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就是养阳气:男性健康的革命
5266800000013

第13章 阳气变成了毒气,伤了卿卿性命(2)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称:“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是贼自然是来偷窃,偷窃什么?就是消耗正常的元气,或者说是干扰人正常火力的行使能力。这时候去火是为了对付这些不守规矩的贼火,贼火一般会导致肝肾阴虚。

肝阴虚、肾阴虚的时候,肝和肾的阳就会跑出来,跑出来的阳就是相火,是一种虚火,会继续消耗阳气,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肝的“相火妄动”时,人就会出现眩晕头痛,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比如患高血压的病人,患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

肾的“相火妄动”时就会出现性欲亢进、月经提前、手脚心热、失眠等问题,要用归肝肾经的苦寒药物降火,否则那种亢奋的虚火就会耗竭身体,最后让人进入性冷淡、性无能状态。

重症病人临终前一般都会突然很有精神,原来昏迷的人会突然醒来,而且胃口大开,跟没生病的人似的,家属以为病人就快康复了,可医生往往在此时会提醒家属注意,因为这就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中医辨证时一般认为是从阴虚变成阳虚了,是蜡烛最后的光亮,之后就会化为灰烬了。

性欲亢奋的发展过程也和重病时的回光返照相近。性冲动是通过一节一节神经的接续来完成的。神经和神经之间有个结构叫神经突触,受到刺激后会放出一种叫做神经递质的物质,神经递质会从前一节神经进入到下一节,传递冲动。如果突触长时间传递兴奋,使人持续保持亢奋状态,它内部的递质就会很快被用光,或是合成递质的原料会减少,慢慢的,神经的冲动就传播不下去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耗竭,有心无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样,人就会从亢奋的阴虚转为消极的阳虚,由原来的好色纵欲变成坐怀不乱,从性欲亢奋变成阳痿了。

为了防止性能量被耗竭,这个时候中医会用黄檗、知母之类的苦寒药清泻浮越的相火,抑制病人的虚性亢奋。在地黄丸系列的中成药里有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黄檗和知母,是地黄丸系列里清虚火效果最好的,最能去虚火。

六、黄檗、知母伤性欲,男人去火要慎用

前两天看佟彤教授的《不上火的生活》,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中国中医科学院有个老中医,经常接治不孕不育病人,他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的都是孩子照片,那些都是经他治疗后生下孩子的患者送来的,是他的成果。他每次给年轻人开黄檗、知母时都很慎重,因为这两个药入肾经,他担心过分地泄肾的“相火”,会给年轻人带来副作用,使他们失去正常的性欲。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经络归属:黄檗、知母入肾经,治中医所说的肾的问题;黄连入心经,治中医所说的心的问题;黄芩入肺经;当归入肝经;黄芪、大黄入脾经。不同的归经就是药物治疗时的不同定位,药物对自己所入经的疾病治疗效果更好。

佟彤教授认为,心火盛时用黄连就比用大黄对症,吃牛黄清心丸就不会腹泻,因为药里没有入脾胃经的大黄;肺火盛时,用黄芩就比用黄连对症,黄连上清丸虽然说是清上,肺和胃都属于上,但治肺火盛的咳嗽就不得力,更适合治胃火盛的口疮。同样,肾阴虚导致“相火妄动”时也可能长口疮,用黄檗就比用黄芩、黄连对症,吃知柏地黄丸就比吃牛黄清心丸好。

中医去贼火,降相火的同时也很珍惜人体的正常之火,懂得有所顾忌。特别是开去火药时,忌讳苦寒性质药物,使用入肾经的黄檗、知母更应该注意,因为中医的肾和生殖、性有直接关系。

从西医理论说,入肾经的去火药,比如黄檗、知母,会影响人体的下丘脑(性腺)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的性欲。欲望也是一种火,但是正常之火,是用元阳做基础的。火去得太狠,就伤到元阳了,人就没欲望了。

比如“甲低”(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别说性欲,所有的欲望都处于淡漠、消极状态,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因为甲状腺素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刺激作用,有点像兴奋剂,可以助长人体火力。甲状腺激素分泌低时,人就不兴奋,就会火力不足,所以“甲低”病人的体温会低,其表情淡漠是欲望淡漠的外在表现。

中医对去火药很讲究,称“中病即止”,就是病好了马上停药,不为别的,就是怕伤到人体珍贵的阳气。

体内湿邪太重,男人变成了阴天里的向日葵

男人属于阳,有阳气才有生命力,就像向日葵只有向着阳光会茁壮成长一样。要是阳气耗尽,阴盛了还怎么叫男人呢?

