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是无可厚非的,谁没有经历过青春岁月呢?年轻的时候谁没有过偶像情结呢?虽然我们崇拜的偶像不同,但内心的激动是一样的。对偶像的追崇和模仿实际上寄托着我们的人生理想,偶像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的成长树立了标杆,他们的一些个人魅力、气质和才华、为人处世的方式的确值得我们学习。适当的偶像崇拜能充分显示榜样的力量,激励、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偶像崇拜不要盲目
大家有偶像情结,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因为偶像崇拜而引发的悲剧未免让人感到可惜。
一位16岁的少女自杀,起因只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碟;在太原,某中学的5名男生模仿电视剧《流星花园》中的F4,身着奇装异服结伴出入,在学校内打骂同学、辱骂老师、借钱不还、调戏女生,被师生们称为“春秋五霸”;几位女生因无法忍受偶像逝去的伤痛,也容不得世人对偶像的批评,以如花的生命为偶像殉葬……
这样的消息见诸报端,我在深感沉痛之时,更觉得青少年在选择和崇拜偶像时不能抛弃应有的辨别能力,切忌盲目崇拜。盲目崇拜就等于是把自己的思想掏空,把命运的方向盘交给了别人,这样就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种权威和偶像,比如明星、权贵、名流等禁锢住头脑,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偶像的好的和坏的方面一概照学不误。具体表现就是:
1.喜欢、崇拜某个偶像到了疯狂的程度。
2.拥有某个崇拜对象,搜集相关信息,模仿其行为,以致迷失自我。
3.崇拜的对象往往虚有其表,不具备品质和能力上的榜样性质。
4.无条件地学习和服从偶像,对偶像说的话深信不疑,将偶像的存在作为自己生存的动力。
其实,崇拜偶像,学习和借鉴他们优秀的方面,给自己一些精神动力并没有错,却不能丧失自我,盲目到全盘肯定的地步,从而忽视或放弃了自身的价值。
一只麻雀总想学孔雀的样子。在它看来,孔雀骄傲的步伐,开屏时候的姿态,甚至是休息的模样都那么优雅、那么美丽!“真是我的偶像,我也能这样就好了,那样的话,肯定能得到所有鸟的羡慕和赞美。”麻雀想。于是,它伸长脖子,抬起头,深吸一口气让小胸脯鼓起来,伸开尾巴上的羽毛,也想来个麻雀开屏。麻雀学着孔雀的步法前前后后地踱着步。可这些做法,使麻雀感到十分吃力,脖子和脚都很疼。更糟的是,其他的鸟看到了这一情景,全都嘲笑它。不一会儿,麻雀就觉得受不了了。
“太累了,我本来就是一只麻雀,何必做孔雀的事呢?”麻雀想。但是,当麻雀还想像原来那样走路时,已经不能恢复原样,除了一步一步地跳,再没别的办法。
麻雀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盲目地崇拜和仿效偶像的行为,结果不但没学成,还把自己本来的步法都忘记了。麻雀的教训是值得青少年认真反思的。崇拜偶像无可厚非,但却不能盲目,一味地跟随别人的脚步,不仅无法让我们学到真正的本领,还可能丧失自我。
寻找品质上的偶像
喜欢、赞赏、追求崇拜对象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很多青少年朋友都有自己的偶像,只不过不同的人崇拜的对象和对偶像的崇拜程度不同而已。有些人能很好地处理追星和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他们往往更看重偶像的能力、个人魅力等对自己的影响,对偶像富于热情但不滥情,保持着理性的追星方式。这样的人往往能从偶像身上学到很多,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发展。
有几位同学就对我诉说过这样的偶像情怀。他们平时都喜欢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如青春励志读物、文学名著等,在选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自己非常喜爱的作家。这些作家的文字或字字珠玑,或内涵丰富,写事论理都契合自己的心意,不知不觉中就让自己着迷了,他们不仅对这些作品爱不释手,还会成为作者的崇拜者。有位同学说他看到韩寒的作品就会产生共鸣,在看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后觉得很有亲切感;偶像的出现,不仅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感,享受到知识的盛宴,还在品质和教养上有所收获。
每个人喜欢某位偶像的理由都是不尽相同的,在与很多同学的交流中,我领悟出这样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偶像很亲切,觉得和他/她之间有种心有灵犀的感觉,而这并非完全由于他/她的学问、艺术和名声,因为很多比这些人学问和艺术造诣更高、名声更大的人物却没有在我们心底产生这样强烈的感应。其实真正的理由很简单,也许他们的梦想和你自己的梦想极其相似,也许他们遇到的障碍也是你最惧怕和担心出现的,也许是他出类拔萃的才华、他的淳朴和善良深深地打动了你,也许是他们的精神品质契合你心中的要求,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人格魅力。再说透一点,就是品格和教养在个人身上的显现所散发出的魅力。
