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5271900000004

第4章 人生需要真正的信仰(3)

又过了两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依然是带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穷和尚由于在南海学习了许多知识,回到寺庙后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了。而那个富和尚还在准备买大船呢!

其实,人生亦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明确自己的人生计划,并为实现这个计划而生活和工作。如果你能把你的人生计划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能帮助你随时集中精力,发挥出你人生进取的最高效率。只是,一定要记住,你在表达你的人生计划时,一定要以你的梦想和个人的信念作为基础,因为这有助于你把自己的计划订得具体,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天无绝人之路,人生总有路可走

佛给世人指明了千万条路,每一个人总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的境况无论多么困难,总是会有路走下去的。因此,人在贫困的处境当中只要能抱着坚定的信念,努力上进,就能跨越贫困,走向成功。其关键还需要身处贫困的你,不要被贫困压倒才行。

有些人生下来就身处贫困之家,有些人生在富贵豪门,这是先天的差距,贫困的孩子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是每一个被贫困困扰着的心灵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人处在贫困的环境之中,更应该奋发上进,努力去追求成功,这样的成功才弥足珍贵。

一个小和尚问老住持:“什么是真正的贫穷?”

老住持说:“真正的贫穷是自己让自己无路可走,一个人可以贫困,但不能贫困一生。”

接着,老住持给小和尚讲了一个故事。

美国前总统亨利·威尔逊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当他还在摇篮里牙牙学语的时候,贫穷就已经冲击着这个家庭。威尔逊1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在外面当了11年的学徒工。其间,他每年只能有一个月时间到学校去接受教育。

在经过11年的艰辛工作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一头牛和六只绵羊作为报酬。他把它们换成了84美元。他知道钱来得很难,所以绝不浪费,他从来没有在玩乐上花过一块钱,每一美分都要精打细算才花出去。

在他21岁之前,他已经设法读了1000本书——这对一个农场里的学徒来说,是多么艰难呀!在离开农场之后,他徒步到150公里之外的马塞诸塞州的内蒂克去学习皮匠手艺。他风尘仆仆地经过了波士顿,在那里,他看了邦克希尔纪念碑和其他历史名胜。整个旅行他只花了106美元。

他在度过了21岁生日后的第一个月,就带着一队人马进入了人迹罕至的大森林,在那里采伐原木。威尔逊每天都是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之前起床,然后就一直辛勤地工作到星星出来为止。在一个月夜以继日的辛劳努力之后,他获得了6美元的报酬。

在这样的穷途困境中,威尔逊下定决心,不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溜走。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深刻地理解闲暇时光的价值,他像抓住黄金一样紧紧地抓住零星的时间,不让一分一秒无所作为地从指缝间流走。

12年之后,这个从小在穷困中长大的孩子在政界脱颖而出,进入了国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出身贫困并不可怕,只要像威尔逊这样面对困境不抱怨不低头,勤奋自强就能获得成功。很多在贫困中长大的人往往自甘堕落,他们认为自己此生命该如此,再奋斗也是徒劳,于是只能一生受穷,惶惶度日,更有一些人因心理极端不平衡而走上犯罪之路。

生命的贫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由你自己来决定,身处贫困若能不被贫困所累,奋发向上,积极奋斗,照样可以有一个富足的人生;相反,如果自甘堕落,即使生在富豪之家,也可能在中年以后堕入贫困之中。

罗勃特·史蒂文森说过:“不论担子有多重,每个人都能支持到夜晚的来临;不论工作多么辛苦,每个人都能做完一天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很甜美、很有耐心、很可爱、很纯洁地活到太阳下山,这就是生命的真谛。”确实如此,唯有流着眼泪吞咽面包的人才能理解人生的真谛。因为苦难是孕育智慧的摇篮,它不仅能磨炼意志,而且能净化人的灵魂。如果没有那些坎坷和挫折,人绝不会有这么丰富的内心世界。苦难能毁掉弱者,同样也能造就强者。

