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学纲目
4924400000035

第35章

详“蓄积”二字,则作一日之义明矣。始明邪气未盛,未与卫气相当,故未作,必候蓄积与卫气相当,故作焉。)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始发也,不当风汗,其日作者奈何?歧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舍,则其府也。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歧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岐伯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者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其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名曰瘅疟。帝曰∶疟未发,其应何如?歧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卫与邪相并则病作,与邪相离则病休。其并于阴则寒,并于阳则热。离于阴则寒已,离于阳则热已。至次日又集而并合,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以上俱疟论篇)帝曰∶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也。疟亦同法。(至真要大论)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帝曰∶夫风之与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则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疟论篇)〔《保》〕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盖伤之浅也,近而暴。伤之重也,远而深。 疟者,久疟也。是知夏伤于暑,湿热闭藏,而不能发泄于外,邪气内行,至秋而发为疟也。初不知何经受病,随其受而取之。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大抵经中邪气,其症各殊,同伤寒治之也。故《内经》曰∶五脏皆有疟,其治各别。在太阳经者,谓之风疟,治多汗之。在阳明经者,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经者,谓之风热疟,治多和之。此三阳受病,皆谓暴疟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者,此乃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在阴经者,则不分三经,皆谓之温疟,宜以太阴经论之。其发处暑后冬至前者,此乃伤之重者,远而深也。 疟者,老疟也,故谓之久疟。

桂枝羌活汤 治疟病处暑前后,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有汗。

桂枝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迎发日服。吐者加半夏曲。

疟疾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者,宜麻黄羌活汤。

麻黄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上同前服法。如吐,加半夏曲等分。

治疟病身热目痛,热多寒少,脉长,睡卧不安,先以大柴胡汤下之,微利为度。如下过外微邪未尽者,宜白芷汤以尽其邪。

白芷汤白芷 知母(各一两) 石膏(四两)上为粗末,同前服法。

治疟无他症,隔日发,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宜桂枝石膏汤。

桂枝(五钱) 石膏 知母(各一两半) 黄芩(一两)上为粗末,分作三服,水半盏,同煎服。间日者,邪气所舍深也,如外邪已罢,内邪未已,再下之。从卯至午发者,宜大柴胡汤下之。从午至酉者,知邪在内也,宜大承气汤下之。从酉至子发者,或至寅时发者,知邪在血也,宜桃仁承气汤下之。前项下药,微利为度,以小柴胡汤彻其微邪之气。

治疟寒热大作,不论先后,此太阳阳明合病也,谓之交争,寒热作则必战动。经曰∶热胜则动也,发热则必汗泄。经云∶汗出不愈,知为热也。阳盛阴虚之证,治当内实外虚,不治,恐久而传入阴经也,宜桂枝芍药汤主之。

桂枝(二钱) 黄 知母 芍药 石膏(各半两)上为粗末,五七钱,用水煎。

如前药服之,寒热转大者,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也,宜桂枝黄芩汤以和之。

甘草(四钱半) 石膏(五钱) 知母(五钱) 桂枝(二钱)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四钱半) 人参(四钱半) 半夏(四钱)上为粗末,同煎服,服后如外邪已罢,内邪未已,用大柴胡、大承气等汤下之。

治处暑后冬至前后疟,其法并于久疟法求之。

〔《局方》〕双解饮子 治疟疾,辟瘴气,神效。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个。一个用水和面裹煨,一个生用) 浓朴(二寸,一半用生姜汁浸炙,一半生用)甘草(大者二两,一半炙,一半生用) 生姜(二块,如枣大一块,湿纸裹煨,一块生用)上各 咀。每服分一半,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盏,去渣,空心温服。(东垣云∶秋暮暑气衰,病热疟,知其寒也。局方用双解饮子是已,知此方治寒疟也。)〔《保》〕治发疟如前症,是夜发者,麻黄黄芩汤主之。

麻黄(一两,去节) 甘草(炙,三钱) 桃仁(三十枚,去皮) 黄芩(五钱) 桂(二钱半)上为细末,根据前服法。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受邪则肝气燥,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桃仁散血缓肝,谓邪气深远而入血,故夜发,乃阴经有邪,此汤发散血中风寒之剂。