找到一个品质教养良好的人做偶像并适当地模仿,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有好处的。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些本来有性格缺陷或生理缺陷的青少年,因为偶像的激励而克服了自己的缺点或缺陷,整个人仿佛都脱胎换骨了。有个叫小悦的孩子,有些先天口吃,特别喜欢写文章,可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她对自己很没有信心。她的妈妈就给她讲了海伦·凯勒的故事,说海伦·凯勒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学习和生活,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小悦,也让她对其崇拜不已。与此同时,海伦·凯勒身上的顽强、坚毅、乐观、勇敢等品质深深地激励着小悦,促使她克服了自身的缺陷,充满信心地发展自己写作的特长。
可见,偶像奋斗和成功的事迹可以激励青少年奋力前行。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我们应选对崇拜的对象,利用对偶像的崇拜进行自我教育,多学习偶像的传记、著作、格言,寻找成功者的足迹,在崇拜的同时,让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心灵深处扎根。对于偶像,既要有景仰之心,又要有学习赶超之意,在崇拜中激励自己,勉励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然,我们选择崇拜的偶像不应只局限于演艺界的明星,有的时候偶像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只要那个人身上有值得你学习的优点和品质,就可以成为你的偶像,或称之为学习的榜样。我就认识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崇拜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班上学习好的同学或是身边一些品行优良的朋友等。他们以这些近在咫尺的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进步得也很快。
我认为青少年都应该有一个或几个品质上的偶像。寻找品质上的偶像,努力学习和效仿他们的言行,让他们成为青少年在品格和教养方面不断完善的动力,这不失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好方法。
当“成长小绵羊”遭遇“双面人”父母
很多青少年在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父母总是不能很好地信守自己的承诺,他们一方面对我们严格要求,对我们的错误苛刻指责,另一方面自己却在时不时地犯着一些在我们看来属于低级的错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双重标准总是让人头疼,到底是我们过于温顺还是他们过于圆滑?
以体谅之心面对父母的失信
“如果这次期末考试你能考年级前十名,我就带你到桂林旅游去。”“如果今年你进步了五名,爸爸就给你买你想要的那副羽毛球拍。”“如果这周你每天放学回家都能先做完作业,复习功课,这周末妈妈就带你去娱乐场玩。”家长们这样的承诺或许我们真的是耳熟能详了。但是,让我们觉得特别不舒服的就是,有些时候,家长给我们的这些承诺就像是一张过期的船票,虽然捏在我们手里,却实现不了登船的梦想。
有些父母喜欢口头上许诺一些奖励,用来刺激孩子,希望孩子因此而更有动力,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诚然,这对一部分青少年来说确实很有些诱惑,并且一般这样的青少年都会将父母许诺的奖励当成短期奋斗的目标,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觉得父母的这种做法未必妥当。毕竟,我们已经成长到一定的年龄,有着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物质上的奖励对我们的诱惑是有限的,也是不完全的,我们更需要其他精神上的力量作支持,比如父母的认同和称赞、父母的理解与关心等,而这些往往被父母忽视了。更让人恼火的是,父母许下的美好承诺未必都能实现。如果只是一两次,我们觉得还情有可原,如果是经常的话,绝大多数青少年就不会把这些话当真了,当父母再许下承诺时,也会习惯性地认为父母在欺骗自己。
一些同学曾经跟我反映,自己已经对父母失去信任了,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承诺总是像空头支票一样无法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对父母不满,有部分原因是想得到家长所许诺的奖励,最主要的还是觉得父母撒谎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和不关心。有个叫乐乐的学生,就跟我说过她在这方面的困惑。
