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国学养生密码:国学精粹与百姓养生
5277400000028

第28章 《黄帝内经》:培本固元,养生有“道”(2)

《黄帝内经》就把我们通常说的七情六欲做了一个分类。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归结为五类,即怒、喜、思、忧、恐,取名为五志。这五志分别对应的是五行,分别影响着人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简单地说,就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又用了大量的篇幅,告诉我们治疗情志病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是吃药,而是用情志来治疗情志,用一种情志来治疗另一种不正常的情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病还需心药治”。具体方法如下:

“喜胜忧”,快乐就能战胜悲伤。喜是火,忧是金。用五行的说法就是火克金,火是可以把金属熔化的。火又是散,气又是气结、凝聚,因此忧要用散法,在什么情况下会喜胜忧呢?比如说我们白天工作非常疲惫,又受到领导的批评,心里很憋闷。有的人就会去喝酒,认为一醉解千愁,其实不然,喝酒只是让你暂时把烦恼忘记,你可以去听听相声,看看搞笑的电视剧或东北二人转,这都可以让你开怀一笑,调节了心情,这就是喜胜忧。

“忧胜怒”,就是用忧伤来战胜大怒,就是金克木,肝主怒,大怒则肝火不能收敛,因此用肺金收敛的方法来降肝火。在一个人大怒的时候,告诉他一个很坏的消息,让他突然悲伤,这样就可以把他的怒火熄灭。

“恐胜喜”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恐惧可以战胜过喜过散的心,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范进好多年没考上,一天终于考上了,就高兴地满街跑,心神全散了,他的岳父过来一巴掌就把他扇清醒了,这就是“恐胜喜”。

“怒胜思”就是愤怒可以战胜思虑。《华佗传》里记载着这样的一个病例:有一个郡守因为思虑过度,造成身体里有淤血。华佗收了这个郡守很多礼,但不是给他治病还写了一封信骂他,说他不仁不义,其实,这就是华佗的治疗方法。那个郡守是因为思虑太多而得了病,华佗把他激怒了,怒则气上,这样就把他胃中的淤血一下子全倒出来,他吐了几口血,之后病就痊愈了,这就是“怒胜思”。

“思胜恐”,思虑是可以战胜恐惧的,也就是说你把问题想清楚了,也就不害怕了,这就是土克木,因为恐属水,土是脾,而脾主思。古代张子合就治过这样一个病人。有家人半夜突然出现了一伙强盗抢东西,从此以后,这家主人夜里一听到一点轻微的响声就非常害怕,整夜整夜睡不着,张子合怎么给他治这样的病呢?就是他在屋里的时候,张子合就用木棍敲他家的窗户。第一次他害怕,然后就反复地敲,十几次之后他慢慢习惯了,就不再恐惧了,觉也睡得安稳了。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现代人完全可以通过情志生克法来治情志病,当你产生某种不良情绪时,试着用上面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四季养生总宗旨: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自然界分布着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之常气,以运化万物。人体秉承着五行运化的正常规律,因此才有五脏生理功能。不仅如此,人们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而生存。所以,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和人的关系好比“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一样,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可是,人对自然不是无能为力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五脏元真(真气)充实、营卫通畅(指人的周身内外气血流畅)、抗病力强,人即安和健康。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确,当人体处于非常平和的状态的时,是可以和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平共处的。而如果身体状况变差,那么细菌病毒这些邪气就有了可乘之机,会压过身体里的正气,正气不如邪气,那人就会得病。所以,我们要健康无疾,就要内养正气,外避邪气。

“内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那具体要怎样养呢?首先重视精神调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因此平时要重视精神调养,做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安定,少私而不贪欲,喜怒而不妄发,修德养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如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氛围等。这样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沛,抗邪乞力,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如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饥饱适宜,五味调和,切忌偏嗜,讲究卫生,并控制肥甘厚味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下降。在起居方面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安排作息时间,培养有规律的起居习惯,如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等,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劳逸方面,既要注意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交替,又要注意劳作与休息相结合,做到量力而行,劳逸适度。

第三,加强身体锻炼。运动是健康之本,经常锻炼身体,能够促使经脉通利,血液畅行,增强体质,从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外慎邪气”则是警惕外界一切可能致病的因子,主要是从有病要早治、生活要节制等方面来调摄养生。

中医认为,邪气刚入于人体之表,应当及时治之,“勿使九窍闭塞,如此则营卫调和”,这样病邪就不会由表入里,病势也就不会由轻变重而损害正气,是养生祛病益寿之妙法。

外慎邪气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自己的生活注重节制,忌“贪”字。比如:起居有常,起卧有时,从不贪睡,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衣着打扮应当以舒适为宜,根据气候的变化而适当增减着装,但不要因天气寒冷就穿着过暖,也不要因为天热贪凉而过少穿衣;饮食方面则要讲究五味适中,五谷相配,饮食随四时变化而调节,忌贪饮暴食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面,应当注重陶冶情操,坦然怡然地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好的心态自然能够改善身体状况,减少乃至避免机体发生病患的可能。

总之,通过采取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人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经络是人体最好的医药

关于经络对于人体健康的作用,在25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系统的记载,这本被称为“人体健康圣经”的千年宝书对人体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如《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那什么是经络呢?