古代的男人可是钢铁之躯,驰骋战场,可是现在的男人却大多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现在男人的阳气少了。整天待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里,夏日里下了班还邀三五好友,酒吧一坐,冰啤酒一喝很是惬意。当时很舒服,可寒邪慢慢地就让男人们丧失了不屈不挠的阳刚之气。

我们知道,很瓜子会上火,口干舌燥,其实这就是阳气补多了的原因。为什么葵花子的阳气这么重呢,我们知道葵花子在生长的时候,葵花花盘是向着太阳生长的,阴天里向日葵就开始耷拉着脑袋了。男人属于阳,有阳气才有生命力,就像向日葵只有向着阳光才会茁壮成长一样。要是阳气耗尽,阴盛了还怎么叫男人呢?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人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男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湿邪性黏腻重浊,湿气向下走,就容易聚集在腰部以下,造成膀胱肿瘤、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增生等病症。湿气在体内排不出来,甚至会导致一些怪病发生,如吃土块、砖头、墙皮、生米等异物,这是身体湿邪很重的表现了。

所幸的是,我们还有祛除湿邪的根本方法。既然湿邪能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引发多种疾病,那么我们就努力守护好身体的“一轮暖阳”吧。只要护好自身阳气,那么身体也就有了自愈良药。

一、泻去体内湿气,用红豆煲出男人味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很多疾病都归因于寒邪入侵,因为在张仲景生活的年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现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现代男人体内湿气重的原因可不那么单一了,应该是寒邪与湿邪交织,在人体内形成一股浊重之气,阻碍人体气机,导致生病。

在生活中我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冬天很少见到患感冒的人,反而是夏天常有这样的病人。冬天气温低,受寒湿侵犯容易理解,而夏天这么热,怎么还会有寒湿呢?其实这正是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炎炎夏日,人们多待在空调房中,身体该出汗时却被空调冷气所阻,汗液发不出来就淤积在体内,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尤其是到了七八月份的长夏天气,湿气就会达到最盛。而人体五脏之脾最喜燥恶湿,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脾主运化,可以运化水液,运化水谷,把吃进去的粮食、水谷等精微营养的物质以及水液输送给其他的脏器,起到一个传输官的作用。脾的传输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故而中医把它称为人的“后天之本”。体内湿气过重会导致脾脏传输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人体各器官也会因得不到及时充足的营养而出现问题,导致人体生病。

由此可知,祛除湿邪是男人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功课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有没有湿邪呢?最明显的现象是,如果早晨起床时感觉特别疲劳,头发昏,没精神,浑身不清爽,那么你体内肯定是有湿邪了。另外,早上刷牙时,如果有恶心的感觉,多半是有湿邪入侵了。

当检测到体内有湿邪,我们就应该及时祛除体内湿邪,以免后患无穷。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护好体内阳气。夏天该宣泄的时候就要宣泄,天热开空调无可厚非,但不要让空调对着自己吹,更不要晚上睡觉时一直开着。另外温度的调节也要适度,不可过低。如果感觉吹完空调后不舒服,可服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等。冬天该注意保暖,但室内温度不可过高。此外,还可用调节饮食来化湿避邪,我向大家推荐薏米红豆汤。此汤可当水喝,也能当饭吃,从入夏开始可一直喝到秋高气爽时,能有效防止湿邪入侵,养血祛湿。喝完红豆汤后再喝点小米粥补补脾胃,久之健脾胃,湿自化。

薏米红豆汤

【材料】薏米、红豆(赤小豆)各适量。

【制法】薏米、红豆洗净后,加水熬成粥。失眠者可加些莲子同煮,着凉感冒者,可加几片生姜同煮。

二、长夏要避湿邪

中医称夏末秋初为长夏时期,其气候特点是多湿,《理虚元鉴》特别告诫说:“长夏防湿。”这个季节多雨潮湿,水气上升,空气中湿度很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致湿邪入侵而发病者最多。夏日里人还会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常常表现出胸闷、心悸、精神委靡、全身乏力等。

