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轩集》六卷(永乐大典本)
金王寂撰。寂字元老,蓟州玉田人,登天德二年进士,历官中都路转运使,谥文肃,《金史》不为立传。元好问《中州集》载其诗入《乙集》中,而仕履亦仅见梗概。今以寂诗文所著年月事迹参互考证,知寂自登第后於世宗大定二年为太原祁县令。十五年尝奉使往白霫治狱。十七年以父艰归。明年起复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迁通州刺史兼知军事。又迁中都副留守。二十六年冬由户部郎出守蔡州。二十九年被命提点辽东路刑狱。章宗明昌初召还,终於转运使之职。而集中《谢带笏表》有“世宗飨国,臣得与谏员”语,则又尝为谏官。
又有“群言交构,挤臣不测之渊”语,而《丁未肆眚诗》有“万里湘累得自新”句。丁未为大定二十七年。《世宗本纪》载是年三月辛亥,以皇长孙受册肆赦,并与集合。是寂之刺蔡州,当以人言去国。而集中情事不具其颠末,莫能详也。
《中州集》称寂著有《拙轩集》、《北迁录》诸书。今《北迁录》已失传。而好问所选寂诗仅七首,又附见《姚孝锡传》后一首,其他亦久佚不见。惟《永乐大典》所载寂诗文尚多,虽如好问所摘《留别郭熙民诗》诸联及蒋一葵《长安客话》所纪《卢植墓诗逸句》,皆未见全篇,亦不能尽免於脱阙。而各体具存,可以得其什七矣。寂诗境清刻鑱露,有戛戛独造之风。古文亦博大疏畅,在大定、明昌间卓然不愧为作者。金朝一代文士见於《中州集》者不下百数十家,今惟赵秉文、王若虚二集尚有传本,馀多湮没无存。独寂是编幸於沉埋晦蚀之馀复显於世,而文章体格亦足与《滹南》、《滏水》相为抗行。谨次第裒缀,厘为六卷。俾读者揽其崖略,犹得以考见金源文献之遗,是亦可为宝贵矣。
《滏水集》二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金赵秉文撰。秉文字周臣,自号闲闲道人,滏阳人,大定二十五年进士,历官翰林侍读学士,拜礼部尚书,事迹具《金史》本传。元好问《中州集》称其自幼至老,未尝一日废书。著《易丛说》十卷、《中庸说》一卷、《扬子发微》一卷、《太玄赞》六卷、《文中子类说》一卷、《南华略释》一卷、《列子补注》六卷、《删集论语孟子说》各十卷、《资暇录》十五卷,今皆未见,惟此集存。
《史》称所著诗文三十卷。此本乃二十卷,与《史》互异。然篇目完具,不似有所佚脱。考《中州集》称秉文所著文章号《滏水集》者,前后三十卷。又刘祁《归潜志》曰:“赵闲闲本喜佛学,然方之屏山(案屏山,李之纯之号也,)顾畏士论,又欲得扶教传古之名。晚年自择其文,凡主张佛、老二家者皆削去,号《滏水集》。首以《中和诚》诸说冠之,以拟退之原道。其为二家所作文及其葛藤诗句,另作一编,号《闲闲外集》,以与少林寺长老英粹使刊之。”故二集皆行於世。则《滏水集》本二十卷,别有十卷为《外集》。本传合而计之,故为三十卷也。《归潜志》又曰:“李屏山教后学为文,欲自成一家。赵闲闲教后进为诗文,则曰文章不可拘一体,有时奇古,有时平淡何拘。李尝与余论赵文曰:才甚高,气象甚雄,然不免有失支堕节处。盖学东坡而不成者。又赵诗多犯古人语,一篇或有数句,此亦文章病。”又曰:“赵於诗最细,於文颇疏,止论气象。李於文甚细,论关键宾主抑扬,於诗颇疏,止论词气才巧。故余於赵则取其作诗法,於李则取其为文法”云云。今观是集,祁之论可谓公矣。
《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金王若虚撰。若虚字从之,自号慵夫,稿城人,登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历官左司谏,转延州刺史,入为翰林直学士。金亡后,微服归里,自称滹南遗老。越十年,与刘祁东游,卒於泰山。事迹具《金史文艺传》。史称若虚有《慵夫集》、《滹南遗老集》,均曰若干卷,不详其数。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与《王鹗序》合。《慵夫集》虞稷虽著录,而卷数则阙。考大德三年《王复翁序》,称以《中州集》所载诗二十首附卷未,则《慵夫集》元时已佚,惟此集存耳。此本凡《五经辨惑》二卷、《论语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记辨惑》十一卷、《诸史辨惑》二卷、《新唐书辨》三卷、《君事实辨》二卷、《臣事实辨》三卷、《议论辨惑》一卷、《著述辨惑》一卷、《杂辨》一卷、《谬误杂辨》一卷、《文辨》四卷、《诗话》三卷、杂文及诗五卷,与四十五卷之数合。然第三卷惟《论语辨惑序》一篇、《总论》一篇仅三页有奇,与他卷多寡悬殊。疑传写佚此一卷,后人割第四卷首三页改其标题,以足原数也。
