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学纲目
4924400000153

第153章

〔《兵》〕治水病,初得危急。冬瓜不限多少任吃,神效无比。(丹溪云∶冬瓜性急,久病与阳虚者忌之。)〔丹〕十种水气。冬瓜去穣,纳赤豆在内,蒸熟为丸服。治痢日久,津液枯,四肢肿,口干。用冬瓜,黄土浓包五寸,煨熟,去土取汁饮之。(《录验》)〔罗〕白丸子 治遍身肿及单腹胀满,喘闷不快,小便赤涩,神效。

轻粉(五分) 粉霜(炒,四钱) 砂(研,炒,三钱) 滑石(研,炒,四钱) 寒水石(火烧,研,炒,三钱) 白丁香(研,罗末,炒,三钱)上件药,将轻粉、滑石二味,一处研匀,用薄纸裹了,却更和白面作饼,再裹前药,又用桑柴火烧,以熟为度,取出与前四味一处和匀,水浸蒸饼搦干为丸,如绿豆大。每日姜汤下三服,食前下。第一日每服二丸,第二日每服三丸,第三日每服四丸,第四日每服五丸。如觉小便多,肿渐减,便勿服。如小便不多,更服一日、二日,加作六丸做一服,一日亦三服,肿消为效。如服药至第三日,觉牙缝内痒痛,口气出时,便用漱口药,用贯众、黄连各半两为散,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入龙脑少许搅匀温服之;每一日煎一钱,漱口。如肿消,忌盐、鱼、肉、冷硬果食,只服粥百日永瘥。如脏腑秘涩,气实,先服治肿海藻散,此药亲用救人甚多,神效。

海藻散(方见本门积气条。)〔仲〕牡蛎泽泻散 治腰以下肿。(方见伤寒。)〔河〕葶苈丸 治一切水湿气,通身肿不可当者。

人参(一两) 苦葶苈(四两,于锅内纸上炒黄色为度)上二味,同为细末,用枣肉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桑白皮汤下,日进三服,空心食前,验。

〔罗〕圣灵丹 治脾、肺有湿,喘肿盛,小便赤涩。

苦葶苈(四两,炒) 木香 槟榔 茯苓(面裹,煨) 防风 木通 人参(以上各二钱半,恐是二两半。)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桐子大。煎桑白皮汤下。

〔垣〕赤茯苓丸 治脾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涩。

葶苈(四两) 防己(二两) 赤茯苓(一两) 木香(五钱)上为细末,枣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汤下,食前服。

续随子丸 治遍身虚肿,喘闷不快。

人参 汉防己 赤茯苓 木香 槟榔(各五钱) 苦葶苈(四两,炒) 续随子(一两) 海金沙(五钱)上为细末,枣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桑白皮汤食则下。

〔海〕洁古方治水肿。

用蝼蛄去头尾,与葡萄心同捣,露七日曝干为末,淡酒调下。暑月湿用尤佳。(《圣惠方》∶治水肿喘促不得卧,蝼蛄五枚,为末,食前汤调半钱至一钱,小便通,效。)〔仲〕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或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细者,有水,可下之。

〔世〕治水肿。

薏苡仁根(君) 木香 槟榔 黑牵牛上为末,酒调服,妙。

〔《外》〕疗水病肿。用鲤鱼一头极大者,去头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升,赤小豆一大升,和鱼肉煮取二升,以上,生布绞取汁,去渣,顿服尽。如不尽,分为三服,当下利,利尽即瘥。

〔《本》〕治身体肿满,水气急,卧不得。郁李仁一大合,捣为末,合和面搜作饼子与吃,入口即大便利,气,便瘥。

〔丹〕有人患脚肤肿,渐上膝,足不可践地,大水,头面、遍身肿胀满。用苦瓠瓤实捻如豆大,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当出水一斗,三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内须慎口味。一方治肿。取苦瓠壳,以盐搽壳上,烧存性为末,煎童便一盏调服,瘥。(苦瓠,须择无靥翳细理洁净者,不尔,有毒。)〔世〕三种散 治浮肿。用陈萝卜种去瓤,陈蒲壳去瓤,乌豆一合,同煎服,实时退。

