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名義。無田相者。三衣俱通縵。佛法至此一百八十年。出家未識割截。秪著縵衣。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戒。佛制不聽許披割截福田衣。令著禮懺衣。禮懺誦經。即縵衣也。在家二眾。佛令自己隨力供養三寶。不聽受他人四事。既非眾生福田。故不許著割截福田衣。縱是受出家菩薩戒。令住畜三衣。鉢。錫杖。奉供佛前。遇有出家僧尼。缼其衣具者。及年滿欲受具者。乏其衣鉢。隨乞施彼。更造奉供。自身聽著縵衣一頂。禮拜持誦。不聽城邑聚落披著往來。若入寺。方著。所以在家離衣。若恒披。則犯制。出家不聽離衣。若離衣。則犯制。
百一羯磨。求寂之徒。縵條是服。而又輙披五條者。深為罪濫。律沙彌披五條衣。律所未許。今受沙彌戒。必令具三衣。若力不能具。即不與受戒。是妄作制法。障人受戒。罪惡之大。孰過於此 律中三衣。有名有體。有色有量。乃至造法等微細事。惟願擔荷。禪律者。詳閱。開導後學。不至斯法斷滅也。
梵語安陀會。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雜作衣。凡寺中執勞服役。路途出入往還。當著此衣。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
唵。悉陀耶娑婆訶
【箋】善哉。贊美之辭。去粘曰解。去縛曰脫。言此衣為解粘去縛。無垢之服也。世間美服。多屬蠶口。惟吾釋衣。雖麤疎麻布。乃佛佛祖祖相傳。出世證道之衣。天上人間。無有勝於此衣也。福田者。大意借田說法。如世間之田。生長苗稼。以養世人形命。而此福田之衣。能與沙門。生長智慧。滋培五分法身也。頂之於首曰頂。戴之於身曰戴。奉重之義也。西域五條衣。不離於體。若置則捨。若間則離。不置不間。故曰不捨。
七條衣 梵語鬱多羅僧。此云上著衣。亦云入眾衣。凡禮佛。修懺。誦經。坐禪。赴齋。聽講。布薩。自恣。當著此衣。
搭衣偈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娑婆訶
【箋】三句。義同上。第四句。但易常相二字者。以明披搭有時。不相混雜也。時者。謂禮佛等時也。既披置有時。當恒近左右。不使遠離。故曰常得。
二十五條衣 梵語僧伽黎。此云合。亦云重。亦云雜碎衣。凡入王宮。升座說法。聚落乞食。當著此衣。又此衣。九品。下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中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上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
【箋】石窟福田衣式。在無易之前。而預合有易之理。易曰。天數五。地數五。天數者。一三五七九也。地數者。二四六八十也。二十五者。天數之至也。謂出世之人。當會心於無極之先。故用奇。不用偶。有志之士。幸再辨之。
搭衣偈 善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我今頂戴受。廣度諸羣迷。
唵。摩訶迦波波吒悉帝娑婆訶
【箋】無相福田者。實相無相也。謂如來之意。假世間之田而作衣式。實非田也。而能滋培道種。長養靈苗也。前二偈頂戴者。秪為自利。而此頂戴。專為利他。故曰廣度。直下擔荷佛祖之慧命也。言羣迷者。自四聖已下。皆是執情蔽障。起諸煩亂。於是菩薩。隨其顛倒。破其迷雲。揭其障霧。使其直見如來慧日大光明也。
著僧伽黎。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箋】疏。前已辨袈裟。故此直云。僧伽黎者。義云和合。新者二重。故者四重。要以重成。故云和合。即是三衣中第一衣故 此衣表傳法之信也。故妄與不得。妄受不得。會佛法者不得。不會佛法者不得。昔世尊以實相無相之宗。傳於迦葉。即此衣也。以修多羅藏。傳於阿難。亦此衣也。以摩訶律藏。傳於優婆離。亦此衣也。雖三宗所付是一。而法脉條貫。傳至今日。未常溷亂。信使然也。
五燈。五祖付法能大師曰。昔達磨初至。人未至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爭端。止於汝身。不復傳也。且當遠隱。俟時行化。祖辭南行。至大庾嶺。僧慧明本將軍。同數百人。欲奪衣鉢。明先趁及。祖置衣鉢於石。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明舉衣鉢不能動。乃曰。我為法來。不為衣來。祖曰。汝既為法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我為汝說。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言下大悟 頌。大庾嶺頭提不起。秪為偷心未肯死。直饒善惡不思量。渾身臥在青田裏。
