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美的传奇(从5000元到1000亿的家电帝国)
5267200000022

第22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3)

至此,何老总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安然落地。此时他远在顺德,为这纸批文,他是望眼欲穿,经过长达半年的等待,终于如愿以偿。这意味着美的电器出售10%股权引进高盛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方案终获商务部的通过。在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之后,只需中国证监会的最后核准,这位以低调务实著称的企业家过去三年精心准备的资本盛宴就要开始了。

何老总是当今中国商界创业时间跨度最长的企业家。拥抱高盛,是对他几十年商业经验和生存智慧的肯定和鼓励。在2007年正月初八这天,也就是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的内部高管会议上,低调稳健的他竟然喊道:“我要否定自己,去变革!”

此后,多年来刻意回避媒体、远离公众视线的何老总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的独家专访。他详述了过去三年来,他对美的未来、家族事业、资本市场、经理人与接班人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与行动。

“我们要从做产品到做企业,从做企业到做资本。下一步,我们的企业不光要讲效益、讲现金流,更重要的是看企业的市值,进行市值管理。现在的世界靠的是科技和资本,只要有钱、有科技,就什么都能做到。”

不错,说这句话的不是唐万新,不是张海,不是顾雏军,更不是牟其中,而是何老总。你能相信这句话是从一向低调、稳步前进、步步为营的何老总口中所出吗?他为什么会把资本市场看得如此重要?

如果认为他仅仅是出于提升股价以达到个人财富不断增值的目的,显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为。以我个人的了解,家电行业早就高度成熟,要想在全球做大,必须引进资本,才能获得快速成长和持久竞争力。许多国内民营企业认为这是“烧钱”或者“玩钱”的做法,普遍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还是踏实做事赚钱比较实在,用资本来扩张企业风险太大,害怕企业改“姓”,不归自己所有。这样的观念需要改变,如果在新一轮资本市场上企业没有眼光,不敢放手进入,等这一轮过后,就很可能被别人远远甩在身后。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如今我国经济的腾飞速度举世瞩目,资本市场早已欣欣向荣,虽然尚有不规范之处,但其朝气蓬勃的势头令人振奋。这就充分说明企业竞争将发生在产业领域之外,新的游戏规则将从此展开,资本说话的年代也将到来。

根据美的集团的“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美的将实现1200亿的销售收入,50亿元的净利润和50亿美元的出口。对此,何老总说:“我从来没有说过1000亿对美的意味着什么。美的的1000亿是实实在在的,它意味着美的将进入世界500强,意味着美的要进入白色家电亚洲前两名、世界前五名。别人要用几代人、上百年才能做到,我们是一代人、几十年就完成了。”从何老总轻松的言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其中蕴涵的豪气。

与此同时,困扰何老总多年的家族事业传承问题,正在以一种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式予以解决。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将看到美的从一个专注于白色家电及周边产业的传统家族企业升级为一个横跨制造、地产、汽车、金融等多元化投资的控股公司,何氏家族未来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在一个400亿市值的公司绝对控股,而更愿意在一个1200亿市值的公司里持有相对多数的股份。

截至2007年6月15日,美的旗下的上市公司美的电器的市值高达491亿元人民币,为国内A股和香港H股市场所有家电类上市公司之首。其主要竞争对手格力电器的市值为290亿元,青岛海尔为225亿元,而2005年底,美的电器的市值还不足50亿元。

如此大的进步,如此快的增速,令许多人始料未及。这样发展下去,如果美的集团转型成为控股公司,不做投资也不行了。那美的该如何运作呢?何老总表示:“现在我们又开始提收购了,我们在考虑如何通过收购、兼并更产业化、更规模化,龙头地位更高,产品档次更高。我们引入高盛,也是希望能提升我们的资本运作能力,更国际化,有更完善的治理结构。现在整个世界就是靠科技和资本的力量去衡量。有钱,有科技,什么都能做到。”

