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左宗棠是个很有名的人。他在中国近代史上,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亲自带领军队讨伐俄英侵略者,为祖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左宗棠从小就勤奋好学,为他今后的文武双全打下了基础。他小时候因为年纪太小,个子又很矮,每天都由父亲背着去学校读书。这天早上,父亲刚把他背到学校,他的老师看见了,便开玩笑地说了一句:
以父为马;
这句刚说完,就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弄得左宗棠的父亲很难为情。刚从父亲背上下来的左宗棠见老师开他父子俩的玩笑,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马上想出了对答之词:
望子成龙。
这四个字,看似很平常,也很简单,人人都知道。但这时与“以父为马”来相对,真是恰到好处,又不同凡响。刚才的满堂哄笑,顿时又变成满堂喝彩。
狂举人栽跟头
清代文学家魏源是湖南隆回人。他的家乡还有一个小神童,年纪不大,学问不小。当地有一个举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然,更不把这小孩子放在眼里了。这位举人有些事办得真不漂亮,他抄袭别人的诗,当作自己的作品向人炫耀。有一次,小孩当众揭了他的老底,这位举人恼羞成怒,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了个上联: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以此来表示对小孩子非常恼火,小孩却随口应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意思是,你眼里无珠,有火冲我发干什么,干吗不想想你抄袭人家诗的丢人事儿?举人挨了骂,不再“含蓄”了,而是气冲冲地说:
屑小欺大乃谓尖;
小孩听见他骂自己是“屑小”,立刻回敬道:
愚犬称王便是狂。
前一副对联,是比喻联,用蜡烛和灯笼作比;后一副是合字联:小、大合为“尖”字,犬、王合为“狂”字。
林则徐写对联
清代名臣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也是个著名的学者。他诗文并茂,书法精美,所撰对联,风采夺目,为后世所传诵。林则徐出生于一个私塾教师家庭,他幼承庭训,四岁开始读书写字,七岁就能写出好文章,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七岁中进士,有“神童”“才子”之誉。他的对联作品中有不少是谈读书治学的:
家少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步入仕途后,林则徐在政务繁忙、戎马倥偬之暇,仍然勤学不懈,博览群书,甚至远谪新疆伊犁时,还以大车载书二十箧自随。晚年,他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坐卧一缕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才天或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上联反映了自己雄才大略无法舒展,又患病闲居的沉重心情。下联巧用《颜氏家训》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睹”的名句,倾吐自己的抱负。此联后来由梁章钜书题于林则徐在福州文藻山的旧宅。
海纳百川
林则徐中进士后,人翰林,授编修,历任多种地方高级行政长官职务。他为官十八省,统兵三百万,关心民间疾苦,清廉直道,政绩卓著,深得民心。这在他所作的对联中也有所反映。他在担任浙江廉访使时,曾亲笔榜书了一副大堂对联,号召人们揭发贪官污吏,鼓励人们向自己提意见,联曰: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升任两广总督后,又题一副府衙对联,用以告诫、砥砺自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初,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壁立千仞”正是这位胸襟博大、刚正无私的政治家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不敢说大话
