故。後而告之言下。正示法界。令證相應。於中四。一舉果令入。二善財如語下。依教修證。三王時告言下。以實顯權。四善男子我得菩薩下。示其所得。於中二。先辨名。謂了生及法。緣生無性如幻化故。後善男子今我國土下。辨其業用。以幻化幻。於中四。一正辨業用。二善男子以是當知下。結上所屬。但是化耳。問此教所設一切皆實。何以言化。答自力攝生一切皆實。逆行苦事須云權化。得此中意。化亦是實。實體遍故。實亦化故。三善男子我以如是下。結其成益。四善男子我身語意下。彰其實德。謂慈念之深。然諸位至七皆方便故。多顯悲增故。伊舍那及觀自在開敷樹華。此三亦皆慈悲深厚。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推勝云得無生忍者。後位當此。得如幻忍證無生故。
示友禮辭。文並可知(已下第十三經)。
●第八大光王。寄難得行。謂無障[得-彳]願乃能得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後趣求後位。今初十句。初總。餘別。別中。一如幻作用。二緣生性空。為幻法性。若約真性。從緣顯故。幻所依故。大般若說。乃至一法過涅槃者。亦如幻故。三無願願故。四法通一切。五業即是因修萬行等。六偏語利他。七能幻之智。八幻所經時。九如幻之用。於此九法。隨順事理。思惟修習。云何修習。若依空門。見幻無幻。方為見幻。故上經云。菩薩了如幻時。不見眾生乃至菩提涅槃。若約非真。不[得-彳]幻相。故經云。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由此故能性相無[得-彳]。以性融相。一法之中見一切法。故上經云。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於一法中解一切法。於多法中解了一法。至德生處。更當廣說。後如是思念下。趣求後友。於中二。先推求得知。城名妙光者。無住妙慧運眾生故。王名大光者。慈定之智無不該故。廣大願中皆徹照故。後時善財童子子歡喜下。自慶當益。
第二作是念已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覩見。後敬問。今初分三。初見依報。二見正報。三見攝生。初中二。先所見殊勝。言一十由旬者。欲明圓滿顯無盡故。既有十億街道。道各無量眾生。豈十由旬所能容受。故知此中一切境物皆應圓融。託事顯法耳。後爾時善財童子於彼大城下。明能見無染。二漸漸前行下。明見正報。四衢道者。住四無量。安四諦理。以四攝法攝眾生故。三於王座前下。見攝眾生。於中三。初列所施。通情非情。六十四能。義如別說。次一一道傍下。明能施人。即是助伴。後為欲攝受諸眾生故下施意。二時善財下敬門。
第三時王告言下。授己法界。於中三。一總示法門。謂大慈首出。故名為幢。能摧慈障。名為清淨。具法無緣。故云圓滿。下謙己中。加順世者。本為物故。二善男子我於無量下。明得法因緣。隨順是聞慧。思惟是思慧。觀察是修慧。清淨是除障。悟入是證理。修習合在清淨之上。具智斷證即是莊嚴。三善男子我以此法下。明其業用。於中五。一以法攝化。二善男子我國土中下。以無畏攝。三善男子若有一切貧乏下。以財寶攝。四善男子此妙光城下。隨機遍攝。五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眾生五濁世時下。以三昧攝。於中二。先以言告。後時大光王下。正以定示。令其親覩定之業用。定力能令情與非情咸成勝益者。同體大慈。物我無二故。如世君主德合乾坤。則麟鳳來儀。寶壁呈瑞。況於出世慈善根力。不能令草木皆屈膝耶。
第四時大光王從三昧起下。謙己等三。文並可知。
●第九不動優婆夷。寄善法行。說法授人。動成物軌。思擇修習一切法故。言不動者。自發心來。於一切法無不得定。煩惱二乘所不能動。亦令眾生心不動故。安住王都者。智契實法。不為緣壞。名為安住。即不動依。以智修慈。故示女像。
第一依教趣求。於中二。先依前友教。後趣求後友。前中五。一思修前法。二生歡喜心下。因修得益。三如是思惟悲泣流淚下。推功歸友。四復作是下。廣歎友能。五善財童子如是思惟涕淚盈目下。勝緣印勸。於中二。先印。後勸。今初。天字兩用。故晉本云。如來使天。隨菩薩天。則初至隨形。是己業行之天。如來使天。復是佛力攝生之天。但修行功著。二天皆隨。後善男子汝可下。勸詣後友。二爾時善財童子從彼三昧起下。趣求後友。
