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5060100000011

第11章

【箋】道人當以智慧火。薰戒定香。莊嚴無相之身。直見無相之頂。獨露本光。豈宜外飾。以上種種。皆王臣所為。道人弗用。若以異香。轉供諸佛即成福智。

佛制三衣(三衣。謂五條。七條二十五條也)。俱用麤疎蔴布。獸毛蠶口害物傷慈非所應也。

【箋】此南山聖師之文。謂慈悲之服。安用殺生皮毛為衣。又曰。縱得已成。斬壞塗埵。塗堵。堊墻也。謂獸毛蠶口。不及蔴布安穩也。

楞嚴。若謂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此土靴履裘毳。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一/禾)+禾]。足不離地。

馬鳴大士記。馬鳴。往世為毗舍離王。其國有一類人。馬形無衣。王運神力。分身為蠶乃得衣故蠶成馬死。馬死成蠶。同一類也。後王復生中印度其馬人當時感戀。悲鳴不已。故號馬鳴。佛說服絲帛。尚當還債。不若戒之。向後無悔。

除年及七十。衰頹之甚非綿不煖者。或可為之。餘俱不可。

【箋】人生七十。血氣衰頹。力不勝。麤重布衣。故非綿不煖則知孟子七十已前。亦戒衣帛或可為者專為之病開方便也。

夏禹惡衣。

【箋】通鑑。伯禹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祖顓頊。父[魚*糸]。孕歲有二月堯戊戌五十八載。六月六日。生於僰道之石。紐鄉長於西羗。以土德王。正建寅百有六歲。崩於會稽一惡衣者。頌禹王之德也。禹王喜布素。而不尚[糸*魯]纊。其愛民惜福如此。即此之心。宜乎。天下大治。

公孫布被。王臣之貴。宜為不為。

【箋】通鑑。商周之際。尚無被名弘為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節儉常曰。公孫丞相布被。人曰。詐。司馬丞相。亦布被。人曰。儉布被。可能也。使人曰儉。不曰詐不可能也。

後漢書。王良。為大司徒。在位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時司徒吏鮑恢。過其家。夫人布衣。曳柴從田中歸。吏嘆服。

感應注。漢文。帝。所幸夫人。衣不曳地。唐文宗。嘗出袖示羣臣曰。此衣已三浣。晉文公。衣不重帛。子夏。衣若懸鶉。晏嬰妾不衣帛。董威結殘繩為衣。號曰。百結。祭彤衣無兼衣皆惜福。如此燈錄南禪師。常云。我與翠巖悅在福昌時。適病寒服藥出汗。悅從禪侶徧借被。不可得。有紙衾者。皆可數悅。太息曰。善公本色作家也。

豈得道人反貪華飾。壞色為服。糞草蔽形。固其宜矣。

【箋】壞色。青黑木蘭色。以別緇素。表無常之意警惕後學也。糞掃者上世。死者之衣。及產子之衣。皆棄曠野糞壤間。比丘取其所棄。於溪澗浣濯七次。垢盡。編而為衲。聊以禦寒。頭陀行也。近世死者及產者。衣不棄。所以當世之學頭陀者。較上世尤苦。

乞絲頭疏。余七歲出家。父母愛之。衣以輕煖。余性甘淡薄。顧麗服不忍著。常念一絲一縷。出自蠶口。自。尺至丈。生命不可計算。喜麤布為衣。奈余力不勝。乃以人之所棄破紬編而為衲。看山看水。日久月深。不覺損弊。欲向曠野糞壤間。拾殘衣不可得也。戊子春。過廣陵見諸公製衣華麗。其綾羅絲頭。皆棄之余為乞之。向衲破處。密密縫綴渾成一片。雨打不濕。風吹不入。坐則為禪行則為戒。住則為幃。臥則為被。亂則為忍鎧。靜則為斂羽。施則為吹毛。快哉。一絲頭上有如是之用乎。不但為余滅多生之貪想。且為諸公惜無窮之福云。

