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巴赤列,藏族,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藏医专家。1929年出生在拉萨一个藏医世家,13岁时进入当时拉萨传授藏医天文历算学的“门孜康”(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前身),1953年获得博士学位。1947年,他开始藏医临床工作。1951年西藏解放后,他一直活跃在藏医学临床和科研第一线,为藏医学文化的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
1998年,由于长期研读发黄的木刻书和细如针尖的藏文,强巴赤列双目失明,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藏医事业,在临床诊疗、教学研究之余,还主持编写了《四部医典彩色挂图全集》,这本书后来被誉为国内藏医界第一部教学彩色挂图。
从事藏医临床60余年,强巴赤列主张藏医辨证、西医辨病,擅长诊治内科疑难杂症,如黄疸病、萎缩性胃炎、高血压、慢性阑尾炎、心动过缓、高原性头痛等。另外,他还用牛黄青鹏散、欧百尼阿方治疗肝胆热证,并系统总结望诊、触诊、问诊特征,以饮食、起居、药物、放血等多种具体疗法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藏医传承,离不开《四部医典》
大师手记
在整理、翻译过程中,我利用长期积累的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四部医典》的内容、语言和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这部医典奠定了藏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
——摘自《中国西藏》
国医释读
《四部医典》,又称《居悉》,是藏医学最著名的医典,其在藏医学中的地位就相当于《黄帝内经》在中医学中的地位,相传为宇妥·元丹贡布于公元8世纪编著。
《四部医典》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各种疾病的分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通过十一位、十五品、四部、一百五十章、八支详述了藏医基本理论,集印度医、中医、大食医、藏族传统医学等中外医学之精华,收录单科药材911种,治病配方在《秘诀续》中收录5856种,《后补续》中录630种;被誉为医学临床百科全书,是学习藏医学的必修课本,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从一开始接触藏医,强巴赤列就学习《四部医典》,之后他的藏医生涯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部奠定藏医基础的巨著,到后来,他甚至熟练到能够将其通篇背诵下来。
《四部医典》原文是古老的颂体韵文,一般藏文水平的人很难看懂。1988年,强巴赤列对医典挂图作了注解,整理和翻译了《四部医典彩色挂图》,后又主编25万字的《藏医曼唐大详解蓝琉璃之光》,对80幅挂图(其中小图5000多幅)作了全面诠释。2006年,强巴赤列虽然双目失明,但还是以惊人的毅力重新整理并主编410万字的《藏医四部医典八十幅曼唐释难蓝琉璃之光》,该书是目前诠释《四部医典》最有分量的著作。
在整理、翻译过程中,强巴赤列针对《四部医典》提出很多重要观点。他认为该书作者是公元8世纪西藏名医元丹贡布,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借鉴了当时汉地、天竺和尼泊尔等地的医学发展成果,从而推翻古印度传本的错误观点,把藏医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800年,结束了历史纷争。
健康回音壁
藏医兴起于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是在藏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汉医、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的。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
藏医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在于环境、气候和饮食起居的影响及体内三大因素的失调。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热证与寒证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采取“热者寒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常用药是由多种药物配制的成药,共有1400多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
独具特色的藏医疗法
大师手记
有的人误认为藏医院是宗教的产物,“不科学”,故曾一度把藏医院改为以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这使我心急如焚,四处解释藏医药学的科学性,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执著,为藏医学的身价和地位呼吁。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释读
