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元史
4957700000147

第147章

汝宁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确山、遂平、平舆为属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舆入汝阳,隶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伯颜言:“蔡州去汴梁地远,凡事稽误,宜升散府。”遂升汝宁府,直隶行省,以息、颍、信阳、光四州隶焉,复置遂平县。(抄籍户口阙,至顺钱粮户数七千七十五。)领县五、州四。州领十县。

县五

汝阳,(下。元初废,后置蔡州治此,仍复置县。)上蔡,(下。)西平,(下。)确山。(下。)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阳,后复置。)

州四

颍州,(下。)唐初为信州,后改汝阴郡,又改颍州。宋升顺昌府。金复为颍州。旧领汝阴、泰和、沈丘、颍上四县。元至元二年,省四县及录事司入州。后复领三县:

太和,(下。)沈丘,(下。)颍上。(下。)

息州,(下。)唐初为息州,后为新息县,隶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复置息州。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元中统三年,以李璮叛,废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以四县并入州。后复领二县:

新蔡,(下。)真阳。(下。)

光州,(下。)唐初为光州,后改弋阳郡,又复为光州。宋升光山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蕲、黄等州,直隶行省。三十年,隶汝宁府。领三县:

定城,固始,(下。宋末兵乱,徙治无常。至元十一年复旧治。)光山。(下。兵乱地荒,至元十二年复立旧治。)

信阳州,(下。)唐初为申州,又改义阳郡。宋改信阳军,端平间,兵乱地荒,凡四十余年。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阳府,领罗山、信阳二县。十五年,改为信阳州。二十年,以罗山县当驿置要冲,徙州治此,而移县治于西南,号曰罗山新县,今州治即旧县。户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万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数。)领二县:

罗山。(倚郭。)信阳。

归德府,唐宋州,又为睢阳郡。后唐为归德军。宋升南京。金为归德府。金亡,宋复取之。旧领宋城、宁陵、下邑、虞城、谷熟、砀山六县。元初与亳之酂县同时归附,置京东行省,未几罢。岁壬子,又立司府州县官,以绥定新居之民。中统二年,审民户多寡,定官吏员数。至元二年,以虞城、砀山二县在枯黄河北,割属济宁府,又并谷熟入睢阳,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下邑隶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并隶焉。壤地平坦,数有河患。府为散郡,设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员,直隶行省。(抄籍户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领县四、州四。州领八县。

县四

睢阳,(下。倚郭。唐曰宋城,亦曰睢阳。金曰睢阳。宋曰宋城。元仍曰睢阳。)永城,(下。)下邑,(下。)宁陵。(下。)

州四

徐州,(下。)唐初为徐州,又改彭城郡,又升武宁军。宋因之。金属山东西路。金亡,宋复之。元初归附后,凡州县视民多少设官吏。至元二年,例降为下州。旧领彭城、萧、永固三县及录事司,至是永固并入萧县,彭城并录事司并入州。领一县:

萧县。(下。至元二年,并入徐州,十二年复立。)

宿州,(中。)唐置,宋升保静军,金置防御使。金亡,宋复之。元初隶归德府,领临涣、蕲、灵壁、符离四县并司候司。至元二年,以四县一司并入州。四年,以灵壁入泗州,十七年复来属。领一县:

灵壁。(下。)

邳州,(下。)唐初为邳州,后废属泗州,又属徐州。宋置淮阳军。金复为邳州。金亡,宋暂有之。元初以民少,并三县入州。至元八年,以州属归德府。十二年,复置睢宁、宿迁两县,属淮安。十五年,还来属。领三县:

下邳,(下。州治所。)宿迁,(下。)睢宁。(下。)

亳州,(下。)唐初为亳州,后改谯郡,又仍为亳州。宋升集庆军。金复为亳州。金亡,宋复之。元初领县六:谯、酂、鹿邑、城父、卫真、谷熟。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酂入永城,其睢阳、永城去隶归德。后复置城父。领三县:

谯县,(下。)鹿邑。(下。此邑数有水患,历代民不宁居。)城父。(下。)襄阳路,唐初为襄州,后改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阳守臣吕文焕降,罢宋京西安抚司,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更襄阳府为散府,未几罢省。十一年,改襄阳府为总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枢密院。十二年,立荆湖行中书省,后复罢。本府领四县、一司,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枣阳二县来属。(抄籍户口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五千九十。)领司一、县六、州二。州领四县。

录事司。

县六

襄阳,(下。倚郭。)南漳,(下。)宜城,(下。)谷城,(下。)光化,(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设官置县,属南阳,十九年来属。)枣阳。(至元十四年,属南阳,十九年来属。)

州二

均州,(下。)唐初为均州,又为武当郡。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领二县:

武当,(下。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郧县。(下。兵后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房州,(下。)唐初为迁州,后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军。德祐中,知州黄思贤纳土,命千户镇守,仍令思贤领州事。至元十九年,隶襄阳路。领二县:

房陵,(下。)竹山。(下。)

蕲州路,(下。)唐初为蕲州,后改蕲春郡,又仍为蕲州。宋为防御州。至元十二年,立淮西宣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三万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一。(自此以后至德安府,皆用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蕲春,(中。倚郭。)蕲水,(中。)广济,(中。宋嘉熙兵乱,徙治大江中洲,归附后复旧治。)黄梅,(中。嘉熙兵乱,侨治中洲,后复旧。)罗田。(下。兵乱县废,归附后始立。)

黄州路,(下。)唐初为黄州,后改齐安郡,又仍为黄州。宋为团练军州。

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立总管府。十八年,又为黄蕲州宣慰司治所。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户一万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九。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黄冈,(中。州治所。)黄陂,(下。兵乱侨治鄂州青山矶,归附还旧治。)麻城。(下。兵乱徙治什子山,归附还旧治。)

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庐州路,(上。)唐改庐江郡,又仍为庐州。宋为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设淮西总管府。明年,于本路立总管府,隶淮西道。二十八年,以六安军为县来属,后升六安县为州。户三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领司一、县三、州三。州领八县。

录事司。

县三

合肥,(上。倚郭。)梁县,(中。)舒城。(中。)

州三

和州,(中。)唐改历阳郡,后仍为和州。宋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置镇守万户府。明年,改立安抚司。又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为州,隶庐州路。旧设录事司,后入州自治。领三县:

历阳,(上。倚郭。)含山,(中。)乌江。(中。)

无为州,(中。)唐初隶光州。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八年,降为州,罢镇巢州为县以属焉。领三县:

无为,(上。倚郭。)庐江,(中。)巢县。(下。)

六安州,(下。)唐以霍山县置霍州,后州废仍为县。梁改灊山县。宋改六安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二十八年降为县,隶庐州路,后升为州。领二县:六安,(中。)英山。(中。)

安丰路,(下。)唐初为寿州,后改寿春郡。宋为寿春府,又以安丰县为安丰军,继迁安丰军于寿春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丰路总管府。十五年,定为散府,领寿春、安丰、霍丘三县。二十八年,复升为路,以临濠府为濠州,与下蔡、蒙城俱来属。户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一。领司一、县五、州一。州领三县。

录事司。

县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