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22

第22章 遇见未知的自己(9)

现在8个月的贝贝,在半周岁后,妈妈开始上班,贝贝白天由奶奶带着。最近,让贝贝妈妈感到困惑和难过的是,贝贝好像越来越不喜欢妈妈了。以前妈妈要上班,她都哭闹不停不让妈妈走,妈妈得趁她不留神才能走开。现在则相反,妈妈下班回来要从奶奶手里接过贝贝,她有时候还不大乐意,晚上睡觉,也“不要妈妈”,而更喜欢奶奶哄。妈妈为此感到压力很大,怕是自己的工作影响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要妈妈”的奇怪现象呢?这是不是像贝贝妈妈担心的那样,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从幼儿心理学来分析,其实,周岁前的孩子更喜欢带自己的人属于正常现象。婴儿在6个月左右时开始形成对主要抚养人的依赖性。如果带孩子的不是妈妈而是其他人,那么孩子更亲近其他人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依赖和喜欢带自己的人。

所以,妈妈们大可不必担心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恶化了。相反,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由其他人抚养,但仍然看见妈妈就不愿意离开,那就要注意那个主要抚养人在抚养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要特别留意孩子和主要抚养人的关系。在此要强调的是,和主要抚养人相比,孩子更亲近妈妈的时候,孩子和主要抚养人的关系可能存在较大问题。

其实,孩子在周岁左右,对于上班的妈妈来讲,最需要关注的不是自己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而关系疏远,而是要注意维护孩子和主要抚养人的关系,比如坚决地帮助孩子和奶奶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妈妈工作繁忙,实在不能多陪陪孩子,把孩子交给其他更适合的抚养人,反而能更好地让孩子在精心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那么,妈妈这么做,会不会让孩子和自己从此疏远起来?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孩子一过2岁,自然会分辨妈妈和其他照顾自己的人,并认定妈妈才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好的人。孩子会自发地认识到“妈妈”的存在,认识到这个人才是最愿意为自己付出、最爱自己的人。从此,孩子会在早上揪着妈妈的衣角不让走,白天会追着妈妈打电话让她早点回家。这种情况发展到孩子3岁以后,甚至有的妈妈会认真考虑是不是不再上班了,如何和孩子共同度过这段时间成为这一阶段更重要的事情。

在两三岁的这个阶段,如果由其他人带大的孩子不喜欢甚至是害怕妈妈,那么说明其他抚养人给予孩子的爱是不够的,对妈妈的这种态度反映出其他抚养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那么妈妈就要适当地调节一下孩子和主要抚养人的关系,或者考虑给孩子换一个更合适的主要抚养人。

由以上分析可见,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其他抚养人的态度对母子关系的影响,会远胜于母亲本身的影响力。因此,上班的妈妈不必为不能亲手带大孩子担心和自责,也不必因为孩子在某些阶段亲近奶奶胜过自己而难过。最重要的是用心寻找一位真正愿意付出心血来爱护和培养孩子的主要抚养人,比如奶奶、爷爷、外婆、外公,并努力维护孩子和其他的这些主要抚养人的关系。

此外,妈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抚养人,如果嘴边总是挂着“不行”或者“不可以”而让孩子感到压力,或者没有充分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的话,孩子往往会畏惧妈妈,会和爸爸或其他人更亲近。所以,妈妈要了解幼儿成长的心理,随时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行,和孩子建立起更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

富士康连环跳源自什么心理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不少人把这句话当成口头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痛苦的经历,尤其对对满怀理想、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更是如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而正是这条鸿沟让很多年轻人走向了极端。

富士康“跳楼门”镜头回放:

2010年1月23日,19岁的员工马向前在富士康华南培训处的宿舍死亡,此事经过家属猛追不舍及媒体持续曝光,目前二次尸检结论为“高坠致死”;

2010年3月11日晚9时30分,富士康龙华基地一名20多岁的李姓男工在生活区C2宿舍楼5楼坠亡;

2010年3月17日上午8时,富士康龙华园区一名田姓女工从宿舍楼跳下摔伤;

2010年5月25日凌晨,富士康科技集团观澜园区华南培训中心一名员工坠楼死亡;

2010年5月26日晚11点富士康深圳龙华厂区大润发商场前发生第12起员工跳楼事件,现场尚存血迹。死者是C2宿舍一位男性。

一连串的跳楼事件把富士康推向了风口浪尖。富士康仿佛是中了魔鬼的诅咒,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一次又一次的跳楼事件,考验着富士康人脆弱的神经,也考验着公众的容忍度和心理承受底线。人们纷纷惊叹:富士康到底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迫使富士康的员工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位企业员工跳楼,可能是一个偶然事件,可是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富士康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员工跳楼事件?对于这些问题,人们除了疑问还是疑问。那么社会心理学家对此有着怎样的解读呢?