梵語鉢多羅。此云應量器。謂體色量三。俱應法故。體用鐵瓦二物。色以藥烟熏治。量則分上中下。
【箋】名佛本行集經。北天竺有二商主。一名帝利富婆。二名跋利迦。奉世尊麨酪蜜。揣世尊。思惟往昔諸佛。悉皆受持鉢器。我今當以何器受商主食。時四天王。共持四金鉢奉上。世尊不受。以世家人不合蓄。四天王。復以銀鉢。琉璃鉢。赤珠鉢。瑪瑙鉢。玻璃鉢[王*車]璖鉢。奉上悉不受。時北方毗沙門天王。告三天王言。我念往昔。青色諸天。將四石器來奉。我等可受用之。時別有一天子。名毗盧遮那。曰言仁等。慎勿以此石器受用。但供養如塔。當有如來。號釋迦佛出世。宜將此四石鉢。奉彼如來。時四天王共將四石鉢奉佛。佛念四天王。以信淨心奉我四鉢。若我受於一人。餘各有恨。我今總受四鉢。持作一鉢。次第相重。安置左手。右手安下。合成一鉢。外有四唇。而說偈曰。我昔功德諸果滿。以發哀憫清淨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淨牢固施我鉢。
僧祗律。佛在孫婆白土村。時孫婆天神白佛言。過去諸佛。皆受用此處瓦鉢。佛聽諸比丘受瓦鉢。因往法豫瓦師所。命作瓦鉢。以藥烟燻作三色。一。如孔雀咽。二。如迦陵伽鳥色。三。如鴿色。因比丘[病-丙+又]手隨破。有云。比丘枕手鉢墮破。故聽用銕鉢。有云。佛自作鉢坏。以為法式。
善見。瓦鉢二薰堪用。銕鉢五薰堪用。
筆飡。明州育王山。懷璉大覺。持律嚴甚。仁廟甞賜之龍腦鉢。師對使焚之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鉢食。此鉢非法。仁廟益嘉歎。
梵語鍵[金*咨]。母論譯為淺鉢。
【箋】十誦。鉢半大鍵。小鍵。
四分。鍵[金*咨]入小鉢。小鉢入次鉢。次鉢入大鉢。據鍵。四鉢中之最小者也。今稱鐼子。比丘多有不畜。葢此方瓷器既廣。不畜無害。然古佛遺制。不可不知。往見老比丘乞食時。常佩用之。儼然如見古佛。
梵尼尼師壇。此云坐具。亦云隨足衣。
【箋】律云。尼師但娜即敷具。或云隨坐衣。佛言。為身為衣。為臥具。故制畜之。
十誦。新者重。故者四重。不應受單者。離宿突吉羅。
四分。佛在僧伽藍。徧行諸房。見故坐具狼籍。因教諸比丘。當取故者縱廣一搩手。貼新者上。用壞色故。不則犯捨墮。
開具偈呪 臥具尼師壇。長養心苗性。展開登聖地。奉行如來命。
唵。檀波檀波娑婆訶
【箋】第一句。華梵雙彰。顯密互用。即此一句。可見全體之用。下三句乃見全用之體。究竟體不離用。用不離體也。心苗者。菩提種子發生之苗也。展開者。如布種之法也。展開之時。如種子之得地。聖地者。千聖共遊之地。即尼師壇之別名也。言一切凡夫不登此地。何由得證聖位。一切種子不布此地。何由長養心苗。如者。法身之理也。來者。應身之用也。法化冥一。故曰如來。奉行者。遵佛之制。而行無持無犯之法也。無持無犯之法。即是培植心苗之法也。培植心苗之法。即是奉行如來慧命也。
六祖檀經。祖謂陳亞仙曰。貧道乞檀越一坐具地亞仙許之。祖開具一展不知其幾許里。亞仙欣然惠施。便成曹溪法席。後人凡稱佛地。為一坐具地。
五燈。大覺。參臨濟。濟舉起拂子。覺敷坐具。濟擲下拂子。覺收坐具。參堂去。僧眾曰。此僧莫是和尚親。不禮拜。又不喫棒。濟聞。令喚覺至。濟曰。大眾道汝不禮拜。又不喫棒。莫是長老親故。覺乃珍重下去。
錫杖偈呪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唵那喍[口*替]那栗吒鉢底那[口*栗]帝娜鉢儜吽癹吒
【箋】梵語隙棄羅。此云錫杖。由振時錫錫作聲故。十誦。名聲杖。錫杖經。名智杖。亦名德杖。彰智行功德故。乃聖人之標幟。賢士之明記也。律中論持錫有多事。謂能作聲驚惡獸毒蟲等。二鈷六鐶。是迦葉佛制。四鈷十二鐶。是釋迦佛制。若名若義。廣如錫杖經。并持錫杖法中。與雜事異 執字。當作舉字看。亦作運義。若執之終日。略不展舒。反為窒礙。若放之經年。竟勿顧拭。塵[土*孛]積滯。不堪拈出。故錫之為用。出與入對。震與靜對。行與住對。苟能於十二時中。以此四句疊作一句。看得執字透徹。便是活祖師禪。行願無不具足。當體即是道場。隨處示真實道也。
五燈。麻谷。持錫杖到章敬。遶禪牀三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敬云是是。谷又到南泉。亦遶禪牀三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泉云。不是不是。谷云。章敬道是。和尚為甚麼道不是。泉云。章敬即是是。汝不是。此是風力所轉。終成敗壞。