拥抱高盛,是何老总几十年商业经验和生存智慧的积淀擦出的火花,作出的正确选择。他与时俱进的思想也为中国的民营家族企业和传统制造业找到了一条升级之路。

曾经拒绝

2006年11月中旬,高盛亚洲区副董事长宋学仁前往美的总部拜访,此时他心理非常复杂,因为和美的合作的事情令他很伤脑筋。原因在于何老总对高盛的拒绝。

在此之前,高盛提出,希望双方尽快签署一份合作意向书。高盛认为,在中国股市不断走高的形势下,先通过一份意向书把收购美的电器股权的价格定死,之后再派出大批人马对美的进行全方位调查。当时美的电器的股价已经从2006年初的6元左右攀升到9元上下。

但是,何老总断然回绝了高盛,他义正词严地表示:要合作就签署正式的协议书,而且高盛必须在一周之内完成调查、谈判和各种法律文件的起草。

美的如此苛刻的要求,使投资风格一向谨慎的高盛难以接受。但是宋学仁心里非常清楚,高盛很难对美的说“不”。美的曾经亲手推动联想集团在香港上市,与企业界的许多巨头交往深厚。虽然何老总深居简出,但宋学仁始终对他非常关注,一直紧盯着美的的成长壮大。

高盛与美的的第一次试探性接触在2005年底,当时美的电器还没有完成股权分置改革,高盛向美的表示敬意和祝愿。

以前,美的电器更大程度上是“反哺”美的集团其他业务的融资平台。后来,股改成了关键转折点。2006年3月10日,美的电器股改方案获高票通过,实现了全流通。股改之后,何氏家族控制的美的集团在2006年3~5月期间,分五次增持美的电器的股权,最终以10.8亿元把持股比例从过去的22%提升到50.17%,实现了对美的电器的绝对控股,又将集团掌握的合肥荣事达洗衣机、冰箱、营销公司等资产注入,毫无疑问,何老总是想要把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通过一系列变化,我认为,对何氏家族来说,股改不仅使其所持股份获得流通权,而且通过支付对价,其所持有股份在法律上获得明确认可。其作为股东的利益、财富与上市公司的业绩、市值实现前所未有的一致。这种一致也成为何氏家族推进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最大动力。

从2006年年中开始,美的正式对战略投资者敞开大门。对美的感兴趣的不仅仅是高盛一家,美的集团董事副总裁栗建伟负责引进资本工作,他对我说,中间有一段时间总是忙得焦头烂额,各方投资者排着队想与美的牵手。在竞争压力下,高盛为了表示对美的的诚意与信心,承诺以自有资本而非旗下募集到的私募基金对美的进行投资,更不会联手任何一家同行业国际巨头。

11月的顺德之行,宋学仁没有去美的工厂、没有参观生产线、没有查看财务报表和历年账目,只是到美的的历史陈列馆走了一圈,在和美的电器主业经营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简短的谈话后,就匆匆离开了。

回去之后,宋学仁写了一份报告给高盛美国总部。报告集中体现了过去三年高盛投资银行部对中国家电业状况的研究精华。他最后指出:美的电器拥有15年的行业经验和积累,连续10年以上赢利;主要产品在各自领域中或是中国第一、或是世界前三,符合“数一数二原则”;产权清晰;拥有优秀、稳定的经理人团队。

一周后,高盛总部作出决定,以9.48元/股的价格认购美的电器10.71%的股份,投入金额为7.17亿元,锁定期为三年。

对华尔街上最老牌的金融巨头高盛,以及在商界如鱼得水的高盛证券亚洲区副董事长宋学仁而言,这都是一桩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交易。在此之前十年间,高盛在中国大型国企重组上市、高科技公司风险投资、地方国企并购出售等领域收获巨大,而入股美的,使其直接参与创造并分享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民营企业的胜利果实。

高盛的入股使美的一下子成为舆论焦点。美的集团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现金流充沛,为什么还要引入高盛?栗建伟的一番话或者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他说:“美的集团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必然将在海外拓展、收购兼并、发展自有品牌方面有所动作。在这些方面,美的希望得到经验丰富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帮助,而且高盛的进入更利于美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慎重合作

