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学纲目
4924400000133

第133章

其四取肝。经云∶肝足厥阴之脉,是动病甚则嗌干,面尘脱色,随盛虚寒热陷下取之。

〔《密》〕(消渴,经百日以上者,不可刺灸,刺灸则疮口病水不止) 玉液(一分,泻见血讫,取下穴) 三里(泻讫如前,补玉液一分,再取下穴) 关元(泻讫再取廉泉。)〔《集》〕又法∶金津 玉液 承浆(不已再取) 海泉 人中 廉泉 肾俞 气海〔东〕小肠俞阳池(各灸之。)廉泉(出恶血方已。)又法∶胃 心 膻中(各灸之。)又法∶承浆 然谷 劳宫 曲池 意舍 关元(各灸之。)〔世〕口热咽干,唾如粘胶,口苦,嗌仲介介然∶太溪(五分。)阳陵泉(二寸半。)〔《甲》〕渴饮,身体燥,多噫,隐白主之。消渴嗜饮,承浆主之。消渴,脘骨主之。嗌干,腹痛,坐卧目 ,善怒多言,伏溜主之。

消瘅门

消谷善饥为中消

瘅成为中消。(全文见诊经云∶五脏皆柔弱而脆者为消瘅。王注云∶瘅为消热病也。)已食而饥者胃疸。(平人气象论 一云∶注夏即瘅劳病也。)谷入多而气少,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全文见诊生死。)〔《灵》〕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心悬善饥, 以上皮热。(师傅篇 下同)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中热则胃中消谷。(五癃津液篇)〔《素》〕三阳结谓之消。(阴阳别论 王注云∶胃及大肠俱热结也,热则善消水谷。)〔垣〕消渴中消,自古只治燥止渴,误矣。殊不知三阳结谓之消,三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液,所生病,热则目黄口干,是津液不足也。足阳明主血,所生病,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悍烈,能助热燥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阳脉太盛则阴气不得荣也,故肌肉皮肤消削是也。

〔《素》〕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多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奇病论)〔洁〕胃热则善消水谷,可饮甘辛降火之剂。用黄连末,生地、白藕各自然汁,牛乳各一升,熬成膏。和黄连末一斤,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少呷白汤下,日进十服。

〔河〕猪肚丸治消渴。

猪肚(一个) 黄连(一两) 栝蒌根(四两) 麦门冬(去心,四两) 知母(一两)为细末,纳猪肚中,线缝,置甑中蒸极烂,乘热于石臼中杵,可丸为度。如硬,加少蜜为丸。

每服三十丸,渐加至四五十丸,渴则服之。(《三因方》多粱米、杜仲。本草云∶猪肚能补中益气止渴。)〔垣〕调胃承气汤 治消中 渴而饮食多。(方见伤寒,此初起时宜服之。) 三黄丸(方见治发热条。)〔洁〕顺利散治中热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黄微利。至不欲食为效,不可多利。

浓朴 枳实(各一两) 大黄(煨,四两)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全文见诊病传变 食 者,谓食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亦易饥也。东垣云∶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也。)胃移热于胆,亦名食 。(同上)〔河〕参蒲丸治食 。胃中结热,消谷善食,不生肌肉。

人参 赤茯苓 菖蒲 远志 地骨皮 牛膝(酒浸。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每服二十丸,米饮下。

运气消中皆属热。经云∶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又云∶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善饥,治以寒剂是也。

针灸消中皆取于胃。经云∶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取三里灸之。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于胃则消谷善饥。(热则清之,盛则泻之。)〔《甲》〕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腹中气胀引脊痛,饮食多而身羸瘦,名曰食 。每作,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消瘅门

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罗〕张安抚芸夫,年四十五岁,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先师以此药治之,良愈。消渴多传疮疡,为不救之疾,既效亦不成疮疡,享年七十五而终,名之曰生津甘露饮子。

治消渴上下齿麻,舌硬赤烂肿痛,食不下,腹时胀满疼痛,浑身色黄,目白睛黄。甚则四肢萎弱无力,面尘脱色,胁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寒,两丸冷甚。一方石膏用一两二钱。