乐乐是初二的学生,平时学习比较勤奋,成绩也还好,但就是性格大大咧咧的,经常会因为一些粗心的错误影响成绩。为了让她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她妈妈许诺,要是她能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不出现粗心犯的错误,暑假就带她去桂林玩。乐乐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考试的时候也一再提醒自己改正大意的毛病。考试成绩出来了,乐乐果然没有因为粗心大意而被扣分。可放暑假的时候,妈妈却腾不出假期,这事到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她也知道妈妈是因为工作上的原因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所以也没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情绪,但对于妈妈的爽约,她心中还是颇感不快的。毕竟,桂林是自己向往已久的地方,本来自己一直没表现出来,但妈妈的承诺让自己的期待更加强烈了,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所以她现在对妈妈很有意见,也不像从前那么信任她了。
总不能兑现自己诺言的家长是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不过,青少年也应在父母许诺的奖励面前端正自己的态度,要明确自己做出努力、做出成绩不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物质奖励,更多的是为了获得进步和成长。另外,我们在渴望被父母关爱、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关心和理解父母,如果他们违约的确是因为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体谅父母的苦衷,不要一味地埋怨父母不守信用。要知道,父母每天忙于各种各样的事情当中,他们要努力工作、要照顾家庭,还要关心你的生活和学业等等,所以有时忘记许诺过你的事情也是情有可原。试着去用一颗体谅之心面对父母的失信吧,毕竟人无完人,父母也都是平平常常的人,所以他们也难免会有一些疏漏或是做一些不太合适的事情,当你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时,也许你就能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他们的苦衷了。
父母捉摸不透,不妨自己判断
如果父母经常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会引发信任危机的话,那么,在很多同学眼里,父母的一些教育和处世方式更是让我们捉摸不透的。例如,父母总是教育我们不要说谎,但在我们的成长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些父母说谎的印记,比如小的时候我们总会被告知,有些食物可以吃,有些却是有毒的;书有些可以读,有些却是有毒的;朋友有些是可以结交的,有些却是有毒的;有些人是美丽的,有些人却是有毒的……这些谎言迷雾随着我们见识的增长而慢慢散开,我们开始明白父母说的话也不全是真理,也可能带有说谎的性质。
当我们在小的时候与父母对话时,父母会承担一切的判断工作,这种明辨是非的标准在我们还分不清善恶美丑的童年时代还是对我们有益的,它渗透出的是一种关怀和一份温情。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可到我们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却发现他们的一些做法让人很费解。
一位初一的学生就有这样的迷惑。从小到大,父母对他管得就特别严格,一再要求他好好学习,培养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为人处世上要有绅士风度。他听在耳边,记在心里,一直以来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一直教导自己要诚实正直的母亲却没有自己想的那么诚实,她就像是一个“双面人”,在为人处世时奉行着双重标准。在他跟妈妈说道理的时候,妈妈说这就是如今的人情世故,还责怪他遇事不会变通。他就觉得很困惑:现在的大人怎么了,他们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善意的谎言?我们还要不要听他们的话?下次遇到母亲撒谎时,我该怎么办?
其实,这位同学觉得母亲捉摸不透是因为以下两件事:
前不久,他的妈妈在上班的路上骑电动车不小心摔了一跤,脚骨骨折了,还打了石膏,躺在医院静养了一个星期,行动十分不便。每次外公外婆打电话来,妈妈却一直隐瞒着,总说自己生活好着呢,什么都顺心如意。外婆说想来家里看看她时,她撒谎说自己最近工作很忙,过几天还要出差,可能没时间陪外婆,让外婆过段时间再来家里玩。每次妈妈打电话他都在旁边听着,心想:妈妈怎么对外婆都不说实话,外婆应该知道妈妈的真实状况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