作为藏医的传承者与推动者,强巴赤列教授可以说把自己的青春与生命都献给了藏医,他由衷地希望藏医能够不断发扬光大。而要想发展,首先就得有继承,这其中自然包括藏医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些传统的藏医疗法,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至今仍广泛沿用。
1.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以艾绒为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藏医艾灸疗法是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在选穴、适应证、禁忌证、方法上和中医有不同之处。艾灸的制作是一个很精细的过程,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用棍打碎,再揉成艾绒团。
2.药浴疗法
药浴疗法是藏医学中一种自然治疗手段,其原理就是将全身或部分肢体浸泡于药液中,选择适当温度,洗浴全身或患部的一种治疗方法。药液借助水的特性,将相关的药物溶于水,采用温热法,使药物透过皮肤毛孔、穴位等直接进入经络、血脉,分布全身,通过物理效应与药理效应发挥治疗作用。
3.泻下疗法
藏医泻下法是指,服用具有下泻功效的方剂,将脏腑病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方法。泻下药剂分为汤、散、丸和药油丸4种。年老和体弱者,宜服汤剂;体质强壮、病势亢盛者,宜服散剂;有呕吐情况者,宜服丸剂;腹部坚硬并有呕吐者,服用药油丸。
4.擦涂疗法
藏医擦涂法是用药油及软膏涂擦、按摩患处,使腠理开启、气血流通,疏经通络,达到内病外治目的的一种方法。凡是皮肤粗糙、精血不足、体力虚衰、失眠等,均宜用油涂法疗治,皮肤病则宜以软膏涂治。
5.灌肠疗法
灌肠法是治疗腹部以下疾病的一种方法,用药末加入油脂或肉汤制成药液,注入肛门灌肠,使病邪随大便排出。
6.金针疗法
金针疗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刀等锐利器械,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排除体内积液、脓血、痞块、异物及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金针疗法功能有两种:一种功能同中医针法,通过针刺固定穴位,刺激经络,使气血通畅、经疏络通;一种是通过穿刺,排出体内积水、脓血,刺破痞瘤等。
7.滴鼻疗法
滴鼻法是将药汁滴入鼻腔,达到开窍、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就用此法治病,适用于锁骨以上各种疾病。滴鼻疗法有平息法和清泻法两种。
8.利尿疗法
藏医利尿法是服用利尿方剂,将病邪通过尿道排除,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凡施行吐、泻、滴鼻、灌肠等法后未能排除的疾病,如陈旧疾病、妇女不孕症或产后不再受孕、死胎不下、子宫痞瘤、妇科血证、痛风、湿痹、疖痈、脓肿、水肿、血管痞瘤、尿道梗阻、尿道痞瘤、皮肤瘙痒症、头部外伤所致的毒邪播散于内脉、陈旧疡疮、黄水增盛症、肾病引起的燕芒症、麻风等,均可用本法治疗。
健康回音壁
藏医养生之道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中,有时候,在我们看来微乎其微的小动作,或者平常再常见不过的小现象,都可能是藏医养生保健的聪明智慧之处。下面,我们就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保健小方法:
1.洗冷水浴
经常用清洁冷水洗澡,尤其在秋季八月份于河谷长流冷水中洗澡,有壮阳、提高体内外温度、增强体力、焕发容光、美容、延年益寿,消除发痒及汗臭、恢复机体疲劳等作用。
2.滴眼药水
藏医认为,眼睛如果遇到属土性和水性的培根就会引发炎症,所以应该坚持每隔七天就用眼药水滴一次眼睛,以预防眼病。
3.涂油按摩
藏医认为,经常在全身,特别是头部和四肢涂抹油脂或者芝麻油,然后进行按摩,可以缓解疲劳、恢复体力,并且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4.搓拭身体
用油脂涂抹身体之后,可以再用干燥的面粉反复搓拭身体,这样不仅可以除去残留在身体表面的油脂,还可以增强肌肤弹性,治疗培根病。
对付黄疸症,藏医是一把好手
大师手记
赤巴窜脉证包括着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淤胆型肝炎和某些器质性梗阻性黄疸。……赤巴热由肌表进入汗腺,降于肝胆内,不在本位而流窜于所有脉道间;上行至头脑际,挤夺培根之位;下行至肾与骨髓,夺取水液的部位;在肺和心挤夺龙的位置;在胃和大小肠里挤夺赤巴的位置;降于肌肉与皮肤,体力衰弱,容颜失色;最后龙居赤巴的位置,自位的命脉丧失,九死—生。
——摘自《北京藏医藏药网》
国医释读
强巴赤列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对黄疸进行过深入研究,他既遵古又创新,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目黄症及肤黄症为黄疸症的初级或轻症阶段,包含甲、乙型肝炎和其他梗阻性黄疸,而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淤胆型肝炎和某些器质性梗阻性黄疸则属于赤巴窜脉症。
