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美的传奇(从5000元到1000亿的家电帝国)
5267200000003

第3章 商海巨子共潮生,变革英雄凌绝顶(2)

到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到农村接受改造锻炼。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1/10的城市人口来到农村。当时,类似于“满怀豪情下农村”、“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这样热情澎湃的口号成为这一年的主题。

从经济上来看,整个国家也是非常困难的。1968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工农业总产值2015.3亿元,比上年下降4.2%。其中,工业总产值1380.3亿元,比上年下降5%;农业总产值635亿元,比上年下降2.5%。越是经济贫乏的年代,人们越需要安心创造商品的企业家,越需要为人们提供物质保障的企业。虽然是生产微不足道的小瓶盖,但是能保持清醒头脑、务实做事业的何老总与同龄人相比,已是非常令人钦佩。

在那个经济匮乏、政治动荡的年代,何老总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那时候根本没有民营企业,直到1979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81%,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仍然没有私营工业,所以,何老总必须躲避“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噩运,以集体出资的形式创办企业。无独有偶,同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的鲁冠球在刚创办企业时,也是带领6个村民,筹集了4000元钱,办起了一个铁匠铺,为了躲避“割尾巴”而使企业夭折的命运,挂出了“宁围公社农机厂”的招牌。后来何老总与鲁冠球惺惺相惜,英雄重英雄,恐怕与这段创业时期的共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何老总和美的创业元老们不仅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担心资本家的帽子一不小心就戴到自己头上来,而且还要克服艰苦的生产条件。原美的董事之一、元老陈序强(1978年进入美的,2006年退休,一共28年)跟我聊起美的创业史时回忆说,当时的生产厂房由工人们用竹木沥青纸手工搭建而成,生产场地约为20平方米,生产组组员靠手工操作的简单机械加工回收的尼龙纸、塑料布等废、旧塑料。最困难的是,生产设备非常落后,以致在压塑瓶盖时,必须两人合力才能将机器手柄压下去,由于手柄反作用力很大,常常弹得人脸上伤痕累累,甚至打落牙齿。

靠着这些简单的家当,凭着不怕打落牙齿的顽强,何老总硬是用小小的塑料盖搭建了工人们施展拳脚的大舞台。“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这家小作坊生产的塑料瓶盖质优价廉,很受生产厂家的欢迎,工厂顿时门庭若市。

有了这生产小瓶盖迈出的第一步,何老总以后的路走起来就踏实多了,尽管当时一直在摸索,并没有找准出路,毕竟小作坊是小打小闹的生意,对于胸怀鸿鹄之志的人来说,燕雀的屋檐怎能安家?但是,塑料瓶盖擦出的火花足以照亮黑夜,让寻梦的人对前路更加执著。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但是从何享健、鲁冠球这一代企业家的创业历程来看,我更愿意相信“英雄创时势”这句话。一大批“爱拼才会赢”的先行者,一大批“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弄潮儿,都在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为推动时代变革、改变中国面貌的重要力量。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何老总不仅善于把握机会,而且善于创造机会,纵有万般困难,只要他决定做,就一定能做好。

手啤机,老古董

在美的历史陈列馆里,除了几只普通的塑料瓶盖引人注目之外,还有一台锈迹斑斑、乌首垢面的机器常令参观者驻足,这是美的创业初始的第一代设备——手动注塑机,广东人称其为手啤机,美的的生产技术就是从这台机器开始的。

这台设备很简陋、很老土,是个不折不扣的古董,在今天看来,确实非常寒酸、落后,但正是这件让人嗤笑的“活化石”,记录着美的创业者曾经艰苦奋斗、肩挑手摇的历程。

广东人之所以称其为手啤机,说来还有一段历史原因。“啤”字在古汉语中是没有的,历史上,广东是我国首先对外开放的地方,外国的机器较早落户广东。其中有一种小型冲床,英语是“bear”,当时广东人把“bear”读成啤机,在广东话里面,“啤”和“卑”、“碑”等读音相近。可是由南方传到北方,就变成“pi”音了,所以手啤机是手动冲床的意思。美的创业用的机器也有手柄压下类似冲压的动作,故此被称为手啤机。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它其实是个注塑机。