石膏(一钱二分) 人参 甘草(生) 山栀 白豆蔻 白芷 连翘 甘草(炙) 荜澄茄黄连 姜黄 藿香(各一钱) 白葵(五分) 麦门冬 杏仁(各一钱) 归身 兰香(各五分) 黄柏(酒炒,钱半) 升麻根(二钱)木香(一钱) 桔梗(三分) 柴胡根(五分) 知母(酒,二钱) 全蝎(二个,去毒)上为末,水浸,蒸饼和匀成剂,捏作饼子,晒干,杵碎如黄米大。每服二钱,挑于掌内,以舌舐之,津液送下,或白汤食后服之,神效。凡消渴为病,燥热之气胜也。《内经》云∶热淫所胜,佐以甘苦,以甘泻之。热则伤气,气伤则无润,折热补气,非甘寒之剂不能,故以石膏之甘寒为君;启玄子曰∶滋水之源,以镇阳光,故以柏、连、栀子、知母之苦寒泻热补水为臣;以当归、杏仁、麦门冬、全蝎、连翘、白葵、兰香、甘草甘寒和血润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阳明、少阳二经,荜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用桔梗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

〔垣〕和血养气汤治口渴舌干,小便数,舌上赤裂。此药生津除燥,生肌肉,一名地黄饮子。

黄连(酒,七分) 桃仁(六个) 生地(七分) 红花(少许) 黄柏(酒,一钱)当归(酒,四分) 甘草(炙,三分) 升麻(一钱) 知母(酒,五分) 防己(酒,三分)羌活(五分) 麻黄根(二分) 口干舌渴,加杏仁(六个)甘草(生,三分) 小便数,加石膏(六分)上 咀,作一服,水煎去渣,稍热服。忌酒、面、房事。

清凉饮子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结,小便数。

羌活梢(一钱) 柴胡梢(一钱) 升麻梢(四分) 防风梢(五分) 当归(六分) 甘草梢(一钱)石膏(一钱半) 知母(酒制,一钱) 红花(少许) 防己(五分) 龙胆草(一钱半) 黄柏(一钱半)桃仁(五个) 杏仁(五个) 生地(酒,五分) 黄 根(一钱) 黄芩(酒,一钱) 甘草(炙,一钱)上,水二盏,酒一小盏,煎服。

甘露膏治消渴,饮水极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又名兰香饮子。

石膏(二钱) 知母(一钱半) 甘草(生一钱,炙五分) 人参(五分) 防风根(一钱) 半夏(制,五分)兰香(五分) 白豆蔻 连翘 桔梗 升麻(各五分)上为末,水浸蒸饼丸;或捏剂作薄饼子,晒干,碎如米大。每用淡姜汤下二钱。

〔丹〕徐兄,年四十岁。口干,小便数。春末得之,夏来求治。诊其两手,左涩,右略数而不弦。重取似大而稍有力,左稍沉略弱而不弦,然涩却多于右,喜两尺皆不甚起。此由饮食味浓生热,谓之痰热。禁其浓味,宜降火以清金,抑肝以补脾。用三消丸十粒;左金、阿魏丸各五粒,以姜汤吞下,一日六次。又以四物汤加参、术、陈皮、生甘草、五味子、麦门冬煎服,一日三次,与丸药间服。一二日自觉清快,小便减三之二,口亦不干。止渴未除,头晕眼花,久坐则腰疼,遂以摩腰膏治腰疼;仍以四物汤用参、 ,减川芎,加牛膝、五味子、炒柏、麦门冬煎饮,调六一散服。及觉便多,遂去六一散,仍服丸药而安。黄连末,治消渴要药,加天花粉末,人乳、生地黄汁、生藕汁二物为膏,入山药末搜和,以姜汁和,炼蜜为膏,徐徐挑于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亦得。能食,加软石膏。

治消渴,以天花粉为末,用人乳汁、生韭汁煎膏,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食后服。

〔《肘》〕治消渴小便多者,煮栝蒌根汁饮之良。

〔世〕 治消渴无方可治者,用天花粉、大乌头炒,等分为细末,蒸饼丸。每服百丸,黑豆汤下。

以上四方,栝蒌根为君。《本草》云∶栝蒌根,主消渴,止小便,通月水、乳汁。夫既能止小便,又能通月水,知其流湿润燥,治消渴之要药也。

〔《本》〕千金地黄丸治肾渴。

黄连(四两,为末) 生地(半斤,研取汁,连渣拌黄连末,和匀,晒干用)上再为细末,炼蜜为丸。食后,麦门冬汤下五六十丸。

〔罗〕黄连丸治消渴饮水无度,小便频数。

黄连(净,半斤,用无灰好酒浸一宿,重汤蒸一伏时,取出晒干用)上为细末,滴水丸。白汤下五七十丸。

又方 治卒消渴,小便多。捣黄连细末,蜜丸。服三四十丸。

麦门冬汤治消渴,日夜饮水无度,饮下即溲。

麦门冬(去心) 黄连 冬瓜(各二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八分,去渣温服。若冬瓜无干者,用新冬瓜肉三斤,去穣,分作十二片,为十二服。每服用瓜一片,劈破水煎,日三服。

