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优秀女孩的100个细节
5273600000032

第32章 亲子沟通,做女儿的好朋友(1)

唠叨的家长不受女孩的欢迎

不要以为坏脾气,叛逆只会出现在男孩子身上。其实,一旦家长唠叨得没完没了,她也会反感。

所以,经常有家长抱怨,说孩子不听话,一件事讲好几遍也听不进去,讲多了,孩子又嫌自己烦,有时候还和他们对着干,女孩子这样太不应该了。

其实家长应从自身找原因,唠叨的家长往往是缺乏自信、性格软弱的人,对自己讲过的话、做过的事不放心,才会一遍遍地重复。

孩子生长在这样唠叨的环境中,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有位老师,问过孩子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爸爸妈妈?”结果比较集中的回答是:

“平时不多唠叨,而当我心里有事时,他们——”

“说得上话!”

“救得了急!”

“解得了闷!”

……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确需要讲究“语言艺术”,唠唠叨叨只会给孩子带来厌烦的情绪。

孩子犯错误后,你还念念不忘地时常唠唠叨叨?当孩子想要与你交流时,你是否依旧自顾自地说,而不在意孩子的沟通意念?唠叨并不只是一再地重复要求,即使你加了“请”这个字,还是充满了命令的意味。一个不停地嗡嗡作响的警报器是每个人都想关闭的。

孩子不会主动穿衣服、洗澡、做功课、做家务

使用电话、吃饭、打扫、练习诸如此类的事情,家长要有耐心去教导他们,但是有的家长常会唠唠叨叨的。假如家长认为有必要重复地说,那就试着改变唠叨的语气,换成提醒的口吻。唠叨让人很厌烦,易招致怒气,提醒的语气听起来则有帮助的意味,表示你和孩子站在同一边。

避免唠叨还要切实地提供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记住在晚餐前将你的房间清理干净。”这样的说法能给予你的孩子喘息的空间,尽可能不要经常要求孩子立即做某件事,没有人会对俯冲的轰炸机有正面回应的。

没有人喜欢被控制,也没有人喜欢人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特别是如果这个“吩咐”并不有趣。家长越逼迫,孩子就越抗拒,不管他年纪多大,但这并不仅是因为他不想做。

持续不断的叨念只会升高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温度,制造挑战。谁要让步?谁会赢?“假如我洗头,假如我没写数学作业,假如我不挂电话的话,她会怎么样呢?”

假如孩子处在被惩罚的阶段,很自然地家长和孩子会变成敌对状态,更别提去指出谁是老大。当然,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才是老大并没有错,但是最好表现出父母是能够控制自己的人,而不是摆出我就是上帝的架势。

家长必须要注意,那就是孩子想要亲近你又不要太依赖你的持续内心交战。“唠叨”刚好就给了他推开你的机会,但是这是不好的开场。尽可能在降低冲突的气氛下帮助你的孩子学会独立,给孩子一些喘息的空间,有选择权的感觉会相当有帮助的。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从心理学上分析,孩子是心理和行为的不成熟个体,家长必须对他们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培养。但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些家长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翻来覆去地只讲缺点,不提进步。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我讲话你就是不听”、“怎么说你才能改呢”,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批评的话不宜多。要耐心地加以指导。指导不同于唠叨: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而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它能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聪明的父母从不去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如果没有做好,也会耐心地帮她分析原因,鼓励她不要灰心,尽力而为。

有这样一位女孩在回忆她小时候面对母亲唠叨的时候,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

她一直是一个学习一贯不错的女孩子,有一次考试只考了51分。

回到家后,面对的是母亲没完没了的抱怨和呵责。

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说话,也不吃饭。终于,父亲回来了,打开房门。片刻后,父女间有了这样短短的对话——“怎么啦?”

“没考好。”

“多少分?”

“51。”

“满分多少?”