清代大文学家袁枚,晚年居住在南京随园,在随园写了许多对联。他在书房里贴了这样一副:
此地有索山峻岭茂林修竹;
只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有个叫汪容甫的人,听说了这副对联,就感到袁枚太夸口了。为什么呢?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传说中的上古的书籍,早已失传,袁枚怎么能读到呢?汪容甫给袁枚写了一封信,约好时间去随园见他。到了日期,汪容甫去了,袁枚却不在家。汪容甫想,可能是有意躲避我吧?就对书僮说:“你家主人回来,就说我向他借《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一读。”袁枚回家来,书憧如实地转答了客人的话。袁枚听后,觉得很惭愧,就撤掉了那副对联。
巧劝祖父戒烟
清末的著名诗人黄遵宪,小时候,正是鸦片战争前夕。那时,外国人把鸦片倾销到中国来,许多人都染上了吸鸦片烟的坏毛病。黄遵宪的祖父也染上了这种坏瘾癖。他常常是手端烟枪,卧在床上,吸得津津有味。可是,一离开鸦片,就特别难受。对此,小小的黄遵宪特别反感,也很为祖父的健康担忧。有一次,他的祖父又上了烟瘾,当他深吸一口烟以后,又悠悠地吐出,得意地说出一句联句:
龙呵气而成云;
站在一旁的黄遵宪早就想劝祖父改掉恶习,于是,他趁机答联劝说:
蚕吐丝以自缚。
祖父听了,心想,连这么小的孩子对吸鸦片都如此深恶痛绝,我真是自跳陷井呀。从那以后,他就下了决心,改掉抽鸦片的恶习。
侥幸得来的官位
清朝丁宝桢做四川总督时,有一天,在成都街上看见一副门对:
十年宦比梅花冷;
一夜春随爆竹来。
他回衙后,派人去调查这是哪位候补官宦的住宅,为什么让人家候补“十年”还不任命?姓名弄清后,查遍衙内官名册,没这个人。猜想他不善于逢迎,几任长官不认得他,以至连新造的名册也把他给漏掉了。最后,从十几年前的旧册上查出是候补知县。
于是,正式委任他当了某县知县。老进士接到委任状,前来谢恩,猜不出是哪位大人的“栽培”。丁宝桢说:“不要瞎猜了。恭喜你‘一夜春随爆竹来’,快去上任吧!”到这时,他才明白是自己那副对联引出了一场欢喜事。
绝妙的《盘庚》
张之洞是个大官,也是个大学问家。对对子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儿子也是个智力开发较早的孩子。张公子8岁那年,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客人想试试这个孩子的才学,就以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为题,出了一句上联:
鼎甲一二三;
旧时科举,殿试所取一甲之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为“鼎甲”。张公子听了,怎么对下联呢?他猛然间看见书案上放着古书《尚书》,他想起了对句,便答道:
盘庚上中下。
《盘庚》是收在《尚书》中的,分上、中、下三篇,是商代国君盘庚的一份“告同胞书”,内容是动员臣下渡河南迁,去殷这个地方建都的。只有8岁的孩子,对答如此迅速,而且字字稳切,真是了不起的孩子。客人听了,连连叫好。仔细想来,这个对子词语对仗上非常严谨却又别有一番趣味,“上中下”对“一二三”,是一种机敏的变化,以“盘”(食具)对“鼎”(重器),都是器皿,以“庚”对“甲”都属十天干之一。
张之洞与陶然亭
清朝时候,紫禁城、社稷坛(现中山公园)、文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雍和宫、景山、北海、中南海、什刹海……都是禁区。不用说老百姓,就是大臣们也不能随便进人。要想跟亲朋好友找个清静又有风景之处饮酒作乐、吟诗作对,城外倒有几个地方,像西山八大处、香山,潭拓寺……,而城内,则只有陶然亭了。不过,那时的陶然亭荒凉得很,除了有个亭子,有个慈悲庵,剩下的便是芦苇和坟头了。即使这样,官宦和文人也还是喜欢这块地方,常来聚聚。张之洞作京官时,外出常到陶然亭来。有一次,他在这儿请几位朋友吃饭。席间,他忽然问道:“陶然亭三个字,该用什么来对?”