〔罗〕无碍丸 治脾湿积流,四肢肿满。

大腹皮(二两) 木香(半两) 蓬术 京三棱 槟榔 郁李仁(各一两)上为细末,炒麦 曲糊为丸,如桐子大,生姜汤下。

〔《本》〕治肿满,小便不利,茯苓散。

郁李仁(四钱) 槟榔(二钱) 赤茯苓 白术 甘遂(切片,炒。各一钱) 陈皮(一钱半)上细末。每服一钱,姜枣汤调下。

治十种水病并根源、证状方法∶一青水,先从左右肋肿起,根在肝。大戟二赤水,先从舌根起,根在心。葶苈子三黄水,从腰腹起,根在脾。甘遂(微炒)四白水,从脚肿起,根在肺。桑白皮五黑水,从外肾肿起,根在肾。连翘六玄水,从面肿起,根在外肾。芫花(醋炒)七风水,从四肢肿起,根在骨。泽泻八石水,从肾肿起,根在膀胱。 本九高水,从小腹肿起,根在小肠。巴豆(去皮、油)十气水,或盛或衰,根在腹。赤小豆上十般肿病,各有根源,种种不同。看十种病根,除一味倍多,余九味等分,逐味根据法修治,焙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用赤茯苓汤吞下三丸。不拘时候,每日三服。忌盐一百二十日,缘盐能化水也。又忌鱼虾、面食,一切毒物,及生冷房室,甚效。用此方获瘥后,更用后来补药。

补药方肉桂(去粗皮) 赤茯苓(去皮) 干姜 莪术(醋煮) 川芎 肉豆蔻 桔梗(各等分,根据法制服。

一方,无赤茯苓、莪术,有青皮、白术)槟榔上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百沸汤点服,空心食前服。午晚各一服。

前项二方,治水肿病甚效。子试用之,百发百中,获济者无数。世间所有水病方药,无出此二方之上者,幸勿忽。

〔河〕三花神佑丸 治中满腹胀,一切水湿肿满。

甘遂 大戟 芫花(醋淬,湿炒。各五钱) 大黄(一两) 轻粉(一钱) 牵牛(二两)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每日三服,以快利为度。得利,止后服,神效。

〔垣〕海金沙散 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及腹胀如鼓。

牵牛(一两半,一半炒,一半生) 甘遂(五钱) 白术(一两) 海金沙(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倒流水一盏,食前调下。得宣利,止后服。

〔罗〕海藻散 治男子、妇人通身虚肿,喘满不快。

海藻 大戟 大黄 续随子(去壳。各一两。上四味,用好酒浸一宿,取出晒干候用) 滑石(半两)白牵牛(头末,生,一两) 甘遂(麸炒,一两)白豆蔻(一个)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半两)上前药都一处,杵为细末。大人每服二钱,如气实者三钱,平明冷茶清调下。至夜时,取下水三二行,肿减七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肿消。忌鱼肉百余日。小儿肿,服一钱,五岁以下者半钱。女人有胎者不可服。

〔《保》〕钱氏论虚实腹胀 实则不因吐泻久病之后,亦不因下利得之,胀而喘急闷乱,更有痰有热,及有宿食不化者,宜大黄丸、白饼子、紫霜丸下之。更详别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后利大便。虚则久病吐泻后,其脉微细,主目胞腮虚肿,手足冷,宜先与塌气丸,后与异功散及和中丸、益黄散和其气。因气而肿者,煎陈皮汤。因湿而肿者,煎防己黄 汤调五苓散。因热而肿者,八正散。又一法,燥热于肺为肿者,乃绝水之源,当清肺除燥,水自生矣,于栀子豉汤中加黄 。如热在下焦,阴消使气不得化者,宜益阴则阳气自化,加黄连、黄柏是也。

〔垣〕中满分消丸(方见胀门。)〔丹〕热水肿。

栀子(五钱) 木香(一钱) 白术(二钱半) 急流水煎服。

又方 山栀子去皮取仁,炒,槌碎,米饮汤送下。如胃脘热病在上者,带皮用。

〔《本》〕治游风攻头面,或四肢作肿块,知母汤。

知母 麻黄 黄 甘草 羌活 白术 枳壳(各一两)上粗未。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牛蒡子百粒,研碎,煎至七分,温,日三四服。觉冷,不用牛蒡子。有一达官母,年七十,中风,手拘挛,平日止是附子之类扶养。一日,面浮肿,手背亦肿。寻常有一国医供药,诊之是水病,欲下大戟、牵牛以导之,其家大惊忧惶,召予议之。予曰∶《素问》称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此服附子太过,正虚风生热之证,咽必噎塞,膈中不利。诚如予言,用升麻牛蒡玄参汤,继以知母汤,三日便愈。

