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疡医大全
5068000000029

第29章

《入门》曰∶气病通用二陈汤。(上焦气滞加枳壳、桔梗、香附、砂仁。中焦气滞加浓朴、枳实、三棱、蓬术。下焦气滞加青皮、木香、槟榔。气痛加枳壳。气实加乌药、香附。气虚加参、术、木香。)丹溪曰∶治上升之气,用芩、连、栀子、香附。

又曰∶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气,着而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又曰∶气郁须用川芎、香附、栀子、芩、连。

又曰∶木香行中下焦气。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紫苏散表气。浓朴泄卫气。槟榔泄至高之气。藿香上行胃气。沉香升降真气。脑麝散真气。凡此皆泄气之标,不能治气之本。

痰中带血丝者,此阴虚火动,劳伤肺脏也。

凡吐血吐于水碗中辨之,浮于水上者,肺血也。

《内景》曰∶肺之为气三焦起。

又曰∶会厌,声音之门户。

又曰∶下溉喉咙神明通。

又曰∶璇玑、玉衡、色兰圩。

又曰∶重中楼阁十二环。

《中景》曰∶下念喉咙十二环,自下通流两乳间。

《外景》曰∶绛官重楼十二级。

《人镜经》曰∶会厌缀于舌本之下,正应乎气管之上。气管即喉咙也。居于前,主持呼吸,为声音之门户。

又曰∶吸门十二节,上三节微小,下九节微大,第四节乃结喉也。结喉可容得上三节于内,如进饮食,则结喉即起套于上三节之外,直抵于会厌之下而掩之,令水谷不得而漏入焉。一或误投之,即发呛而不已。

又曰∶肺白象金,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何也?然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是辛归庚也。(始由从化,终则归元。)又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荣周于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内景》曰∶肺部之宫似华盖。

又曰∶过华盖下,清且凉。

又曰∶还过华下,动肾精。

又曰∶肺之为气三焦起,开通百脉血液如。

又曰∶津液醴泉通六腑。

又曰∶肺属金,律应黄钟,象金石之有声也。

经曰∶金王于秋,相于季夏,废于冬,困于春,死于夏。其王日庚辛,王时日晡。困日甲乙,困时平旦。

其死日丙丁,死时禺中。(晡音逋,申时也。禺中,日中也。禺音鱼,日在己日禺中。)又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又曰∶五气入鼻藏于肺,肺有病,鼻为之不利。

又曰∶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又曰∶肺热病右颊先赤。

又曰∶损其肺者益其气。

又曰∶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胸傍中府。(俞为阳。扁鹊传作输,犹委输之输,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募为阴。犹募结之募,经气聚于此也。)又曰∶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喝。(音褐。)胸盈仰息。

又曰∶肺病热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淅,音昔,洒淅也,厥冷也,邪气也,即伤寒伤风类。)又曰∶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列缺穴。)又曰∶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又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而遗矢。(矢,屎也。)又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 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又曰∶肺胀者,虚而满,喘咳倚息,目如脱状。

又曰∶肺水者,身重而小便难,时溏泄。

又曰∶肺中寒者,吐浊涕。

又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又曰∶肺热叶焦,发为痿 。( 音壁,跟也。)又曰∶右寸,肺大肠脉所出。(浮短而涩,肺也。浮短而疾,大肠也。)又曰∶肺脉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又曰∶肺病身有热,咳嗽短气,吐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色当白而反赤,死,是火克金也。

又曰∶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吐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发散也。(血汗者,禁再汗。至令谓至盛暑之令也。)又曰∶肺气盛,寸口(右手)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又曰∶肺为娇脏。

又曰∶肺形如人肩二布,大叶四垂如盖,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零四孔,以分布诸脏清浊之气。

(椎音捶, 同。)又曰∶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黄,卒遗矢无度。

手太阴肺引经药歌∶寅肺升麻南(星)款(冬花)桔(梗),元(参)台(香)山药麦(门冬)天(门)冬,阿胶茯(苓)味(子)葱(白)桑白(皮),枇杷(叶)杏(仁)麻(黄)豆蔻同,栀(子)缩(砂仁黄)芩知(母桔)梗藿(香)石(斛),葶苈(木)瓜(白)芍枳(壳紫)苏(木)通。

经曰∶鼻如烟煤,肺气已绝,当汗出大喘。(若身热无汗,乃大肠燥结之征,尚可生也。)《卮言》曰∶肺者, 也。 然居乎上,为五脏之华盖。

《医旨绪余》曰∶肺者,勃也。言其气勃郁也。

经曰∶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又曰∶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

又曰∶多食苦,则皮肤槁而毛拔。

又曰∶白色见于鼻准及正面,如枯骨,如擦残汗粉者,为肺气绝。若如腻粉、梅花、白绵者,是肺邪虚中寒,鼻衄出血,咳嗽有血,属肺经。

忧而动血者属肺。

气绝候。

《灵枢》曰∶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俱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气绝于外者,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

