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优秀孩子成功8步
5267900000002

第2章 成功是道选择题(1)

极限思维与底线思维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成功是特例,不成功是普遍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成功者身上拥有其他人不具备的一些特质。看起来成功者都有各不相同的特长,但“成功的模式”就是他们都有特长,而失败的人大都没有。比如,从思维模式来说,成功的人主要想的是如何成功,而失败的人主要想的是如何规避风险。每个人都可以对照一下,看自己是想获得成功用的心思更多,还是想避免失败用的心思更多,由此,你是哪种类别的人,一目了然。

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日本水泥大王浅野一郎,年轻的时候,只身一人到东京谋生,当他看到东京街头有人在卖水时,非常高兴:东京真是个好地方,连水都能卖钱,看来我浅野要活下去不成问题。可是,会不会有人这样想:东京这个鬼地方,连水都要钱,看来我活下去很困难。

“连水都能卖钱”和“连水都要钱”是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

任何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关键看你如何思考。天下大雨,可能有推销员会说,现在下这么大的雨,刮这么大的风,即使我去了,客人那里可能也没有人在。这样,他必然是失去了一个拜访的机会。可有的推销员就会想:今天下大雨,刮大风,可能别人都不会去,这样,那个老板肯定有空,如果我过去,他很可能就有足够的时间接待我。试想,第二个推销员成功的机会是不是会更多一点呢?

这就如同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有人会这么想:题目这么难,我还是不去思考了,要不费半天劲也不一定能做出来,等晚一点问问做出来的同学或老师吧。但是也有人会这么想:题目真难,不过我还是再试试看吧,说不定能做出来呢。

成功的人总是在想,我怎么样能够赚更多的钱,获得职位的提升,怎么样能够创业。遇到问题时,他们首先会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绕过障碍的方式。比如,假设我是一个大专生,要去找工作,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心仪的职位中哪些没有可恶的学历歧视,就先去应聘这样的单位;如果我确实喜欢某份工作,但是招聘信息上规定了学历的限制,我会想去试一下,看有没有绕开第一轮简历筛选的方式。我看到的是机会,解决的是问题,很可能就靠这些避免了重回大学再读两年,避免了浪费青春。但是,有些人可能会想,那我回去多读两年迈过这个门槛或者干脆去应聘其他对学历没有要求的职位——他们看到的永远是问题,解决掉的是自己。

这样的人,即使找到了工作,他们考虑更多的也是如何避免被辞退而不是如何力争上游,追求的是工作的稳定性而不是挑战性。他们不知道,最大的稳定性不是国家权威,不是行业垄断者给你的稳定,而是自己的专业能力,只要有这东西,你在哪儿都可以,中国没机会了,在地球另一面也行。

总的来说,成功的人拥有的是极限思维,他们总是希望挑战极限;失败的人拥有的则是底线思维,他们只想到怎么守住底线。

积极思考是有成就的人的习惯和共同点,但是对整个人群来说,他们就成了 “特例”,积极思考成为他们区别于一般人群的独特之处。

遇到问题,你是运用极限思维还是底线思维,这将决定你能否成功。

通往失败的路由借口铺就

“哦,算了吧,就这样忘了吧,该放就放,再想也没有用……”虽然流行歌曲唱的是爱情,但这样的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屡见不鲜。小时候因为对自己的成绩不自信,放弃参加各种竞赛;青春期对自己的魅力没把握,不敢主动接近喜欢的人;长大了还是不太肯定自己的实力,大公司不敢面小公司不敢挑——很多人就在“算了吧”之类的话中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哈佛有句名言:失败的人不一定懦弱,而懦弱的人却常常失败。这是因为,懦弱的人害怕有压力,害怕竞争。在对手或困难面前,他们不善于坚持,往往选择回避或屈服。

