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曲海总目提要
4840800000102

第102章

言已。乃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杨衒之早慕佛乘。问祖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又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尙迷眞理。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祖知恳到。即说偈曰。亦不覩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闻偈。悲喜交幷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羣有。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愚难。衒之曰。未审何人。弟子为师除得否。祖曰。吾以传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无此理。衒之曰。师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祖不获已。乃为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衒之闻语。莫究其端。默记于怀。礼辞而去。祖之所谶。虽当时不测。后皆符验。时魏氏奉释。禅隽如林。光统律师流支三藏者。乃僧中之鸾凤也。覩师演道。斥相指心。每与师论议。是非蜂起。祖遐振元风。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至第六度。以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之。端居而逝。即魏庄帝永安元年十月五日也。今见第二十四折、第二十五折。

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今见第二十六折。

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及门人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今见第三十四折及三十六折、三十八折。

二祖慧可大师者。武牢人。其得法传衣事迹。达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化西归。大师继阐宗风。博求法嗣。至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风恙。请和尙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尙。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今见第二十七折。

侍经二载。祖乃吿曰。菩提达磨远自竺干。以正法眼藏幷信衣。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祖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敎。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璨曰。师旣预知。愿垂示诲。祖曰。非吾知也。斯乃达磨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今见第三十二折。

二祖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又于筦城县匡救寺三门下。谈无上道。听者林会。时有辩和法师者。于寺中讲湼盘经。学徒闻师阐法。稍稍引去。辩和不胜其愤。兴谤于邑宰翟仲侃。翟惑其邪说。加祖以非法。祖怡然委顺。识眞者谓之偿债。今见第三十折、三十一折、三十九折。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旣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尙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祖又曰。昔可太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今见第四十折。

四祖道信大师者。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于蕲州广济县。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旣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三十年。隋大业十三载。领徒众抵吉州。唐武德甲申岁。却返蕲春。住破头山。今见第四十一折。

四祖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遂以学徒委之。今见第四十八折、第五十折。

五祖弘忍大师者。蕲州黄梅人也。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倘若再来。吾尙可迟。乃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至于众馆之下。巳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泝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祖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于破头山。今见第四十一折、第四十三折。

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祖曰。欲须何事。卢曰。唯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卢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祖知是异人。乃诃曰。着槽厂去。卢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于杵臼之间。昼夜不息。今见第五十三折。

经八月。祖知付授时至。遂吿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巳任。汝等各自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推称曰。若非神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祖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念诵。卢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尙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尙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卢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卢良久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诃曰。庸流何知。勿发狂言。卢曰。子未信邪。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卢至夜。密吿一童子引至廊下。卢自秉烛。请别驾张日用于秀偈之侧。写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后见此偈曰。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师语。遂不之顾。逮夜。祖潜诣碓坊问曰。米白也未。卢曰。白也。未有筛。祖于碓以杖三击之。卢即以三鼓入室。祖吿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敎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眞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逹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未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旣无种。无性亦无生。卢行者跪受衣法。启曰。法则旣受。衣付何人。祖曰。昔逹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也。卢曰。当隐何所。祖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卢礼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今见第五十五折。

六祖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官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鞠养。及长。家尤贫窘。师樵采以给。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问客曰。此何法也。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祖遽吿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今见第四十七折、四十九折、第五十一折、五十二折。

忍大师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今见第五十八折。

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湼盘经。祖寓止廊庑间。暮夜风幡。闻二僧对论。一曰幡动。一曰风动。往复酬答。曾未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 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明日邀祖入室。征风幡之义。祖具以理吿。印宗不觉起立曰。行者定非常人。师为是谁。祖更无所隐。 叙得法因由。于是印宗执弟子礼。请受禅要。乃吿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乃指座下卢居士曰。即此是也。因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礼。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今见第六十折。

后返曹溪。雨大法雨。今见第六十二折。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帝之裔也。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硏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志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徧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卢曰。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卢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师旣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后。始往袁州蒙山。大唱元化。初名慧明。以避六祖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祖。今见第五十六折。

南岳怀让禅师。姓杜氏。金州人也。唐仪凤二年生。出家受戒。诣曹溪。参六祖。祖曰。作么生。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否。师曰。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祇此不污染。诸佛之所获念。汝旣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病在汝心。不须速说。师执侍左右一十五年。先天二年往衡岳。居般若寺。今见第六十三折。

吉州靑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岛安城刘氏子。幼岁去家。每羣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曹作甚么来。师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师曰。圣谛尙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会下学徒虽众。师居首焉。亦犹二祖不言。少林谓之得髓矣。今见第六十三折。

○飞来剑

杭人相传杨雍建门人所撰也。顺治间有僧巨德。乃临济宗派汉月禅师弟子。汉月付衣钵三人。俱宗门中有盛名者。巨德其一也。晚年住持灵隐。敎法大阐。门徒大众。巨德颇自尊倨。士大夫多礼拜之。时给事中严沆、杨雍建皆家居。巨德未尝致敬。沆与雍建心衔之。灵隐寺前有酒肆。酒媪曰萧九娘者。当垆卖酒。擅姿色。有风情。游客每与相狎。时巨德为大师。戒行完具。虽无瑕可指。然寺僧旣众。贤否错杂。不无所染。杭人往往指目。以酒肆为僧外舍。于是沆、雍建等。约诸绅士。相与逐巨德。巨德不得已。他徙。雍建门下士因作此剧。以讥巨德云。

取灵隐山飞来峯事。言萧九娘以色迷僧。而巨德被其所惑。色为伐性斧斤。锋铓如剑。萧居寺傍。乃飞来峯下之利剑也。阿难遇摩登迦女。摄入淫室。卒能不毁戒体。巨德与萧有染。则何异于玉通。而所谓慧剑者安在。此作者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