古有高僧。三十年。著一緉鞋。

【箋】惠林。布鞋百補千綴。遇軟地。則赤脚行恐損信施。緉鞋。雙履也。

五燈。慧通禪師入太白山。不齎糧。饑食草果。渴食澗泉。依樹而息。經五年有證。晚歲一裙一被。所著蔴鞋。三十載。布衲重縫。冬夏不易。

玄泰上座。秪著布。瑞鹿本先不設臥具。不易繭。絲。卯齋終日。

況凡輩乎。噫。可不戒歟。

論。律攝謂三種心。當捨其一。則喜好玩飾心也。夫出家者。割截為服。糞掃蔽形。豈復染情華美。溺志芬芳。將無意其服珮珍異。光儀動眾。衢路所接。咋舌稱奇。不知秉道之流。惟覺其體污形穢。有識之士。且視同溷鼠廁蟲矣。若優多羅比丘。度母拔危。

【箋】優多羅母經。優多羅。尊佛樂法。酒不歷口。過午不食。香花脂粉。未甞附身。母為餓鬼。優多羅以瓶盛水。楊枝著中法服覆上。飯比丘僧。舉名呪願。母免重咎。

南天竺男子。聞法證聖。

【箋】阿育王經。南天竺有一男子。於佛法中。出家少欲知足。不樂榮顯。不以酥油摩身。不以湯水洗浴。不食酥油。不願華飾。常畏生死。詣摩偷羅國禮敬優波笈多。一聞說法。精進思惟。得羅漢果。

較其所得。與華鬘香油孰多。又如此土先德。或冬夏一衲。

【箋】唐玄朗破衲重縫。冬夏不易。

或用紙糊衣。

【箋】唐靜琳。平生衣破。以紙補之。

更安有於華鬘或衣滓弗浣。

【箋】梁慧開。衣服塵滓。未甞舉意浣濯。

或不思澡薙。

【箋】元高峰。所住石洞上溜下淖。不澡身。不薙髮。

復奚暇於摩身。詎不華譽耀於千祀芳德襲於八絃乎。至於世尊。遙繩往制慎納珠函。

【箋】珠林。佛初踰城。樹神以迦葉佛所遺絹僧伽梨。轉付佛言。絹僧伽梨非我所用。我聞諸佛出世。不著蠶衣。及開珠函。見迦葉佛書言。此僧伽梨。經出大梵天王。緯出堅牢地神。絲是化生。非由繰繭。佛乃受之。

全付杜漸將來。堅辭賜紫。

【箋】宋高僧傳。五代晉釋全付。住清化禪院。錢忠憲王。遣使賜紫袈裟。付。上章力辭使再往。又辭曰。吾非飾讓。恐後人效吾而逞欲也。

傷慈之慮。豈獨厪於能仁。逞欲之防。反盡寬於末季。況茲四大。別在剎那。付彼一坏。旋成朽壤。行胔走骼。枉用莊嚴。蟻食烏餐。空勞珍重。乃罔念爭雄超舉。恥弗逮於姱修。徒思角勝沉淪。共相矜於炫俗。以馬齒鳥跡為非分。咄哉。疎麻。以獸毛蠶口為當然。爛焉文綺。憶昔之辭親割愛。本圖修出世良因。似今之鬥靡誇妍。將擬向何途駐足耶。悲夫。

七曰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箋】佛在世時。大權菩薩。現天人身。常以梵唄謌贊於佛。或演無常苦空。無我之音。令諸眾生感悟。能使水鳥樹林。咸宣妙法。非同世間艶麗謌舞也。甞論耳目之於聲色。極易惛人神智。亦能發人悟機。故仙人緣之。而神足頓失。樓子因之。而心地豁開。究其惛智之源。被聲色流轉也。故謂之順流。亦曰下流。究其發悟之源。不被聲色流轉。故謂之逆流。亦曰。上流。今之博地凡夫。孰不為聲色流轉。故與道日遠。是故初機者。當避聲色如刀劒。其與道自近矣。