常把“还是算了吧”这句话挂在嘴上的人,看起来好像与世无争,其实内心深处是很懦弱的,他们害怕失败,不敢去尝试。如果一个年轻人还没有开始自己的人生,就总对眼前的机会说算了吧,那他将永远无法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实力,等于是自己埋没了自己。

我常在北京出差,会去五道口附近拜访朋友。五道口有一栋搜狐大厦,非常漂亮,这栋大厦的老板,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曾说:“一个人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相信自己。世间的道理没有任何规矩可言,没有既定的说法,也许某种既定的说法是对的,但未必适合你,一定要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张朝阳是现代年轻人创业的榜样,他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慢慢拼搏得来的。他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要相信自己:“你也许目前是弱小的,对某些事情,内心感到很恐惧、很不安,没有信心,你会听到别人对你的评论和批评,但你必须告诉自己:你自己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这样你才能设计出一条适合你自己的道路。”

其实,不仅仅张朝阳把相信自己列为成功者应该具有的心态,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自己内心意念的追随者。即使他们怀着谦卑的心去尝试,他们内心也非常确信自己该做什么、能做成什么。而这样的能力,需要我们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可很遗憾的是,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对自己总是怀疑多于信任,我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和我交流过这样一些想法:

“考试真的太难了,凭我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别人拿第一名,是因为他聪明。我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不可能拿第一。”

“其实我也努力了,就是没有什么回报。看来我还是不适合走这条路……”

……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通往地狱的门是由借口铺成的。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谨小慎微、满足现状、惧怕未知与挑战的心理,正是这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借口,让你一次又一次与成功失之交臂,不断失败。

在飞机发明之前,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都说人类不可能在天空中飞翔;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不少优秀的投资人也不看好它的市场前景——如果科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总说“算了吧”,恐怕我们今天还生活在煤油、马车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时代。

我想对那些对自己几度失望的学生们、家长们说:“没有办法”或“算了吧”常常是庸人和懒人的托词,如果你们想要成功,首先就要把这些消极没用的话从自己的字典里去掉。

再简单的事,如果你不去做,就不可能有结果。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却总是有人用“算了吧”终结自己成功的机会。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是用积极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消极的人则看不到将来的希望,也就激发不出现在的动力,便很少能取得成功。消极的思维会摧毁人们的信心,使希望泯灭。其实可能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心态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少为自己找借口,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办到的事。

不要觉得“无所谓”

“反正我的成绩就这样了,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学不学无所谓。”

“他们都觉得我不听话,不是好学生、好孩子,那我干脆做个坏学生得了,反正没有人相信我,我也无所谓。”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那么难,我学习不好也无所谓,反正将来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还那么用功学习干吗?”

……

看到这样的话,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或许你自己也曾说过。考试没有考好,家长教训你,你虽然没有公然顶嘴,心里却想:“反正我的成绩已经这样了,考大学肯定无望,我也无所谓了。”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嘴里说着“无所谓”、心里想着“无所谓”,为什么会这样呢?据我分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些人没有成功的欲望。没有成功的欲望,成功就和他无关,那么学习、考大学等也都跟他无关了,他只要继续过他自己的小日子就行。因为没有成功的欲望,所以在他们眼里,什么都变得“无所谓”了。

有人或许会不服气,认为欲望并没有那么重要,我是在危言耸听。别着急,且听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欲望的故事:

有一群登山爱好者准备征服一座海拔6000米的高山。于是,他们组成一个小分队扎营在海拔2000米的山脚等待天气好转。他们当中有些是专业登山运动员,体魄健壮,经验丰富。

天终于晴朗了,队员们行动起来,由经验丰富的队员带领出发了。

在攀登者脚下,高山有种被驯服的宁静,只有峰顶的冰川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每个登山者都沉浸在攀登的乐趣中,同时用手提电台与基地保持着联系。