“100。”

“比100的一半还多一分呢,应当算及格了。走,吃饭去。”

数十年过去了,母亲的所有唠叨全都云消雾散,父亲的话却一直在激励她努力上进,还教会她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一时的失误。

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要给孩子说话和申辩的机会。即使是批评,话也不宜多。有些父母“苦口婆心”,类似“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之类的话一天要唠叨好几遍。绝大多数子女对这种说教式的谈话都采取“缄默不语,心不在焉”的对策,而且觉得自信和自尊受到了打击。

最后,要注意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唠叨,归根结底,是不懂交流的表现。和孩子交流时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时间最好选在吃饭时和睡觉前,因为这是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

一个母亲,她从孩子很小时,就注意和女儿的情感交流。每天在孩子上床时都要问问他:“今天过得开心吗?”

女孩长大后,就形成了在睡前和父母沟通的习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也愿意告诉父母。

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女孩就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忠告,也用不着父母再费力地唠叨了。

还有作为父母,对女孩讲话也要经过大脑过滤,要讲在点子上,不要信口开河。说出去的话、下达的命令要算数,不能出尔反尔。

对于稍年长的女孩,父母可以通过“悄悄话”的形式嘱咐她,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乐于接受这种“温和式”的教育方法。

教育女孩拿出自己的好东西与别人一起分享

“这是我的,不许你们玩!”再乖巧的女孩,也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其实,一支花朵不可能点缀一个春天,家长应该学着培养女儿乐于分享的意识,让“我们一起玩”取代之前的独享和蛮横!

家长应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使孩子明白分享并不等于失掉自己拥有的东西。当孩子乐于与他人分享的时候,她的快乐就变成了双倍的快乐,她的忧伤也只剩下一半,而她的经验会得到再一次的验证。

李娟准备参加学校举行的舞蹈比赛,这次她选的舞蹈是西部牛仔舞,李娟希望能借小晴的皮靴上台表演。

可是,小晴心里却不怎么舍得,因为那双靴子是美国的姑妈给她寄回来的生日礼物,平时小晴也不舍得穿。

现在李娟开口向自己借靴子,而且是要到舞台上蹦蹦跳跳的,要是弄坏了,怎么办?那可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呀。

小晴有点犹豫了,她没有立刻答复李娟,推说自己先回去问问妈妈的意见。 回到家里,小晴就把这件事情和妈妈商量起来:“妈妈,你觉得我应该借给她吗?要是弄坏了,怎么办?”

妈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问题,她笑着说:“别人也借给你东西吧?那次,李娟还把最喜欢的芭比娃娃借给你玩了好一阵子呢。你还记得吗?”

小晴听罢妈妈的话,脸红了起来,说道:“对呀,李娟对我可是从来不吝啬的,我太小气了。”

看到孩子脸红了,妈妈接着说:“懂得分享,人生往往更加快乐,所以,越珍贵的东西,越要懂得与人分享。”

听完妈妈的话,小晴立刻给李娟打电话了:“靴子我明天就给你拿去,你可要好好比赛,争取得第一名……”

妈妈在一旁,欣慰地笑了……

生活需要分享,快乐和痛苦也需要有人分享。

作为父母,你教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了吗?孩子与伙伴玩耍时,你是否教孩子与他人一起分享玩具?孩子遇到高兴的事情,你是否鼓励她去说给伙伴听?

“乐于分享”重在强调一个“乐”字:以“分享”为乐,为能够与他人分享和分享他人而感到由衷的欢乐。

只有真正宽容、大方、热心的人,才会乐于与他人分享;也只有真正自信、善良、胸怀宽广的人才会乐于分享他人。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能够做到真正地乐于分享,他们也就拥有了上述所有的宝贵气质!作为家长,在鼓励孩子“乐于与人分享”的同时,一方面要培养孩子大度、自然抒发感情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体贴他人、自信、豪爽的性格。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还应该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认识到人是离不开他人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自然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别人。

