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5271900000021

第21章 坚持原则,再难也要做好人(2)

1889年1月3日,哲学家尼采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个马车夫在残暴地鞭打着一头牲口。突然,这个神经脆弱的哲学家又哭又喊地扑在了马的身上,并死死地抱住了马,任马夫来不及反应的鞭子重重地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并且说道:“我受苦的兄弟啊!”从这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尼采疯了,但是,在我看来,尼采并没有疯,他只是在用他自己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他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责任感和形而上的关怀。一旦离开这种关怀,我们将走向浅薄和浮躁,将无法去偿还自然对于我们人类的那份情义。

挪亚造方舟时,耶和华对他说:“凡有血肉的动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当面临天灾人祸的时候,人和动物之间还会有怎样的区别?自然之魂在上界看到的不是万贯家产和高官厚禄,而只是蕴含着灵性的有血肉的相同的生命而已。人所感到的痛苦动物也能感到。即使人类作为高级的生命形式有支配其他动物的权力,但决没有任意虐杀和捕食的权力。“真正的人类美德,寓含在它所有的纯净和自由之中,只有在它的接受者毫无权利的时候它才展现出来。”如今,我们需要这样的美德。无情未必真豪杰。经济的发达、文明的进步更应该带来高层次的同情和关怀。珍惜生灵,珍惜自然,珍惜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就是珍惜生命自身。

是的,对生命的关怀并非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完善,也并非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它是生命对生命的一种深切的关怀。而人与自然本身便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赋予我们作为人的身份并不是让我们凌驾于其它生命之上,而是为了我们更多地去关怀其他的生命,与其他的生命更加和谐、友好地相处。

哪怕只是一只毫不起眼的小蚂蚁,那也是一条生命,它与我们人类的生命是一样的,在本质并没有区别,也应该享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去关怀其他的生命的同时其实也是对我们自身的关怀与尊重。

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

禅宗所讲的布施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

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须要做到施者无此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做完了以后,“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佛就是这样,用他无私的慈悲救助世人,心中却不留一念。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在诵经时,有一强盗手拿利刃进来恐吓道:“把钱拿来,否则这把刀就结束你!”

禅师头也不回,镇静地说道:“不要打扰我,钱在那边抽屉里,自己去拿。”

强盗搜刮一空,正要转身时,七里禅师就说:“不要全部拿去,留一些我明天要买花果供佛。”

强盗要离开时,禅师又说道:“收了人家的钱,不说声谢谢就走了吗?”

后来强盗因其他案子被捕,衙门审问知道他也偷过禅师的东西,衙门请禅师指认时,禅师说:“此人不是强盗,因为钱是我给他的,记得他已向我谢过了。”

强盗非常感动,后来服满刑后,特地皈依七里禅师,成为门下弟子。

佛经中有一个故事,说远古时,有一座大森林忽然发生大火,大量树木被烧着,不少动物家园被毁,四散逃窜。

林中有一只雉鸟,挺身而出,它拼尽自己微薄之力欲熄灭这场大火。它飞向远处的河,跳入水中,把自己的羽毛湿透了,再飞入森林救火。

如此往返,飞来飞去,不以为苦。但毕竟杯水车薪,于事无补,但它还是坚持这样做,竭力想救灭大火。

这时,天帝见它这么不辞劳苦,便问道:“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雉鸟答道:“我只想能救了这场大火,好让森林中的动物都能得到安身之处而已!森林,是动物赖以为生的。我虽然身体小,但还是有力量的,尽管这力量很微弱,但还算是一分之力。既然还有力量,为什么不尽力扑救呢?”

天帝于是又问:“你的力量这么微弱,肯定是扑不灭这场大火的,那你打算干到什么时候?”

雉鸟答道:“我一直这样飞来飞去,取水救火,一直到我飞不动了,死了,才会停止。”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我们可以为一个人花费好几年时间,只要能够帮助他了解自己,就是有意义的。”

雉鸟就是这样的一只带着“傻劲”的鸟,它对他人的爱已经远远地胜过了对于自身的爱。它用它那仅有的一颗菩提心拯救着他人,而这从中所彰显出来的善良足以让我们感动。

真正禅的精神,不是只图意境上的独自清闲享受,它是注重舍己布施,而不企望有什么图报的。便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的一格,你说对吗?

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其实和佛家的慈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其实和佛教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这才是真正的佛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

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远比做一个有名气的人重要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确实如此。然而现实中有许多人谎话连篇,这样的人常常自以为聪慧过人,因为他干的是空手套白狼的事情,就算说的是假话又何妨呢?可是他们也忘记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教训,人们在上当一次后,你失去的将是一个朋友。人们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人们从内心里喜欢说真话的人,因为他们讲信用,说到做到。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那么无论他走到哪里大概都不会找到相信他的人。这样的结果很可怕,因为他将会失去朋友,甚至亲人,继而失去赖以生存的一切关系基础。尤其我们现代人生存更是各种人际关系维系的结果,谁都无法想像自己如果有一天说话无人相信,做事没人支持,甚至当自己正陷入困难中都没有援手来帮助自己,将是怎样一场噩梦。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的诚信相当于他的脊梁骨,如果没有这脊梁骨人们将无法立起来。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还有什么比没人信任更恐怖的呢?众叛亲离,失去诚信也就等于把自己推向一个无底深渊,孤军奋战。

英国政治家福克斯以其言而有信著称。他的父亲是一名正统的英国人,曾给小福克斯上了生动的一课,在这少年的心中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18世纪,富有的英国绅士的住宅都坐落在漂亮的花园内,福克斯家的花园里有一座旧亭子,他的父亲想将其拆除,并在较为开阔处另建一座。小福克斯从住宿学校回家度假,正巧赶上工人在拆迁亭子。孩子当然很想亲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样拆除的,所以他打算迟些天返校。父亲却要他准时到校上课,为此父子间颇有嫌隙。母亲如同大多数母亲那样,在旁替小福克斯说情。

末了,父亲答应将亭子的拆迁推迟到来年假期。于是小福克斯就离家返校了。

父亲想,学校里儿子忙于学习,慢慢就会把此事忘掉。于是,儿子一走,他就让人把亭子拆了,在另一处盖了一座新的。谁想到儿子却一直把亭子这件事记在心头,假期又到了,小福克斯一回家,就朝旧亭子走去。早餐时,他闷闷不乐地对父亲说:“你说话不算数!”

年迈的英国绅士听后大为震惊,严肃地说:“孩子,你说得对,我错了。我就改。言而有信比财富更重要。纵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抵消食言给心灵带来的污点。”父亲随即让人在原地盖起了一座亭子,再当着孩子的面将其拆除……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远比做一个有名气的人重要。

古人有季布一诺值千金的美谈,孔子的弟子中子路也有这样的美德,孔子就曾夸赞过他。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只要是子路答应别人的事情他就一定能做到。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原则,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如果被他人信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伟大的人物把信誉当做生命去捍卫,如此事关我们的尊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又如何能允许自己食言呢?

心存善念,众善奉行便可以成佛

究竟怎样才能成佛呢?参禅打坐,云游四海?

成佛很困难吗?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艰苦修行?

修行成佛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佛法,有一次,他听说鸟巢禅师的修行相当高,于是专程向鸟巢禅师的住处去请教。

白居易问鸟巢禅师:“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