过了一会儿,就见客人们交头接耳,在下边偷偷地笑,还不断地往他脸上看。张之洞莫名其妙,又问道:“诸位到底对的是什么?”其中有一位站起来说:“恐怕只有您的大名才对得好。”张之洞听了,也大笑起来。这是一副无情对:
陶然亭;
张之洞。
从字面上讲,陶张为姓,然之为虚词,亭洞为景物名词,对得极为工整;而意义上一为地名,一为人名,相差很远,上下联之间是“无情”(无关联)的。
袖底笼花
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学者。10岁那年,跟随他的父亲到城里去考试,在父亲的好朋友李兆镜家里借住下来。一天早上,梁启超在院里正玩呢,他看见盛开的桃花鲜艳夺目,便顺手摘了一小枝,坐在石凳上拿着桃花欣赏,正巧父亲和李兆镜这时走过来,他怕受到责备,赶忙把桃花藏在袖子里,但还是让父亲看到了,父亲便出了一联让他对,如果对不出就要受罚。他父亲的出联是: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听了稍稍思索了一下说: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父亲和李兆镜听了,又是惊奇又是高兴,这个孩子反应这么灵敏,从小看大,将来一定是个很有才气的人。果然,梁启超后来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人了。
菊花与甘棠
有一次,梁启超按照老师的安排,做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交给老师看后,老师很满意,接着出了一句上联让梁启超对:
东篱客赏陶潜菊;
梁启超听了,知道这句联句是由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句子演变而成的,原诗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想,老师以“东”字为首,我为什么不以“南”字来对?他想了想,也采取了“用典”的手法答道:
南国人思召伯棠。
召伯棠当地人叫召棠,是一种树相传,周朝有个人叫召伯,他在朝廷里当官,这人很清正开明,从不做侵害百姓的事,他到南方巡视时,对老百姓们都很关心。他曾经在一棵甘棠树下休息,百姓们都很尊敬这位官员,就互相告诫,不要砍伤这棵树,并称这棵树为“召棠树”,以表达敬仰纪念的心情。梁启超的下联,运用了这个典故,正巧与上联配合,对得很巧妙
不怕罚款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两桩国丧,可把老百姓折腾苦了。朝廷下令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挽联。有个读书人,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皇帝、太后“驾崩”升天,与老百姓关系不大,何必这样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呢?于是,在门口贴了这么一副“挽联”:
洒几点普通泪;
死两个特别人。
对联让官府知道了,派人前来斥问,罚了他5块大洋。这个读书人更加生气,等差役拿着罚款前脚走,他后脚又贴了一副新的:
拗几个酸字眼;
罚五块大洋钱。
霎时间,街坊们都围着观看,指着对联笑作一团。官府听说,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不敢管了,心想:再折腾,说不定还贴什么难听的呢!
对句辩诬
清代有位才子林召棠,是广东昊川县人,他的父亲对他管教很严。一次,有人告诉他父亲,说他在女孩子面前很不规矩,希望家中能多加管教,免得出现很失身份的事。他父亲听了很生气,让人把召棠叫来,想好好训斥一通。召棠进来以后,他父亲又想:事情还没有证实,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于是,出了一句上联,进行试探,让儿子来对。这上联是:
奴手是拏,切莫乱孥奴手;
林召棠猜到有人诬告自己,父亲进行“调查”,正是给自己辩诬的机会,于是,对以下联:
人言是信,不能轻信人言。
父亲闻听之后,觉得对之不错,言之有理,继续派人了解详情,最后证实,林召棠确是被人诬告了。
生日年纪成寿联
有一个老寿星,仰幕刘凤诰的大名,这天,买了名贵的纸,来到刘府,要请这位文学家给自己写一副寿联。刘凤诰是清代的文学家,写得一手好字,虽然满腹学问,但人挺随和、风趣,没有架子。老寿星来访时,他正在书房写字,一听来意,满口应承下来。来人问:“我什么时候来取您的墨宝?”刘凤诰说:“大老远的,不用再跑了,马上就写。”老人非常高兴,把纸恭恭敬敬地展铺在条案上。刘凤诰用笔蘸足了墨,问道:“请问,生日是哪一天?”“是十一月十一日。”老人答道。刘凤诰毫未迟疑,写了上联:
十一月十一日;
老人一看:我的天,这就写上了?可惜了这上好的纸。这词儿谁不会呀?作寿时难道就挂这个?还没容老人叹息,刘凤诰又问:“请问,贵庚多少?”“八十岁。”老人又答道。刘凤诰又写出下联:
八十春八十秋。
这时,老人才体会出这是一副工整、通俗的对子,作得新奇别致,连声说“谢谢”,高高兴兴地拿走了。
群山虎豹尽低头
清朝的刘定回,是壮族翰林,广西武鸣人氏。他智力超群,记忆力强,能诗善对。他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是乘船到山东靠岸的。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一些文人以为自己生于邹鲁之地,得洙泗之源,对其他地方的人都瞧不起。尤其在闲谈中知道刘定回是广西人,更不信这位“乡巴佬”是有学问的秀才,有人便出联奚落他:
西鸟东飞,满地风反难下足;
这里的西,指广西;东,指山东;满地风凰,自然指山东“才子”们了。这刘定回不是等闲之辈,哪里肯受这样的羞辱,立刻对出下联:
南麟北走,群山虎豹尽低头。
山东的“才子”们,听后惊讶万分,不得不承认边远的广西有真正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