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不行,则口开目瞪,气欲绝。当先用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泻其标也。寒月阴气大助阴邪于外,于正药内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寒之气;暑月阳盛,则于正药中加青皮、陈皮、益智、黄柏散寒气泄阴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肾丸。滋肾丸者,黄柏、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加黄连别作丸。二药七八十丸,空心约宿食消尽服之,待少时以美食压之,不令胃中停留也。(以上诸法,皆于补中益气汤加减之。)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黄帝针经》曰∶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夫咽者,咽物之门户也;鬲者,上焦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气上不得下交通。又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泄者,谓泄黄如糜,米谷不化者是也。浊气在上,则生 胀。腹中胀满,不得大便,或大便难,先结后溏皆是也。浊气在上,当降而不降者,乃肾肝吸入之阴气不得入,故食不得下也。此皆气冲之火,逆胃之脉反上而作者也。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胃气未病之日,当上行心肺而荣经也。因饮食失节,劳役形体,心火乘于土位,胃气弱而下陷入阴中,故米谷入而不得升,反降而为飧泄也。咽膈之间,壅遏之甚,不得交通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盖胃病者,上冲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者是也。《针经》云∶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 。大 者,惑也。气不交通,最为急证,不急去之,诸变生矣。
圣人治此有要法∶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先补其阳,后泻其阴,是先令阳气升发于阳分,而后泻阴也。春夏之月,阳气在经,当益其经脉,去其血络。秋冬阳气降伏,当先治其脏腑。若有噎有塞,塞者五脏之所主,阴也血也;噎者六腑之所主,阳也气也。二者皆由阴中伏阳而作也。今立四时用药法并治法于后。
冬三月,阴气在外,阳气在内,当外助阳气,不得发汗;内消阴火,勿令泄泻,此闭藏周密之大要也。盛冬乃水旺之时,水旺则金旺,子能令母实,肺者肾之母。皮毛之阳,元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则浊涕、嚏不止,比常人尤大恶风寒,小便数而欠,或上饮下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调,常夜无寐,甚则为痰、为嗽、为呕、为哕、为吐唾白沫,以至口开目瞪,气不交通欲绝者,吴茱萸丸主之。
吴茱萸丸 治寒在膈上,膈咽不通。
吴茱萸 草蔻(各一钱二分) 益智仁(八分) 白僵蚕(四分) 陈皮 人参 黄 升麻(各八分) 麦芽(一钱半)甘草 归身(各六分) 半夏(一钱) 木香(二分) 泽泻 姜黄 柴胡(各四分) 青皮(二分)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细嚼三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勿多饮汤,恐速走下,则减药力。
夏三月大暑,阳气在外,阴气在内。以此病值此时,是天助正气而锉其邪气,不治而自愈矣。然亦有当愈不愈者,盖阴气极盛,正气不能伸故耳。且如膈咽不通,咽中梗甚者,前证俱作,治法当从时用利膈丸泻肺火,以黄 补中汤送下。如两足痿厥,行步 怯,欹侧欲倒,臂 如折,及作痛而无力,或气短气促而喘,或不足以息,以黄 、人参、甘草、白术、苍术、泽泻、猪苓、茯苓、陈皮等作汤,送下滋肾丸五六十丸。六七月之间,湿热之令大行,气短不能言者,加五味子、麦门冬。如心下痞闷,食不下,以上件白术、苍术等汤送下消痞丸七十丸,更审而用之。
黄 补中汤(方见痞)。利膈丸(方见翻胃)。滋肾丸(方见淋)。消痞丸(方见痞)。
呕吐膈气总论
嘈杂
〔丹〕嘈杂只是痰因火而动,栀子、姜炒黄连不可无。此食郁有热,山栀、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肥人嘈杂,二陈汤少加芜芎、苍术、白术、炒栀子。心下嘈杂者,导饮丸最妙。(方见内伤饮食。)
哕
哕者,成无己、许学士谓之呃逆是也。或曰∶成无己、许学士固以哕为呃逆,然东垣、海藏又以哕为干呕,陈无择又以哕名咳逆,诸论不同,今子独取成、许二家之说何也?答曰∶哕义具在《内经》,诸家察之不详,故论纷纷耳。谨按《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详此经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纸捻刺鼻便嚏,嚏则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作冤盗贼大惊骇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许二家之论,哕为呃逆为得经旨也。盖哕、呃之名虽二,而病则一。
《经》名为之哕者,哕即呃声之重也。俗名为之呃者,呃即哕声之轻也。皆因病声之轻重,得此二名,初非哕、呃有二病。若以哕为干呕,设使干呕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无息,或使之大惊,其干呕能立已乎?哕非干呕也明矣。若以哕名咳逆,夫哕者,哕之病声,其声发会厌下;咳者,咳之病声,其声发会厌上,故《内经》哕有哕之口问、咳有咳之篇论,病各不同,哕不可名咳逆也明矣。
〔丹〕呃逆论 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火元气之贼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矣,此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病患见此,似为危症,然有实者,不可不知,敢陈其说。赵立道,年近五十,质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饥索饭,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两日后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甚快,滞下亦渐缓。如此五七日,召予视,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令以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元散与之,滞下亦渐收。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呃。