其实,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是联系全身的网络,也是人体的灵丹妙药。当孩子咳嗽时,我们可以给他按摩脾经,就相当于给孩子吃人参、白术,可以大补元气,治疗百日咳。老人腹泻时,就按摩大肠经,这就相当于吃诃子、炮姜。爱人受寒感冒时,推三关,可以代替麻黄、肉桂,发汗散寒,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络才是人体最好的医药。

经络由经和络组成,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12条主干线,也叫做“十二正经”。它们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气血通过经脉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此外,人体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这张网就是人体的活地图,它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大网之中。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使各部组织、器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保持经络的畅通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带领大家认识一下人体的十二正经:是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

1.胆经

胆经是人体循行线路最长的一条经脉,它从人的外眼角开始,沿着头部两侧,顺着人体的侧面向下,到达脚的小趾和小趾旁倒第二个脚趾(次趾),几乎贯穿全身。胆经的当令时间在子时,也就是夜里的11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胆主生发,所以最好在11点前就入睡,这样才能把阳气养起来。胆经上有很多特效穴位:阳陵泉治两肋疼痛,光明穴可治老花眼,悬钟治落枕,风市可治各种皮肤痒疹。胆经上的穴位都气感明显而强烈,如能善加利用,都有极好的效果。

2.肝经

肝经起于大脚趾内侧的指甲缘,向上到脚踝,然后沿着腿的内侧向上,在肾经和脾经中间,绕过生殖器,最后到达肋骨边缘止。凌晨1点到3点,即丑时,是肝经的值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一定要保证睡眠,以使肝气畅通。我们还可以在19点到21点的时候,按摩心包经,因为心包经和肝经属于同名经,此时按摩心包经也能起到刺激肝经的作用。太冲穴是肝经上最重要的穴位,是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每天坚持用手指按摩太冲穴2分钟,要产生明显的酸胀感,用不了一个月就能感觉到体质有明显的好转。

3.肺经

肺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条经脉,它起始于胃部,向下络于大肠,然后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再从肺系横出腋下,沿着上臂内侧下行,走在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下向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村口,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出大指末端。它在寅时当令,也就是凌晨3点到5点。人一旦肺热或肺寒,气机运行就会受阻,身体就会出现不适,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咳嗽,因此,肺经是主治咳嗽的经络之源,肺经上的11个穴位都善治咳嗽。

4.大肠经

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入属于大肠。大肠经值班是在卯时,也就是早晨5点到7点之间,这个时候一般也是上厕所排便的时间。所以一旦出现便秘,就必然与大肠经有密切关系。我们不妨刚在早上5点到7点按揉大肠经,就可以有效治疗便秘。

5.胃经

胃经有两条主线和四条分支,是经络中分支最多的一条,主要分布在头面、胸部、腹部和腿外侧靠前的部分。胃经在辰时当令,就是早晨的7点到9点之间。这时候也是吃早饭的时间,但有些人为了赶时间不吃早饭,这对身体是很不好的。因为这个时候,太阳一般都升起来了,天地之间的阳气占了主导地位,人的体内也是一样,处于阳盛阴衰之时,所以,这个时候人就应该适当补充一些阴,而食物就属阴。

6.脾经

脾经的循行路线是从大脚趾末端开始,沿大脚趾内侧脚背与脚掌的分界线,经核骨,向上沿内踝前边,上至小腿内侧,然后沿小腿内侧的骨头,与肝经相交,在肝经之前循行,上膝股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在通过腹部与胸部的间隔,夹食管旁,连舌根,散布舌下。常见的胃痛、腹胀、大便稀溏、饭后即吐、流口水等症状都和脾经不通有关。所以我们可以从脾经去治,在脾经当令的时候,即上午9点到11点,按摩脾经上的几个重点穴位,如太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

7.心经

心经起始于心中,出属于心脏周围血管等组织(心系),向下通过横膈,与小肠相联络。它还有两条支脉,分别与眼睛和肺相连。《黄帝内经》中说,当心经异常时,反映到人体的外部症状有心胸烦闷、疼痛、咽干、口渴、眼睛发黄、胁痛、手臂一面靠小指侧那条线疼痛或麻木、手心热等。心经在午时当令,也就是上午11点到下午13点这段时间,经常在这段时间敲心经就可以缓解这些症状。另外,这段时间是上下午更替、阳气与阴气的转换点。所以说,中午吃完饭后一定要午睡一会儿,以使心肾相交。

8.小肠经

下午13点到15点(未时)是小肠经当令的时间,这段时间小肠经最旺。《黄帝内经》里说,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属阴在里边,小肠属阳在外边。心为君主之官是不受邪的,心脏病最初可能就表现在小肠经上,所以,在13点到15点这段时间,也就是小肠经当令的时间,如果有胸闷心慌症状者,一定要注意心脏了。小肠经上最重要的两个穴位是天宗穴与肩贞穴。天宗穴能治疗颈肩综合征,而肩贞穴对治疗肩周炎有很好的效果。

9.膀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