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因为你曾经有过拖延的经历,所以你觉得如果有外界的帮助和鼓励,自己会做得更好,因此你会:
A.想找一个人来监督你,但却迟迟没有行动
B.找好朋友来帮忙监督你,而他是一个习惯拖延的人
C.找一个信赖的家人或朋友,请他们监督你的工作进程
7.当你听到有人说“抓住现在”,你认为:
A.这不过是一句口号罢了
B.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如果时机成熟,你也要像他一样
C.很振奋,并根据自己的目标制订计划,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
8.当面对一个很大的挑战时,你发现自己陷入了困惑当中,发现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这时,你会:
A.仔细权衡后选择放弃
B.选择等待,直到有更多的时间战胜这个挑战
C.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苛求完美
测试结果:
如果你的答案多为“A”或“B”,那就说明你习惯于拖延,你急需改变这种状况。如果你的答案多为“C”,那就说明你没有拖延方面的问题,你可以立即做出决定并完成手头的任务。
让自己充分休息和睡觉
在一次有关学习方法的演讲结束后,我听到了如下的这些话:
“崔老师,我学习很用功,每天晚上学到12点钟才休息,早上6点钟就起床,可是为什么我的学习怎么也不见起色呢?”
“崔老师,我已经很努力了,课间别的同学都出去玩了,我还在复习,可是我的成绩怎么就不能提高呢?”
“崔老师,为了取得好成绩,我都快要像古人‘头悬梁,锥刺股’那样做了,可是依然没有进步,这是为什么呢?”
……
按理说,看到这些孩子如此勤奋,我该欣慰才是,但我却心情沉重。勤奋没错,但是这样一味地刻苦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
在射箭的时候,弦拉得太松,箭就射不远;拉得太满太紧,虽射得远,弓却容易断。要使弓箭永远保持良好的状态,有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松紧适度。其实,我们的人生也跟弓一样。
有这样一个故事:
第三届电信行业高峰会议正在加州的一个度假村举行。到会议休息时间,一些公司的老总便回到自己的房间,不是和助手商议方案,就是研究其他公司的资料,忙得团团转。
然而,令所有人惊奇的是,一到会议休息时间,环球电信公司的亨得利总是独自一个人迈出会议室,或是沿着度假村的忘忧湖散步,或是到花园欣赏奇花异草。
刚开始,有的老总还以为亨得利不重视这次峰会,或是贪恋山水美景而忘了自己公司发展的大事。可出人意料的是,会议上发言时,亨得利都当仁不让。他思路敏捷,精力旺盛,侃侃而谈,一直是峰会的焦点人物。
会议结束时,有位老总好奇地问他:“平时总见你漫不经心,游手好闲似的,可一到会议时,你就精神百倍,咄咄逼人,你是不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
“是的,我的确吃了灵丹妙药,但我吃的灵丹妙药就是忙中偷闲,去散步,去赏花,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大脑得到了很好的休息,因此,我才能越开越精神呀!”
