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逻辑思维非常独特,他们的辨别能力也可以区分出事物的一些重要特征。智力之所以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也正是这样建立起它们的内部结构。现在,孩子的思维在他们所接受的教学方法的帮助下,已经在事物特性的分类方面具有条理性,他们不但要根据自己对事物特性的分析来观察它们,而且还要区分它们的相同、不同和相似,这一工作使孩子们能够识别某一事物的不同特性。比如注意某些物体形状及颜色的相似对儿童并非难事,因为“形状”及其“颜色”已经被分成非常鲜明的类别。这些“形状”、“颜色”又根据类似特征联想起一连串的物体。按物体特性的这种分类法像一种天然磁石,它对确定的一组特性具有吸引力,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受到吸引并相互连接起来。这是一种靠类似产生的联想,几乎是一种机械性的联想。也许我们的孩子会说:书是菱形的。如果他大脑中不是早有菱形,那么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经过一个极为复杂的思维过程的。因此,白纸上印上黑字装订成册,孩子就会说:书是印有字的白纸。
正是在这些比较积极的活动中,孩子们的个性差异才得以体现。吸引物体相似的特征是什么呢?为相似联想而选出的主要特征又是什么呢?一个孩子注意到窗帘是淡绿色的,另一个孩子则注意到窗帘很轻飘;一个孩子注意到手的白皙,而另一个孩子则注意到手的皮肤很光滑。窗户在某一个孩子的眼里是长方形的,而在另一个孩子的眼里却是能够欣赏蔚蓝天空的东西。孩子对主要特征的选择与他们内在的性格相一致,成为“自然选择”。同样,科学家选择对他们的联想最有用的特征。某个人类学家也许会选择大脑的形状来区分不同的人种,而另一个人类学家或许会选择肤色——不管哪种方法都会殊途同归。也许每一个人类学家对人类的外部特征都有非常精确的知识,但是,重要的是在于找出一个能够作为分类的基础的特征,即找出一个在其基础之上能够根据类似特征对众多的人进行分类的特征。
那些纯粹的实用主义当然不会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人类,对他们来说只有功利。所以你就可以理解生产帽子的企业关注的只是人们脑袋的大小,对于别的特征漠不关心;演讲者只会从口语的角度考虑人们的一切感受。然而,选择是我们实现某种计划从含糊不清到实际步骤,从理想到现实转变的必不可少的基础。
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有它特有的局限性,我们的心里感觉也大都是建立在自我选择的基础之上的,感觉器官有何实质性的作用呢?莫非它一些固定的连续震动的动作产生反应,而对其他的一切都不予理睬吗?这么说来,眼睛就只限于看见光,耳朵就只能听见声音了。因此,在形成思维内容的过程中,第一步应该是经过必要的和实际的限制性选择,然而,思想还对感官可能的选择进一步加以限制,在内部选择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某种具体选择。这样,注意力就被集中在特定的事物上,而不是在所有的事物上;意志也就从众多的可能行动中选择必须完成的行动。
儿童的行为能力锻炼
对于行为的研究虽然不能完全地解释生命的奥秘,但是这些理论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些事实。毋庸置疑,规则只有一个,各种动物都必须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可以一直追溯到胚胎时期,这时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从社会现象之中寻找这种规则。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动物早期的胚胎形状都极其相似,这方面无论是人、兔子或蜥蜴都没有区别。但是当胚胎发育成熟时,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很大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婴儿都有心理胚胎,每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相似的,因此,在他们心理胚胎的成长期,也就是心灵的形成阶段,孩子们都需要相同的对待与教育,不论他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科学家或苦力、圣人或罪犯,都要经历相同的成长过程。因此,我们在生命最初今年所受到的教育就是非常相似的,大家都在顺应自然的本性。
人的个性是其自然发展的结果,没有人能够左右它。如果说有帮助,那只能是帮助一个人实现自我构筑,为他排除成长过程中影响自我实现的障碍。我们已经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胚胎的真实存在。器官就是环绕着心理胚胎形成的,紧接着出现两种系统——循环系统与神经系统,它们互相联结与整合。但是,科学无法进一步解释心理胚胎是怎样成为生命体的事实,以及它是如何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
