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企业家的思维盛宴:战略想象力如何决定企业成败
5280400000027

第27章 竞争之道,思维创造优势(3)

在马云的思维里,互补型团队才能成就大业,对于像孙悟空这样的员工,很容易成为野狗,对于野狗,无论其业绩多好,都要坚决清除;小白兔会被逐渐淘汰掉;只有猎犬才是阿里巴巴需要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才是阿里巴巴需要的猎犬呢?

马云和阿里巴巴是怎么定位“猎犬”的选择条件的呢?第一,员工最基本、最首要的素质就是诚信和热情,马云认为这是最基本的品质;第二,员工要富有学习的能力和好学的精神;第三,要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修养,善于沟通协作;第四,乐观上进,健康积极有朝气,对互联网行业充满兴趣与激情,渴望成功。

显然,在马云看来,猎犬忠诚又有战斗力,能够符合互补型团队的发展需求,因此,阿里巴巴要通过建设互补型团队,培养猎犬,清除野狗,使阿里巴巴团队成为标准的唐僧团队。

马云所提倡的唐僧团队,体现了他的互补思维,也为我们企业管理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互补型团队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团队。唐僧团队所有的活动都追求最终结果,正是由于彼此合作,才能达到目标。

其次,唐僧团队的组织目标十分明确——取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团队基本上是一个制度化的团队,虽然制度不是很完善,但能基本保证组织目标的达成。孙悟空是人才,虽好出格,金箍把他管束住了;沙僧老实,自我管理就行;猪八戒难成大事,只要让孙悟空管束住他就行了。这种制度体系严重压制创新意识,但是对于取经这样一个特定的任务而言,反而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再次,唐僧团队的人才搭配非常合理:唐僧没什么本事,但能把握大局,而且目标明确,坚定执著。孙悟空忠心耿耿,能征善战,适合打头阵;沙僧老实巴交,最适合搞基础工作;八戒看似一无是处,但能调节气氛,这种人也不可少,何况他能在日常生活中照顾领导,关键时候也能搭把手。

最后,唐僧团队非常重视利用社会资源、人际网络,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人际关系网络,为组织发展扫清了障碍,如动不动就搬个什么菩萨过来帮帮忙。

建设互补型团队

马云的团队管理和建设,是充分运用互补思维的典型。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建设互补型团队,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很多企业过分重视个人素质、经验和成就,却很少考虑到一个人必然是在一个团队中工作,他的能力、优势、性格能否与团队的其他成员构成一种互补关系。对于某一特定工作而言,是不可能找到最理想的人选的,因为这种人根本就不存在。那么次理想的人选是什么呢?那就是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和别人的优势相互补充的人,这类型的人能最大化地实现目标。

那么对于企业家和管理者而言,应该如何运用互补思维,建设互补型团队呢?

英国团队管理专家梅雷迪思·贝尔滨对互补型团队的研究卓有成效。他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由具有不同个性的成员组成的团队比起其他团队来更易取得成功。而且,通过分析团队组合的缺陷,调配合适的人员,不成功的团队也会得以改进。

根据贝尔滨的研究,他找出了组成一个理想团队所需的9种功能原型。它们分别是:

1.传播者:有创造力、想象力、不墨守成规;能解决棘手问题。可让人接受的毛病是:不善于和普通人打交道。

2.协调者:成熟、自信、值得信赖;是一个很好的领袖;促使决策制定。但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人。

3.塑造者:有活力的、对人友好、容易激动;有挑战力,能找到绕过障碍的道路。往往脾气暴躁。

4.团队工人:会交际、温和、能理解别人、乐于助人;会倾听,建设型,能避免摩擦。但在紧要关头做不了决断。

5.完成者:辛苦操劳、尽职、性急;杜绝任何差错,按时交货。可能会过多忧虑,不愿将工作托付给他人。

6.实施者:遵守纪律、值得信赖、保守、有效率;言出必行。有些不太灵活。

7.资源调查者:性格外向、热心的、善于交流;善于找寻机会。常在初期热情之后,兴趣很快消退。

8.专家:独立思考、做事主动,有献身精神;能提供稀有的知识和技能。贡献范围很窄。

9.监控评估者:冷静、有战略眼光、有辨别力;看问题全面,善于判断。缺乏感染力。

这种分类被证明是极其精确的,直到今天仍被各类组织所采用。在过去的十年间,随着人们对团队工作的兴趣暴发式的增长,人们对梅雷迪思·贝尔滨著作的热情大大提高。在他后续的一系列著作中,梅雷迪思·贝尔滨仍然在不断完善和扩展自己的理论。

马云所提倡的唐僧团队和贝尔滨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对于企业团队管理而言,互补型团队更具有操作性,尽管团队中的各个成员都不是最优秀的,他们都有缺点,但是他们的优势和性格可以有机互补,他们表面上性格冲突,实际上互相依靠、共同前进。一个企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而不是个人的成功,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情况下,管理者必须学会用互补思维,打造互补型的卓越团队。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企业家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互补思维推广应用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从中受益。

延伸阅读

领导者要像曹操那样用人

《三国演义》第67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曹操兴师西征,平定汉中之际,孙权受诸葛亮鼓动,乘虚而入,亲率大军袭击曹操后方,一举夺得皖城,并乘胜推进,直逼合淝。在守将张辽忧心忡忡时,忽然收到曹操派人送来的一个木匣,上面写到:“贼来乃发。”当孙权率十万大军逼近合淝时,张辽等人开匣观看。书中指出:“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曹操为什么要送个木匣,对守卫合淝的将领作出如此具体的安排?曹操素善用兵,为什么要违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原则?事实证明,曹操这一举措,促成张辽、李典、乐进几位将军的团结和优势互补,从而取得率兵御敌的最佳效果。