对于美的手啤机的历史,作为美的第一技术员的梁伟伦最有发言权,我跟他非常熟悉,称他为梁工。美的1968年创业时,何老总和23位街道居民的出资人当中没有技术人员,梁工是中专毕业,当时在顺德糖厂做技术员。何老总虽然只是个街道厂的负责人,可是他从最朴素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三顾茅庐,聘请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技术员到集体企业来,在当时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件那个年代,全国成千上万的街道厂、社办厂,没有技术员也可以安于现状、自甘落后,何况在当时技术人员是臭老九,不少还在牛棚里,何老总为街道厂聘请了第一个技术人员,这是美的技术最早的人才形态。

据梁工介绍,这类手啤机当年在顺德当地就有生产,手啤机是用手工旋转杠杆开合模,将从废品收购站回收来的尼龙胶布、拖鞋底等塑料,用碱水洗干净后切成粒子加色母,放入手啤机的料斗中,加热融化后,用杠杆挤压注入模具。

这样,这台机器就不是冲压机那么简单了,它还含有物理、化学知识:开合模和注塑的机构是杠杆省力机构,溶胶注入模具,有压强知识和物态凝固等知识,而注塑部分是一个加热溶胶的部件,含有电加热知识、热工知识和有机化工知识。这台经典的物理、化学机器为美的后期进入家电行业打下了知识储备,但是在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早期创业者摸爬滚打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物理、化学知识亲身体验掌握的过程。23位创业者之一的周秀玲回忆说,在那个电力紧张的年代,工厂有时会停电,创业者们只好用煤油灯或者木炭来加热,烟熏火燎的,使得整个车间乌烟瘴气。合模机构需要冷水冷却刚成型的产品,工人们就用手一桶一桶去提水,直到产品冷却为止。这些手工生产是美的技术最早的组织形态。当然,这些完全手工的方式付出的心血并没有白费,它使创业者对工业自动化、效率和利润有着最深刻的理解。

早期依靠手啤机生产的过程,是美的生产技术的摇篮。美的创业者从设备、人才、组织、管理上,从原始的“1+1=2”的道理起步,一丝不苟地认真学习着工业技术。直到今天,自主创新在美的喊得铺天盖地时,这位有四十年技术经验的何老总清醒地提出了创新和引进协调发展的原则,让人不能不佩服其扎实的基本功。

手啤机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创业阶段就给美的人上了最生动、深刻的一课,让人们明白技术、知识、效率、利润等条件对企业有多么重要。今天,美的正逐步走向世界级家电制造企业的前端,我们从美的手啤机这个“工业活化石”中,仍然可以看出美的追求进步的文化基因。

手啤机记录着美的人最初追梦的艰辛,也分享着美的人实现梦想的喜悦。它安静地躺在那里,默默地诉说曾经的故事。

一张订单等半年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创办“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的何老总在生产塑料瓶盖时,已经在思考如何跳出“小打小闹”的困境,走出新的天地。

后来,生产组开始增加生产药用玻璃瓶、塑料瓶盖、塑料墨盒等,这些产品最初主要销往邻近地区。有一次,当何老总得知汽车拖挂车必须安装刹车阀才能上路的信息后,立刻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当即决定为广东省汽车运输公司配套生产汽车挂车刹车阀。就像当初生产小塑料瓶盖一样,何老总和伙伴们在开发新产品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每次回忆起当年的往事,现任美的集团工程与后勤服务部废品处理公司经理的苏茂柏总是难掩内心激动的心情。那时候,一方面,生产刹车阀的原材料需求在逐步增多;另一方面,产品的销售范围也日益扩大。因为当时人力有限,所以苏茂柏和其他工人们既要担负生产任务,还要负责搬运工作,也要兼具销售职能。从外地过来的原材料发运到广州火车站以后,他们就靠自己用肩膀扛着货物装上货车,再拉回北滘。

