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5276000000023

第23章 投资要懂心理学(2)

有一个年轻的投资者,以30美元一股买入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三天后,该股票下跌到28美元,他开始变得紧张恐慌,并很快将这只股票卖掉了。后来这只股票涨到了75美元,但是这位投资者却害怕再次购买股票。

以上两种效应都是投资中经常遇到的,它们都会影响到投资者以后的决策,过度的紧张害怕与轻易投资都是不利的,所以,作为投资者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过度自信影响决策

就信心本身来讲,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自信就会出现问题。投资也是如此,一个投资者如果过度自信就会影响判断力,作出错误的抉择。许多心理研究表明,人们发生判断失误往往是因为人们过于自信。信心过度的投资者不仅自己作出愚蠢的决策而且对整体市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投资者一般都表现出高度的自信,这是一种规律。他们想象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且能选择获利的股票——或者至少他们会选择聪明的券商为他们打败市场。他们趋向于高估券商的知识和技巧。他们所依赖的信息也是能证实他们正确的信息,而对反面意见置之不理。更糟糕的是,他们头脑中加工的信息都是随手可得的信息,他们不会去寻找那些鲜为人知的信息。

如何证明投资者是过度自信的人呢?按照有效市场理论,投资者本该买股并持股,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却经历了交易量的大幅度上升。理查德·萨雷则认为投资者和券商都被赋予一种信念,认为他们掌握着更好的信息,他们比别人更聪明,所以他们能获胜。信心过度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券商作出错误的市场预测。他们对自己收集的资料信心过度。如果所有的券商和投资商都认为,他们的信息是正确的,他们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消息,结果将是更大的交易量。

丹尼尔·卡内曼说:“人们最难以想象的一件事实就是,你并不比一般人更聪明。”丹尼尔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的教授。然而更令人伤心的现实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比一般人聪明。信心过度不仅有助于解释交易量过大的问题,而且也解释了在过去几年里市场所经历的巨大波动。卡内曼相信信心过度极有可能促发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所忠告的“股市疯长”。尽管分析家对高估股市早有忠告,但投资者还是一窝蜂地挤向股市。

投资者趋向于认为别人的投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而自己的决定是理性的,是在根据优势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操作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丹尼尔·卡尔曼认为,“过度自信来源于投资者对概率事件的错误估计,人们对于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过高的估计,认为其总是可能发生的,这也是各种博彩行为的心理依据;而对于中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易产生过低的估计,但对于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则认为肯定会发生,这是过度自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参加投资活动会让投资者产生一种控制错觉,控制错觉也是产生过度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人的投资行为也服从理性的话,那么人们就应当认真选择股票,并在一定期间内持有它,而不是一有风吹草动便着急动作。正因为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有过度自信的通病,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市场,将别人丢在后面,所以他们不断地买卖股票,认为自己能抓住市场波动的规律而大获其利。这也就是为什么市场的交易量总是很大,股票的换手率通常很高的重要原因。这些人认为他们比其他人更聪明,他们掌握着被别人忽略的信息,所以他们能够获胜。

过度自信使许多证券商对市场作出错误的预测。作为专业机构与人士,他们自认为比别人更了解股市,也更能把握它。他们可能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可能对市场的变化有很强的敏感性,但这都不应当是他们自认为聪明的原因。事实上,你知道的东西别人也同样知道,而且他们可能还注意到了被你忽略的信息,你的自信在事实面前最终将会被粉碎。

心理学家指出,那些对自我有客观认识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可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人都是资质平平的,天才当然有,但可惜你不是。盲目自信对投资者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当你觉得自己有百分百的把握去购买某只股票时,切记不可将这种信心当成是理由。别忘了,全世界像你这样满怀信心去做傻事的人不计其数。

确立合理的心理价位

心理价位,是指投资者认为某种股票应达到的某个价位——上升时应该上到什么价位,下跌时可能跌到什么价位。它既是一个获利的目标,也是一个止损的界限,是投资者的判断力和承受力在心理上的尺度。群体心理价位的形成是广大投资者心理价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广大的投资群体中,既存在着相近的心理价位,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心理价位。由于投资者的个体素质差异,就难免产生心理价位的判断差异。例如,对于同一股票的同一价位,你认为已近高峰,他却认为尚在谷底;你认为是熊市的开始,他却认为是牛市的起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说来,有了正确的心理价位,才能在波动的股市中持平稳心态,顺势操作,既不盲目跟进,也不随风抛售,而在山穷水尽时看到柳暗花明,在晴空晓日时觉察到暴雨欲来,从而领先一步躲入避风港湾。