有些人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甚至用死来躲避厄运的打击。这是弱者的表现,可以说生比死更需要勇气。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则需要一世的勇气。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有消沉的时候,居里夫人曾两次想过自杀,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用手枪对准过自己的脑袋,但他们最终都以顽强的勇气走向新生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一时的消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消沉中不能自拔。

做一个生命的强者,就要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希望,这样我们最终会等到转机来临的那一天。

赋予意义,人生才真正变得有意义

清晨,方丈奕尚禅师刚刚从禅定中起身,寺里传来阵阵悠扬深沉的钟声,整个山谷似乎都动摇起来。

禅师凝神侧耳聆听良久,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今天早晨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报告方丈,是一个新来参学的小沙弥。”

奕尚禅师点了点头,吩咐侍者将这位小沙弥叫来。

奕尚禅师问这个敲钟的小沙弥,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

小沙弥不知奕尚禅师为什么特意要见他,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问他,忐忑不安地回答道:“没什么特别心情,只是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这不是你的心里话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只有虔诚的人,才能敲出这种深沉博大的声音。”

小沙弥想了又想,认真地回答奕尚禅师,道:“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平常听您教导说,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犹如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敲钟。就是这样而已。”

奕尚禅师听了很是高兴,他进一步提醒这个小沙弥,道:“往后处理事务时,都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将来你的成就会不可限量!”

后来,这位小沙弥一直记着剃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终于成为一名得道的高僧。

他就是后来继承奕尚禅师衣钵真传的森田悟由禅师。

禅心是专心致志,使心无杂念。凡事带着禅心去做事,才会给毫无意义的钟声于内涵,才能让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义。人生也是如此。 

在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里,著名作家毕淑敏正在演讲。从她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实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她当众把这个条念出来了,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她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你们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可能是毕淑敏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她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她相信了。她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她接着又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所有听演讲的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要你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立身处世应当深谋远虑,及早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明确的意义和目标,否则你的生活就会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积极入世,学佛不只为了一方世外桃源

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度化世人,还是为了寻觅一方世外桃源?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出家人的生活很潇洒,不用过问任何事,不用牵挂任何人,整日游山玩水,不亦乐乎。于是,很多人也想去学佛,图一份清静。其实这种想法完全误解了禅宗的旨意,禅宗作为中国大乘佛教,讲究救世度人,大行慈悲,如果想着学佛为消极避世,就像陷入误区,永远不会有所成就。

一般学佛的人观念错误,认为学佛可以偷懒,可以躲避,以为在学佛,万事不管。这完全是错误的态度,不但不够小乘,就是当作做人的基本行为都算错误的。

如果理佛仅仅为了避世,为了躲避世间的痛苦烦恼,那么便只是在寻找一个躲避风雨的“蜗牛壳”。学佛不仅仅是为了寻觅一方世外桃源,有时积极的入世比出世修行更能贴近佛的真谛。 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时日一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有一天,在日落时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你们两位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

寡妇看到弟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弟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弟弟再次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结婚,弟弟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儿女都长大了,弟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最终他成就了佛果。

这位新寡妇人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人自愿帮助她。弟弟虽然不入山打坐,但甘心帮助一家孤儿寡母,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这位弟弟才是真正懂得禅机的。

所谓禅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修禅不必非要到深山老林,只要你有心,此时此地就可以。

有些人认为,悟道以后,大概什么都不要,什么也都不相干,一切一切都不管,跑到古庙深山,孤零零的坐在那里,以为就成佛了。如果成了这样的佛的话,世上多成一千个佛对我们也没有关系:因为山里早有的是佛,许多石头、泥巴摆在那里,从开天辟地到现在,都可以叫做佛。反正它们对一切事物,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其实,那是绝对的自我,看起来很解脱,一切事物不著,实际上是自我,为了自我而已!认为我要这样,因为他下意识的意识形态有了这个法相。

学佛并非避世,学佛的最终目的也并非为了自我,而是为了教化、广度众生,这才是禅宗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