〔无〕复元丹 治三焦不泻,气脉塞闭,枢机不通,喘息奔急,水气盈溢,渗透经络,皮肤溢满,足胫尤甚,两目下肿,腿腹间冷,口苦,心腹坚胀,不得正偃,偃则咳嗽,小便不通,梦中虚惊,不能安卧。

独活(炮,二两) 木香(炒) 川椒(炒,出汗) 羌活 浓朴(去皮,姜制) 陈皮 吴茱萸(炒)桂心(各一两) 泽泻(一两半) 肉蔻(煨) 槟榔(各半两)上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紫苏汤送下,不拘时。此药世传屡验。服者宜先屏去诸药,一日三服。先服漩利如倾,次即肿消喘止。宜绝欲屏盐半年,乃不再作。

〔《本》〕治脾虚浮肿,实脾散。

大附子(一枚) 草果(二两) 甘草(一两) 干姜(二两) 大腹皮(去皮,六两) 木瓜(一个,去穣,切片)上,用水于沙器内煮干一半,掰开看干姜不白心为度,亦不得令水干至焦,取出焙干为末,每日午时,空心沸汤点服。

〔《素》〕三阴结谓之水。(阴阳别论 王注云∶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下焦溢为水。(全文见诊。王注云∶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不泻则为溢水。)阳明所谓上喘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运气 水肿有四∶一曰湿。经云∶太阴所至为 肿。又云∶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 肿。又云∶太阴之胜,足胫 肿,饮发于中, 肿于上。又云∶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 肿,呼吸气喘,治以诸热是也。

二曰火热。经云∶诸病 肿,皆属于火。又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寒热 肿。又云∶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 肿,腹满仰息。又云∶少阳之复,渴引水浆,化而为水,传为 肿。又云∶少阳司天,客胜,甚则 肿,治以诸寒是也。

三曰寒。经云∶寒胜则浮是也。

四曰燥。经云∶阳明所至,为浮虚是也。

〔《素》〕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附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肺肾之标本,其上下分为相输应之病而俱受者,缘此二脏乃水气之所留故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水热穴论)尻上五行行五∶脊中一 悬枢一 命门一 腰俞一 长强一 大肠俞二 小肠俞二 膀胱俞二 中 内俞二白环俞二 胃仓二 肓门二 志室二 胞肓二 秩边二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中柱二 四满二 气穴二 大赫二 横骨二 外陵二 大巨二 水道二 归来二 气街二踝上各一行行六∶太冲二 复溜二 阴谷二 照海二 交信二 筑宾二〔《灵》〕风 肤胀为五十七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四时气篇)刺灸 水肿有五法∶其一取肾、膀胱。经前篇云∶五十七穴者,是取其二经之穴也。又经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取其二经之血也。

其二取血络。经前云∶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是也。

其三取胃。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所生病者,大腹水肿,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四取委阳。经云∶三焦病者,不得小便,溢则水,取委阳是也。

其五筒针取水。先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引针而纳之,入而复之,以尽其 ,必坚来,来缓则烦 ,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 尽乃止。(筒针,针中有空窍如筒,出水也。)〔《撮》〕浮肿∶分水、中脘(各灸之。)内庭 行间 临泣(各泻,立安。)〔东〕水气,皮痛不可近衣,小腹敦敦然,小便黄,身润∶章门 屋翳(灸。)阴交 章门(刺之。)〔华〕外腰水肿,先从腰肿起∶肝募 水分内中水肿,面痿黄∶胃脘 通谷 气海 水分胞中水肿,根在心,水赤∶心俞 巨阙 气海腹中水肿,从脾起,水黄∶脾俞 胃脘 水分肺喘水肿,从胸起,水白∶肺俞 肝募足心水肿,从足起∶白环俞 水分 中四肢水肿,变身浮∶胆募两胁水肿,四肢枯瘦,从胁肿起∶章门 期门小肠水肿,从脐肿起∶气海。

〔《保》〕五脉论五水灸法∶青水,灸肝井。(弦脉。)赤水,灸心荥。(洪脉。)黄水,灸脾俞。(缓脉。)白水,灸肺经。(涩脉。)黑水,灸肾合。(沉脉。)〔《甲》〕身肿,关门主之。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风水膝肿,巨虚上廉主之。风水,面 肿,颜黑,解溪主之。风水,面 肿,冲阳主之。水中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面 肿,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水肿,人中尽满唇反者死,水沟主之。水肿大脐平,灸脐中,无理不治。

〔《素》〕目窠微肿如卧蚕之状,曰水。(平人气象论)足胫肿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