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酷热,要运动更要健康
酷热的夏日,人们在运动后为了“舒服”各有高招,但有些做法却是过激的,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因此,只有合理运动,才能保证健康。
1.运动时皮肤不宜过露
赤膊或露背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能通过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起到降温的作用。而酷暑之日,最高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夏季赤膊或露背会感觉更热。而且,在太阳下露背进行活动,强烈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在皮肤上,还会引起皮肤疾病。
2.运动后不宜过快降温
运动后大汗淋漓,急忙到风扇前揭开衣服猛吹,或在过冷的空调下直吹,以及拧开水龙头,让冷水直冲身体,这种“快速降温”的方法常常会快活一时,然后难受几天。因为运动后毛孔处于扩大状态,经过突然的冷刺激,毛孔迅速缩小。这对身体极其不利,容易受寒邪的侵扰,甚至引起各种疾病。
3.运动中喝水不宜过猛
如果喝水过猛,会引起胃部肌肉痉挛、腹痛等症状,应该在剧烈运动后间隔几分钟再适当补充水分。
4.运动后不宜补充纯水
因为纯水中几乎不含人体出汗排出的盐分及矿物质等。人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大量出汗,造成机体里水分和盐类丢失。若大量饮水而没有及时补充盐分,血液中的氯化钠浓度就会降低,肌肉兴奋性增高,易引起肌肉痉挛和疼痛。因此在训练前,应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盐分;在运动时注意全身各肌肉群交替进行活动,避免仅运动局部肢体,使局部肢体负荷过重。
第三节 秋季养“收”,人应处处收敛不外泄
“秋冻”要适当,千万别冻坏身体
老百姓常说“春捂秋冻”,意思是说春天棉衣要晚脱一段时间,以免受凉生病;秋天则相反,厚衣服要晚些穿,多经受寒冷的刺激,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不过,不同的人群、人体的不同部位,都应区别对待,一味地秋冻就会把身体冻坏。
首先,要因人而异:年轻人血气方刚,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及抵御能力都比较强,可以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肾阳衰微,禁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和哮喘病人,他们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因此,这些人不仅不能“秋冻”,还应采取一些保暖措施。
其次,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有4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第一个是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有些女孩爱穿露肚皮的时装,我们建议秋冬季节最好不穿。第二个是脚部,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受寒,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第三个是颈部,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第四个是肩部,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最后,要领悟“秋冻”内涵。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秋日乱进补,小心伤脾胃
经过炎热的夏天,机体的耗损非常大,所以当凉爽的秋天来临的时候,人们都会利用各种方法来调补身体,但是我们在进补时一定要讲究科学,以免适得其反。
有的人认为,补就是吃补药、补品,所以这类人不管自己的身体是什么情况,就把许多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等集中起来突击食用,称之为“大补”;有的人则认为,夏天天气热,人们不思饮食,所以现在应该好好地吃几顿,把夏天的损失补回来,称之为“贴秋膘”。其实,这些补法都是不科学的,不但浪费财力物力,还对健康无益,甚至可能有损脾胃。
因为夏天气温高,所以人们胃肠功能普遍不好,多不思饮食,因此,日常中吃的大多是瓜果、粥类、汤类等清淡和易消化食品,脾胃活动功能亦减弱,秋凉后如果马上吃进大量猪、牛、羊、鸡等炖品,或其他一些难以消化的补品,就会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正常消化功能。这就好像跑步一样,我们必须要先经过慢跑后才能逐渐加快,如果一下吃进大量难以消化的补品,胃肠势必马上加紧工作,才能赶上这突然的需要,势必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无法消化,营养物质不但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
天干物燥,秋季补水不能少
在秋天,人们经常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干、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中医认为,在夏季出汗过多,体液损耗较大,身体各组织都会感觉水分不足,从而导致“秋燥”。预防秋燥,补水当然不可少!