亨得利的经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一个会学习的人,还应该是一个会休息、会娱乐的人。
我提倡勤奋学习,但我不主张在有害健康的情况下勤奋学习。你可能会为了赶超别人,要求自己额外多学习一个小时,因为你相信,那是胜过别人的唯一方法。如果别人每天学习7小时,你就学习8小时,如果别人学习8小时,你就学习9小时。但是,长时间疲劳地学习,会使你变得迟钝,让你容易犯错。你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一门功课上,不等于你会比别人学得更好。只有会休息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劳逸结合,会让学习的效率更高。
当你学习疲倦的时候,不妨停下来看看窗外,或者听听音乐,让自己疲惫的大脑休息一下。因为疲倦是一种生理反应,它提醒我们身体某部位已经超过负荷,如果置之不理,将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对健康不利。
如果学习的时间太长,大脑就会容纳太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没有及时进行整理,那么大脑的功能就会下降,从而变得迟钝,再加上身体的疲劳,所以大脑还可能出现“死机”的现象,这一点相信你曾体验过。这时如果不停下来使大脑得到休息,仍坚持打疲劳战的话,那么不仅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而且还有可能由于精力不集中而出现差误。连续一周甚至几周都得不到休息,其结果就是恶性循环,越学越糟。
刻苦固然是好事,但是,一味地埋头读书却不一定是好事。我们应该劳逸结合,适度用脑,这样学习效率才有保证。
课间的时候,不要在教室里坐着,而应该出去走一走,或者和同学们玩一会儿。这样,一是消除了上一节课的疲劳,二是下一节课的时候能够迅速地把注意力转移过来,上课的效果会更好。
周末在家做作业的时候,也要注意休息,不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如果已经非常累,却还硬要坚持的话,那么学习效率可能会很差。与其这样,不如休息一下再继续,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人的大脑就像一台机器,如果让机器长时间地持续工作,它的工作效率就会越来越低。同样,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使用大脑而不让它休息,它的效率也会降低。
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大脑有充分的时间休息,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前提。如果大脑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它的内部细胞往往会部分地处于半睡眠状态。为了使大脑达到兴奋状态,必须让其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否则,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只是一句空话。
不管做什么事,我们一定要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以效率取胜,而不是以时间取胜,这样,我们才能有最强大的竞争力,才能获得成功。
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请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参与进来。
首先,选定三项工作,两人同时进行。譬如,第一件是堆一叠硬币;第一件是在白纸上画15颗星星;第三件是把一些回形针串在一起。两个人所做的工作和数量都一样。
两人同时开始。不同的是,你要同时进行三项工作,一会儿叠几个硬币,一会儿画几颗星星,一会儿串几个回形针;而你的朋友则是一件一件地完成,先把所有硬币堆成一叠,然后开始画星星,最后把所有回形针串成一串。
你猜谁的动作会比较快?谁的任务完成起来比较容易?谁在心理上、情感上都比较愉快?
我敢肯定,那位专心做一件事情,等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件事情的人会比较容易地先完成任务。而你在三项工作之间来来回回进行,你的错误率可能会较高,譬如你有可能会把叠了一半的硬币弄倒等。即使你很擅长变动,但你的心理还是不容易保持平静,所以你的工作质量可能不好,例如,你画的星星或许都是歪歪曲曲的。
若是将你每天或每年花在多种活动间来回进行的时间所产生的效果加起来,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自己每次都做不好事情了——不断地在许多事情间变换,绝对不如全力以赴地把精力集中于当前正在进行的事情上、把事情一件件完成有效率。
一位名叫彼得的业务员是个非常热心的大好人,对于同事的要求总是义不容辞地口答应。“送材料啊,来,我帮忙。”“联系客户是吗?没问题,我来替你做。”“跑广告公司吗?来来来,东西放这儿,我等一下再一起送去。”
年轻志大的他还向老板毛遂自荐:“老板,我会做……我能做……我还可以做……”有志于销售事业的他一心想着多做点儿事,认为这样一定可以让自己在同行中更快地崭露头角。
一开始,体力过人的他尚可应付;但两个月后,他开始吃不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三个月后,他每天都顶着晕晕乎乎的脑袋去上班。半年后,公司公布业绩,他是公认的琐务最多的人,但是其各项成绩却一塌糊涂。
其实更多的时候,质远远比量更重要,与其拿100个60分,还不如得60个100分。因为如果你每天做许多事情,但每件事都做得马马虎虎,那么别人看待你,充其量不过是个60分的人;相反,如果你能集中精力,不贪心,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且把它做得十分完美,那么别人看待你,就会是个100分的人。
100个60分不如60个100分,这个浅显的道理连小学生都懂。但是,知道这个道理并不意味着人们会这样去做。生活中,许多人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而且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没有运用这个简单的工作方法——一次只解决一件事。他们试图让自己具有高效率,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会把精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如果你的事情真的很多,不妨把你第二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写在一张卡片上,然后依重要性排出先后次序;第二天开始的时候,先拿出这张卡片看一下,然后按照卡片上的排序,先做第一件事,做完后再做第二件,依次做下去,直到你将事情全部做完为止。