正当他们慢慢接近主峰的时候,突然间,乌云翻滚,狂风肆虐,气温骤降。几个经验丰富的登山运动员知道情况不妙,要求大家全力返回。可是,由于在上山途中逗留时间过长,夜已慢慢逼近,他们已无法下山,只能等待营救人员前来。狂风怒吼而来,许多队员的衣服被风撕破,手套也脱落了……

祸不单行,有位队员的腿部被飞石击中,鲜血大量流出,伤员痛苦地呻吟着。风越刮越大,严寒也随之降临。伤员极其痛苦地喊:“我冷,我……冷……”血流出后又很快结成冰。一个登山者说:“现在天色尚未全黑,我来背他下山,或许他还有救。”

“你这是去找死,营救人员马上会来的。”众人劝阻道。可他还是背起伤员努力向山下走去。

夜幕降临了,山上下起了暴风雪,营救人员根本无法上山。第二天,营救人员在海拔4000米处发现了伤员和背着他的人,他们竟然还活着,而在原处等待救援的登山者紧紧挤在一起,都已经僵硬了。

营救人员说,在这种天气下,伤者和背着他的登山者能存活下来简直是奇迹。分析原因后断定,他们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他们一个晚上都没有停止高强度的运动。其实这样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确,假若那两个登山者没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在那样的环境下,即使他们做再多高强度运动,仍然逃不出死神的魔爪。

在许多人眼里,“欲望”是一个不太好听的词,但事实证明,欲望是一个人通向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以,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让自己从“无所谓”中摆脱出来,激发自己的欲望。

请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成功的渴求,只有这样,你才有成功的可能。

辛苦考研为哪般

这天,我在下楼的时候碰到了邻居家的孩子小吴,他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崔叔叔好!”

“你好!小吴,最近在忙什么呢?”

“现在正忙着考研复习呢。”

“呵呵,考研是好事啊!祝你马到成功。”

听了我的话,小吴开始跟我诉苦:“崔叔叔,您不知道,如今报名考研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竞争大得很,我这正犯愁呢。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班上有32人,今年居然有16个同学准备考研。按常规,我们这个专业一个班考研人数也就五六个,达到七八个就属于非正常情况了。也不知道今年大家都怎么了,竟然有这么多准备考研,哎,一想到这,我就发愁呀。”

小吴的一番话让我陷入深思,因为这又牵扯到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考研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

据调查,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少大学应届毕业生纷纷选择报考研究生以缓解就业压力。虽然很多人嘴上说考研是为了给自己充电,但是想必他们心里不得不承认读研的根本原因就是延缓就业。

根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最新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并不是所有读研者都是为职业发展的长远动机考虑而读研的,有一半的本科毕业生是出于希望去更好的大学甚至是因为就业困难、“随大流”等动机而读研。

那么,以考研“曲线就业”的美梦能否真的如愿以偿呢?实际上,近年来研究生毕业后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只是被读研推迟了两三年。当然了,选择读研无可厚非,但缺少职业规划而盲目选择读研就是对自己未来不负责任,这样的人迟早要为自己或盲目、或逃避的选择付出代价。

某科技大学电信系研究生小李,本科毕业时曾成功应聘华为有限公司,不过小李认为读完研究生后再去应聘起点更高,职位也会更高,于是最终选择了保送本校研究生。小李本科毕业时正值中国电信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电信人才走俏。然而,三年之后,当小李研究生毕业再次去华为应聘时,却遭到了拒绝。原因很简单,随着电信市场的成熟以及高校扩招,电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已大不如前。

从这个例子看来,继续深造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光辉的前程。目前,不少读研学生的一个普遍心理就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求职,不如逃避这种对未来的规划和选择,继续做我擅长的、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事情,比如读书。

其实该不该选择读研,关键在于对自己的未来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比如,如果你的职业理想是当一名统计分析师,那么硕士研究生学历就是必需的;如果你的专业是物理学,而你也希望今后能够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那么少说也要攻读到博士学历,你积累的学识和研究经历才能够让你走到科学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