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何来:70位名中医给女人的健康提醒
5273400000010

第10章 五脏六腑——让女人的内脏“风调雨顺”(3)

闫小姐最近工作比较累,回到家只想上床睡觉,但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其实很多白领女性都有闫小姐这样的情况,明明累了一天,躺下后却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乱七八糟全是事情。专家解释,这和白领女性思虑过度,耗伤心脾有关。

中医认为正常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伤脾。《素问》说:“思则气结。”脾气结滞,则会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影响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的功能,从而导致头目眩晕、烦闷、健忘、手足无力等。

据《吕氏春秋》记载,齐闵王因为思虑过渡,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救治不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积食而告愈。

所谓“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而脾之所以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是和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不开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气血,并将其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肌肉中去,以供应肌肉的营养,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若脾的运化功能失职,肌肉失去滋养,则肌肉逐渐消瘦,甚则痿软松弛。

临床上,对某些慢性病,特别是消化系统慢性病变,使身体逐渐消瘦者,大多根据“脾主肌肉”这一理论,从健脾益气入手治疗,往往能改善身体虚弱状态,取得满意效果。

四肢,相对躯干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为“四末”。四肢也需要脾气输送水谷精微,以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当然,四肢活动和肌肉的强弱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脾气健运,营养物质充足,则四肢肌肉丰满,活动轻劲而有力。若脾虚,运化功能失职,四肢肌肉失养,则肌肉痿软,四肢无力,甚则产生痿证。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生理功能有关。若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反之,若脾有病变,则容易出现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如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若湿困脾气,则可出现口甜、口粘的感觉。脾主肌肉,又为气血化生之源,口唇亦由肌肉所组成。因此,口唇的色泽不但是全身气血盛衰的反映,又与脾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脾失健运,气血旺盛,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若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则唇淡白不泽,或者萎黄。

由此可见,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为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当之无愧的。

健康小警示

养脾“三法”:

1.醒脾法:取生蒜泥10克,以糖醋少许拌食,不仅有醒脾健胃之功,而且还可以预防肠道疾病。也可取山楂条20克、生姜丝50克,以糖、醋少许拌食,有开胃健脾之功用。

2.健脾法:选用各种药粥健脾祛湿,如莲子、白扁豆、薏米煮粥食,或银耳、百合、糯米煮粥食,或山药、土茯苓、炒焦粳米煮粥食。

3.暖脾法:因食生冷过多,容易寒积脾胃,影响日后的消化功能。此时可用较厚的纱布袋,内装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

姚僧垣:保养胆脏,维护人体的杀毒系统

“胆者,中精之府。”

——《素问本输》

胆居六腑之首,又属于奇恒之腑。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与肝又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胆在人体中极为重要,其消毒功能类似电脑的杀毒系统,但实际的功能、起的作用比想象的还要多。

胆为中正之官,上下都监督,除了消毒的作用,还类似现代社会的监察、督察,权力有时能大过总统。

《素问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是苦的,西医认为胆汁是杀菌消毒的,中医也同意。在人体各内部循环系统里,由心脏带领各系统进行运转,胆是调动刺激各内脏的活动,胆气升,五脏旺,没有胆囊的刺激、督促、监督、鞭策,身体内部系统的运转速度、效率会慢慢降低,有的系统可能还会捣乱。虽然是心主神明,没有胆做监督,心也慢慢地变糊涂,先出现偶尔听力下降的现象,到后来心的领导能力会越来越弱,内部的各个系统会各自为政,各个元神(或叫脏神,即魂、魄、意、志)等开始占山为王,各管自己而不接受统一协调的命令,甚至会互相克制而互相残杀,就会出现一些内脏及所控制的领域很强大,另外的内脏及其领域就被克制住了,此时潜伏的疾病开始在弱小的地方发作了,内战一打,身体内部的抵抗能力下降了,身体外部的各种病毒也开始进军了,“侵略”战争开始了。

胆对人体有如此大的功效,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保养,所以胆结石等胆道疾病出现在很多人的身上。那么该怎样保养,预防胆道类疾病呢?北周医家姚僧垣认为保养胆脏就要注重饮食,保持快乐的心境。

1.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饮食结构

据了解,由于经常不吃早餐,会使胆汁中胆酸含量减少,胆汁浓缩,会导致胆囊中胆结石形成,因而不吃早餐者胆结石的发病率大大高于饮食有规律者。

另外,临睡前喝一杯全脂牛奶,可防胆结石。因为牛奶能刺激胆囊,使其排空。这样胆囊内胆汁就不易潴留、浓缩,结石就难形成。

在饮食上要尽量少吃油腻的食物,更不能因为早上赶着上班或者赖床而不吃早餐。因为在空腹的时候,胆汁容易郁积,极有可能引起结石症状。饮食偏荤喜甜者,也因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多,易形成胆结石。甜食过多又会促进胰岛素分泌,会加速胆汁中胆固醇的沉积而形成胆结石。

2.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情绪的过度压抑和过度亢奋均属神志不畅,而两种极端的性格都可导致胆囊炎或者胆石症。总体看来这是一种心身疾病,情绪不好后心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生理。肝和胆是互为表里的,胆的功能要通过肝脏的功能来体现,如果情绪不好,就会影响到肝脏的疏泄功能,同样就会影响到胆汁的排泄和分泌功能。胆汁是帮助消化的,胆汁正常的时候应该从胆囊排出来,排到肠子里帮助消化,尤其是消化脂肪类物质。导致胆的病变除了情志以外,就是肝气疏泄太过或者不及,此外还和饮食有关,比如吃得过于油腻,饮食不节就容易导致胆囊病变。另外还和外感湿邪有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胆汁郁滞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原因。因此,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和焦虑显得十分重要。