解曰。歌者。口出歌曲。舞者。身為戲舞。

【箋】歌舞者。歌有所不足。則舞以盡之。舞有所不足。則歌以盡之。歌之舞之。盡善盡美矣。

倡伎者。謂琴瑟簫管之類是也。

【箋】倡伎。總名也。

白虎通。琴。禁也。所以禁止邪淫。正人心志也。瑟嗇也。閑也所以懲忿窒欲。正人之德也。

呂氏春秋。朱襄氏之世。天下多風。陽氣不積。果實不成。故斌王建五絃之瑟。瞽瞍作十五絃。舜益八絃。為二十三絃。漢武帝。謌兒作二十五絃。及箜篌瑟。古有掌樂之官。樂記所自出也。

世說。戴安道。少有高名。武陵主聞其善琴。使人召之。安就使前破琴曰。戴安道。不能為王侯伶人。

風俗通。丘仲。作笛。笛。滌也。所以蕩滌邪穢。納之雅正也。

樂書。剪雲夢之霜筠。法能吟之異韻。

通義纂。伏羲作簫十六管。或云。女媧氏作。

爾雅。大笛曰管。小笛曰簫釋名簫。肅也。其辭肅肅而清也。

不得自作。亦不得他人作時。故往觀聽。

【箋】供佛宜使人作樂。不宜自作。

徵。梵網十重不得教他作。今不自作。而使人作不與梵網相違乎。

訓。梵網不教他作。殺盜也。殺盜為害非小。使人作樂供佛。有無量功德。不同十重也。但為初地工夫。無暇作樂。故使人作耳。

古有仙人。因聽女歌音聲微妙。遽失神足。觀聽之害如是。況自作乎。

【箋】毗曇毗婆沙。優陀延王。詣鬱毒波陀山林。禁入男子。純與女人五欲自娛。其音清妙。燒眾名香。時諸宮女。裸形起舞。適五百仙人經過。染色聲香。便失神足。墮彼林中。王問汝等是誰。曰。我是仙。人。王曰。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曰。不得。曰。汝得初禪耶曰。曾得。今已失也。王嗔曰。有欲之人。視我宮女。殊非所以。便拔利劍斷五百仙人手足。所謂纔生一念欲便失五神通。

今世愚人。因法華有琵琶鐃鈸之句。恣學音樂。然法華乃供養諸佛。非自娛也。

【箋】徵。如來說法。無二種語。今法華之與律儀雖經律不同。然皆佛說。云何法華以音樂為功德律儀以倡伎為罪障耶。

訓。所以為罪福者。謂供養自娛之別耳。若律儀中人。以倡伎為功德。即律儀轉為法華。若法華中人。以音樂自娛。即法華轉為律儀。雖然。須彌納芥子則易。芥子納須彌則難。其有不以難易為礙者。庶幾可以酬酢及此。

應院作人間法事道場。猶可為之。

【箋】言猶可者。非急切之詞。當如法禮懺誦經為要務雜陳音樂。又其次。

今為生死。捨俗出家豈宜不修正務。

【箋】人人盡道為生死出家。及乎尋常看他。何曾以生死當事。且道生死在什麼處。輕輕問著。十個到來。却有五雙打寬限。所以不覺不知。流入二死海中滔滔皆是。今目前海口子。不知沒溺殺多少英雄。汝等快做手脚。專致正務。果然手脚穩當。方不負出家做個真正道人。所謂正務者。修證不無染污不得。除却目前句子皆非正務。你將問來底不是正務。我將言答底。不是正務。畢竟如何是正務。臘月三十日到。不是別人代得底。

四十二章經。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聞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聞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而求工伎樂。乃至圍棋陸博。骰擲樗蒲等事。