蠢人做次要的事,智者做重要的事
最近我去了一趟广州,顺便去拜访了老同学。我们以前是同一个宿舍的,毕业后,就很少见面了。见面后,老同学很开心,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孩子,顿时他有些泄气,“我儿子天天其实挺聪明的,可是做事拖拉,每天写作业都要写到11点多,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作业多,后来发现不是,主要是他习惯不好。我也试着纠正了他好多次,但效果不明显。老崔啊,你是这方面的专家,帮我想个办法吧。”
于是,我开始跟天天聊天,聊了一会儿,我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做事的时候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难怪他经常要拖到很晚才能写完作业。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孩子有天天这样的毛病,在这里一并给大家解答了。
先看一个故事:
美国有一家公司的总裁十分苦恼,因为自己和公司的工作效率都很低下,于是他去向效率专家艾维·李寻求帮助,希望李能卖给他一套方法,告诉他如何在更短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
艾维·李告诉他:“好!我10分钟就可以教你一套至少提高50%效率的方法。把你明天必须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记下来,按重要程度编上号码。最重要的排在首位,以此类推。早上一上班,马上从第一项工作做起,一直做到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工作、第三项工作……做到下班为止。即使你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完成了第一项工作也没关系,只要它是最重要的工作,就坚持做下去。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做。这套方法你愿意试多久就试多久,然后给我寄张支票,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总裁尝试了几次之后,发现这个方法很有用,不久就填了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给李。后来总裁坚持使用艾维·李教给他的那套方法,5年后,他的公司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最大的不需要外援的钢铁生产企业。再后来,这个总裁告诉朋友:“要事第一,与各种所谓高深复杂的办法相比,这是我学到的最简单、最得益的一种方法。我和整个班子始终坚持拣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认为这是我的公司多年来最有价值的一笔投资。”
我们应该知道,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你的行动表明你对一件事的重视程度。在生活和学习中,你是不是从早忙到晚,觉得自己一直被事情追着跑?是不是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还是被没有完成的事情占据?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得思考到底是因为事情太多,还是因为你没有将重要的事摆在前面做,从而导致时间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我们应该具备一种能力,即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能力。如果我们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不会像故事里的总裁那样为公司的效率和前途担忧,也不会像天天一样为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苦恼。
在我们的一生中,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把每天遇到的事情排个顺序,次要的事情都应该给主要的事情让路。生活中,那些愚蠢的人以为每件事都是一样重要,只要每天的时间被填得满满的,他们就会很高兴。然而,聪明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通常是按优先顺序来学习和工作,将要事摆在第一位,这样,他们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最终收获成功。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个年轻的柴夫到山上砍柴,不久,另一位老柴夫也来了。到了傍晚,年轻的柴夫发现,老柴夫虽然比他晚来,但是砍的柴比他多,于是,他暗暗下决心,隔天要更早到山上去砍柴。
第二天,年轻柴夫很早就到了山上,他心想:“这次我砍的柴一定会比老柴夫砍的多。”但是令他吃惊的是,傍晚当他挑着木柴回到柴房时,发现老柴夫所砍的柴还是比他多。
第三天,年轻柴夫决定,他不但要比老柴夫早到,还要比他晚下山,心想,这次自己所砍的柴肯定更多。没想到,这一天老柴夫砍的木柴还是比他多。第四天、第五天也是一样。
到了第六天,满腹疑问的年轻柴夫终于忍不住了,他问老柴夫:“我比你早到、比你晚下山、比你有力气,为什么我砍的木柴总是没你多?”
“年轻人啊,”老柴夫拍拍他的肩膀说,“我每天下山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磨斧头,可是你每天回到家后,因为太累就只顾着休息,斧头都被你砍钝了,所以,虽然我比你老、比你晚到、比你早下山,但是我的斧头却比你的锋利,我只要砍五刀,树就倒了,你却要砍十几刀甚至更多。这样一来,我砍的柴肯定要比你多了。”年轻人恍然大悟。
看过故事,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那个年轻柴夫很傻,但现实中的你是否因为学习紧张,就不知不觉犯了这样的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