强巴赤列指出,治疗目黄症和肤黄症,如属热象,宜采取清热解毒,泻胆疏肝法。当赤巴功能无明显减弱时,可先用诃子、樟牙菜共煎,待凉内服;如有腹胀、恶心者可加用藏木香或广木香、甘草;合并有胃脘疼痛,脉细数按之即空,可交替使用九味渣驯散;如便干则加用大黄。藏医在本病的治疗上,有许多传统验方,如八味樟芽菜散、九味牛黄加味散、秘诀寒方散等,可斟酌使用。
另外,属寒象的黄疸症,强巴赤列主张采取升养胃火、泻胆养肝的方法,最好选用药物性味温和,寒热适中的药方:石榴、黑冰片、豆蔻、诃子、肉桂、波棱瓜子、荜拨、蔷薇花。对于黄疸程度较重、选用上述药物较难奏效时,可在嘎纳久巴散中加用熊胆、牛黄、藏红花。而对于赤巴窜脉症的治疗,强巴赤列则擅用两种方剂:牛黄青鹏散与欧百尼阿方。
强巴赤列认为,治疗黄疸症在历代医学家编著的医学著作中,其方法和方药繁多,后世对其方药亦有筛选和发挥,但还未形成或未筛选出方法简单、疗效确切、众所公认的方剂。对某方药的疗效往往众说纷纭,医家们常用于治疗肝热症、胆热症、黄疸症的药物玉宁尼阿丸,对病势发展慢者疗效缓慢但持久,对病势发展快、病情重危者,药性不够猛烈,起效不够迅速,退黄作用较弱,故不适用于赤巴窜脉症等赤巴瘟疫症的治疗,而牛黄青鹏散非常对症。
牛黄青鹏散最初为强巴赤列的老师钦挠诺布常用的方剂,后来在拉萨甲肝流行时,强巴赤列专门配制此方治疗甲肝,体会到此方药效猛烈、起效迅速、临床症状消失快、退黄作用强,凡瘟疫症引起的几乎所有临床症状均有效,不败胃,无须更多加减,遂感本方为治疗赤巴窜脉症较理想方药。
健康回音壁
中医认为,体质下降、饮酒、食积、郁闷、过食肥甘厚味等,都可能引起肝功能发生改变,治肝病和保肝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1.脾虚气弱者选“芪苓粥”
【症状】多见于身体虚弱、缺少锻炼者,有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气短出汗、午后下肢浮肿、舌淡苔白等症状。
【做法】用等量的黄芪、云苓,磨粉过筛,去渣备用。取60克大米熬粥,起锅前加入15克药粉,搅匀即服,每日2次。
2.肝阴亏损者选“沙麦膏”
【症状】多见于经常熬夜者,有形体瘦弱、睡觉出汗、胁肋隐痛、舌红少苔等症状。
【做法】用北沙参、麦冬、酸枣仁等量,加水熬煎1小时以上,滤渣留汁,再熬浓缩,加冰糖熬成能流动之膏状,冷却后放入冰箱备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
3.肝胆湿热者选“鱼茵蛋”
【症状】多为长期饮酒及喜食肥甘者,有面色灰黄、体乏喜卧、尿液混浊、舌有黄厚苔等症状。
【做法】用鱼腥草30克、茵陈5克煎水,去渣留汁,汁中放入去壳鸭蛋1个,煮熟即可吃蛋喝汤,每日1次。
4.气郁食积者选“佛砂汤”
【症状】多见于好动气而影响肝脾功能者,有胸胁胀痛、胃中不适、大便不爽、舌有腻苔等症状。
【做法】将佛手片、砂仁等量磨研成粉过筛,每次3克,下入用鲫鱼1~ 2条熬成的汤中,搅匀即可服用,每日1~2次。
治高原红细胞增多,藏医大师有妙法
大师手记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慢性高原病的一种临床类型。强巴赤列系统总结望诊、触诊、问诊特征,阐明饮食、起居、药物、放血等多种具体疗法。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释读
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很容易得一种红细胞增多症。有些人一听会觉得:红细胞多了有什么不好?就不愁贫血了呀?其实不然,红细胞过多,血液黏稠度就会增加,血流变得缓慢,全身血管都扩张充血,非但不能提供必需的氧气,人体微循环还会因血细胞过多而变得更差,更容易出现血栓。
这种病绝大多数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发病,并且多见于移居男性居民,主要是由于人体长期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生活,慢性低氧引起红细胞增生过度。对于本病,藏医大师强巴赤列结合藏医传统疗法,总结了饮食、起居、药物、放血等多种具体疗法。
强巴赤列教授曾经接诊过一位在那曲(隶属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县)工作16年,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2年的男性患者,开出了这样的药物处方:早上服二十五味余甘子丸4粒,中午服用十八味檀香丸,晚上服用十五味沉香丸,间隔服用余甘子汤;15天后微调药物,早、中午同前,晚上服用二十味沉香丸,间隔服用婆婆纳汤和三果汤;5天后实施放血疗法。最后,患者痊愈。
健康回音壁
藏医治疗学丰富多彩,其中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运用广泛。放血疗法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将血管切开或穿破,进行手术放血,将病血引出体外,达到治疗目的。
藏医放血过程分为鼓脉、进刀、察血、掌握出血量等步骤。所谓鼓脉法,就是设法使血流旺盛,这需要在放血前三天先内服一些分解药如三果汤,目的是将病血和正血分开。放血前应温暖躯体,待血流旺畅时,用扁形细绳捆扎放血以上部位。放血进针的穴位要避开要害部位及命脉部位。
放血时,如流出液色黄而稀,甚或有泡沫、黏液者,均为病血。如果放出的血色鲜红且较稠,则为正血,不能再放。至于放血多少合适,也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情况而定,一般病人体质较壮实者,可略多放些。放血时,一旦病血流尽、正血出现,应立即停止,以免损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