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掌控你的生活
5277000000052

第52章 让良好情绪为你的影响力加分(3)

给予的方式往往比礼物本身的价值更高,你做什么很重要,怎么做也同样重要。高情商者总是能洞察到他人真正的需要,并采取最合适的给予方式,让对方得到最大的利益。

一个旅行者在茫茫的沙漠中迷了路。那时,骄阳似火,又没有饮水,他实在是酷热难耐,饥渴难忍,总感觉死亡在向他一步一步逼近。

他在心里暗暗地提醒自己:水!水!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找到水源。凭着一股强烈的求生本能,他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着。找啊找啊,他终于发现了一块小石板。在小石板旁边,他又发现了一个汲水机。于是,他迫不及待,使劲儿地抽水,却怎么也抽不上来。

正在他心灰意冷、懊丧不已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旁边还有一只水壶,壶上盖着塞。当他拿起水壶准备一饮而尽的时候,看到了上面写着这样几行字:“旅行者,在你发现这个水壶时,它也许只剩下半壶水了。你把这半壶水灌进汲水机中,井里才能打出水来。记住,走之前把水壶灌满。”他小心地拔开塞子,果然看到半壶清水。望着水,他犹豫起来,是马上倒进干渴的喉咙,还是照纸上所写倒进汲水机?如果倒进汲水机而打不出水来,自己岂不渴死?最终,他果断地拿起水壶,倒进了汲水机。然后,他果然打出了清冽的泉水。

旅行者痛快地喝了个够,一种由衷的幸福从心里洋溢开来。他休息了一会儿,接着把水壶装满水,盖上塞子。然后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先舍得半壶水,才能打出满壶的水来。

一位高僧说:“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是啊,舍与得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们常常面临着舍与得的考验。给予和接受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所有内容中。给予产生接受,接受又产生给予。上升之物必会降落,输出的也必定会回归。我们都知道每一颗种子都蕴涵着千木成林的诺言,但是不能把种子储存起来,必须还之于肥沃的土地。你给予越多,你获得越丰。

事实上,生命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会在给予时才能变出万千种。在给予中没有变化的东西既不值得给予,也不值得接受。如果在给予别人时你若有所失,那么,这种给予不是真正的给予,因而也就不会有所提升。如果你勉为其难地给予,这种给予便失去了意义。你在给予和接受当中所怀的意愿是最为重要的,你的意愿应该总是为给予和接受者都创造出快乐。

当给予是无条件和真诚的时候,回报也是成正比的。所以给予这一活动必须是充满快乐的——你的精神务必在给予时产生快乐的感觉。这样在给予背后的能量就会成倍地增长。

当然,给予别人不能单单授之以鱼,还应学会授之以渔。这是两种看似相同、实则迥异的给予方式,尽管都是给予,但是给予的结果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要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不仅需要掌握“渔”的方法,还必须掌握“授之以渔”的方法。

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饿得昏倒在路边,冰凉的雪花落在他枯黄的头发上,他快要被冻死了。这时,一个慈祥的老人经过,手里拎着一条鲜活的鲤鱼,那是他刚从河里捞上来的。老人看到了这个倒在路边的孩子,说:“真是个可怜的孩子。”于是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衣服的覆盖再加上老人残留的余温让孩子苏醒了过来。这时,路边已经围了很多的好心人,在为这个孩子担心。孩子醒来后,众人都争抢着要带孩子回家,给他一些吃的东西,但都被老人挡住了。孩子的眼神中透露出明显的不快,看得出来他的确是饿极了,急需要食物来充饥。

众人以为老人是想好人做到底,带孩子回家,把他好不容易打上来的鱼煮给孩子吃。在这样寒冷的季节,穷人家没什么吃的东西,只是勉强填饱肚子罢了,想到孩子可以喝到鲜美的鱼汤补身子,众人也就不再坚持。但老人的做法却让众人大吃一惊!他不仅拿去了孩子身上的衣服,而且还拽着他向寒风刺骨的河边走去。孩子很不情愿,耷拉着双脚任凭老人把他拉向河边,心底就像走向地狱一样的恐惧,可又不敢说什么。

众人不理解这个怪老头的做法,但又不知内情,不便多说,也就各自散去。一袋烟的工夫之后,老人带着孩子回来了,孩子的小手中拎着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脸上兴奋得像得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似的。的确,他是得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靠着这个“宝物”他就不会再饿得昏倒在路边,就算在大雪纷飞的冬日也能填饱自己的肚子了。因为老人教会了他在冰中取鱼的方法。这时一老一少正坐在火炉边,享受鲜美的鱼汤呢!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一个有经验的渔夫,过上了平静富足的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在给予之前要弄清对方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给予的方式不适合对方,不仅不能带去帮助,可能还会带来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如果故事中的老人只是同情这个孩子,拿自己打来的鱼施舍给他,说不定一个小乞丐就这样“诞生”了。

