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经行愿品疏
4823300000048

第48章

第九復次明露地坐亦治屋宇貪。標徵可知。三列釋中二。先列十名。後菩薩應當下別釋。第十以開居房舍故。於中四。一思露地德。二設住房舍下。不染房舍。三應作是念下。顯居房德。四而彼菩薩雖居下。不捨本行。四結示可知。

第十復次依止塚間。亦治屋宇及婬泆貪。一標。二徵。三一者下列釋。於中亦二。先別十名。後重開顯。今初。初二即同十想五六。餘八即九想。合其壞想及膿爛想。為其第六。餘並大同。三即當於血塗。故梵本名赤想。一知是苦。二知無我。三除潔淨貪。四除色貪。五除形厭貪。六除華飾貪。七及第九。並除男女相貪。八知無常。十除細滑貪。智論二十四六。廣說觀相。恐繁不引。今經意。皆以無得而為方便。起大悲心。則異二乘。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重復開顯。為遮過故。於中亦二。一遮食肉。二示入寺軌儀。前中又二。先正明。後徵釋。今初。以西域小乘雖復頭陀不斷食肉。今順大乘。故須永斷。略有五意。一住慈心。以食肉之人斷大慈種故。二住利益。薩之意。利益為先。六道眾生皆是親想。食他身分。豈名利益。三堅淨戒。小乘漸制。且指重貪。許三淨肉。今菩薩戒。永絕根源。一切須斷。四護律儀。食肉之人。禽獸恐動。止譏嫌故。離非律儀。物見欣悅。五潔淨其身。肉是不淨氣分所成。故不應食。後何以故下徵釋。釋中。略舉二過。就麤相說。離譏毀者。若不斷肉。外道謗言。在於寒林。欲噉死屍。非人便者。同彼所食故。無慈愍故。聞穢氣故。二善男子下。示入寺軌儀。可知。然善財問行。而多教僧。儀似小局。例同梵行。事約比丘。觀通道俗。理亦可通。四善男子下結示。

第十一復次明常坐行。除倚臥樂貪。標徵可知。三列釋中。前四遮過。故云不為。後六顯德。故是所為。所為中。前三修因。八為得果。後二通因果。顯二利行。四結示可知。

第十二復次明隨坐行。謂隨得便坐故。除敷具貪。標徵可知。三列釋中。前五約事。六七開緣。後三約心。四善男子結示可知。

[△@、]第三善男子此十二種下結酬。謂前問中。云何於善友法而得淨及不退轉。今明依上頭陀則二戒淨。萬行皆成。

第六爾時善財童子下。戀德禮辭。可知。

[△@△]自下大文第三。爾時善財童子善知識教潤澤其心下。慈氏一人。明攝德成因相。前既會緣。皆入一實。堪成佛故。故辨補處成因之義。文唯五段。補處菩薩。位極昭彰。故闕謙推。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標念前趣後。後自憶往世下。別生勝念。改往修來。於中三。一觀察昔非。以行對治。二復觀此身下。觀今昔苦。策進當善。此中觀念。諸修行者。願審放之。三作是念時下。明觀念益。於中三。初益勝觀。次又得清淨下。益其證入。後如是一切下。結益所屬。

第二善財童子以如是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見敬。後諮問。

△前中亦二。先見依。後見正。各有申敬。

[○@△]前中亦二。一入定申敬。二出定敬讚。

[○@、]前中亦二。一結前標後。二別顯定用。今初。初十如是。正是結前。義兼指後。以下定用。為如是故。於毗盧下正明標後。顯入深定。為用所依。大樓閣前。是入定處。五體投地。先以身敬。暫時[僉*殳]念下正明入定。先辨加行。[僉*殳]念是止。思惟觀察此二是觀。以此二品隨順正觀。發起已下。正明定相。契理甚深。體周廣大。信解即是勝解。於甚理深印持故。廣大願力。却顯定因。