首先,从员工本身的心理素质来看。富士康的员工抗逆力水平较低,“相对剥夺感”增强。富士康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员工以年轻人居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之前比较而言,富士康的员工队伍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其员工大部分是“80后”、“90后”。同样是年轻人,出生于不同年代的年轻人是有着不同的特性的。由于时代的关系,富士康发展的初期,在富士康工作的年轻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好的韧性。而到了现在的富士康,“80后”、“90后”构成了员工的主体,这一代的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和韧性较差,面对困难时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也比较弱。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员工要求的提升,富士康员工的“相对剥夺感”增强,从而使其工作积极性下降,对工作的不满增加,最终诱导富士康员工频频自杀。

其次,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能顾及员工的心理需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把自杀分成四大类: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富士康的自杀事件明显属于宿命型自杀,是由于规章制度过于严厉、苛刻而造成的自杀。在富士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非常欠缺的,即使是住在一个宿舍可能相互之间也不说话。富士康通常实行12小时工作制,员工7:30上班,19:30下班,而且在工作中很少有沟通和交流,工作氛围较为沉闷。富士康同一宿舍的员工之间,都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涂尔干在其《自杀论》中写道:“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便越容易自杀”;“集体的力量,是最能遏制自杀的障碍之一”。可见,富士康的“企业文化”,也是导致员工自杀频频发生的因素之一。

最后,现代化社会的“流水作业”让很多年轻人产生空虚和迷茫的心理。在传统社会,社会分工并不发达,一个鞋匠对制作一双鞋的整个工艺过程了如指掌,鞋匠非常清楚每一个环节对于整个制作过程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特别是随着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人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对于工厂里的工人来说,他们完成的工作只是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他们的工作就是不断重复同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作。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感觉到了迷茫,他们只是熟悉自己一直在重复的这个制作环节,而对于其他的制作环节却一无所知,更不知道自己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自我价值产生了怀疑,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了现代化的浪潮当中。

由此可见,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并不仅仅是一个偶然事件,其中有来自个人、企业和社会更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在惊叹和惋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以此为鉴。作为年轻人本身,要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对于企业来讲,有责任营造更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不要让员工成为生产的机器;至于我们整个社会,在高度现代化的同时,也要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完善各项制度。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奥赛罗群体怪异行为

《奥赛罗》是众所周知的四大悲剧之一,剧本中充满了爱情与嫉妒、轻信与背信、异族通婚等主题。其中,嫉妒是剧本描绘最重要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性嫉妒。所谓性嫉妒是一种容不得爱人和其他异性交往、自私专横的心理倾向,它的心理基础是爱情占有欲。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爱情和嫉妒却好似一对双胞胎,两个根本没有爱情的人,谈不到有任何嫉妒可言,爱之愈深,嫉妒也愈强烈。西班牙剧作家卡尔德陇在他的名作《被迷惑的灵魂》中写道:“没有诗意的爱情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同时,嫉妒还可以促进爱情,如正在热恋个的一对情侣,如果一方发觉有第三者插足,可能会增强对对方的爱。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利用这种心理,在接近恋爱对方时,夸耀自己曾经被很多异性追求过或正在追求着,以激起对方对自己的爱情。

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嫉妒心理的消极作用,《奥赛罗》悲剧就是典型的例子。恋爱一经开始,双方总希望对方对于自己的爱情是一心一意的,顾虑有第三者插足。随着恋爱阶段的进展,这种顾虑日益加重。如果恋爱过程中的一方显出态度有些冷淡,或者有欠诚恳,或者接触次数少了等等,都会引起另一方的猜忌。一旦发现有第三者插足,那么嫉妒心理就会不断升级,甚至嫉火发作,丧失理智,造成犯罪。当恋人携手走入婚姻后,嫉妒心理仍然继续起着作用,特别是那些婚后有自卑心理者,或者在性生活不满足等情况下,都会促使嫉妒心迅速加剧。

变态心理中嫉妒称为嫉妒妄想,有人称为奥赛罗症状群,取自《奥赛罗》悲剧。嫉妒妄想属于内心不安的一种,符合妄想的特征,特征是对他(或她)缺乏感情信任度,会提出瞎关心、寻岔子、缺乏性等过分要求,认为对方和其他异性相爱,有时甚至认为和他(她)的同事、邻居、子女父母等都有不正常的关系,于是盘问、监视、争吵、抢夺等手段都施展出来。他的“证据”为:“从眼神里观察出来的”、“第三者经常来我家,爱人对之特别殷勤”、“有人讲我戴了绿帽子”等等。出现妄想时,内心逐渐扭曲,更严重还会把对方突然杀死,无辜的受害者被对方杀死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下来,就都先天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即自己是“猴王”,是最重要的,是最强的,是不容置疑的第一号人物,这就是人人都有的猴王心理。人都有猴王心理和报复心理,所以人都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危险的,其后果往往也是严重的,当然,它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教育的引导,我们是可以把嫉妒心理所带来的危险系数降低到最低的,这是可以实现的。

什么环境让你感到恐惧

你想知道如何化恐惧为力量,帮助你全面发掘个人潜能,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前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乔·伯格纳曾两次与拳王阿里较量。在这两次比赛中,他都坚持到了最后。阿里曾为伯格纳指点迷津,伯格纳一直都记着这位伟大拳王的话:“任何走上拳击场的人,如果丝毫不感到恐惧,那他一定是个傻子。道理很简单:他们对这项运动根本毫不了解。因为没有恐惧,就没有对抗力,也就没有准确的判断力、敏捷的反应和凌厉的战术来避险制胜。”

首先必须了解:我们都会感到恐惧。只有懂得如何利用恐惧的人,才能把恐惧作为己用,变成有用的武器。

恐惧专家指专门从事与恐惧紧密相关的工作,在工作中常常需要暴露在可怕的环境中,但是他们不但承认自己会感到恐惧,而且表示自己会敞开胸怀欢迎恐惧。他们并不把感到恐惧当做一种软弱的行为,而是把恐惧当做一笔财富,利用恐惧来锻炼自己的勇气,从平庸者中脱颖而出,最后获得成功。

恐惧专家们深知,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与恐惧共存。在某些情况或者某些领域,你也许可以控制恐惧,一个人害怕的东西,另一个人并不一定就会害怕。但是,在其他情况或其他领域,恐惧可能以其他的形式出现。很多人会以为所有情况都一样,误以为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决不可能控制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