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经行愿品疏
4823300000038

第38章

△今初。亦是法門所作業用。對前問行。總示其行未舉名耳。於中分二。先明安樂眾生行。後善男子若有眾生盛年下。利益眾生行。令總斷惡修善等故。於中二。先總。後為慳恡下。別顯十度。以治蔽障。

△第二善男子我得菩薩出生下。立法名。此有二意。一者望前稱己益物悲智之心故生大喜。二者望後照佛攝生廣大悲智故生大喜。皆與智俱。故曰光明。

△第三善財白言下。明法業用。於中。先問。後答。答中三。初總標。謂知如來攝生巧智。為我解脫業用分齊。二云何普攝下。略顯攝相。謂眾生得樂。皆由佛得。故知普攝。三云何知然下。徵以廣釋。先徵意云。眾生得樂。何以得知是佛攝耶。後釋意云。我見如來。從因至果。悲巧攝故。於中分二。先總明。後善男子世尊往昔下別顯。於中亦二。一發普攝之心。二起普攝之行。前中亦二。先見發心境沈苦集故。後我見是已下。正發救心。令得滅道。於中又二。先普起慈悲。後起觀察真實下。雙運悲智。二起如是心已下。起普攝之行。於中亦二。先明身業神通攝生行。後明語業說法攝生行。前起悲心。即是意業。三輪備矣。神通文三。初舉攝生行體。次以是方便下。攝生本意。後菩薩如是於念念中下。辨攝生周遍。即廣大義。二善男子毗盧遮那下。口業說法攝生行。於中二。先明觀機。苦集無涯。顯行為物。故復重觀。後起大悲下。正明攝化。

△第四爾時善財童子白言下。辨法根原。先問。後答。答中二。先歎深許說。後承力正說。

[○@△]前中亦二。先長行。後偈頌。長行亦二。先歎深。後許說。前中分四。一標難知。謂時久遠故。所得深故。非久近故。文中。非聞慧境。故難知難信。悲思慧境。故云難解。非修慧境。故難證入。上皆難為自行。後三難於利他。夫說法者無說無示。故難示難說。二一切世間下。示不知人。三唯除下。揀能知人。即善財之類。四何以故下徵釋。三然我下許說。並顯可知。後偈頌中。二十一偈。文分為五。初一頌標難說。次三頌不知人。次一超頌前釋。四有十四偈。却頌前文揀去能知。次第頌前佛力護等。恐繁不配。五有二偈。頌前許說。

[○@△]第二善男子乃往下。承力為說。先長行。後偈頌。

[△@○]長行中二。先正說。後結會。

[△@、]前中三。初總明發心時處佛興。二善男子彼毗盧下。別明本生之處。三閻浮提人壽萬歲下。明遇緣發心。於中分二。第一明發心勝緣。第二辨發心本事。

[△@○]前中四。一明大王治化。即鐵輪王。故云閻浮。二時彼世界下。五濁為因。感三灾起。一壽命短促。即是命濁。二資財下是眾生濁。三不修下即煩惱濁。四深入邪網下。明其見濁。五者劫濁則通前四。故上文云。劫欲盡時。劫初清虗。猶彼清水。劫末多惡。同彼滓穢。故稱為濁。三咸來共繞下。悲境現前。四爾時大王下。正明起行。於中二。第一深起大悲。第二廣行大施。

[△@⊙]前中三。初標徵。次列釋。後總結。

▲今初可知。

▲次所謂下。列釋十中。各先明所治。後辨能治。此十大悲。多同二地集果十悲。於中分二。初一總明。餘九別顯。今初總明。謂三求眾生皆墮無底生死深坑。難勉出故。餘九別中。又分為二。初一解邪。餘八行邪。今初解邪。理外推求。總名為邪。故涅槃云。一切煩惱邪見攝盡猶解邪故。橫計世間常樂我淨。起貪瞋等一切煩惱。行諸惡行。為生死因。故其治中。令住善業。謂得正見已是善業。又由正見。諸惑不生。無諸橫計。自然順理。修諸善業。