明智的给予会让人铭记一生,也受益终生,而盲目的给予虽然可以暂时得到他人的感激,但也可能造成消极的影响。

给予的方式往往比礼物本身的价值更高,你要做什么很重要,怎么做也同样重要。高情商者总是能洞察到他人真正的需要,并采取最合适的给予方式,让对方得到最大的利益。虽然这种给予的方式对方可能一时会无法理解,甚至出现排斥的行为。但是,给予者绝不可因为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就改变自己的做法。

真诚的赞美

高情商者总是会记得,他人的一句真诚的赞美曾给予人多么大的快乐。他也总是记得,当自己萎靡不振时,他人的一句真诚的赞美曾给予他多大的帮助。

人的本性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即对赞美的渴求。生理层次上,每个人都愿意听别人赞美自己漂亮、强壮、健康、年轻,吃、穿、住等条件比别人优越;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别人和睦相处,获得好的人缘,得到亲朋好友的尊重和认可;事业上,每个人渴求在社会上谋求一席之地,实现自我价值。一句话,对赞美的渴望源于人的本性,具有无穷的力量,无论对什么样的人都是这样。

人们对于赞扬和认可总是不设防的,往往一句简单又看似无心的赞扬,就是良好关系的开端,人与人的距离由此而拉近。

在对未来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赞美总是能有效地起到激励和调节情绪的作用。当别人自卑时,用他的某部分优点鼓励他;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用赞扬使其恢复自信和自尊,由此建立患难真情;当别人开始抵触时,尝试用赞美树立双方的共同立场,减少对立。

赞扬别人是给予的过程,高情商者总是记得,他人一句真诚的赞美曾经给予他们多么大的快乐。他也总是记得,当自己萎靡不振时,他人的一句真诚赞美曾给予他多大的帮助!

他们同样记得,别人的赞扬,曾经多么神奇地帮助自己克服了自卑情结,他们认识到,周围的人也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扬。所以聪明的人从不吝惜自己真诚的赞美。

一个能够慷慨给予别人赞美和认可的人,一定是一个充分自信的人,他们从不认为赞美别人是助长他人的气势。

他们从不担心给了别人亮,遮住了自己的光。因为他坚信自己是太阳,是光和热的源泉,故而从不吝惜给予别人温暖,也从不吝惜用自己的光来照亮别人。他们可以创造一个充满鼓励的环境,其中的人们会舒心开怀。

迈克尔·乔丹被誉为世界篮坛的巨人,他的成就是无人能及的。乔丹不光球打得好,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同样表现得十分优秀。

为了使芝加哥公牛队连续夺取NBA总冠军,乔丹意识到必须推倒“乔丹偶像”,以证明“公牛队”不等于“乔丹队”,一个人绝对胜不了五个人,而这个道理通常被人们所忽视。

当时乔丹的队友中有个人叫皮蓬,皮蓬也是NBA中一名超级球星。当人们狂热地吹捧乔丹时,皮蓬在心理上无疑会受到一些影响。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为了队伍的团结,乔丹执意要鼓动队员的自信心,变所谓的“乔丹队”为五个人的“公牛队”。

有时,一个人的爱好已经变成众所周知的特长时,对他的赞美和恭维,他会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就像风吹过耳畔,脑中留不下半点痕迹。这时,你就要改变策略,不妨先拿这个人的长处与自己比较一番。这样,他就会被你的“虚心”所感动。那么下一步,你就可以让他按你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做下去。

在一次训练中,乔丹主动找皮蓬聊天。他问皮蓬:“咱俩谁投三分球更好些?”

“当然是你!”皮蓬毫不迟疑地回答。

“不!是你!”乔丹十分肯定地对面露惊异之情的皮蓬说,“虽然我投三分球的成功率是28.6%,而你是26.4%。可是,你应该清楚你投三分球的动作比我要规范、自然许多。在这方面,你的天赋要比我好,所以,我认为以后你必然会做得更好。而我投三分球还有许多弱点有待改进。”

乔丹接着说:“而且,我扣篮时多用右手,或习惯于用右手去帮一下,我很少用左手,这是我的一个很大的缺陷。而你呢,双手都行,并且左手还要更好一些。”

虽然皮蓬是公牛队最有希望超越乔丹的新秀,但乔丹所说的细节,就连皮蓬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甚至也没有发现过。通过这次谈话,他感到十分的舒坦,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乔丹,他明白自己同乔丹相比无论在哪方面都有不少差距。此后,皮蓬在乔丹的鼓励下变得更加勤奋。同时,他与乔丹的关系也更为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