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原则的宽容,于己于人都有利
人生究竟应该以德报怨,以怨报怨,还是以直报怨呢?
唐代娄师德的涵养是以德报怨的典型代表。娄师德的弟弟要出任官员,临行前来向哥哥问询为人处世之道。娄师德问他:“如果有人骂你,并且往你的脸上吐吐沫,你打算怎么对他呢?”
他的弟弟大概以为自己的修为很好,非常自信地说:“无论他怎么骂我,我都不还口。他吐吐沫我也不骂他,我把吐沫抹掉就是了。”
娄师德一听觉得弟弟的涵养还没有那么高,于是告诉他:“别人往你的脸上吐吐沫就是对你有怨恨,他是借吐沫来泄愤。如果你把吐抹给抹掉了,那么他泄愤的目的就没有达到。你不但不能抹去,还应该把你的另外半边脸伸过去。”
然而,我们的人生经验会告诉我们,有的人德行不够,无论你怎么感化,恐怕他也难以修成正果。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如果他已经坏到底了,那么我们又何苦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他的身上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在快节奏的社会中生存,用自己珍贵的时光做出最有价值的判断、选择。你在那里耗费半天的时间,没准儿人家还不领情,既然如此,就不用再做徒劳的事情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强者自救,圣人救人。”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圣人来看待,指望自己能够拯救别人的灵魂,这样做的结果多半是徒劳无益的,何不将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呢?
当然,我们主张明辨是非。但是要记住,对方错了,要告诉他错在何处,并要求对方就其过错补偿。如果不论是非,就不能确定何为直。“以直报怨”的“直”不仅仅直接的意思, “直”,既要有道理,也要告诉对方,你哪里错了,侵犯了我什么地方。
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散步归来,眼见自己的茅屋遭到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时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了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且早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中。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了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基督教奉行“以德报怨”,你对我坏,我还是对你好,你打了我的左脸,我就把右脸也凑过去,直到最终感化你;伊斯兰教则相反,以怨报怨,你伤害我,我也伤害你,以毒攻毒,以恶制恶,通过这种方法来消灭世界上的坏事。其实,二者都有失偏颇,以德报怨,不能惩恶扬善;以怨报怨,则怨怨相报何时了?
经济学家茅于轼陪一位外国朋友去首都机场,打了辆出租车,等到从机场回来,他发现司机做了小小的手脚,没按往返计费,而是按“单程”的标准来计价,多算了60元钱。这时候有三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向主管部门告发这个司机,那么他不但收不到这笔车费,还将被处罚;二是自认倒霉,算了;三是指出其错误,按应付的价钱付费。
外国朋友建议用第一种办法,茅于轼选择了第三种,他说,这是一种有原则的宽容,我不会以怨报怨,也不会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如我仅还以德,那么他将不知悔改,实质上是在纵容他;我若还以怨,斤斤计较,则影响了双方的效率与效益;我指出他的错误,然后公平地对待他,则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被他人侵犯、伤害或妨碍,有的人可能是无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某种原因冲撞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让你反感。这些算不上大奸大恶,多是道德领域中的小事,未必能达到法律的高度。咽下去,心有不甘;针锋相对,实在不值。
有人开玩笑地说:“以德报德是正常现象;以怨报怨是平常现象;以怨报德是反常现象;以德报怨是超常现象。”以怨报怨,最终得到的是怨气的平方;以德报怨,除非真的到达一定境界,否则只会让你心中不知不觉存积更多的怨。其实,做人只要以直报怨,以有原则的宽容待人,问心无愧即可。