少言补气: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所以要忌寒凉之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当人每天不停地说话时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肺气和心气。补气的方法:西洋参10克、麦冬10克,泡水,代茶饮,每天一次。
皮肤保湿:秋天对应人体的肺脏,而肺脏的功能是主管人体皮肤,所以皮肤的好坏与人体肺脏相关。食物以多吃百合为最佳,这是因为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中益气的功能。秋天多风少雨,气候干燥,皮肤更需要保养,多食百合有滋补养颜护肤的作用。但百合因其甘寒质润,凡风寒咳嗽、大便溏泄、脾胃虚弱者忌用。
秋燥补水:秋天多吃梨和香蕉,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但梨是寒性水果,对于寒性体质,脾胃虚弱的人应少吃。香蕉有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助消化和健脑的作用。但胃酸过多者不宜吃香蕉,胃痛、消化不良、腹泻者也应少吃。
多喝蜂蜜少吃姜,“多事之秋”不担忧
干燥是秋天最主要的气候特点,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为了适应秋天这种干燥的特点,我们就必须经常给自己的身体“补液”,以缓解干燥气候对于人体的伤害。多喝水是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但对付秋燥不能只喝白开水,最佳饮食良方是:“朝盐水,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能有效减少水分流失。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蜂蜜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7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寿。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秋燥时节,还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之类的食品,这些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我们人体的危害。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比如生姜,它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使消化的功能;生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所以它既有利亦有弊,不可多吃。尤其是在秋天最好少吃,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古代医书有记载:“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当秋天来临之际,我们最好“晨饮淡盐水,晚喝蜂蜜水,拒食生姜”,如此便可安然度过“多事之秋”。
秋季按摩巧养生,养出舒畅好心情
进入秋季以后,天气逐渐凉爽干燥,这样的气候虽然会使人有秋高气爽的舒适感觉,但干燥也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在家进行简单的自我按摩,能有效防止“秋燥”对人的侵害。
1.压揉承浆:承浆穴在下唇凹陷处,以食指用力压揉,口腔内会涌出津液。糖尿病患者用力压揉此处10余次,口渴感即可消失,在不缺水的情况下,可不必反复饮水。这种津液不仅可以预防秋燥,而且含有延缓衰老的腮腺素,可使老人面色红润。
2.按摩鼻部,以开肺窍: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不少人鼻黏膜对冷空气异常敏感,秋天冷风一吹,就会伤风感冒,经久难愈。所以在初秋的时候,我们就应坚持用冷水洗脸,并按摩鼻部,有助于养肺。方法为:①摩鼻: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手指在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50次,可增强鼻的抗寒力,亦可治伤风,鼻塞等。②浴鼻:每日早、晚将鼻浸于冷水中,闭气不息,换气后再浸入;也可以用毛巾浸冷水后敷于鼻上,坚持至寒冬。
3.揉腹排便:秋季气候干燥,大便也会干结难排,有许多人甚至数日一解或用药物来维持大便通畅,结果造成习惯性便秘。按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通便方法,这种方法可在晚上睡觉前或清晨起床前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身体仰卧,先将两手掌心摩擦至热,然后两手叠放在右下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共按摩30圈。
4.咀嚼鼓漱:晨起和睡前,做上下腭运动。然后闭嘴,舌抵上腭,鼓漱100次,使津液满口,徐徐咽下。咀嚼时,胃肠血流量增加,可抵御秋季凉气对胃肠的损伤。
秋季,别让“五更泻”缠上你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因季节转换和昼夜温差带来的疾病逐渐增多,在这个时节中老军人尤其要预防“五更泻”的发生。
“五更泻”是指发生在黎明时分的腹泻。其主要症状是黎明的时候,肚脐周围发生疼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中医认为这种慢性腹泻多是肾阳虚的一种表现,所以有“肾泻”之称。
“五更泻”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是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即不能帮助脾胃消化吸收,运化失常就会出现腹泻。五更时分正当阴气最盛、阳气未复之际,在这种特定环境下,虚者愈虚,因而形成了“五更泻”。若夜晚盖不好肚腹,使之受寒凉所袭,更易发生。
要预防“五更泻”的发生,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保暖。由于老年人自身调节功能下降,在季节变换时要当心着凉,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2.饮食要规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原则,避免因无规律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3.讲究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避免诱发或加重腹泻。
4.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遇事豁达。平常要注意加强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秋季滋阴润燥,麦冬、百合少不了
由于夏天出汗过多,体液损耗较大,身体各组织都会感觉缺水,人在秋季就容易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皮肤干燥等病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燥”。
《本草纲目》里说,麦冬可以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适用于肺燥干咳、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及肠燥便秘等。而百合入肺经,补肺阴,清肺热,润肺燥而止,对“肺脏热,烦闷咳嗽”有效。所以,要防止秋燥,用麦冬和百合最适宜。
至于如何用麦冬和百合来滋阴润燥,还有一些小窍门。
1.西洋参麦冬茶
秋季需要护气,尤其是肺气和心气,如平时应尽量少说话。不过,那样也只能减少气的消耗,而真正需要的是补气,而补气佳品非西洋参麦冬茶莫属。
材料:西洋参10克,麦冬10克。
做法:泡水,代茶饮,每天1次。
2.蜜蒸百合
秋天多风少雨,气候干燥,皮肤更需要保养,多食百合有滋补、养颜、护肤的作用。但百合因甘寒质润,凡风寒咳嗽、大便稀溏、脾胃虚弱者忌用。关于具体的吃法,《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润肺的方子。
材料:百合200克,蜂蜜适量。
做法:用新百合加蜜蒸软,时时含一片吞津。
除此之外,预防秋燥,补水同样必不可少。秋季天气干燥,要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糯米、蜂蜜等;常吃些酸性食物,如山楂、秋梨膏、柚子等,具有收敛、补肺的功能。尽量不要吃辛辣食物。
再有,秋季人体内的阳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开始收敛,故不宜添加过多的衣服。然而,深秋时候天气变冷,应加衣以预防感冒。此时,运动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如打羽毛球、爬山、慢跑、散步、打篮球、登山等。还有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晨起闭目,采取坐势,叩齿36次;舌在口中搅拌,口中液满后,分3次咽下;在意念的作用下把津液送到丹田,进行腹式呼吸,用鼻吸气,舌舔上腭,用口呼气。连续做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