苏天爵作安熙行状,云:“国初有传朱氏《四书集注》至北方者,滹南王公雅以辨博自负,为说非之。”今考《论语孟子辨惑》乃杂引先儒异同之说,断以己意,其间疑朱子者有之,而从朱子者亦不少,实非专为辨驳朱子而作,天爵所云,不知何据。观其称陈天祥宗若虚之说,撰《四书辨疑》,因熙斥之,遂焚其稿。今天祥之书具存,无焚稿事,则天爵是说,特欲虚张其师表章朱子之功耳,均非实录也。其《五经辨惑》颇诘难郑学,於《周礼》、《礼记》及《春秋三传》亦时有所疑。然所攻者皆汉儒附会之词,亦颇树伟观。其自称不深於《易》,即於《易》不置一词。所论实止四经,则亦非强所不知者矣。《史记辨惑》、《诸史辨惑》、《新唐书辨》皆考证史文,掊击司马迁、宋祁似未免过甚,或乃毛举细故,亦失之烦琐。然所摘迁之自相牴牾与祁之过於雕斫,中其病者亦十之七八。
《杂辨》、《君事实辨》、《臣事实辨》皆所作史评。《议论辨惑》、《著述辨惑》皆品题先儒之是非。其间多持平之论,颇足破宋人之拘挛。《杂辨》二卷於训诂亦多订正。《文辨》宗苏轼而於韩愈间有指摘。《诗话》尊杜甫而於黄庭坚多所訾议。盖若虚诗文不尚劖削锻炼之格,故其论如是也。统观全集,偏驳之处诚有,然金、元之间学有根柢者,实无人出若虚右。吴澄称其博学卓识,见之所到,不苟同於众,亦可谓不虚美矣。
《庄靖集》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金李俊民撰。俊民字用章,泽州人。承安五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未几,弃官教授。南迁后,隐於嵩山,自号鹤鸣道人。元世祖以安车召见,仍乞还山。卒,赐谥庄靖先生。集凡诗七卷、文三卷,泽州守段正卿尝为刊行,长平李仲绅等为之序。明正德间,郡人李瀚重付诸梓。今版已久佚,只存写本而已。俊民抗志遯荒,於出处之际能洁其身。集中於入元后只书甲子,隐然自比陶潜。故所作诗类多幽忧激烈之音,系念宗邦,寄怀深远,不徒以清新奇崛为工。
文格冲澹和平,具有高致,亦复似其为人。虽博大不及元好问,抑亦其亚矣。诗末间有注语,序不言何人所加,无可考证。今仍旧本录之,而注者姓名则姑阙焉。
《遗山集》四十卷、《附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金元好问撰。好问字裕之,秀容人,登兴定五年进士,历内乡令。天兴中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事迹具《金史文艺传》。是集凡诗十四卷、文二十六卷,为明储巏家藏本。弘治戊午,沁州李翰为刊版以行。
前有李冶、徐世隆二《序》,末有王鹗、杜仁杰二《跋》。集末《附录》一卷,则储巏所裒辑也。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末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流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晚年尝以史笔自任,构野史亭,采金源君臣遗言往行,裒辑纪录至百馀万言。今《壬辰杂编》诸书虽已无传,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所著,故於“三史”中独称完善,亦可知其著述之有裨实用矣。
《湛然居士集》十四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八世孙,金尚书右丞履之子。从太祖平定四方,太宗时官至中书令。至顺元年追封广宁王,谥文正。事迹具《元史》本传。耶律或作移刺,盖译语之讹。焦竑《经籍志》以为两人,非也。是集所载诗为多,惟第八卷、第十三卷、十四卷稍以书、序、碑、记错杂其中,编次殊无体例,疑传写者乱之。史称其旁通天文、地理、术数及二氏、医卜之说,宜其多有发挥。而文止於斯,不敌诗之三四,意者尚有佚遗欤。然十四卷之数与诸家著录皆符。或经国之暇,惟以吟咏寄意,未尝留意於文笔也。王士祯《池北偶谈》摘录其《赠李郡王笔》、《寄平阳润老》、《和陈秀玉韵》、《赠富察元帅河中》、《游西园》、《壬午元旦》诸诗,以为颇有风味,而称其集多禅悦之说。考僧行秀所作《集序》,称楚材年二十七,受显诀於万松,尽弃宿学。其耽玩佛经,盖亦出於素习。平水王邻则曰“按元裕之《中州集》,载右相文献公诗,又称赵闲闲为吾道主盟,李屏山为中州豪杰,知晋卿学问渊源有自来矣。故旁通诣极,而要以儒者为归”云云。今观其诗,语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虽时时出入内典,而大旨必归於风教。邻之所云,殆为能得其真矣。
