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曰:肝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灵枢经》曰:三焦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下虚则厥,上虚则眩。虚者引而留之。
刺有五夺: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薪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千金方》曰: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若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治阳。
肝虚目不明,灸肝腧二百壮。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若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指间,或刺三毛中。
胆虚,灸三阴交各二十壮,穴在内踝上一尺。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若心下热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少阳治阳。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若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治阴。心主在掌后横文中入一分。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若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治阳。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若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治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若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治阳。
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灸肺腧各二壮。肺腧对乳,引绳度之,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若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
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若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若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治阳。
肾气虚寒,灸肾腧百壮。对脐两边,向后侠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病若逆冷,妇人月水不调,王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治阴。在足内踝下动脉是也。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病若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刺足少阴经治阴。
膏肓腧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物令臂得动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里肋间空,去胛骨容侧指许,摩骨肉之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胸户中,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下出。若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右[右:原作「左」,据《千金》卷三十针灸下改。]肩上,拄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当伸两臂者,亦可伏衣幞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
《济生方》曰:崔丞相灸劳法,《外台秘要》崔相家传方,及王宝臣经验方,悉编载,然皆差误。毗陵郡有石刻最详,予取诸本参校成此一书,比古方极为委曲,依此治人,未尝不验,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宜城久病虚羸,亦用此而愈。取穴法:先两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绳蜡之,勿令展缩,顺脚底贴肉坚踏之,男左女右,其绳前头与大拇指端齐,后头令当脚根中心,向后引绳,循脚肚贴肉,直上至曲(月秋)中大横纹截断;又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顖门平分至脑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骨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 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勾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此便齐两吻截断;将此绳展令直,于前来脊骨上墨点处,横量取平,勿令高下;绳子先中折,当中以墨记之;却展开绳子横量,以绳子上墨点,正压脊骨上墨点为正,两头取平,勿令高下,于绳子两头以白圈记,白圈是灸穴。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与鸠尾齐。鸠尾是心岐骨,人有无心岐骨者,至双胸前两岐骨下量取一寸,即是鸠尾也。即双截断,却背翻绳头向项后,以绳子中停取心,正令当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夹项双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 又取一绳子,令其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脊骨上,以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白圈处是灸穴。
以上是第二次点穴。通前共四穴。同时灸,日别各七壮至二七壮。累灸至一百壮,或一百五十壮为妙。候疮欲差,又依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上下竖点,令绳中停中心在墨点上,于上下绳尽头,以白圈两穴,白圈是灸穴。
以上是第三次点两穴,谓之四花。灸两穴各百壮。三次共六穴,各取离日量度讫,即下火,惟须三月三日艾最佳。疾差,百日内慎饮食房室,安心静处将息。若一月后觉未差,复初穴上再灸。
《丹溪心法》曰: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
《医学纲目》曰:体热劳嗽,取魄户泻之。
五劳羸瘦,取足三里。
骨蒸,热不可治者,或前板齿干燥,取大椎。
又法:鸠尾灸二七壮,补之。
传尸劳,取涌泉。于第二足指端,量至跟尽折中是穴,针三分,泻六吸。伤寒及劳瘵之证,有血可治,无血必危。凡欲出血,刺入二分,便须弹指。又丰隆治痰,针入一寸,泻十吸。又丹田治气喘,针入三分,补二呼。
《医学入门》曰:方书云,虚损劳瘵,只宜早灸膏肓穴,此乃虚损未成之际。如瘦弱兼火,亦只宜灸内关、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阴火,不宜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