冬瓜饮子治消渴能食而饮水多,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

冬瓜(一枚) 黄连(十两,为细末)上先以冬瓜破开去穣,掺黄连末在内,却用顶盖定,于热灰中煨熟去皮,切细,烂研绞汁。

每服一盏至二盏,日三、夜一服。

〔《本》〕三消丸用好黄连治净为细末,不拘多少;切冬瓜肉研取自然汁,和成饼,阴干,再为细末。用汁浸和,加至七次,即用冬瓜末为丸。每服三四十丸,以冬瓜汁煎大麦仁汤送下。

寻常渴止一服效。

以上五方,黄连、冬瓜为君。丹溪云∶冬瓜性走而急,久病与阴虚者忌之,又有黄连为佐,用者审之。

〔《食》〕治消渴饮水不止,小便数。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宿,渴即饮之,每日一度易水换螺为妙。

又方 以水煮取汁饮之,螺亦任吃。

〔子和〕治饮水百杯,尚犹未足,小便如砂,或如杏色。服此方三五日,小便大出,毒注下,十日除根。

此方子和自云∶此重剂,试有验。

水银(四钱) 锡(二钱,同水银炒成砂子) 牡蛎 密陀僧 知母 紫菀 苦参 贝母(各一两)黄丹(半两) 栝蒌根(半斤)上为细末。男子用不生儿猪肚,妇人用 猪肚一个,纳药于内,以麻线缝之,用新瓦二片,绳系一二遭,别用米一升,栝蒌根末半升,于新水内煮熟。取出放冷,不用米及栝蒌,只研猪肚并肚中药末,烂和为丸。如硬,加蜜。食前米汤下三四十丸。(《三因方》无贝母。)〔河〕胡粉散治大渴百方不痊者,亦治肾消。

黄丹 胡粉(各半两) 栝蒌根(二两半) 甘草(一两) 泽泻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各半两)上 咀,水煎服,日二服。如腹痛减之,为丸服尤妙。每服十丸,多则腹痛。

葛根丸治消渴消肾,日饮硕水者。

葛根(三两) 栝蒌根(二两) 黄丹(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上为末,炼蜜丸。每服十丸,日进三服。春夏去附子。

〔垣〕六味地黄丸 治肾消效。(方见治虚实法。)〔《经》〕治消渴不止,下元虚者。用牛膝五两,细锉为末,生地黄汁五升,昼曝夜浸,以汁尽为度,蜜丸。空心温酒下三十丸。久服壮筋骨,驻颜色,黑须发,生津液。

〔仲〕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如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治虚实法。)〔子和〕治肾消。以肾气丸本方内加山药一味外,桂附从四时加减∶冬一两,春秋三钱,夏一钱。又法,肾气丸去附子,加五味子一两半。

〔《本》〕唐祠部李郎中,治消渴者肾虚所致,每发则小便甜。医者多不知其故,亦缺而不言。

《洪范》曰∶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 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甜,足明人之食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炎气,化成精气,下入骨髓,其次为脂膏,又其次为血肉,其余则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气也。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若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化谷气,尽下为小便,故味甘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犹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消渴病者,下泄为小便,皆精气不实于内,则小便数溲溺也。又肺为五脏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则肺润,若下冷极,则阳不能升,故肺干而渴。《易》于否卦言之矣,干上坤下,阳无阴不降,阴无阳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又以板覆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升,此板终不得润。火力者,腰肾强盛也。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亦免干渴之患。故仲景云∶宜服肾气八味丸。此疾与香港脚虽同,皆为肾虚所致,其香港脚始发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凡消渴始发于七八月,盛于十一二月,衰于二三月。其故何也?夫香港脚,壅疾也;消渴,宣疾也。春夏阳气上,故壅疾发则宣疾愈。秋冬阳气下,故宣疾发则壅疾愈。

审此二者,疾可理也。犹如善为政者,宽以济猛,猛以济宽,随时变通耳。

〔和〕治诸虚不足,胸中烦悸,时常消渴,唇口干燥,或先渴而欲发疮,或病痈疽而后渴者,宜用黄 汤多服之。(方见痈疽门。凡消渴而小便反多有脂者,皆肾气不管摄津液也,宜多服黄 ,黄乃补气之要药。)〔《保》〕行气丸治消渴。

五灵脂(《衍义》云∶五灵脂入肝最远,能行经血,不能生血) 乌头(去皮脐)上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冬瓜汤下。无瓜时,苗叶亦可。日三服,渴止勿服。再服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

〔《外》〕治消肾,小便数。鹿角一具炙焦,捣筛为末。酒服方寸匕,渐渐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