〔世〕桃仁承气汤 治夜疟有实热者。(方见伤寒。)治先热后寒者,小柴胡汤。先寒后热者,小柴胡加桂枝汤。多热但热者,白虎加桂枝汤。多寒但寒者,柴胡桂姜汤。(此以疟之寒热多少定治法也。若多寒而但有寒者,其脉或洪实或滑,当作实热治之。若便用桂枝,误也。如或多热而但有热者,其脉或空虚或微弱,当作虚寒治之。若便用白虎汤,亦误也。所以欲学人必先问其寒热,或热多热少,或寒多寒少,又诊脉以参之,百无一失矣。)小柴胡加桂汤,治疟先寒后热。(方见伤寒。)小柴胡汤,治疟先热后寒。

〔仲〕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便难,白虎加桂枝汤主之。(《脉经》云∶朝发暮解,暮发朝解。)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两)上锉每服五分,水一盏,煎八分,去渣温服,出汗愈。

柴胡桂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寒不热。(方见伤寒。)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三日夜) 龙骨(等分)上三味,捣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如温疟,加蜀漆一钱,临发时服一钱匕。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四两,炙) 麻黄(去节,三两)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后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两三服。

〔丹〕疟有风,有暑,有食,有痰。

三日一发者,受病一年。间日一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者,受病一月。二日连发住一日者,气血俱受病。

一日间日者,补药带表药,后用截疟丹截之。在阴分者,用药彻起阳分,方可用截方。

常山 草果 槟榔 知母 乌梅 穿山甲(炒) 甘草(炙)用水酒各一大碗,煎至半碗,露一宿,临发前二时温服之。如吐则勿服之。

大法 暑风必当发汗。夏月多在风凉处歇,遂闭汗而不泄,因食者,必从饮食将息。疟而虚者,须先用参、术一二帖,托住其气,不使下陷,后用他药治内伤,挟外邪者同法。内必生痰,必以汗解,二陈汤加柴胡、常山、黄芩。疟而甚者,发寒热,头痛如破,渴而饮水,自汗,可与人参 黄 白术 黄连 黄芩 栀子 川芎 苍术 半夏 天花粉 水煎服。

一丈夫疟,脉弦细,每日近午发,此风寒也。

白术 柴胡 青皮 半夏 苍术(二钱) 麻黄 木通(一钱半) 桂(一钱) 甘草何氏子年二十岁,疟间日作,头痛恶寒为甚。

麻黄(一钱) 白术(五钱) 青皮(三钱) 木通(七钱) 苍术(二钱) 桂皮(一钱半) 半夏(五钱) 炙甘草(三钱)小娘患疟,汗,但未到下体。

白术(二钱) 麻黄 知母(一钱) 半夏(一钱半) 人参 桂枝(半钱)分二帖,姜三片,水二盏半,煎至半盏,露星月下一夜,次日早空心热服。

陈一之子二岁,间日疟。

麻黄(五分) 白术(二钱) 苍术(一钱半)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 木通(一钱)甘草(炙些)何主首二十岁,疟间两日作,寒自足起,发时口渴,身痛头痛,服已有汗。

麻黄(半分) 黄 白术(炒) 青皮(二钱) 芍药 苍术(二钱) 木通(一钱) 炙甘草(三钱)柴胡(一钱)王舅疟,左弦甚,右略涩,将退时有汗。

人参(一两) 半夏(一两) 白术 柴胡(各六钱) 苍术 青皮(各五钱) 木通(一两) 甘草(些)分五帖,煎服三之一,去渣,入姜汁半杯,露一夜,次早温服之。

王孺人旧患疟疾,因劳心力又发,今骨节疼痛,恶心食少,与此方。

人参(五钱) 白术(一两半) 苍术(一两) 陈皮(一两) 川芎 当归 木通(各七钱) 甘草(一钱)分六帖,姜三片。

冯官人发疟,脉弦有汗。

人参(五钱) 黄 黄连 白术(各三钱) 芍药(半两) 茯苓(三钱) 黄芩(三分)作五帖,水煎服。

卢兄疟后辛苦再发,脉大洪而浮,此血伤也,宜补之。

人参(半钱) 白术(一钱) 黄芩(四钱) 甘草(四钱) 白芍(一钱) 黄连(三钱) 生地黄茯苓 归尾(各五分)作一帖热饮,仍灸大椎穴五壮。

一妇人五十余岁,形实,喜作劳,性急味浓,喜火食。夏却患恶寒发热,更作无休时,衣被虽浓,常凛然,两脉皆涩。予作杂合邪治之,遂以四物汤加陈皮,以人参、白术为君,生甘草、黄柏为佐,多入姜汁,吞通神丸三十丸,回金、抑青各二十丸,阿魏十丸。煎三帖而得睡,第五帖而身和,第七帖通身微汗,诸症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