做了好吃的点心分给邻居尝尝,毫不吝惜地借给别人需用的物品等,这些小事都会为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起表率作用。

这些行为都无声地鼓励着孩子与人分享,这样的孩子也会有人愿意与他们分享。

没有人分享的人生,无论面对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一种惩罚。

现在的许多孩子可能都不知道什么叫分享,父母也许在这方面欠缺必要的引导和教育。舐犊之情使为人父为人母的家长都宁肯亏了自己也不愿怠慢自己的孩子。

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一边担心着孩子会发展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一边又在做着阻止孩子学会分享的蠢事。

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

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分享,父母却坚决推辞,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分享,也不肯接受,谢绝孩子的一份好心。

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父母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与孩子分享的对象。

这里的学会分享有两层意思,既要教孩子学会分享,还要父母学会分享,而父母学会分享更易被忽视。

许多父母很少与孩子一起非常融洽地大笑,这就说明父母不会与孩子分享快乐。此外,看看她最喜欢什么,然后尽量参与进去。如你可以和她开玩笑,对她开的玩笑发笑,对你做过或想过的傻事发笑,一起看笑话,和她一起看情景喜剧等。

不要嘲笑你的孩子,而是要和她一起快来起来。如果她从学校或其他地方把不得体的笑话带回了家,不要表示愤怒,只需解释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笑话,然后再找些别的有趣的东西与孩子分享。

家长不要只盯着女孩的分数

长时间以来,家长都拿女孩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来评价女孩。家长关心女孩的学习分数无可厚非,但并非每一位家长都能使自己的关心变为女孩学习的动力。

成绩好的孩子很荣耀,成绩差一点的,无形中有一种压力,尤其是敏感而自尊的女孩,简直是晴天劈裂。

学校第一次模拟统考的成绩出来了,露露一进门,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跟在后面问:“怎么样?考了多少分?”

露露一边放书包,一边回过头来说:“爸,还可以,就是……”

爸爸脸上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转身坐到沙发上,打断了女儿的话:“我不要‘就是’,我的要求是不能低于90分,你只要告诉我结果!”

露露显得有些不安了,躲闪着爸爸的目光:“除了数学,都高于90分。就是数学题太难了,我考了83分……那也是我们班的前15名,我们班还有人不及格呢……”

爸爸腾地一下子火了:“就知道比下面的,没点儿上进心!你们班有没有考90分以上的?”

看到女儿轻轻地点了点头,他的声音更是提高了几分:“别人能考90分,你怎么就不能?题太难,别人怎么不觉得难?看来,还是你不努力!告诉你多少回了,要想考上重点高中,就必须得用功,知道吗?每门功课都不能低于90分,平均95分以上,是你最后的目标,你给我记住了!”

露露小声嘟囔着:“不是我说数学难,老师也这么说。我怎么不努力了,连老师都说我进步了……”

爸爸根本不听她的解释:“你还狡辩!”

爸爸“噌”地一下站起来,指着女儿说:“我告诉你,我不管题目难不难,也不管老师说没说你进步了,我要看到成绩!就你这也叫进步?差远了!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那你也就没有什么前途了,知道吗?这个星期六、星期日哪儿都不许去,在家把模拟统考的题目重新做一遍。”

自这以后,露露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

她心想:反正在爸爸的心目中我已经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了,不如干脆就不学了。于是她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了。

其实,对中小学生来说,教育更注重的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调查表明,目前社会上家长对学习分数的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些行为,确有不科学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沈诞琦,是中国女孩的特例。

2005年8月,她从年级最优秀的十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被美国著名中学TAFT寄宿制高中选中,作为复旦附中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去该校完成高中学业。

美国的学校向来重视多元文化的建设,因此,吸引TAFT寄宿制高中的不仅是沈诞琦每门学科的优异成绩,还有她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2007年,沈诞琦被美国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哥伦比亚、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及williams college, Amherst college等名校全奖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