二變化自身下。別顯定用。即雙運定慧。於中二。一明即智定之妙用。二明攝法界之深觀。

[△@⊙]前中亦二。先羅身雲於法界。後契法性之真原。今初。即深入無障[得-彳]法界也。初句身遍。次句入理。入智慧身者。能證智體周法界故。令所起用亦周法界。住平等門。是所入理。能所平等。無住住故。以此為門。令身周遍。上一入字。雙契智理。上之二句。若在變化身前。即是遍因。今在變化身後。顯所遍之身皆入理智。次普現其身下。明所遍處。次遍一切處皆如上說下。辨其所作。後如是充滿下。結橫竪普周。後等虗空下。契法性之真原。有十一句。初四法說體周。次四喻明體相。後三法說體妙。

[△@⊙]二又決定知下。明稱法界之深觀。又前明入事事無障[得-彳]法界。今入事理無[得-彳]法界。於中三。一了法從緣。二智契無性。三會歸中道。此之三義。說有前後。理唯一統。觀則一心。

[△@、]今初。又決定知。即是舊經。唯此四字。該下諸句。甚深信解。即是新經。解是勝解。於境印持不可引轉。故云決定。如是如是。此是梵文。即是舊經。一切諸言。有十一句。一報酬善惡。故云業起。二果自種生。故云因起。又報唯為有。果通五果。三善惡之業。皆由習近。是以君子令慎所習。四物有信心。佛力出世。五決定印持。供具雲起。六從佛化佛。由物敬心。七佛因佛果。由種善根。八萬類化身。是方便智。九八相等事。皆願為因。十不向三處。非菩薩行。十一佛智普周。故能無嚴嚴於法界。

[△@、]二甚深信解離於斷見下。智契無性。由了上來皆從緣生。從緣之法。即無定性。無性故空。諸見斯寂。初甚深信解四字。長來有十二句。各有標釋。一定無著斷。今知迴向。則不定無。二定有著常。今生即無生。故非定有。三無因者。邪見有二。一者無因。二者倒因。今知正因。雙離二見。以有因故。非無因見。樂從善生。非惡生等。故為正因。則離邪因。四離顛倒者。對上即是倒因。亦通三倒四倒及與八倒。如實有二。一者事實。知世定無常樂我淨。二者理實。則知涅槃常樂我淨。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今於無常。決知無常。常知於常。故無顛倒。又以常為常等。亦非如實。雙遮永寂。故云如實。五自在者。謂自在天能生萬物。為自在見。今知自業故不由他。六離自他者。自他有二。一邪見自他。從宜性生。名之為自。梵天生等。名之為他。今知因緣。斯二並遣。二者正見自他。自即因種。他即業緣。單執互非。乖因緣理。了因緣合。斯見便立。七諸邪見者。通該九十五種。斯等邪見。不出邪因及與無因。今了因果。一切都滅。八邊執者。堅執生死有邊無邊。今明無邊。略有二意。一理體湛然非邊無邊。二不得對治。浩然無邊。若得對治。則非無邊。故中論云。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是故則生死非有邊無邊。謂三事難得。難得則非有邊。得則非無邊矣。九往來者。謂有眾生往來生死。故中論云。諸行往來者。常不應往來。無常亦不應。眾生亦復然。假業因緣。妄說往來。從緣無性。舉體皆空故。如影像故。淨名云。是身如影。從業緣現。十離有無者。從無之有。目之曰生。自有還無。稱之為滅。體不生滅。何得有無。十一離一切法者若有若無。若世出世。法是軌持。皆空無性。情見都滅。略出三因。一空無生故。二何以空無生。取不自在故。謂緣會不得不生。緣離不得不滅。三何以不自在願力緣生故。此展轉釋。又空無生。約理遣法。不自在者。約緣遣法。願力生者。約因遣法。十二相即無相。名無相際。故十地經云。相與無相無差別。入於究竟皆無相。