健康小警示

临床若见口苦、呕逆、心烦不寐、惊悸不宁等症,中医往往诊为胆虚痰扰,从胆论治,往往可获良效。

王惟一:保养大小肠从揉腹做起

“揉腹可以调和气血,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明显改善大小肠蠕动功能,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防止和消除便秘。”

——王惟一

有一年夏天,叶天士到一个镇上去。人们听说叶天士来了,就想装病来试他的医术。有个人刚吃了饭,跳过一个箱子就出了门,跑到叶天士那里去。问他什么病,他假装肚子痛。叶天士按按他的肚子后说:“肠子要断了,不能治了。”那人暗自好笑,就跑到街上去讲。话没说完,就瘫软在地,很可怜地翻了几次身就死了。人们才悟到他是吃饱喝足后跳跃,肠子快要断了,就诊时还没有断,后来大声喧哗和动作,便肠断而死。

大小肠在人体中有很重要的功能,具体而言小肠有三种功能,即消化、吸收和分泌功能,其中以吸收和分泌功能为主。

在消化系统中,食物在口腔和食道内实际上不被吸收。在胃内,食物的吸收也是很少的,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因此小肠是吸收食物的主要部位。人的小肠长约5~6米,它的黏膜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因而使吸收面增大30倍,达10平方米;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适于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相当长。这些都是对于小肠吸收非常有利的条件。

小肠的另一主要功能为分泌功能。小肠内有十二指肠腺和肠腺两种腺体。肠腺的分泌液构成了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小肠液中含有多种酶,这些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具有重要意义。食团以及食物的消化产物对肠黏膜局部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可引起小肠液的分泌。在食物的刺激下,胃肠黏膜释放的胃泌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多种激素,也有刺激小肠分泌的作用。

大肠是消化管的末段,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以及暂时贮存经消化吸收后剩下的食物残渣。

大肠接受由小肠泌别清浊后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残余的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

中医认为小肠为受盛(音成)之官,大肠为传导之官。大小肠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学会保养。

陆游非常喜欢按摩,并从中受益不少,他坚持“饭后自做揉腹功”,他认为饭后按摩腹部可以有助消化。揉腹不仅可以养生,而且对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便秘及肾炎等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北宋医家王惟一认为揉腹可以调和气血,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明显改善大小肠蠕动功能,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防止和消除便秘。

腹部按揉操作方法:

一般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

取仰卧位,以右手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次数可多可少,50~100次均可,用力适度,右手做完再换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进行。

健康小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揉腹时不宜在过饱或过饥的情况下进行,如有胃肠穿孔、腹部急性炎症及恶性肿瘤时,最好不要揉腹。揉腹时如出现腹内温热感、饥饿感或有便意及肠鸣、排气等都属正常现象,无须担心。揉腹运动必须持之以恒,方可取得健身强体的效果。

华佗:三焦为人体健康的财务总管

“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

——华佗

三焦就是装载全部脏腑的大容器,也就是整个人的体腔。

古人将三焦分为三部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胸、头部、上肢和心肺两脏,是以心肺之气的“开发”和“宣化”,将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等“若雾露之溉”,布散于全身,为其主要生理特点,故称“上焦如雾”。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是以脾胃的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泌糟粕,蒸津液”为其主要生理特点,故称“中焦如沤”。下焦是脐以下的部位和有关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其主要生理特点是传化糟粕和尿液,故称“下焦如渎”。

三焦就像是一场婚礼的司仪,一台晚会的导演,一个协会的秘书长,一个工程的总指挥。它使得各个脏腑间能够相互合作,步调一致,同心同德去为身体服务。对于它的具体形状,现代有的医家把它等同于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组织间隙、微循环等。但都不能涵盖三焦实际的功用。按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解释,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这时它更像是一个财务总管,、负责合理分配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简而言之,三焦有两大主要功用:通调水道和运化水谷。三焦在治疗疾病上屡见奇功:

有一位中年妇女,在与丈夫吵架后突然右耳轰鸣不止、昼夜不休,无法入睡,于是求助一位老中医。老中医本欲在太冲穴施针以泻肝火,但此穴用手掐毫无痛觉,老中医判断其肝火已上巅顶,针“太冲”已鞭长莫及。便用三棱针在头顶“百会”附近连刺三下,中年妇女顿觉头目清爽,但耳鸣依旧。于是老中医沿三焦经从“角孙”至“翳风”到“天牖”一路刮痧,出紫痧多而厚,刮至“天牖”时,耳鸣骤然停止。

三焦经既有如此功效,那么我们对三焦经又有多少了解呢?

三焦经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胸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三焦经的终止点叫丝竹空,正好在我们长鱼尾纹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很多女士最易长斑,所以刺激三焦经是可以防止长斑和减少鱼尾纹的。这条经绕着耳朵转了大半圈,所以耳朵的疾患可以说是通治了,耳聋、耳鸣、耳痛都可刺激本经穴位得到缓解。这条经从脖子侧后方,下行至肩膀小肠经的前面,所以和小肠经合治肩膀痛,还能治疗颈部淋巴炎、甲状腺肿等发生在颈部的疾病。由于顺肩膀而下行到臂后侧,所以又可治疗肩周炎,再下行通过肘臂、腕子,那么网球肘、腱壳炎也都是三焦经的适应症。

健康小警示

三焦经还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功效,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小腿抽筋,支沟穴可以治胁痛岔气,液门可以治口干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