宽容不是纵容,不要让有错误的人得寸进尺,把错误当成理所当然的权利,继续侵占原本不属于你的空间。挑明应遵守的原则,柔中带刚,思圆行方,既可以宽容错误的行为,又能改正他的错误。
当人们面对伤害时,以德报怨恐怕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不必为难,你只需以直报怨就好了。不必委曲求全,也不要睚眦必报,有选择的有原则的宽容,于己于人都有利。
恭顺过头,做事必将是畏首畏尾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些人坦诚直率,但是这种人也容易因为过分较真而误事。有的人虽然有勇气、有冲劲,但属于头脑发热型的,很容易将事情搞砸。而有的人做事情很小心,就怕得罪人,然而过分的小心就会变成畏首畏尾,变得无能。这就是所谓的“好好先生”。然而,态度恭顺未必是德。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个“好好先生”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一律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好好先生”讲面子不讲人格,讲人情不讲原则,认为“坚持原则是非多,碰着硬茬麻烦多,平平稳稳好处多,拉拉扯扯朋友多”。这种人把这些当做自己的道德准则身体力行地贯彻下去,对任何人都恭恭敬敬。
这种精神就藏在我们的灵魂之中,有些时候它会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不但误己,还能害人!因为这种人态度恭敬,永远都不愿也不会指出别人的错误。在职场中,领导说好,他们就说好;领导说不好,他们就忙于论证不好的理由,最后牵强附会,说领导的考虑实在英明。总之,还是一个恭恭敬敬的好。如此,领导便逐渐飘飘然,骄傲自满,最终滑向失败的深渊。更有甚者,因为这种人的吹捧而偏离成功的航向,沦为贪官。
唐朝有个文学家叫苏味道,曾经官居相位,向来以处世圆滑、模棱两可而著称。他对人总是一副恭敬的样子,别人问他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他从来都不会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时人称之为“苏模棱”。他经常对他周围的人传授他的处世“真经”,叫做“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结果,他历来为人所讥笑。
这种早就为孔子所唾弃的“好人主义”,时至今日,我们中的少数人仍然奉之为宝贝。在工作上,各管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此,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表面上是“团结”了,可道德呢?良知呢?这样只会造成正气不伸,邪气蔓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局面。可见这种外表恭敬的人,其危害是何其巨大!知道了这些再反观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相信你对自己应该怎样做一定会很明白了。
远离小人,得到真正的朋友
人的一生不可以没有朋友,但是怎样交朋友却是需要慎重选择的。
正直的朋友可以指出自己的缺点,诚实的朋友不会暗害自己,多闻的朋友可以使自己增长见识。而阿谀奉承的朋友会使自己忘乎所以,当面温柔背后诽谤的朋友常常会对你使绊子,花言巧语的朋友更是容易出卖自己。交到好朋友可以使你的道德品质、学业事业都有所进步;而交到不好的朋友,不但对你的道德事业等没有帮助,更有甚者,会使你走向犯罪的深渊。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朋友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会比父母老师的教导更有影响力。
吴国大司马吕岱的亲随徐原正直豪爽、有才略、有志向,吕岱知道他能够成器,便赠送给他头巾、衣服,常与他一起谈论,以后又举荐提拔他,使他官至侍御史。
徐原忠诚豪爽,喜欢有话直说。吕岱有过错时,徐原往往直言规劝争辩,还公开评论。
有人把这事告诉吕岱,吕岱赞叹说:“这正是我器重徐原的缘故啊!”
后来,徐原死了,吕岱哭得很伤心,他说:“徐原是我吕岱有益的朋友,现在不幸去世,我还能再从哪里听到人家谈论我的过错啊!”
在这个故事中,徐原就是吕岱的益友,他能替吕岱着想,敢于指出吕岱的错误。无怪乎徐原去世后,吕岱会如此说。
再看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大夫中行文子流亡在外时,有一天经过一个县城。
随从中有人提议:“大人,此县有一个啬夫,是您过去的朋友,我们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顺便等待后边的车辆呢?”