为了开拓新的市场,苏茂柏和同事们都把工厂当做自己的家,所以这些责任对于他们而言是义不容辞的。一旦厂里有出差需求,他们就二话不说,背上干粮,踏上火车,开始漫长的旅途。以前交通不是很发达,火车也只有60公里的时速。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北上到达各主要省市,和老客户签订新合同,同时寻求新的客源。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苏茂柏需要从广州坐火车北上,到河南郑州再转车,历经两天两夜,才能到达东北。当时火车不仅没有卧铺,连座位都不多,所以那时候坐火车,站上一天一夜是常事。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苏茂柏,已经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最初开拓市场时,西北是苏茂柏常去的主要区域,他和同事们经常去陕西、河南一带的运输公司推销汽车控制阀等配件。一方面,山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生产汽车配件所需的炼铁、铸铝用的焦炭都是从那里进货,可以输入北滘生产组所需的原材料;另一方面,陕西、兰州等地也有较多的客户资源,可以输出自己的产品。

苏茂柏经常前往甘肃和客户签合同,那时的通信不发达,没有电话,相互之间交流都用电报。有一次在与运输公司联系业务时,他接到单位领导的电报,要到甘肃酒泉的祁连山制药厂签塑料瓶盖和玻璃瓶订单合同。因为祁连山制药厂是北滘生产组的一个大客户,所以一接到电报,苏茂柏就立马赶过去了。到了西北后,他才发现自己在气候和饮食习惯上难以适应。因为西北天气干燥、气候寒冷,有时候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人难免会受不了,就连特地买的长大衣也难以御寒。除此之外,还有饮食方面的不适应。西北的馍馍、小米还有一些面食,苏茂柏吃不惯,没有办法,就只能天天吃着廉价的饼干过日子。路途是很艰辛,但是,所有的艰辛和取得的成果相比,都不值得一提了。历经种种磨难后,合同一旦拿到手,所有的艰难困苦便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令苏茂柏难忘的是在陕西跑市场的经历。那一次,为了和一个客户签订合同,他和另一个同事在陕西渭南足足住了半年,一切需要等到对方满意为止。苏茂柏和同事只得继续啃着馍馍,住着招待所。后来,合同终于签下来了,两个人欣喜若狂,第一时间跑到邮局给何老总发电报:合同已签!

捷报传来,何老总非常高兴,当即给苏茂柏回电报:很好!自由活动!两个完成任务的年轻人当即坐火车直接到上海,尽情玩了几天。当时的兴奋心情,苏茂柏至今回想起来还难以忘怀。

正是有了这样的员工,能为一张订单在千里之外的他乡等上半年,为了开拓市场四海为家,才有了北滘生产组的汽车挂车刹车阀占领国内半壁江山的佳绩,才能获得令人羡慕的经济效益。不光销售人员如此卖命,何老总本人也走南闯北找市场,到了车站就找最便宜的旅馆住下,早上的早餐基本上就喝一碗糖水。

当北滘生产组的刹车阀生意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一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几十家生产汽车刹车阀的厂家,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北滘生产组的当家人何老总,这位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又得凭借自己异常灵敏的市场嗅觉,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谋划新的出路了。

风扇创业打天下

200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美的集团。走到风扇产品前,陪同的美的董事局主席何享健自豪地汇报说:“美的有全球最大的风扇基地,年产3500万台,其中70%出口。”听到这些,温总理非常高兴,也诙谐地笑着说:“顺德从一开始就是搞风扇的嘛。”

周围的人都会心地笑了,因为总理说得很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摇头摆尾”成了人们对佛山顺德最生动的描述。1984年1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广东视察,从珠海前往广州的时候途经顺德,在那儿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当时,负责接待的是农民出身、在农村摸爬滚打大半辈子的县委书记欧广源,他用一口浓郁的粤语向邓小平同志汇报说,顺德的经济发展那么快,就靠了四个字——摇头摆尾。邓小平听后一愣,欧广源连忙边比划边解释说,“摇头”就是指电风扇,“摆尾”就是指养鱼。听到如此生动传神却又幽默贴切的比喻,邓小平笑得合不拢嘴。

正是借着这样的大环境,何老总才在被众多刹车阀厂家追赶的徘徊中,找到新的出路。不过他一开始想到的并不是做电风扇。陈序强是我的前辈,我总称呼他为陈总。据陈总回忆,在1979到1980年间,当时由于电力不足,很多地方缺电,何老总就决定生产发电机,为工厂寻找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