曹操有知人之明,他对三位战将的性格、用兵特点和作战能力非常清楚,对他们三人之间平时的矛盾也洞若观火。三将受命之后,张辽坚决执行曹操以攻为守的战略决策,表示和敌人一决雌雄;李典“素与张辽不睦”,对于张辽提出的建议,起初“默然不答”,后为张辽的行为所感动,立即表示“愿听指挥”,这反映了他豪爽直率的性格;乐进是个好好先生,对张、李二人都不敢得罪,并且有些怯战,一旦张、李二人意见一致,他也信心十足,不甘落后。在兵临城下、人心恐慌的紧要关头,曹操一封书信便使三位将军同心抗敌,转败为胜,其用人之道,发人深省。

曹操独具匠心,巧用张、李、乐三人,以使他们在性格上取长补短,甚至有意利用他们之间的不同见解,防止一人贸然决策,从而充分规避了他们的劣势和矛盾,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企业家用人,也是如此,用人之长,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使人之长互补,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用。

短板思维:劣势决定生死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定律:木通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

这个理论给企业家很多启示:只有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同样高,木桶才能盛满水;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高出越多,浪费越大;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木桶定律启发企业家,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核心因素往往不是它的优势,而是它的劣势。抓住劣势,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短板思维。

别把短板当烂苹果

很多管理者一听到短板理论就厌烦,他们认为这种理论已经过时了,已经不具有实践意义了,他们认为管理者更多的要重视优势,而不是重视劣势。其实这种观点,仅仅是断章取义,不但没有深刻领悟短板理论,而且也没有理解优势理论。

众所周知,任何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都是相对的,思维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强求一个理论包打天下,解决一切问题,所以要理解一种理论和思维,理性的做法就是明确这种理论和思维的前提。

优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取得业绩。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的优势来获得绩效,而不能把绩效建立在自己的劣势上,更不用说通过做自己根本无法胜任的事来取得绩效。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发挥优势,才能实现我们的价值,那么对于企业而言,是不是拥有优势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中的任何成员都必须依靠自己的优势来实现价值,但是作为整体的企业却必须弥补它的劣势,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出了问题,企业的优势就无法发挥。试想一下,如果微软只重视市场研发,而忽视营销,那它的优势越大,浪费就越大。中关村每年有上千家企业破产,难道他们都没有优势吗?有,但是他们的劣势最终使他们走向倒闭。所以,所谓优势理论,更适合于个人,对企业而言,优势只代表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作为企业,它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任何缺陷都会给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作为企业家,不要总是津津乐道于优胜理论,而要从整体上重视短板,要用有某方面优势的人去弥补企业发展中的劣势。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它的弱点,正是它的弱点导致它崩溃,很难想象它的优点会促使其走向没落。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企业系统中的核心竞争力,而没有离开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那些企业发展中的短板是组织中一个有用的部分,你不能把它当成烂苹果扔掉,否则你会一点水也装不了!

所以,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杜绝劣势的存在,解决企业发展的短板问题,企业家必须具备一种整体的思维能力。这种从全局出发的短板思维,其核心意义就在于全面平衡,使企业在关注优势的同时充满危机意识,从而避免在短板上栽跟头。

微软在发展初期,尽管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其人力资源配备却是劣势。面对这种局势,微软大量选拔和聘任优秀人才,从而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可口可乐是世界第一饮料,但是伍德鲁夫掌控可口可乐公司时,曾坦言,可口可乐在技术上没有优势,不就是碳酸、糖浆和水吗?所以必须靠宣传和广告来占领市场。正是因为他准确地把握了可口可乐的短板所在,才成功地避免了风险,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实,财务问题、质量管理、团队建设、管理者素质、企业文化等都可能成为企业发展中的软肋,一旦企业家对这些短板重视不够,就会给企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法则。这只短板告诉我们,企业家要有忧患意识,如果我们个人某些方面是短板,那就应该让有优势的人去做长补齐;如果你所领导的企业存在短板,你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家不能把企业的劣势当做烂苹果扔掉,而必须通过短板思维的启发,尽可能地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没有一个高技术企业完全依靠技术成功,也没有一个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能够依赖营销长盛不衰。企业之道,在于把握自身的核心优势,并从企业整体出发,赢得发展持久动力。这就要求企业家要不断地锤炼自我短板思维,提高危机意识,发展不忘劣势,前进要看危机。

局部劣势造成整体缺陷

很多人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而自豪,他们把这理解为中国的优势所在,其实,这恰恰需要我们警醒,因为我们只看到了企业发展中的长板,却忽视了决定命运和未来的短板。

据调查,国内生产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要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而制造成本为13美元,中国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血汗钱。

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每一个品牌的价值都超过10亿美元,而这100个品牌中却没有我们企业的身影。

一位浙商说:“出口一件小家电赚不到10美元,而国外企业光专利使用费一年就能坐收几百万美元。”

从上面这组数据中我们看到,尽管低成本生产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树立自主品牌,这成为中国企业的短板所在。这迫使我们的产品总是处于国际市场价值链的低端。即使制造能力不断地增强,我们还是无法取得高额利润。

没有自主创新,我们的企业只能充当别人的“产品组装车间”。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部件,我们能够制造得出,却创造不出,只能将一笔笔高额的专利费拱手送出,自己只获得少量的利润提成。这种严峻的形势必然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甚至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壮大。不变革,就死亡;不自主创新,就马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