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山海经校注
5150200000045

第45章 大荒西经(4)

6 郭璞云:“自窜于巫山,巫山今在建平巫县。”郝懿行云:“(汉书)地理志云:『南郡巫。』应劭注云:『巫山在西南。』郭云『今在建平巫县』者,见晋书地理志。”

珂案:夏耕断首神话,充分表现成汤亦是具有神性之英雄人物,故其伐夏也,亦得神助。墨子非攻下云:“沓至乎,天有酷命,五谷焦死,鬼呼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鏕宫,用受夏之大命。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祝融)隆(降)火于夏城之闲,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是其征也。虽然,已带宿命论之色彩。楚辞天问云:“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夏殷之事,概括于此数语矣。

有人名曰吴回,奇左1,是无右臂2。

1 珂案:王念孙校改经文“奇左”为“奇?”,恐非。

2 郭璞云:“即奇肱也。吴回,祝融弟,亦为火正也。”郝懿行云:“此非奇肱国也。说文(十四)云:『孑,无右臂也。』即此之类。吴回者,大戴礼帝系篇云:『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史记楚世家云:『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是皆以重黎为一人,吴回为一人。世本亦同。此经上文则以重黎为二人,似黎即吴回。故潜夫论志氏姓云:『黎,颛顼氏裔子吴回也。』高诱注淮南(时则篇)亦云:『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也;一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其注吕氏春秋(孟夏篇)又云:『吴国回禄之神托于?。』与注淮南异也。王符、高诱并以黎即吴回,与此经义合。重、黎相继为火官,故皆名祝融矣。”

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1。

1 郭璞云:“或作朱威木也。”珂案:朱木已见大荒南经,青叶作青华,是也,此盖字形之讹。

有一臂民1。

1 郭璞云:“北极下亦有一脚人,见河图玉版。”

珂案:一臂民即一臂国,已见海外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1。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2,三面之人不死3,是谓大荒之野。

1 珂案:此大荒之山,盖日月所入山之六也。

2 郭璞云:“无左臂也。”郝懿行云:“说文(十四)云:『孓,无左臂也。』即此。”

3 郭璞云:“言人头三边各有面也。玄菟太守王颀至沃沮国,问其耆老,云『复有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上有一人,顶中复有面,与语不解,了不食而死』。此是两面人也。吕氏春秋曰『一臂三面之乡』也。”珂案:郭说本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所引吕氏春秋求人篇文,云“禹西至三面一臂之乡”。注文“顶中复有面”句,宋本、明藏本、毛扆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顶均作项,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亦作项,作项是也,顶字讹。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1。开上三嫔于天2,得九辩与九歌以下3。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4,开焉得始歌九招5。

1 珂案:开即启也,汉人避景帝(刘启)讳改。

2 郭璞云:“嫔,妇也,言献美女(宋本作人——珂)于天帝。”郝懿行云:“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天问云:『启棘宾商,九辩九歌。』是宾、嫔古字通。棘与亟同。盖谓启三度宾于天帝,而得九奏之乐也。故归藏郑母经云:『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正谓此事。周书王子晋篇云:『吾后三年,上宾于帝所。』亦其证也。郭注大误。”珂案:郝说甚是。天问“启棘宾商”,据近人研究,商乃帝之形讹,“启棘宾商”者,即“启亟宾帝”也,是知郭注所云为“大误”也。

3 郭璞云:“皆天帝乐名也,开登天而窃以下用之也。开筮(启筮——珂)曰:『昔彼九冥,是与帝辩同宫之序,是谓九歌。』又曰:『不得窃辩与九歌以国于下。』义具见于归藏。”

4 郭璞曰:“竹书曰『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也。”珂案:经文天穆之野,王念孙校改作大穆之野,然“天穆”、“大穆”,古书并见,天、大古本一字,不必改也。

5 郭璞云:“竹书曰『夏后开舞九招』也。”珂案:经文及郭注九招,明藏本字均作韶。经文“开焉得始歌九招”,王念孙校改“得始”为“始得”,固于今文法为顺,然未可以律古文法,亦不必改也。关于夏后开(启)乘龙宾天神话,详海外西经“夏后启”节。

有互人之国1。炎帝之孙2名曰灵恝3,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4。

1 郭璞云:“人面鱼身。”珂案:经文互人之国,王念孙校改互作氐,是也,见海内南经“氐人国”节注。郭注“人面鱼身”四字,毕沅校本以作经文,云藏经本作经文。郝懿行云乃郭本海内南经之文。今案宋本此四字仍作郭注,则郝说是也。

2 郭璞云:“炎帝,神农。”珂案:汉书人表“炎帝神农氏”张晏注曰:“以火德王,故号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然炎帝与神农在先秦古籍本不相谋,至汉以后始合而为一也。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衰。”又云:“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是以炎帝为神农矣。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鉏鎒,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拾遗记卷一亦云:“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此炎帝神农之所以号为“神农”也。有关炎帝神农之神话,其最著者厥为尝药与鞭药。淮南子修务篇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搜神记卷一云:“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异记因谓“太原神釜冈,有神农尝药之鼎;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神话而又加以遗迹之指证焉。而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释疑”且云:“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肝肺五脏,此寔事也。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但传炎帝尝诸药,中毒者能解,至尝百足虫入腹,一足成一虫,遂致千变万化,炎帝不能解其毒而致死,万无是理,此讹传耳。”无论“寔事”或“讹传”,要为后世神农尝药之民间传说,可无疑问。则炎帝之德施亦溥,爱念亦坚矣。西次三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其坚志乃甚有父风而令人向慕无穷焉。

3 郭璞云:“音如券契之契。”

4 郭璞云:“言能乘云雨也。”珂案:此经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已见海内南经“氐人国”节注。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1。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2,蛇乃化为鱼,是为3鱼妇。颛顼死即复苏4。

1 郭璞云:“言其人能变化也。”

2 郭璞云:“言泉水得风暴溢出。道,犹从也;韩非(十过篇)曰:『玄鹤二八,道南方而来。』”

3 珂案:宋本作谓。

4 郭璞曰:“淮南子曰:『后稷龙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中为鱼。』盖谓此也。”珂案:郭注引淮南子墬形篇文,今本云:“后稷垄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闲。”故郭注龙当为垄,中当为半,并字形之讹也。宋本、明藏本中正作半。据经文之意,鱼妇当即颛顼之所化。其所以称为“鱼妇”者,或以其因风起泉涌、蛇化为鱼之机,得鱼与之合体而复苏,半体仍为人躯,半体已化为鱼,故称“鱼妇”也。后稷死复苏,亦称“其半鱼在其闲”,知古固有此类奇闻异说流播民间也。

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名曰(鸟蜀)鸟1。

1 郭璞云:“音触。”珂案:海内西经云:“开明南有树鸟,六首。”疑即此。

有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1,有偏句、常羊之山2。

1 珂案:藏经本隅上无中字。

2 郝懿行云:“海外西经云:『帝断形天之首,葬之常羊之山。』淮南墬形训云:『西南方曰编驹之山。』编驹疑即偏句。吕氏春秋谕大篇云:『地大则有常祥不庭。』疑常祥即常羊也。不庭已见大荒南经。”

按:夏后开即启,避汉景帝讳云。(珂案:此按语为原书所有,未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