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为了制约高盛,何老总在与其协议条款中规定,高盛不得将所持有的美的电器股份转让给国内竞争对手及其他国际上的产品对手;高盛三年内不得退出。当然,美的电器的董事会中也为高盛方面提供了一个董事席位,并增设了一名独立董事。

精明、沉稳、务实一直是粤商的特点,何老总不想重蹈宗庆后和达能合资的覆辙。宗庆后的娃哈哈和法国达能之间的“恩怨情仇”,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商界非常关注的话题。

达能与娃哈哈的合作始于1996年,当时杭州娃哈哈、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9%、49%和2%。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百富勤将2%股权转给达能,达能获得51%的股权,并获得控股地位。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内,娃哈哈集团在西部、革命老区和三峡库区等地投资设立非合资公司,2006年总资产达56亿元,利润10.4亿元。

2007年4月3日,达能突然曝出消息: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并购娃哈哈集团非合资公司51%股权。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自己与娃哈哈集团陷入了达能的圈套。随后,娃哈哈员工、经销商陆续发表声明支援宗庆后,抵制达能并购行为。2007年4月11日,达能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已于2007年4月9日正式向宗庆后发出通知函,对其提起诉讼。双方合作陷入僵局。直到12月21日,双方经过将近8个月的纷争,终于发表联合声明,同意结束对抗,回归和谈。

有“达娃”合作的前车之鉴,何老总当然会慎重对待,况且谨慎、沉稳一直是他的行事风格。因此美的与高盛的合作,一定要健康、良性。事实上,高盛带来的变化已在美的集团内部产生。作为全球商品期货方面首屈一指的交易商,高盛派出了相关专家到美的讲课,对整个大宗原材料的走势甚至集团采购,提供一些分析指导和帮助。美的在总部的二层,专门为高盛的董事会代表安排了办公室,而四层,就是何老总的办公室。显然,高盛未来在美的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投行顾问可以概括的。

高盛提供的还远远不止几个亿的资金和国际视野,它更增强了众多的主流境外投资机构对美的电器未来的信心。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在美的前十大股东中,除了高盛,还有另一家国际金融巨头瑞信、比尔·盖茨和夫人共同设立的全球头号慈善基金、耶鲁大学等著名的机构投资者。2007年一季度,美的排名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前十大重仓股之首,QFII持有其流通市值的10%,达20.09亿。2007年5月17日,美的电器被深交所重新调入成分股样本,这使其成为第一家被剔除后又重新回归的成分股的公司。

一个新的何享健,一个新的美的在一场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变革中重生。2007年2月25日,清晨8点,美的集团的200多位中高层管理人员聚集在君兰高尔夫球场会所,与老板共进早餐。

在一个半小时的会议中,何老总首次将“资本运营”与“系统创新”、“经营管控”、“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等能力并列,把这“五个能力”的提升当做集团2007年甚至今后几年的工作核心。他的目标是,到2010年不仅美的集团营收要突破1000亿元,美的电器的市值也要达到1000亿元。

一个月后,美的再次为“五力提升”召开了集团会议。何老总在会上宣称,他将把70%的精力放在企业的资本运作、战略布局、产业经营效果上。

何享健与牛文文(著名杂志《中国企业家》原总编辑)

开启和谐共赢之门

2006年3月10日,是又一个值得载入美的发展史的好日子。伴随着公司监事会召集人宣布美的电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获得高投票率和高赞成率的“双高”通过,美的电器从此告别股权分置时代,跨入全流通时代,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在渐进式改良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中,股权分置制度是资本市场留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1992年,国家证券监管机构规定公开发行前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在上市过程中“暂不安排上市流通”,该项行政性的制度安排及上市公司适应性的承诺成为A股市场诸多问题的根源。

股权分置对上市公司以及资本市场的制约,最根本的问题体现在同股不同权和同股不同价,上市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与公司的净资产值挂钩,流通股股东利益与公司股价挂钩,这种制度安排导致双方利益取向在许多时候并不一致,大股东作为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