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回避法
当人们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扰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中心让位给其他刺激以引起新的兴奋中心。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5.语言调节法
语言对情绪有重要的影响,当你悲伤、愤怒、焦虑不安时,可以朗读幽默的诗句,或颇有哲理性的格言,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难得糊涂”,或用“制怒”、“忍”、“冷静”等字句来自我提醒、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制约和调节作用。当情绪压抑的时候,到外面走一走,去逛逛公园,到野外散步、爬山、旅游,或到娱乐场所做做游戏,看看电影、戏曲、电视剧;如果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或者不想过度花钱,那么就穿上运动服跑上3000米吧!
学会善于取舍的智慧——“嗜欲而不能劳其目”
人的内心就是这样,总是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所以,这人之常情就迫使我们沿着追寻获得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我们忽然惊觉:我们忧郁、无聊、困惑、无奈……我们失去了一切的快乐,其实,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欲望的负累让我们执迷在某个事物上了。
懂得放弃才有快乐,背着包袱走路总是很辛苦。中国历史上,“魏晋风度”常受到称颂,他们不同于佛、老子、孔子,但在人世的生活里,又有一分出世的心情,说到底,是一种不把心思凝结在一个死结上的心态。
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都在取与舍中选择,我们又总是渴望着取,渴望着占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面:放弃。懂得了放弃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妙谛。多一点中和的思想,静观万物,体会与世界一样博大的诗意,我们自然会懂得适时地有所放弃,这正是我们获得内心平衡,获得快乐的好方法。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面临着人生无数次的抉择。当机会接踵而来时,只有那些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把握自己的命运。
树立了远大目标,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就有了明确的衡量准绳。孟子曰:“舍生取义。”这是他的选择标准,也是他人生的追求目标。
著名诗人李白曾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莱人”的名句,潇洒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凭借生花妙笔,他很快名扬天下,荣登翰林学士这一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事业巅峰。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不过是替皇上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这时的李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安享荣华富贵,还是走向江湖穷困潦倒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标作衡量标准,李白毅然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弃官而去。
一些看似无谓的选择,其实是奠定我们一生重大抉择的基础,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所以对于看似琐碎的选择,也要慎重对待,考虑选择的结果是否有益于自己树立的远大目标。
很多人觉得学习之余暂时放松一下不会影响什么,确实,劳逸结合对学习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学习任务没有完成而去玩游戏,明天就要考试今天却去郊游而不复习,这样的选择多了,就会陷入享乐的诱惑不能自拔,进取心就会逐步丧失。最近新闻经常报道,一些中小学生痴迷打电子游戏,从旷课发展至逃学,甚至夜不归宿,有的还陷入犯罪的深渊。他们当初面临选择学习还是玩游戏时,也认为自己只是暂时放松一下,但几次之后,便已失去了自己树立的远大目标,身陷迷途。就高考而言,大学系统教育是我们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必要辅助手段,用游戏时间或郊游等休闲时间投入学习,是为了实现上大学的近期目标,放弃自己的一些爱好是值得的,暂时的代价也就有了付出的充分理由。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老鹰被人锁着。它见到一只小鸟唱着歌儿从它身旁掠过,想到自己却……于是它用尽全身的力量,挣脱了锁链,可它也挣折了自己的翅膀。它用折断的翅膀飞翔着,没飞几步,它那血淋淋的身躯还是不得不栽落在地上。
老鹰向往小鸟的自由,挣脱了锁链,却牺牲了自己的翅膀。自由的代价原来是牺牲自己的翅膀,也牺牲了自由。
自由和锁链本来就是孪生兄弟。在革命的年代,刑场的婚礼,“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气概无时不在人们脑海的深处。“不自由,毋宁死”。自由是人生最佳境界,提起自由,无不为之悠悠神往。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自由似乎都被锁链拴扣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都是真的吗?就让自己活在梦境当中,当它是真的吧,可长空的老鹰挣脱有形的锁链之后,却不知自己又被内心的欲望这条无形的锁链锁着。当它饥了、渴了,回到的还是那张高张的罗网之旁。
有句俗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个人,一生一世,熙熙攘攘,挑肥拣瘦,朝三暮四,为了什么,还不是为自己选择一条锁链吗?古人云:“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存。”当你名利双收之际,也就招来了双重的捆绑,戴上了双重的锁链。这就是自己的代价。所以一个人应该学会——放弃自由。
古时有位高人在给慕名前来学习的人第一次讲道理时,他先拿了一满杯黑颜色的水,然后再往这杯子里倒清水。杯里的水不断外溢,而杯中水仍有黑颜色混在其中。这时,那高人对求学者说:“要想得到一杯清水,必先倒掉脏水,洗净杯子,学习也是如此。”
有追求必有所放弃,学习也是如此。要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就需要不断抛弃陈旧的观念,更新知识,不断调整改变思维方式。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爱因斯坦也说过:“我不久学会了识别那些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只是充塞耳目、会转移主要目标的东园撇下不管。”论证时可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
放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你将一无所有,这是生命的无奈之处。如果你不放弃眼光的热烈,就无法享受花前月下的温馨……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的都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但你必须学会放弃,选择适合你自己应该拥有的,否则,生命将难以承受!