第二入其宅內下。見敬諮問。初見。次敬。後諮問。初中二。先見依報獲益。後即前往詣下。見正報超倫。二爾時善財童子曲躬下。設敬三業虔恭。於中二。先身心瞻敬。後以偈下。以言讚美。美其四因。戒招正報。忍故端嚴。進定堅牢。皆成不動。末句結果。三爾時善財童子說此偈已下諮問。
第三時不動優婆夷下。稱讚授法。於中二。先讚。後善男子我得下授法。於中二。先示法名體。後徵釋業用。今初。不同前例。而舉五者。亦同九地。當法師位。須廣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內德。一智慧無羈。偏名解脫。有智則煩惱無能伏。而能摧煩惱。邪執無能勝。而能破邪執。此智包含。故名為藏。二受持行願。堅不可壞。謂深入法門。無有退怯。拔生死苦。心不動故。三即能持。謂經生不失。見佛不忘。證如平等。如地普持。四即外化。發住持心。恒轉妙法。發流通心。施法寶故。五即上求。一心求法。故云三昧。謂受法無厭。正心普照。故曰莊嚴。准下發心及得果中。第五一門。合當第四。先受後化。義甚次第。又上五中。亦初總。餘別。總以智慧為其主故。
二善財童子白言下。徵釋業用。於中四。一徵問。二答言下顯深。三善財白言唯願下重請。(已下第十四經)。
四爾時不動下廣答。於中二。先明得法久遠。釋上顯深。後辨業用自在。以酬本問。
▲前中分四。一舉本事父母。二我於夜分下。見佛瞻敬。為發心緣。三善男子我於爾時下。思佛功德。為發心因。念福智等。即前所得五法之因。神通自在。是堅固行願。四善男子時彼如來下。明發心得法。於中亦四。一佛勸發心。二發心堅固。二經久無違。即不違因。四發心成益。即是得法。今初。令發十心。成前因中所念五法。故得果中獲五法門。謂初二成智慧難摧。次二成行願堅固。次二成平等總持。次二成受法三昧。後二成辯才利物。是故上疏取斯十句。釋其所得五種法門。二善男子我於彼佛正等覺所下。正明發心堅固。此中十法。亦即是前所得五法。一即求三昧。求種智故。二即智慧。十力智故。三即辯才。四即總持。以慧為體。故曰光明。餘皆堅固受持行願。發是心已。總結堅固。三善男子我憶初發是心已來下。經久無違。不動之名因此而得。有十三句。即不違前所發十心。唯三與四。當九與十。餘皆如次。初之二門。即不違智慧摧伏煩惱。略舉貪瞋。其癡一惑含在邪執。二有一門。不違上來破諸邪執忘我所故。三有一門。受生不迷。文甚昭著。四有一門。常見諸佛。覺夢無替。五有一門。受法無厭。一文不失。六有二門。正思法光。前門真俗並思。後門思而得定。七有一門。住持轉法。文中。先住持法輪。後唯除為生。即是轉法。八有二門。流通法寶。前門十願能通。後門所通妙行。九有一門。拔生死苦。令發大心。令出二死。十有一門。深入法門。文中。初事智決斷故不生疑。後理智照寂。故亡二想。諸想都寂。故為深入。四善男子我從是來所見諸佛常得親近下。明發心成益。得十四益。即前五果。而為次不同。初六門求法無厭。前三門近友。後三門持法。二常聞菩薩地下二門。明平等地總持門。前門即平等地。後即總持門。三常聞菩薩普入下二門。明堅固行願。前門遍諸剎。後門盡生界。四有二門。即難摧伏智慧藏。前門斷惑。後門生善。五有二門。光照辯才。前門用辯之身。後門辯才正說。
▲第二善男子。我得菩薩難摧伏下。顯其業用。於中四。一者許現即牒前五法。二善財言下申請。三爾時不動優婆夷不起下。正現先入定。若准舊經。唯入一求法三昧。即具一萬。顯餘四門。例亦多矣。今經先牒五門。後例十億。文中唯四。初二可知。三具二門。堅固受持。平等總持。並是不空圓滿義故。四辯才演法。即是十力智輪。非唯盡入。上列五法。例有十億。無不染入。作用可知。四時不動優婆夷從三昧起下。出定印述。
第四優婆夷言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烏灑婆鳥。舊經即金翅鳥。
餘二段可知。
●第十遍行外道。寄真實行。智度已圓。稱於二諦。言行不虗。故名真實。
第一依教趣求中。至都薩羅城者。此云喜出生。謂此城中。出生無量歡喜之事。表智度滿無不生故。友名遍行者。巧智隨機。無不行故。示外道者。行於非道。達佛道故。非道不染。前曰出家。
第二其城東北下。見敬諮問。中夜見者。智入生死故。前云日沒入者。善財將欲入此位故。山頂見者。十行滿故。大光明者。以智慧光。破於生死二邊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