当1930年费城学者得出一项与此完全相反的结论时,我们都觉得非常惊讶。他论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大脑中的视觉神经元是在视觉神经出现以前就存在了,比眼球的形成还早。由此可以说明,动物的心理是先于生理形成的。每种动物的本能,早在它的器官形成以前就存在了。假如这动物的心理早已经存在,那就意味着它的生理部分是自动完成构筑的,并努力使自己符合心理需求,符合他的本能,各种动物的肢体也是最适于表现其本能的器官。由此可见,新的行为理论与那种认为动物为适应环境而采取某种习性的旧观念大相径庭。以前我们都认为,动物的个体是用意志的力量,带动身体的结构在生存的竞争中适应新环境,但经过长期的演变,动物对身体的调整和适应才逐步完成。新的理论当然也承认这些,但它们都把动物的本能行为和习性放在了一个更加关键的位置,动物也能够很好地适应自己所在的环境。
牛的身上可以发现一些奇特的东西。我们都知道,牛长得十分强壮。它在地质学历史上甚至可以追溯到进化的过程。地球上有植物覆盖的那一刻起,牛就已经出现了。人们也许会好奇,为什么牛要以草作为食物呢?还因此长了四个胃出来?如果只是为了生存,它吃别的东西可能更好些,因为其他食物的数量也有很多,但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仍然看见牛在吃草。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牛是将草的根部咬断,然后慢慢咀嚼的,但是它们从来不会连根拔起。它们知道青草经过剪断,就会使地下的根茎长得更好,否则它很快就要开花结籽。后来,人们又发现青草对植被的保持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能防止水土流失,使土地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就说明青草在自然秩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施肥也可以让草生长得很茂盛,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草上面施压。有哪一种农用机械能将这些工作做得比牛更好!牛除了协助草的生长,保持草场土壤肥沃之外,还能提供牛奶。所以牛这种生物似乎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像乌鸦与秃鹰天生就是这个世界的清洁工一样。
根据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动物的择食不单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它们也在尽可能地完成某种自然赋予的使命。大家都是自然界的一员,尽可能地维持这个世界的秩序和平衡。蚯蚓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例子,它们每天为了吃而活着,活着就是吃下大量的泥土,可能这些泥土是他们身体体积的200倍。难怪达尔文会说,如果不是蚯蚓,地球的土壤可能没有这样肥沃。
还有蜜蜂传播花粉,我们也非常熟悉。这些动物当然不仅仅是为生存,它们为了其他动物的生存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类似的思想境界在海洋中也可以发现,有些单细胞生物有着过滤器的功能,它能除去水里的某些有毒成分,它们要喝大量的水,比如人一分钟要喝大约一加仑的水。动物的生活与地球生态的关系,动物本身并不知晓,但更高级的生命以及地表的土壤、空气和水的净化皆有赖于这些动物。
自然界好像有个秘密的任务,这种任务委派到了各种动物身上。它们使得一切物质和谐统一,使这个世界更加美满。这个世界可不单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的存在就是推进世界向前发展。我们与动物相比,的确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的区别在于人类没有固定的、特别的生存方式,而动物却都有着其特定的栖息地,这就使得它们在适应环境方面比人类差一些。人类还能从事多样化的运动,而且可以用双手劳动,这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及的。对于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为的事情。人类有多种语言,能走、能跑、能跳、能像鱼一样游泳,还能做富有美感的运动,比如跳舞或者什么。然而,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没有能力能够表现出来,得在童年时期逐步学习。
婴儿想要适应这个世界,也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孩子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去适应文明社会越来越复杂的生存环境。这种适应能力也只能是孩子才具备,成人已经无法做到,这就是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比较困难,即便这门语言非常简单。成人即使喜欢某个环境,也只能把它放在记忆里;而孩子却可以将它不知不觉地吸收,构成其内在心理的一部分。孩子就是这样,能够将所见所闻融入大脑,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语言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心理学家常常把这种能力称为“内在美”,它的目的是为个体构筑一种行为,不仅适应他自己所属的时间与空间,也适应社会的精神意识。成人在精神和感情上常常是带有某种偏见的,这点在宗教上体现得就极为明显。宗教也许从理性的角度考虑应该是拒绝,但它从婴儿出生起就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很难在摆脱宗教。