[△@、]三知一切法如種生芽下。會歸中道。有十一句。前六約喻。後五法說。云何中道。一如種生芽者。從水土等緣所生故。此則非無。是初段意。以從緣故則無自性。斯則非有。第二段意。非有非無。即是中道。既離有無。則非常斷。無因倒因諸見皆滅。一句既爾。餘句例知。二如印印文者。上種芽橫說。今印文竪明。故涅槃云。如臘印印泥。印壞文成。此陰亦滅。彼陰續生。故云相續起故。三知質如像。自下諸句。通於橫竪。世之鏡像。像虗質有。今以虗像。況其有質。同彼像虗。業緣如質。心如來藏。況之以鏡。所起果報。如鏡中像。故問明品云。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四聲從尋等緣所發故。五夢由思等之所起故。六業亦從緣之所生故。下法說中。結歸深觀。初句歸唯心觀。次三歸因緣觀。果報通染淨。功德唯淨緣。末句真如實觀。法與非法悉皆平等。然法非法。總有三義。一善則可法。惡是非法。二有法為法。無法為非法。皆平等一性。三相即為法。性為非法。相性交徹。故云平等。故釋句云。增長成就真法界故。性相該融故。不離此處。而周法界。一多無[得-彳]。三業敬養。

[○@、]第二善財童子入如是出定敬讚。於中二。先結前所作。已成益故。後然安徐下。正明敬讚。三業並興。文為三別。第一以身敬達。第二以心敬念。第三以言敬讚。

[△@○]今初。先明起定。則顯前來正投地時即入深定。餘文可知。

[△@○]第二作是念言下。以心敬念。舉能住者。歎所住閣。意顯能住菩薩難思。於中二。先別明。後總結。前中有八十九門。前四十四門。有大樓閣。餘者略無。然皆等覺菩薩所有功德。難知深奧。且為一解。下偈言讚。橫說勝德。今此心念竪攝諸德。謂下從初地。終至等覺。總分十一段。初五門攝初地德。一以三空。為方便智。二正證真如。無有分別。三能了達遍滿真如。四化生無著。是後得智。五離分別惑。故無生滅。二有二門。攝二地德。不著世間。不住蘊宅。故能不起悞犯之垢。三有二門。攝三地德。修諸禪定故。不著內入六處聚落諸境界故。四有三門。即是四地。初寄出世。得無行無生故。離相思想。智無自性。舊經唯二門。五有二門。攝五地德。真俗互違。心無分別。離心相故。六是於一切不來不去下。有二門。攝六地德。離去來相。般若現前故。七有二門。攝七地德。方便具足。息煩惱故。八有二門。攝八地德。無功用智。名為勝慧。得無生忍三昧等故。九有二門。攝九地德。觀十地境。近諸如來。受法教化故。十此大樓閣是以一切下。總有十門。攝十地德。即入劫等智神通無上故。十一此大樓閣是雖已出一切世間下。五十七門。攝等覺德。多明權實雙行之行。此一段德。亦橫通諸位。然句各一義。難為分別。二此大樓閣是住如是下。總結可知。

[△@○]第三爾時善財童子下。以言敬讚中。五十五偈分二。前三十四偈七言。舉德歎處。後二十一偈五言。指處明德。前中二。初二總歎。一約行位。一約名德。餘偈別約德行。於中四。初有七偈。約自行勝。二有十偈。歎利他利勝。三有八偈。歎功德勝。四有七偈。歎方便勝。後五言指處明德中。雖復語依。意在歎正。於中六。初二下化。次二上觀。三有五偈。明三昧自在。四有七偈。明智慧廣深。五有一偈。顯其平等。六有四偈。結德申敬。求哀請加。(下第三十五經)。

[○@△]第二爾時善財童子以如是等下見正報。於中二。一見。二敬。前中二。先翹心願覩。後乃見下正覩慈言。別處來者。攝化就機。故還歸本。亦顯慈氏應念而至不著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