雪竇頌。此錯彼錯。切忌拈却。四海浪平。百川潮落。古策風高十二時。門門有路空蕭索。非蕭索。作者好求無病點。據法昌公斷章敬道是。是個甚麼。恰恰有頭無尾。南泉道不是。不是個甚麼。恰恰有尾無頭。殊不知頭尾。總在麻谷手裏。秪為他用處不換機。猶遭雪竇簡藥。下者兩錯。善則盡善。猶未盡美。法昌忍俊不禁。乃於雪竇兩錯下。更添一錯。要使來者。與這一隊祖師相見。
頌。標幟巍巍振古今。飛聲錫錫影沉沉。風高十二瓊樓現。一一瓊樓觀世音。
五燈。華林善覺。常持錫杖。夜出林麓間。七步一振錫。一稱觀音聖號。夾山問。遠聞和尚念觀音是否。師曰。然。山曰。騎却頭時如何。師曰。出頭。即從汝騎。不出頭。騎甚麼。山無對。
淨瓶偈呪 手執淨瓶。當願眾生。內外無垢。悉令光潔。
唵勢伽嚕。迦叱[羊*含]叱莎訶 唵嚩則囉施伽盧叱漫叱莎訶
【箋】西域記。裙稚迦。即澡瓶也。寄歸傳。軍持有二。甆者。淨用。銅鐵者。觸用。佛制比丘。不淨洗漱。不得禮拜誦經。故淨瓶漱口。觸瓶洗穢。令則洗漱不行。二瓶失制。雖復禮誦。惡得無罪。
五燈。司馬頭陀。見百丈。談溈山之勝。宜結集法侶。為大道場。丈因語眾。曰。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住持。即指淨瓶問曰。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時華林覺。為首座。師為典座。林曰。不可喚作木揬也。丈乃問師。師踢倒淨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輪却山子也。
疎山示眾。老僧咸通年已前。會得法身邊事。咸通年已後。會得法身向上事。雲門問。承聞和尚。咸通年已前。會得法身邊事。咸通年已後。會得法身向上事。是否。山云是。門云。如何是法身邊事。山云。枯樁。門云。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山云。非枯樁。門云。還許學人說道理也無。山云。許你說。門云。枯樁豈不是明法身邊事。非枯樁豈不是明法身向二事。山云。是。門云。法身還該一切否。山云。作麼生不該。門指淨瓶云。法身還該遮固麼。山云。闍黎莫向淨瓶邊會。門便禮拜 盡十方世界是個淨瓶。此淨瓶不異十方世界。若是作家禪者。纔見拈出。便見法身非法身之作用。雖然。不得道此淨瓶。即是法身也。殊不知法身之量。同於虗空。秪這淨瓶。能容得多少虗空。多少法身。直饒容盡百億須彌。百億香水海。究竟容不盡。虗空法身。設有人道香海等。已能容盡。何難容盡虗空法身。我也賞他膽大。且道容盡虗空。法身外底是甚麼。
頌。法身非法身。總是法中塵。枯樁非枯樁。繫殺多少人。直須趯倒淨瓶子。湧出曹源意句新。
華嚴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良以萬法唯心。盡山河大地。形形色色。無非顯吾心也。皆心之註脚也。七千餘卷之大藏。千七百則之公案。無非明吾心也。亦心之註脚也。然則能悟心者。梵網諸經尚為贅語。何論乎沙彌律。傳鐙諸錄。尚屬陳言。更何待以合參。為沙彌律之註脚也哉。然而六祖悟後。猶受戒於智光。況在未悟。況非六祖。迨至華開五葉。鐙續千光。而於三業六根。無明積習。要皆鍊磨又鍊磨。逼拶又逼拶。經數年或數十年。身如槁木。心似死灰。方為真參。方能實悟。此則不戒而戒。不持而持。其光明嚴淨。有較勝於專持戒律。百千萬倍者也。假令空論唯心。而不知戒律。漫言悟心。而不淨毗尼。上者墮豁達空。狂禪招禍。下者墮大妄語。借法售奸。變醍醐為毒藥。失敬信於人天。流弊無窮。佛法之壞。悉由於此。謗法之多。亦悉由於此。非所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者耶。故我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最後遺教。猶諄諄切囑曰。識自心源。解無為法。憶念吾戒。必得道果。不順吾戒。終不得道。蓋心地戒品。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而沙彌律儀。尤為一切比邱戒菩薩戒之根本。且為一切參話頭。破無明之根本。雲棲輯為要略。至簡至精。石樹復為彙箋。條分縷析。博采旁搜。發明律儀日用之妙義。即以發明。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之一心。誠為法門中至寶也。天培開士擬刊此書。以惠同學。而難其費。走數百里。謁鄧尉貫徹通公。出舊板重修之。用力少而成功多。非小緣也。刻既竣。屬余一言。余讀原序及凡例。已詳且盡。安用贅詞。第恐讀是書者。或羨註中奇特元妙之談。而反忽於正文。買櫝遺珠。所失非細。爰以數十年來。學禪學戒。親歷之甘苦。深知之利弊。述其大略云。
光緒六年歲次庚辰普門示現日傳天台教四十世法嗣敏曦和南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