我们如果想要强化一个名族,或者剔除一些民族的劣根性,那一定要从孩子做起,从儿童期入手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成人身上很多东西已经定型,他们不可能做出太大的改变,我们要挖掘一些潜能,或者唤醒某种意识,只有从孩子身上进行,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模仿与准备
在这一节之前,我们就已经对一岁半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讨论,这个时候儿童的上肢与下肢之间的协调尚处于准备阶段,儿童的个性也是在这个时间内逐步发展,因为当他们两岁的时候就将迎来一个“语言大爆发”阶段。在儿童一岁半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尝试着进行自我表达,这是一个需要艰苦努力的、极富建设性的工作。
此时,我们应该引起特别的注意,不要去打乱生命的规律,更不能干涉儿童的发展过程。如果自然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需要紧张努力的阶段,那么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为儿童稍尽绵薄之力。我只提出了一个一般的主张,详细透彻的研究则留待研究儿童期的众多学者们去做。他们认为,在生命的这个阶段,儿童已开始进行模仿。实质上,这并非什么新观点。因为据说儿童永远都在模仿年长者。
很显然,这种认识是十分肤浅、可笑的。很多研究可以表明,儿童在模仿成人之前,一定是有着自己思考的,而非“鹦鹉学舌”式的机械模仿。过去,人们只看到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因此很自然地认为成人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儿童做好榜样,尤其是母亲和我们更要显示出良好的品德,尽量做得完美无缺。然而自然却不这样认为。它并不关心成人的完美与否。重要的是在儿童能模仿之前,他必须有所准备,这种准备来自他人一直在作的种种努力。每个人都是如此。成人树立的楷模只给他提供了模仿的目标或动机,并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
儿童行为常常是极富创造性的,他们一旦开始模仿,往往会超越所模仿的对象。在有些时候,儿童会比他们模仿的对象做得更出色,这也不足为奇。比如说,一个儿童想成为一名钢琴家,他不仅要会弹琴,还必须不断练习,以此提高手指的技巧,同时要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一直在模仿,从不想超越,那他永远成不了钢琴家。但是,我们经常把这种对模仿的朴素信仰运用到一些高级领域中去。我们给他朗读和讲述关于英雄和圣人的故事,以期通过这种影响使他也成为英雄和圣人。然而,如果缺乏深厚的精神准备,则此种想法就会恰似镜花水月。仅靠模仿而成伟人者,亘古未有。
模仿可能会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但是要有大幅度提高,还必须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模仿也需要一个准备阶段,儿童在能够模仿之前,需要做出很多努力,以便获得能够模仿的能力。自然赋予我们的不止是模仿的能力,还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和变成榜样所象征之物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帮助儿童的生命能力实现其目标,那么知道在哪些节骨眼上给予有益的帮助就显得极端重要了。
我们观察到,这个年龄的儿童总是喜欢执著地干着同一件事,尽管这些事情在成人看来甚至有些疯狂或者滑稽,但是他们却毫不理会,只是一心一意地去完成。这其实是儿童内心需求驱动力的一种外在表现,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上前去干扰,便会阻碍孩子性格的发展,使他们失去行动的目的和兴趣。现在,人们认为,听其活动周期自然而然地发展和结束是至关重要的。各种间接准备也很重要;事实上,它们都是活动的表现形式。他们的全部生活都是在间接地为未来作准备。大凡干过一些重要事情者,在其完成工作之前,总是有一个勤奋努力、顽强拼搏的时期。他从事的工作尽管互不相同,但他必须按某种方法付出紧张而艰苦的努力,倘使它能完全竭尽全力,那么它就成为一种精神准备。活动的周期必须完整。因此,不管儿童从事的是什么样的智力活动,我们都不能干扰他;即使在我们看来它很荒唐,或违背我们的愿望。因为儿童必须永远能完成其渴望的活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