股市没有常胜将军,但是一个合理的心理价位却能使投资者操作有序、进退有方。然而,要确立一个合理的心理价位,绝不是瞎子摸象、侥幸所得,而是取决于投资者对市场信息、企业优劣、供求矛盾、形势政策等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科学分析。它既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随股市变化而不断认识、不断调整的综合性过程,它从属于市场规律,也有其自我的特性。一般来说,个体心理价位只对个体起作用,对于股市的影响甚微;而群体的心理价位则不同,它可能会导致股市的暴涨或暴跌。

股价走势的高点和低点是个体投资者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般来说,在股价上涨阶段,人们关心的是本次涨势的高点,而下跌阶段,人们关心的则是低点何在。对于股价的高点和低点可从几方面确定,如经典的基本分析强调市盈率、净资产率、股息红利率与增长率,以此测定的是理论期望价格,不属于心理价位。纯粹的技术分析根据股价运行模式,把眼前的价格走势与成交量制成各种图表,以此推测价格变动,这样测定的价位也不属于心理价位。股市群体心理价位只存在于股市大众的感觉与期望中,并通过大众的口耳相传逐步形成。

心理价位是应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不管哪一种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总希望有所依据,有明确的目标可追,否则就会感到不踏实。而股市是人气聚散之地,当人气过于充沛时,基本分析往往退居幕后,技术分析也会武器钝化,一般投资者就会嘀咕:这个股价到底要涨到哪儿?尤其当股价连创新高,连最起码的横向比较也找不到较合适的参照系时更是如此。无方向、无目标是投资者最头痛的事。

这时,一些市场人士往往会因势而作,根据各自的经验、感觉提出各种价位,这只是个人猜测阶段。然而各种价位出笼后,有的迅速被淘汰,有的几经流传、碰撞、筛选,终因较符合大多数人的感觉而被广泛接受,群体心理价位就这样产生了,它像同行之间的“自由议价”。一经产生,又会成为同行间做生意的基准。所以,群体心理价位是市场态势十分明朗、人气十分充沛时的产物,而它的产生,又像茫茫夜海中的灯塔,隐现于波涛之中,顺应了夜航人的心理需求,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不顾一切地往这个目标奔去,其效果也往往会“心想事成”。

在股市开创初期,投资者的心理价位起步较低,往往以高于债券利息作为获利标准,只求与溢价相平就满足了。随着证交所的成立,分散的柜台交易转向集中竞价的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心理价位进入一个新阶段。以上海电真空为例,从1990年12月19日到1991年6月,该股价位为365元、507元、373元、495元,呈现出波浪形起伏状,可见投资者的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理智的成分开始提高,在确立获利目标的同时,也知道确立止损的极限。自1991年7月起,由于投资人群的迅速扩大,供求矛盾逐步突出,在人们金融意识提高的同时,心理价位的投机因素也逐渐增加,出现了脱离市盈率而狂热追涨的现象。可见,一定阶段的股市状况正是该阶段投资者的心理价位在市场上的反映。一个股市的成熟稳定常取决于投资人群中合理的心理价位是否占主导。当不稳定的心态一旦占主流,必然导致股市的不稳定,偏高的心理价位引发的是股市的暴涨,而偏低的心理价位则引发股市的暴跌,可见心理价位对股市影响之大。随着股市的发展成熟,合理的心理价位必将主导股市的起伏。

采纳心理价位是一件简单而又复杂的事情。其简单是因为一个数字,简捷明了,不费我们的脑子;其复杂是因为采纳心理价位除了要同人气状况进行对比外,还要掌握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适中性。在股价涨势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心理价位往往会一高再高,一般来说,早期的大多会偏于保守,后期的会偏于激进,有时甚至是盲目乐观的产物。例如,1992年年初,延中的初期心理价位是200元,后来是300元、400元和500元,投资者不掌握适中原则就会误入歧途。

二是单纯性。好的心理价位至少是大多数人公认的,因此比较单纯,众口一价,如果同一时间内数价混行,反而说明股民中分歧极大,这时,明智的投资者往往会择低者而从之,甚至干脆不理。

三是近似性。依心理价位操作一定要有足够的提前量。因为心理价位是一柄双刃剑,在实际价位还低于它时,它会产生吸引力,当实际价位达到它时,它就会引力顿失,使股价跳水。所以,股价越高、提前量应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