後八行邪。於中。別悲三求眾生。即分為三。初五悲於欲求眾生。次二悲於有求眾生。後一悲於邪梵行求眾生。初中二。前三悲現得五欲受用生過。後二悲未得五欲追求生過。初中即為三別。初一悲受不共財眾生。次一悲受無厭財眾生。後一悲受貯積財眾生。今初。謂隨己所有。資益身命。但為生等。諸苦逼迫。有而不安。故令不著。不為財縛。則身心安矣。二哀哉眾生常為世間種種恐怖等者。即悲受無厭財眾生。謂內心難滿。外求無厭。常怖惡名。恐失財利。恐求不得不能存活。多求多怖。故令無求。免諸厄難。專求如來一切智道。三哀哉眾生無有智眼下。此悲貯積財眾生。不了此財屬於五家多財多禍。不能解財如雲如夢。為無智眼。謂有我身。事須資養。疑於當果積而不散。故決其疑見。即為方便。上三即悲起煩惱眾生。後哀哉眾生常為癡闇之所迷惑下二門。悲未得五欲追求生過。即悲造業眾生。前門悲追求後報造有漏善業。後門悲求現報造諸惡行。今初。謂迷勝義愚。亦造善業。求於當欲。如處闇行迷惑道路。若遇城邑則可栖託。故治中云。為作慧炬。引至智城。後門悲求現報造諸惡行眾生者。謂慳己所有。嫉他勝己。諂誑求財。諸惑所亂。後於臨終。見諸惡相。或悔先作。或起惡見。復能濁亂。若絕諸惡。則法身清淨。二哀哉眾生長時漂溺一切世界生死大海下。八九二門。悲有求眾生。初門即道差別。後門即界差別。今初。謂五趣因果循環無畔。名海漂溺。藏識海浪。果漂溺也。境風四流。因漂溺也。故十地經云。生死洄澓。愛河漂轉。然瑜伽七十云。有五法相似生死。得大海名。一處無邊相似故。二甚深。三難渡。四不可飲。五大寶所依。由前四故。生死過患。由後一義。菩薩入之。第九十卷復云。由三相故。水海與生死海不同。一自性不同分。謂唯色一分故。二淪沒不同分。唯沒人畜及唯身故。三超渡不同分。謂未離欲人亦能渡故。生死大海。反上可思。已知海相。云何漂溺。瑜伽八十六云。由五種相。當知順流而被漂溺。一於此漂溺。即善惡趣。如海二岸。即今總意。二由此漂溺。所謂愛即是河。當此中因。即是海義。三依此漂溺。即色等五蘊。是此眾生。四如此漂溺。謂於流轉相。不如實知。經雖無文。即是總五。意漂溺時。謂雖愛身命欲使長久。由自性滅。不能令住。即長時攝。治中。乃以萬行為舩。運其令度。有二意。一望生死海為過患。即至寶洲。及到彼岸。二以海對海。越生死海而入智海。了生死性則成智海。後門界差別。謂眼妄取色。耳妄聽聲等。為諸根剛強難可調御。亦信等根不清淨故。雖生上界。由三還來。三界之中往返無已。既遠諸佛。安有出期。故治中。如來威神。方能永出。三哀哉眾生猶如盲瞽等。即第十門。悲邪梵行求眾生。不見正道。迷無我理。以執我故。隨逐邪逕。九十五種邪入邪法。是謂生盲。故能治中。開其智眼。引入智門。云何入耶。略有二義。一知無我。二了蘊等本性空寂。即於三界。見涅槃城。

▲後時彼大王下總結。此中但悲處三界苦。略無所悲同法小乘。

[△@○]二作是語已下。廣行大施。於中有八。一施令彌布。二爾時妙寶娑羅下。施會大敷。三時一切法圓滿寶蓋下。施主超倫。四爾時於此閻浮提內下。施田雲集。五時王見彼諸來集會下。施心殷重。六善男子其王爾時因善知識下。施願廣深。七已能深入一切智流下。施惠玄微。八不揀方處下。正施均普。(下第二十四經)。

[△@⊙]第二時此會中有長者女下。正顯發心本事。於中三。一發心身德。二去王不遠下。正發大心。三爾時大王知此童女下。大王攝受。於中四。一王發攝言。二女讚王德。三大王述讚。四施行攝持。今初可知。二時寶光明下。女讚王德。於中三。初標心淨。二發口言。三展身禮。今初可知。二即以下。發言讚德。於中。四十九偈分二。前二十三偈。總顯王德。後二十六偈。彰王本生。前中三。初六偈未興時損。次二偈王興之益。後十五偈。翻損成德。即翻十惡以成十善。文分為四。初一偈翻煞。次三偈翻盜。三有二偈。翻邪行。四有九偈。總翻餘七。於中二。先一偈總舉七惡。後八偈總翻成善。今初。初句總標。次句舉口三過。其綺語一過。沒在第四句雜穢之中。故梵本云。虗誑麤惡離間語。諂雜穢語不自在。此四種語皆捨離。正法今行邪見滅。則上半是過。下半已翻。第三句恒起邪思滅正法。即意三惡中邪見。其第四句中。諂曲隨人意。即是貪惡。略無於瞋。亦雜穢攝。後八偈。總翻成善中二。初一偈正約眾生翻於惡口。後七偈約王有德。令物無過。然准舊經。此七偈前。別有二偈。翻於邪見。云昔日諸眾生。種種行邪法。合掌恭敬禮。牛羊犬豚類。今聞王正法。悟解除邪見。了知苦樂報。悉從因緣起。此文顯著。即梵本云。正法今行邪見滅。理亦盡矣。就七偈中分二。初一偈。明王無口過。而有語德。人聞皆悅。後六偈。王有慈覆。人無瞋心。故歎王蓋。故迴向品云。執持一蓋。溥蔭萬方。大光王云。為高蓋慈心。普覆諸眾生故。明知歎蓋即是顯慈。二王父號曰下二十六偈。顯王本生。於中分四。初四偈。光王世末。二有七偈。王興先相。三有七偈。正顯誕生。四有八偈。生後之益。三爾時寶光下。身禮可知。三時彼大王下。大王述讚。四王讚女已下。施行攝持。

[△@、]第二爾時夜神告善財言下。結會古今。

[△@○]第二爾時能開敷下偈頌。但是總相。顯己能知。於中二。先十偈明能知。後一偈結勸。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後三段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