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诗词赏析
5272000000024

第24章 恋情与悼亡诗(3)

题解

1957年1月,毛泽东的十八首诗词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任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的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求他把《虞美人》的全词抄给他,随信还附了一首她在33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5月11日回信。“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诗,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正式发表时,词题改为“赠李淑一”,后又改为“答李淑一”。

李淑一(1901~1997年),她上中学时与杨开慧结为好友,经杨介绍与柳直荀认识,1924年与柳结婚,从这段历史来看,她与毛泽东应该是在那个时期认识的。

注释

①骄杨:指杨开慧。

②柳:柳直荀(1898~1932年),湖南长沙人,作者早年的战友。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省政府委员,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参加过南昌起义。1930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工作,曾任红军第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32年9月在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被害。

③轻飏:轻轻地飘扬。

④吴刚:相传是汉代西河人,因为学仙有错,被罚在月宫里砍一棵高500丈的桂树,桂树随砍随合,所以吴刚永远砍不断。

⑤嫦娥:神话中月亮里的女仙。据《淮南子·览冥训》,嫦娥(又称姮娥、恒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而飞入月中。

赏析

这是一首缅怀亲人、战友和革命烈士的词,虽有隐隐的沉痛,但全词的基调是高昂的,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描写了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革命烈士升入九重天,进入月宫时的情景,歌颂了他们感天动地的精神和对革命至死不渝的忠贞,也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怀念之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词的上阕写两位烈士的忠魂到了月宫之后,受到仙人吴刚的殷勤款待,赞扬了革命烈士感天动地的精神。首句“我失骄杨君失柳”,连用两个“失”字,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无限惋惜和追怀,又表明自己和李淑一有着相同的命运,都失去了最亲爱的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陷入悲痛之中,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烈士的忠魂进行了礼赞。因为杨和柳是两位烈士的姓,所以作者巧妙地采用双关的手法,把他们与杨花柳絮联系在一起,杨花柳絮随风在空中轻轻地飘扬,就好像烈士的忠魂到了九重天一样。对于烈士的到来,月宫中的吴刚表现出无限的热情,手捧着名贵的桂花酒出来迎接烈士。这样的描述,既是突出烈士的精神感人,也是对烈士乃至中国革命的赞美。

下阙写两位烈士的到来打破了月宫的沉寂,连嫦娥都为两位烈士表演歌舞以示欢迎,当两位烈士听到革命胜利的消息后,激动得掉下泪来。起始两句“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紧接上阕的尾句,由吴刚引出了嫦娥。传说嫦娥虽然偷吃了仙丹,在月宫里做了神仙,但她并不幸福,只得夜夜望着那迢迢碧海似的青天,心里的怅惘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用“寂寞”来形容她。可是两位烈士的到来打破了月宫的沉寂,连嫦娥都恢复了活力,在万里长空展开长袖为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在这里,吴刚、嫦娥已经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变成亿万人民的化身,他们对烈士的尊敬,正表现了人民对烈士的无限敬仰和热爱的深厚感情。

词的最后两句使我们从幻想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把全词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就在月宫里欢庆的时候,忽然从人间传来国民党反动派被推翻的喜讯,烈士们激动万分,他们把喜悦化成热泪、汇成滂沱大雨直洒人间,从而表现出他们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胜利的极度渴望。

综观全词,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杰出的浪漫主义诗篇,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两位烈士进入仙境的情景,又把他们同人间联系在一起,这表明不管是已经牺牲的革命烈士还是活在人间的革命者,他们的感情都是相通的,从而说明烈士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这首词的意境开阔、豪迈、乐观,且能动人心弦,这与毛泽东独特的艺术构思是分不开的。

国有疑难可问谁——《七律·吊①罗荣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②,红军队里每相违③。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④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⑤。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题解

罗荣桓是毛泽东忠实的学生和挚友,从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开始,他就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并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后,毛泽东慧眼识英才,对罗荣桓一直委以重任。1955年,授元帅衔之前,罗荣桓得知中央拟定元帅名单中有他的名字,便主动提出自己应授大将。毛泽东得知后还是坚持原议。

1963年,罗荣桓逝世时,政治局常委正在开会,消息传来,毛泽东带头起立默哀。在以后的几天里,毛泽东都沉浸在悲痛中,以至于经常夜不能寐。一天深夜,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七律。

罗荣桓(1902~1963年)湖南衡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1963年在北京逝世。

注释

①吊:吊唁,祭奠死者。

②记得当年草上飞:唐朝黄巢《自题像》中有:“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③每相违:经常见不到面

④斥:蓬间雀在蓬蒿中飞起来不过几尺高。《庄子·逍遥游》说,斥笑鹏鸟飞得太高,认为自己在蓬蒿中飞翔是飞得最好的。

⑤昆鸡长笑老鹰非:昆鸡,一种大鸡。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和鸡》中说,鹰因为低飞而受到鸡的耻笑,认为鹰飞得跟鸡一样低;鹰答道: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不能像鹰飞得那样高。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挽诗,诗中,毛泽东结合人民军队和人民革命战争的历史,肯定了罗荣桓一生的重大功绩,赞颂了罗荣桓崇高的革命品德,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他对罗荣桓深切的哀悼以及失去亲密战友之后的痛惜之情。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首联作者追忆了自己与罗荣桓的深厚友谊。在这里作者选取了两件事情,一件是1928年秋,毛泽东率部迎接第二十八团回井冈山。为加快行军速度,罗荣桓灵机一动,命令战士坐在山坡上顺势滑下。看到几百名战士在草丛中飞速而下的壮观场面,毛泽东不禁脱口说道:“我们都成了‘草上飞’啦!”二是两个人虽然同在红军这个战斗集体,但由于军务繁忙,不仅不能经常在一起畅叙友谊,反而是“每相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这两句写到长征和解放战争。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带领红军迂回作战,四渡赤水,胜利渡过金沙江,打败了围追堵截的数十万敌军,林彪却在同年5月给中央军委写信,认为毛泽东的战术“走弓背路”,要“拖垮红军”,要求改变军委领导,但他的要求被政治局会议否决,所以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没有什么困难,攻打锦州才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作者这样写并不是为了说明长征并不困难,而是为了突出“战锦方为大问题”。当解放战争进入到决战阶段时,为了夺取胜利,党中央决定组织“三大战役”,攻打锦州成为辽沈战役中的关键。当时党中央要求深入东北的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放弃长春、沈阳的敌人,把重点放在攻打锦州上,对于这个指示,林彪曾一度动摇,但当时身为政治委员的罗荣桓坚决拥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攻打锦州的战略决策,并说服林彪将其付诸实践,最终取得“战锦”的重大胜利。这两句作者充分肯定了罗荣桓重大的历史功绩。有的人认为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作者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反修”政治忧患意识,以至于在他60年代的诗词里经常可以看到“反修”的诗句,所以说“占锦”也包含着在夺取胜利后要保卫革命成果,使中国不出现修正主义的意思,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斥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两句化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并借用俄国寓言《鹰和鸡》,用“斥”、“昆鸡”比喻党内斗争中诽谤、打击罗荣桓的人,用“鲲鹏”和“老鹰”比喻罗荣桓高尚的品格。

诗的尾联点明题意:“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诗人以向故人倾诉的语气,表达了对罗荣桓不幸逝世的无限哀伤和痛惜。以问句作结,更显示出作者对罗荣桓的深切怀念。

这首七律诗真挚而坦诚,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毛泽东的肺腑之言。如果与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有着显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