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创造成功的经济学家(4)
5259700000013

第13章 威尔纳·桑巴特

威尔纳·桑巴特(1863—1941年)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曾在柏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学意大利,18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88—1890年间任布莱门商会会长。1906年被聘为柏林商学院教授,1917年接替瓦格纳任柏林大学教授直至1931年退休。1904年与韦伯(MaxWeber,1864—1920)等联合主编《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立法和统计》等杂志。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1896,第10版改题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现代资本主义》(1902)、《三种经济学》(1930)等。早期对马克思主义持同情态度,主张实行“社会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烈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主张经济现象应该与历史的社会的整体联系起来研究,经济学应该成为“经济社会学”。同时他提出“三种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极力反对“规范的经济学”的方法和“因果的自然科学”的方法。主张“理解的经济学”的方法,认为“理解国民经济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各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制度,以及支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经济意识和经济活动的动机。在《现代资本主义》中,强调精神(经济意识)形成经济生活、创造经济组织,把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归为“资本主义精神”。他在其最后一本著作《一个新的社会哲学》(1934)中,试图用**主义的观点分析当时的社会问题,成为希特勒***的同情者。

桑巴特一面继承历史学派的遗产,一面企图克服历史学派缺乏理论体系的缺点,试图将理论与历史加以统一。在《现代资本主义》一书中,他使用了“经济体制”和“经济时代”这两个概念,作为其理论体系的统一基础。

桑巴特所谓的“经济体制”是指由一种经济意识和技术、劳动组织所构成的经济体系,即所谓纯正的“理想型”。他用它来作为观察经济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尺度,并测定各个具体的历史现实与这种纯正的“理想型”之间的差距。

桑巴特的“经济时代”的概念是和他的“经济体制”概念相对的。他把纯正的“理想型”的经济体制称为“全盛时期”(高度发达时期),在全盛时期以前,则为“初期”或“早期”,以后则为“后期”或“晚期”。他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资本主义,从15—18世纪中叶;高度发达时期的资本主义,从1760—1914年;晚期从一战结束开始。

桑巴特主张经济现象应该与历史的社会的整体联系起来研究,经济学应当是“经济社会学”。他提出“三种经济学”的方法,反对规范的经济学的方法和“因果的自然科学”的方法,而主张所谓的“理解经济学”的方法。他根本否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把精神(经济意识)形成经济生活、创造经济组织,当做一种根本思想,并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动力,归置于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希特勒上台后,桑巴特歌颂***独裁政体,拥护国家社会主义,鼓吹优等“种族”统治“劣等”种族,宣扬****和帝国主义战争,最终堕落成为一个自动的种族主义者和***主义的辩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