文子听后沉默片刻说:“我曾喜欢音乐,此人就给我送来鸣琴;我喜欢佩玉,他就给我送来玉环。他之所以这样迎合我,是为了要得到我的好感。既如此,他也会出卖我以求得别人的好感的。我们要赶快走。”
于是,文子他们没有停留,而是匆匆离去。
结果正如文子所言,那个人扣留了文子后面的两辆车马,把它们献给了自己的国君。
到底什么样的朋友才能靠得住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依照亲益远损的原则去结交朋友,这样才最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朋友,而远离奸诈小人。
考察他的行为比听他的言说更重要
听其言而信其行,这是考察一个人的正确方法,与朋友相交也是如此。如果仅凭他的舌绽莲花,你就把他当做至交好友,这样是很容易判断失误的。比如,有的朋友平日里对你满嘴的甜言蜜语,可实际上他是口蜜腹剑,与你相交完全是为了某种龌龊的目的,大事一了,马上一拍两散。他是“满载而归”,而你——吃了个大大的“黄连”。相反,有的人虽不会说漂亮话,却能为你两肋插刀。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人,广交天下朋友。临终前对他儿子讲,如果有难解决的事情时,可以去找你洛河的李叔帮忙。儿子想了想问父亲为何要找那个不太说话、平时又不苟言笑的李先生,为什么不去找平时与父亲交往颇多的那些人呢?
父亲听完后笑笑说:“别看我自小在社会闯荡,结交的人多如牛毛,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两个真正的朋友。一个是你徐州的刘伯伯,可惜他住得太远怕是不能及时帮忙;一个就是你李叔。其他的不足所托啊。”
儿子纳闷不已,因为他始终不明白为何平时那么多经常来往的“和善”的叔叔伯伯们不是父亲真正的朋友。他的父亲看出儿子的疑虑后就贴在他的耳朵边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些朋友,朋友的含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李叔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别人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那位李叔一听,容不得思索,赶紧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朋友的“逃犯”儿子身上,而自己儿子却穿上了“逃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刻,那个能为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亲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为你的一个朋友,虽然他平时看起来不见得比别人“和善”。这就是“一个朋友”的选择。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一位不是真朋友那里,把同样的话叙说了一遍。这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逃犯”说:“孩子,我不是不救你,只是事情太大了,你看我也没有什么门路,要不你再到别处看看……”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时刻,那个急于脱身,怕惹祸上身的人是不足以把他作为真的朋友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选择朋友时更要格外注意考察他的行为,而不能仅仅依靠他所说的话就断定对方是否能成为自己的朋友。
时刻留神,小心别把自己变成“小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攻击他人的手段固然非常高明,有时讲一句毫不相干的话就会使人对被攻击者的印象大大改变,而事实上,身受攻击的人此时只觉得好像皮肤上轻轻被抓了一下而已。
《伊索寓言》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头狮子老了,病倒在山洞里。除了狐狸外,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来探望过他们的国王。狼因为对狐狸有所不满,就利用探病的机会在狮子面前诋毁狐狸。
狼说:“大王,您是百兽之王,大家都很尊敬、爱戴您!可是,您现在生病了,狐狸偏偏不来探望您,他一定是对大王心怀不满,所以才会这样怠慢您啊……”
正说着,恰好狐狸赶来了,听见了狼说的最后几句话。一看见狐狸走进来,狮子就气愤地对着他大声怒吼起来,并说要给狐狸最严厉的惩罚。
狐狸请求狮子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机会。他说:“到您这里来的动物,表面上看起来很关心您,可是,他们当中有谁像我这样为您不辞劳苦地四处奔走,寻找医生,问治病的方子的?”
狮子一听,便命令狐狸立刻把方子说出来。狐狸说:“只要把一只狼活剥了,趁热将他的皮披到您身上,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顷刻之间,刚才还在狮子面前说狐狸坏话的狼,就变成了一具死尸,躺在地上了。狐狸笑着说:“你不应该挑起主人的恶意,而应当引导主人发善心。”
由此可见,喜欢搬弄是非、挑拨怨仇、到处说别人坏话的人,最终都会使自己受害。即使能够伤到别人,那也只是暂时的,却不可能使自己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