予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其守前药。然滞下尚未止,又以炼蜜饮之。如此者三日,呃尤未止。众皆尤药之未当,将以姜、附饮之。予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饮多,得无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药力到,当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滞下亦安。陈择仁,年近七十,浓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召予视之,脉皆大豁。众以为难,予曰∶形瘦者尚可为。以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以补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虚之谓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浓,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则举身跳动,脉不可诊,神昏不知人,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芦二两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阴中之阳者也。芦则反是,大泻太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曰∶怒则气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参芦善吐,痰尽则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麻黄发汗,节能止汗;谷属金,糠之性热;麦属阳,麸之性凉。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人不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也。
〔无〕凡吐利后多作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或至八九声相连,于气不回,至于惊人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经》所谓坏府者是也。
上吐利后哕,即丹溪治赵立道与陈择仁二人哕,皆于滞下得之之类,六脉大豁,用参、术而愈是也。予长兄九月得滞下,每夜五十余行,呕逆,食不下。五六日后加呃逆,与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时又至,遂用黄连泻心汤加竹茹饮之,呃虽少止,滞下未安。如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壳些少涩其滑;日间用参、术、陈皮之类补其虚。自服御米壳之后,呃声渐轻,滞下亦收而安。
〔仲〕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下利中。)〔丹〕超越陈氏,二十余岁,因饱后奔走数里,遂患哕病,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饮酒与汤则不作,至晚发热。如此者二月,脉涩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汤加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即减。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无〕哕而心下坚痞眩悸者,以膈间有痰水所为。
〔丹〕洪孺人,年二十六岁,夏月因事为长上所阻,怒气折郁不得舒,须臾就浴,汤热不可近,怒气复增,就闷绝昏倒。乃以衣遮掩就房,须臾咳逆大作,每一声必浑身为跳跃,仍复昏闷,凡三五息一作,脉不可诊。
予曰∶此膈上有痰逆,为怒气所郁,痰热相搏,气不得降而逆,非吐则不可。是时夜半,又事出仓卒,适有人参芦二两在彼,浓煎饮之,大吐稠痰二升许,通体得汗,困睡半夜而安。(此即前呃逆论所言者,自此详细,故重出之。)燥痰不出者,用蜜水吐之。
〔世〕哕声频密相连者为实,可治。若半时哕一声者为虚,难治,多死在旦夕。
〔仲〕哕逆者,陈皮竹茹汤主之。
陈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五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陈皮汤主之。(方见呕吐门。)〔《本》〕又方枳壳(五钱) 木香(一分)上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未可,再与。
〔孙〕治诸呃噫。陈皮二两,汤浸去穣锉,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口服。顷刻,更加枳壳一两,去穣炒,同煎之。
〔《外》〕治久患咳噫,连咳一二十声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头煎令热温服。如此三服,立效。
超越陈氏哕,用桃仁承气汤下污血数升而愈,是污血为哕也。
丹溪用益元散、大补丸,治赵立道、陈择仁滞下而哕者,或用蜜水治哕者,是热哕也。
〔洁〕柿钱散 治呃逆。
柿钱 丁香 人参(各等分)上为细末,水煎,食后服。
〔罗〕丁香柿蒂散 治诸种呃噫,呕逆痰涎。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各一两)上为粗未。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羌活附子汤羌活 附子(炮) 木香 茴香(各五钱,炒) 干姜(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盐一撮,煎二十沸,热服,一服止。
胃为哕。(全文见五脏虚实。腹满利而不哕者,胃实也。)运气 哕有三∶一曰热。经云∶少阴之复哕噫,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经云∶太阳之复,呕出清水,及为哕噫,治以苦寒是也。
三曰燥。经云∶阳明之复,咳哕,治以辛温是也。(《灵》以草刺鼻嚏治呃。有病伤寒将愈,忽患呃逆,予与古人治呃逆之药,殆遍皆不愈,计出无药。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呃逆止,少时又呃,又与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数百次。其嚏时出痰涕渐多,自是呃逆渐疏,至三二日而止。此是合经草刺鼻嚏之法,故书之。)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口问篇)〔世〕治呃逆,于脐下关元穴灸七壮,立愈,累验。
〔罗〕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灸三壮,甚者二七壮。
〔《集》〕治气逆发呃∶ 中、中脘(先补后泻,不已,再取下穴∶)三里、肺俞、行间。
心脉小甚为哕。(全文见治虚实法。)
哕
产后哕
〔《大》〕产后咳逆,三日不止,欲死。
肉桂(五钱) 姜汁(三合)上同煎,服二合。以火先炙手摩令背热,时时涂药汁尽,妙。
产后咳逆,干柿一个切碎,以水一盏,煎六分,热呷。
〔《产宝》〕治产后咳逆,经三五日不止欲死方。煎壁镜窠三五个呷,瘥。(即 子窝)〔《大》〕噫呃服药无效,灸期门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