又曰∶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必身色青。阴气先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黄,腋下温,心下热也。

《黄庭经》∶人身神名曰肺神,皓华字虚成。

七神注云∶魄者,精气之匡佐也。

《灵枢》曰∶并精出入谓之魄。

又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为肺神也。

皇甫谧曰∶脾胃一败,肺气先绝。

经曰∶肺在志为忧,肺之志为悲。

又曰∶忧则气沉。

又曰∶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盖忧则隔塞痞闭,气脉断绝,而上下不通也。气固于内,则大上便道偏,不得通泄也。

经曰∶精气并于肺则悲。

又曰∶肝虚而肺气并之,则为悲。

又曰∶悲则气消。

又曰∶肺主杀,故其志为悲。

又曰∶肺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

丹溪曰∶忧伤肺者,以喜胜之,以怒解之。

《灵枢》曰∶肺色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又曰∶鼻者,肺之官也,肺病则喘息鼻张。

经曰∶肺主秋,西方辛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其畜为鸡,(一作马。)其虫为介,其果为李,其菜为韭,其经为手太阴肺。

又曰∶肺藏于石。

《灵枢》曰∶五脏六腑,肺为之盖。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气贲迫肝,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脉经》曰∶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

仲景曰∶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寸口脉数,此为肺痿也。若口中辟辟燥咳,咳则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

《灵枢》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经曰∶风寒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又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又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又曰∶肺实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虚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此肺之脏也,一百八十日内死。

《难经》曰∶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苦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注曰∶肺气上逆,是其气有余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又曰∶肺病禁寒,饮食寒衣。

经曰∶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

又曰∶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又曰∶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又曰∶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

又曰∶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又曰∶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一云口鼻虚张短气)。气出而不返。

仲景曰∶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绝。

血随咳出,或带痰中,为咳血。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大便 溏为肺水。

肺为气之主,而肾又为气之脏,是以气出之于肺,而纳之于肾也。

补∶人参、山药、百部、五味子、阿胶、黄芩、紫菀、茯苓、麦门冬。

泻∶防风、葶苈、泽泻、枳壳、苏子、桑白皮。

温∶干姜、生姜、白豆蔻、木香、款冬花。

凉∶沙参、黄芩、桔梗、马兜铃、栝蒌仁、元参、栀子、川贝母、天门冬、人溺。

引经报使∶白芷、葱白、升麻。

大肠

经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输于广肠,旧谷出而新谷可进,故字从肉从易,又畅也。通畅水谷之道也。手阳明经大肠。

又曰∶回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大肠又曰∶广肠传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又曰∶大肠一名回肠,以其回屈而受小肠之谷,故名之也。

又曰∶大肠脐右回三十六曲。

又曰∶大肠俞在脊十六椎旁,募在脐傍天枢。(俞为阳在背,募为阴在腹。)又曰∶大肠为白肠。

又曰∶厥气客大肠,则梦田野。

又曰∶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又曰∶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又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 即伏字,瘕,音假。)又曰∶广肠一名肛门,言其处如车 形,故曰∶肛门,即广肠也。

又曰∶直肠受大肠之谷而导出焉。

又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又曰∶是动病,则齿痛 肿,是主津液。( 音拙。)手阳明大肠引经药歌∶卯大肠有升麻(白)芷,薤白(火)麻仁肉(豆)蔻(阿)胶,白石脂(石)膏砂(仁)石(斛)使,将军(即大黄)麻葛(根)枳(壳)升(麻连)翘。

又曰∶是经多气多血。

《难经》曰∶大肠二斤十一两,肛门重十二两,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

又曰∶上接小肠下口,下接直肠肛门。

又曰∶卯时气血注于大肠。

《本脏篇》云∶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理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大肠之见证也,大指次指难用,耳聋 ,耳鸣嘈嘈,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气满,皮肤坚而不痛。

经曰∶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灵枢》曰∶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大,不满则狭短。

又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

又曰∶腹痛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

又曰∶肠中寒则鸣飧泄,肠中热则出黄如糜。

经曰∶大肠小肠为泄。

又曰∶大肠乃肺之腑也。

又曰∶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仲景曰∶大肠有寒者,多 溏,有热者便肠垢。

《入门》曰∶肠虚则鸣,又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灵枢》曰∶黄帝问曰∶胃恶热而喜清冷,大肠恶清冷而喜热,两者不和,何以调之?岐伯对曰∶调此者,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沧,暑无出汗,饮食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大肠热宜泻白汤。大肠寒宜实肠散。

《脉经》曰∶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补∶牡蛎、粟壳、五倍子、肉豆蔻、莲子、龙骨、诃黎勒。

泻∶枳壳、桃仁、麻仁、石斛、大黄、槟榔、芒硝。

温∶干姜、吴茱萸、肉桂。

凉∶槐花、条芩。

引经报使∶葛根、升麻、白芷上行。石膏下行。

下血属大肠经。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乍虚乍实,为大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