《藏春集》六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刘秉忠撰。秉忠有《玉尺经》,已著录。秉忠博览好学,尤邃於《易》,凡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故术数家言多托之以行世,往往不可尽信。至其所著文集,见於本传者十卷。今此本只六卷,乃明处州知府马伟所刊。前五卷为各体诗,末一卷为附录诰敕、志文、行状,而不及所著杂文。故秉忠所上《万言书》及其他奏疏见於本传者,概阙焉。盖文已佚而仅存其诗,故卷目多寡与本传不合也。秉忠起自缁流,身参佐命,与明道衍事颇同。
然道衍首构逆谋,获罪名教。而秉忠则从容启沃,以典章礼乐为先务,卒开一代治平。其人品相去悬绝,故所作大都平正通达,无噍杀之音。史称其诗萧散闲澹,类其为人。虽推之稍过,然如小诗中“鸣鸠唤住西山雨,桑叶如云麦始华”之类,亦未尝不时露风致也。
《淮阳集》一卷、附录《诗馀》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张弘范撰。弘范字仲畴,易州定兴人,汝南忠武王柔之第九子也。官至镇国上将军、蒙古汉军都元帅。将兵入闽、广,灭宋於厓山。师还而卒,累赠太师淮阳王,谥宪武。事迹具《元史》本传。其遗诗一百二十篇、词三十馀篇,燕山王氏尝刻之敬义堂,庐陵邓光荐为之序。光荐即宋礼部侍郎,弘范南征时被获不屈,因命其子珪事以为师者也。后其曾孙监察御史旭重刊。明正德中,公安知县周钺又重刊之。此本即从钺刻传录,盖犹旧帙。弘范尝从学於郝经,颇留心儒术。
其诗皆五七言近体,虽颇沿南宋末派,然大抵爽朗可诵。其中如“中酒未醒过似病,搜诗不得胜如愁”,置之《江湖集》中不辨也。以元勋世胄,宣力疆场,用馀力从事於吟咏,亦无愧於曹景宗之赋竞病矣。
《陵川集》三十九卷、《附录》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郝经撰。经有《续后汉书》,已著录。其生平大节,炳耀古今,而学问文章,亦具有根柢。如《太极》、《先天诸图说辨微论》数十篇及论学诸书,皆深切著明,洞见阃奥。《周易》、《春秋》诸传,於经术尤深。故其文雅健雄深,无宋末肤廓之习。其诗亦神思深秀,天骨挺拔。与其师元好问可以雁行,不但以忠义著也。延祐五年,经门人集贤大学士郭贯请以是集与所作《续后汉书》官为刊版,付待制赵穆、编修官浦道源等详定,得旨允行。卷首所载江西中书省札付咨文,盖即其事。后官版散佚,明正德己卯,沁水李淑渊重刊於鄂州,陈凤梧序之。康熙乙酉,武进陶自悦守泽州,得李本於州民武氏家,欲鋟木未果,仅为制序弁其首。乾隆戊午,凤台王镠始校刊之。而摭诸书之有涉於经者,别为《附录》一卷,缀之於末。其志传、行状、官诰、札咨及元、明人原序,皆仍旧刻冠於首。
今所行者皆镠此本云。
《归田类稿》二十四卷(永乐大典本)
元张养浩撰。养浩有《三事忠告》,已著录。是编乃其诗文也。养浩尝自序其集,称“退休田野,录所得诗文乐府九百馀首,岐为四十卷,名曰《归田类稿》”。
《孛术鲁翀序》作三十八卷,卷数已异。《文渊阁书目》载养浩《云庄传家集》一册、《云庄集》三册。焦竑《国史经籍志》则作《张养浩文忠集》十八卷。书名卷数更均与养浩《自序》不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虽载《归田类稿》之名,而亦无卷数。考《吴师道序》云“公《云庄集》四十卷,已刻於龙兴学宫。临川危太朴掇其有关於治教大体者,为此编,而属予以序”云云。则龙兴所刻者,即养浩手编之《类稿》,而改其名曰《云庄集》,亦即《文渊阁书目》之三册。危素所删定者,即《经籍志》之《张文忠集》十八卷。而所谓《传家集》一册者,当由后人掇拾,乃外集、补遗之类也。然苏天爵辑《元文类》,仅录养浩文二篇,故明叶盛《水东日记》颇以天爵失载《谏灯山疏》为讥。疑元末已鲜流播。近时王士祯偶得养浩王友开墓志,叹其奇诡,载之《皇华纪闻》,则亦未见其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