【箋】博物志。堯造圍棋。以教丹朱。

方言。自關以東。謂之奕。

漢書注。陸博。行棋也。

鮑宏博經。二棋分黑白各半。擲之。

珊瑚鉤詩話。樗蒲。老子入胡作。今謂之呼盧。取純色而勝。

五燈。法遠住浮山歐陽文忠公。聞遠奇逸。造其室。未有以異也。與客棋。遠坐其傍。公遽收局。請因棋說法。遠令撾鼓。陞座曰。若論此事。如兩家著棋相似。何謂也。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秪解閉門作活。不能奪角衝關。硬節與虎口齊張局破後。徒勞逴斡。所以肥邊易得。瘦腹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則時時頭撞。休誇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甚麼處。良久曰。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文忠嘉嘆久之浮山。因棋說法。意在言外乃見臨時應機便利若此。後世愚昧。大事未明。深恩未報。終日著棋。廢時失事。爾乃比支道林之手譚王文郎之坐隱大謬一生。悲夫。

皆亂道心。增長過惡。噫。可不戒歟。

【箋】善惡對代。箭鋒相拄。究竟為惡則易。為善則難。為惡如放無韁之馬。為善如撑逆水之船。此為為善者策發云。

論。剎利一國之貴。而膺其爵命者。莫不顯榮如來三界之尊。而被其法服者。豈偏菲薄。愚昧白衣。不知釋子。惟唾棄甘醲厭離華屋。所以支形鉢食。棲宿塚間。正欲刊落驕慢。斷割紛糺。實自隆崇。匪云賤辱。白衣反心輕之。已為紕繆。而身為釋子。不知自重。吹螺擊鈸。降為優伶。為法門之玷。抑何其甚。夫徹公扳松而嘯。見阻於東林。何況於歌。

【箋】高僧傳。宋僧徹。常至南山扳松而嘯。於是清風遠集。眾鳥和鳴。超然有勝氣。退咨東林。律禁管絃。戒絕歌舞。吟嘯可得為乎。林曰。論及散亂。皆為違法。由是乃止。

無著躑水而渡獲譏於近住。何況於舞。

【箋】五百問經。有賢者。優婆塞。請一比丘。欲施一好衣。比丘同行。中道值水坑。便躑度。賢者自念。我欲施一好衣。為躑度故。當減其半。而比丘得他心通。知賢者意。前行復見水坑數四。故躑。賢者灰念。減至無衣。但留一食。比丘前行。見水坑不躑。賢者問。何不躑。曰。我若更躑。恐失食故。賢者驚駭。知是道人悔過。請歸供養。

乃至摴蒲博奕。外書稱為牧豬奴戲。

【箋】晉中興書。陶侃。為荊州。見吏博奕戲具。曰。圍棋堯舜以教愚子。博殷紂所造。諸君並國器。何以此為。

聖人惜寸陰。眾人惜分陰。諸參佐。每以戲廢事。乃取摴蒲投之於江曰。摴蒲者。牧豬奴戲耳。

觀象卜算。論中謂之邪命自活。

【箋】智度論。舍利弗云。出家人。合藥。種穀植樹不淨活命。名下口食。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雹霹靂。不淨活命。名仰口食。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名方口食。學種種術。卜算吉凶。不淨活命。名維口食。

在道之人。苟少犯之。雖彈指頃。皆足以污其清德。觀奘法師童齡。遇諸掉戲者。訶其徒喪百年。

【箋】高僧傳。唐玄裝法師。年十一出家。觀諸沙彌劇談掉戲。謂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豈復更為兒戲。可謂徒喪百年。

而樗蒲博奕抑又甚矣。安禪師。定中見談資養者。惡鬼掃其脚跡。

【箋】宋光孝安住清泰寺。定中見二僧倚檻私語。初有天神擁衛。傾聽久之。散去。俄而惡鬼唾罵。仍掃脚跡。頃詢其故。乃二僧初論佛法。次敘間闊。末談資養。自是終身。未甞言及世事。

而觀相占卜。顧可為歟。當知身既抽簪。自合心同執玉。慎毋以至尊至貴之體。而輕自媟褻也。

八曰不坐高廣大牀

【箋】華嚴。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羣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