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山海经校注
5150200000006

第6章 西山经(4)

1 郭璞云:“泑,音黝黑之黝。”郝懿行云:“李善注思玄赋引此经作蒙山,盖即淮南子云,日至于蒙谷是也。”

2 郭璞云:“亦金神也,人面、虎爪、白尾(毛),执钺,见外传云。”珂案:关于蓐收,见海经新释卷二“西方蓐收”节注1。

3 郭璞云:“未详。”珂案:即婴垣之玉,已见上文羭次之山,郭注云:“垣或作短。”谓此也。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10谓垣、短均当系脰字之误,婴脰之玉,即作为颈饰之玉,其说近是,足供参考。

4 郭璞云:“日形员,故其气象亦然也。”

5 郭璞云:“未闻其状。”郝懿行云:“红光盖即蓐收也。”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1,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2,其音如夺(寸改木)百声3,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4。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5,服之使人不厌6,又可以御凶。

1 郭璞云:“或作土翠山。”珂案:中次十一经首曰翼望之山,与此同名;或一山之连麓。

2 郭璞云:“讙音欢;或作原。”

3 郭璞云:“言其能作百种物声也。或曰,夺(寸改木)百,物名,亦所未详。”郝懿行云:“夺,说文作(上大下只),盖形近误作夺(寸改木)也。”珂案:吴宽抄本字正作夺。

4 郭璞云:“黄瘅病也;音旦。”

5 郭璞云:“猗余两音。”珂案:北山经带山有鸟,名曰鵸,自为牝牡,与此同名。

6 郭璞云:“不厌梦也。”

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1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2,糈用稷米。

1 珂案:经文崇吾之山上当脱自字。

2 郭璞云:“玉加采色者也。尸子曰:『吉玉大龟。』”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1,上多谷2,无石,其草多茆、蕃3。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1 珂案:上文已有阴山,与此同名。

2 珂案:经文谷,汪绂本、毛扆校本、吴任臣本并作榖,是也。

3 郭璞云:“茆,凫葵也;蕃,青蕃,似莎而大;卯烦两音。”珂案:茆,宋本、吴任臣本、汪绂本、毕沅校本均作茆,(上艹下留)、茆字同,本当作(上艹下留),说文一云:“(上艹下留),凫葵也。”与郭注合。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1。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1 吴任臣云:“即紫草。”

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1。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2。

1 珂案:经文罢父,王念孙、吴任臣、毕沅、郝懿行并校作罢谷。

2 郝懿行云:“茈、碧二物也;茈即茈石。”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1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珂案:经文谷,汪绂本、毛扆校本、吴任臣本并作榖,是也。

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十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1,下多榛楛2,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3,其状如雉,以其髯飞4,食之不眴目5。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硌,磊硌,大石貌也;音洛。”

2 郭璞云:“榛子似栗而小,味美;楛木可以为箭。诗云:『榛楛济济。』臻怙两音。”

3 郭璞云:“或作户。”

4 郭璞云:“髯,咽下须毛也。”

5 珂案:眴目,即瞬目;音舜。

又北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药、虈、芎藭1。多囗石2。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药,白芷别名;虈,香草也;芎藭一名江蓠。药音乌较反。”珂案:芎藭音穹穷,即川芎也。

2 郭璞云:“囗或音金;未详。”郝懿行云:“说文字作淦,云泥也,艺石质柔软如泥者,今水中土中俱有此石也。”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1。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或作白翠。”郝懿行云:“雉、翟一物二种,经白翟当为白翠。”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于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1,其兽多(牛乍)牛、羬羊,其鸟多鸮2。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1 郭璞云:“栎即柞。”

2 郭璞云:“鸮似鸠而青色。”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1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1 珂案:经文申首,王念孙、吴任臣、郝懿行并校作由首;申盖由字之讹也。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1,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1 郭璞云:“或无之山二字。”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柒木1,多(王雩)琈之玉。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光鬼)2,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3。

1 汪绂云:“柒即漆字。”

2 郭璞云:“(光鬼)亦魑魅之类也;音耻回反。

3 郭璞云:“钦亦吟字假音。”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1,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1 郝懿行云:“蛮蛮之兽,与比翼鸟同名,疑即囗也。蛮声相近。说文云:『猵或作?,獭属。』文选羽猎赋注引郭氏三苍解诂曰:『囗似狐,青色,居水中,食鱼。』”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1,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2,可以御凶。

1 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九三九卷引此经作无遗之鱼,疑即蒲夷之鱼也,见北次三经碣石之山下;蒲、无声相近,夷、遗声同。”

2 郝懿行云:“说文云:『眯,艹入目中也。』”案:此固眯之一义,然以此释此经之眯,则未当也。“艹入目中”,偶然小事,勿用服药;即令服药,亦何能“使人不眯”?庄子天运篇云:“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释文引司马彪云:“眯,厌也。”厌,俗作魇,即厌梦之义:此经文眯之正解也,与下文“可以御凶”之义亦合。西次三经翼望之山鵸,“服之使人不厌”,郭注云:“不厌梦也。”山经凡言“不眯”,均当作此解。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1,其名曰驳,是食虎豹2,可以御兵3。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櫰木4,食之多力。

1 珂案:经文音如鼓音,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无下音字。

2 郭璞云:“尔雅说驳,不道有角及虎爪。驳亦在畏兽画中。”珂案:尔雅释兽云:“驳如马,倨牙,食虎豹。”关于驳,参见海经新释卷三“北海诸兽”节注2。

3 郭璞云:“养之辟兵刃也。”

4 郭璞云:“音怀。”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1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囗狗,是食人2。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3,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1 郭璞云:“音圭。”

2 郭璞云:“或云似虎,猬毛有翼。”珂案:关于穷奇,参见海经新释卷七“穷奇”节注1。

3 郭璞云:“贝,甲虫,肉如科斗,但有头尾耳。”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1,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鱼蚤)鱼2,其状如鳣鱼3,动则其邑有大兵4。滥5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上如下鱼)(鱼比)之鱼6,其状如覆铫7,鸟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1 郭璞云:“今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穴,鸟名曰,鼠名曰鼵。鼵如人家鼠而短尾,似燕而黄色。穿地入数尺,鼠在内,鸟在外而共处。孔氏尚书传曰,共为雌雄;张氏地理记云,不为牝牡也。”

2 郭璞云:“音骚。”

3 郭璞云:“鳣鱼,大鱼也,口在颔下,体有连甲也。”

4 郭璞云:“或脱无从动则以下语者。”珂案:郭注疑有讹误。

5 郭璞云:“音槛。”

6 郭璞云:“如玭两音。”

7 郝懿行云:“说文云:『铫,温器也。』”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1,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2,其实大如瓜,赤符3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4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5,其中多砥砺6。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7,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8,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1 郭璞云:“日没所入山也,见离骚。奄兹两音。”珂案:离骚云:“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

2 珂案:经文谷,宋本、汪绂本、吴任臣本作榖,是也。

3 毕沅云:“借为柎也。”

4 郭璞云:“或作若。”

5 郭璞云:“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山。』”珂案:楚辞离骚云:“朝濯发乎洧盘。”王逸注引禹大传与郭注同,是郭以洧盘即苕水矣。

6 郭璞云:“磨石也;精为砥,囗为砺也。”

7 郭璞云:“喜抱举人。”

8 郭璞云:“蜼,猕猴属也,音赠遗之遗,一音诔,见中山经。尾又作眦。”珂案:蜼见中次九经鬲山。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右西经之山(郝懿行云:“山下脱志字。”珂案:山下本无志字,志字乃后人所妄加,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1),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