为而不争,其乐无穷——跟老子学养神
人们为了实现各种人生目的,无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有的是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有的是为了争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誉,有的是为了权利,等等。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相互争斗,结果酿出了不少悲剧。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人们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青少年渴望成为强者,害怕失败。一些人做事过分强求,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味追求成功,总是强求硬干、强作妄为,结果患了神经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感到身心疲惫,精力不足,心情焦躁,思想不集中,健忘。
老子认为,人类的一切罪恶、一切痛苦,无不起源于人与人的相互争斗。如何才能使人们从竞争的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呢?他主张“守柔处弱”、“为而不争”。
老子从自然现象觉察到,柔弱是事物拥有无穷生命力的象征,而刚强的事物则往往丧失了生机而逐渐走向死亡;树木小时柔软细弱,但有柔韧性,不易被风吹断,树大招风容易折断;强兵骄横轻敌反而容易兵败。
刚强者正因为其刚强,所以必然成为众人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从而遭到众人的非议、毁谤、嫉妒、攻击和陷害。而柔弱者处于卑下的地位,不会引人注意,可以避开世俗的各种是非、争吵和纠纷,过着安静怡然的生活。历史上的不少刚强者想出人头地称雄天下,结果不得好死;柔弱者因力量弱小,遇事不先,结果延年益寿。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七十八章》)天下最柔弱的就是水,它在圆而圆,在方而方,但它却能够滴穿金石,摧毁刚强。人人都知道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却没有人去实行,反而都想守刚处强,不甘示弱。如何以柔弱胜刚强呢?
老子认为,最好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同万物相争,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水与道最接近。立身处世就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甘于居后,心胸保持深沉,待人仁慈,做事随顺天时。老子忍辱负重的处世哲学,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一种安慰。
人生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怎样才能在黑夜中学会仰望日月星辰呢?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培根告诉我们:“快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支撑我们活得自在的心灵能量。”的确,自在是人生快乐的法宝,在人生的过程中,如果你能够使自己保持悠然的心境,然后全力以赴地做每一件事,那么不论遇到任何困难,你都可以战胜它。
养神四字箴言——慈、俭、和、静
养生家李度远,相传生于清代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卒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享年256岁。李氏深明养身养心之道。在漫长的一生中,他遵循养神四字箴言———慈、俭、和、静,对世人很有教益。
慈就是心底慈善。李氏说:“盖人心能慈,即不害物、不损人。慈祥之气,养其天和也。”以慈善仁德为本,是历代养生家所倡导的。李氏把“慈”字摆在四字之首,把仁德作为立身之本。他常说:“无名利之系其心,无机械之乱其神,浑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延年也。”就是说,只要心存仁慈,不看重名利、不钻营、保持天真的情趣,就能延年益寿。
关于俭,李氏倡导这样的生活方式: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除烦恼。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就是说,饮食简单就可以减轻脾胃的负担,欲望简单就可以精神清明,少说话则可以养住气息,人际关系简单可以洁身自好,少沾酒色清心寡欲,少思虑可以免除烦恼,凡事省一分,就会受益一分。李氏认为:山野之人之所以比城市的人长寿,就是因为山野之人的作息比较有规律,没有太多的名利之心,没有什么机械的扰乱,本性天真,如葛天之民,所以可以长寿。而城市人的生活却几乎相反,内心没有片刻宁静,精神没有片刻安宁,又怎么能长寿呢?李氏把不同生活方式导致的不同结果讲得非常明白。
至于“和”,君臣和则国家兴旺,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互相维护,因此,和气致祥,对身体也是很有好处的。
静,指身不可过劳,心不可轻动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元气是生命之源,“静”可以很好地培养元气,适当活动,能使元气很好地循环,有利于养生。李氏为了修身养性,就每天坚持静坐练功,还抽出一定时间操练拳术,既培养了元气又让元气得以很好的循环。
细读这长寿四字箴言,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佛家的淡定与从容,其实生活的本质就应该是这样,以仁德为本,简单生活、清心寡欲,和谐共存;宁静致远,做到这些,长寿就成为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面对花花世界的诱惑和生存竞争的压力,又有几个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掌握了心理平衡,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洪昭光指出,“所有健康长寿处方中,心理平衡是第一重要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总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各器官代偿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都能减少。因此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洪昭光认为做到三个“三”,就达到了心理平衡的至高境界。
第一是三个正确。一是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难。二是正确对待他人,心中常有爱心。三是正确对待社会,常怀感激之情。这样在社会交往和事业追求中才能给自己准确定好位。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只要自我定位客观准确,基本上处事就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心理压力就小。
第二是三个“既要”。既要全心全意奉献社会,又要尽情享受健康人生。二是既要怀殷殷报国志,在事业上力争一流,又要有颗淡淡平常心,在生活上甘于平淡。三是既要精益求精于专业知识,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休闲爱好。这样人的心境和情绪,认知和感觉才能有深度和广度,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潇洒惬意,达观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