因此,长夏里男人要做好防湿工作,我建议男人们做到以下几点:

1.居住环境避免潮湿

《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意思是湿邪伤人,最容易伤人下部。这是因为湿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下肢溃疡、湿性脚气、下肢关节疼痛等,往往都与湿邪有关。因此,在长夏季节,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湿,尽可能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

2.饮食清淡,易于消化

祖国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因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喜燥而恶湿,所以,长夏季节湿邪最易伤脾,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导致人体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口甜苔腻脉濡等症。若影响到脾气升降失司,还可能出现水液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也可见到下肢肿胀等。因此,长夏季节最好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元代著名养生家丘处机所说:“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另外,饮食也不应过凉,因为寒凉饮食最能伤脾的阳气,造成脾阳不足。此外,由于消化功能减弱,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吃腐烂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应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

3.避免外感湿邪

由于长夏阴雨连绵,人们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倦怠、身重、嗜睡等症,严重者还会伤及脾阳,造成呕吐腹泻、脘腹冷痛、大便稀薄等。因此,长夏一定要避免湿邪侵袭,做到外出带伞、及时避雨。若涉水淋雨,回家后要立即服用姜糖水。有头重、身体发热的症状者,可服藿香正气水等。此外,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极易发霉,人也会因此而感到不适。穿着发霉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因此,衣服要经常晒一晒。

春夏是养阳的季节,长夏防湿的关键在于保养人体阳气。只有阳气充足,湿邪才不易侵犯。

三、湿邪引发感冒,取嚏法一用就见效

前两天遇到一位老朋友,当时,我被他的样子吓了一跳,脸无血色、暗黑,我以为他得了什么大病。一问才知他是前两天感冒了,因为平时工作很忙,每天要坐在空调下面工作10多个小时,当时他想感冒是小毛病也没在意,想到去医院治疗也要几日,自己过两天说不定就会慢慢好。可是结果过了几天不仅没见好,还引发了并发症。

我凭自己在平时学的一些中医知识,问他:“你后颈部是不是发僵发紧?”他忙点头,并问我怎么知道他的颈椎有问题。其实,这也是感冒的一种症状。人的脑后都有个风府穴,这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地方,所以感冒时后颈部才会僵硬发紧。我一看他这病情就知道他患上的是风寒湿邪造成的感冒。

风寒感冒是感冒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由于劳累过度,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造成的。当寒气侵入时,人体会通过打喷嚏、流鼻涕等方式来排出体内寒气,但我们却服用药物来抑制身体的这种行为,导致体内的寒气越积越多,最终诱发严重的疾病。

其实,在对付风寒感冒时,有一个非常简单而实用的方法,这就是“取嚏法”,也就是人为地诱发打喷嚏,以排出寒气。

只需用平常的卫生纸纵向撕15厘米,用手搓成两个纸捻,要稍有点硬度;把纸捻插入鼻孔,纸捻尖要贴着鼻内上壁,这样刺激性会较强。如果你已感受风寒,自然就会打喷嚏,喷嚏的多少取决于你感受风寒的程度。打了几个喷嚏后,头会略微出汗,这时风寒已经除去了,你的感冒症状也会好转。

还有些人有过敏症,如鼻敏感或花粉症之类,都是以往处理寒气不当、体内积压过多寒气所致,用取嚏法同样可以排出体内寒气,然后根据个人不同体质配些增强免疫力的中成药,诸如六味地黄丸等,就可以去除病根。

此外,通过饮食调节也可以对付风寒感冒。一般来讲,风寒感冒者不宜吃鸡鸭鱼肉等荤食,饮食应偏清淡,宜多吃发汗散寒食品,如辣椒、葱、生姜、大蒜、豆腐、鲜生姜加红糖水,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有两样食物对预防和治疗感冒效果极佳。

1.生姜。性温,味辛,具有散寒发汗、解表祛风作用,适宜风寒感冒者食用。民间常以生姜3片、红糖适量,开水冲泡,俗称生姜红糖茶,频频饮用,汗出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