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我们最好的导师
孩子其实很敏感,他们非常在意大人的一些举动,也很乐意听从成人发出的每一个指令。成人绝对无法想象,孩子们的内心已经做好了服从我们的准备,他们的这个意志是非常坚定的,这是孩子的特征之一。还是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举例说吧,某个小孩子不经意把拖鞋扔在床上,他的妈妈生气地说:“以后别这样了,拖鞋太脏了!”然后一边生气,一边用手把床单上的灰尘拍掉。自从这件事情之后,这个孩子就将这一幕深深地记下了。凡是有拖鞋的地方就会说:“好脏哦!”然后跑到床上去拍灰尘。这个事情让我们啼笑皆非,到底应该怎么办?小家伙们是那么敏感,又那么容易受到我们的影响。因此,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以及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很深的烙印。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完全服从我们的,孩子们是又爱又崇拜。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一旦看出他们的情绪不大对头,就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
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听从我们的教导。但是我们也必须了解他们,可我们却总是说,爸爸妈妈和我们是多么的喜爱孩子,甚至有人主张必须教导孩子爱他们的爸爸妈妈和我们,甚至爱每一个人。可是,我们谁也不是孩子爱的导师,这非常的遗憾。我们不是经常制止他们,便是随意地惩罚他们。没有人能够以井底之蛙的眼光来看待比自己更广阔的世界,就可以成为孩子的爱的导师。
每个孩子在熟睡之前,都希望有父母陪在身边,这说明孩子们的确很爱自己的父母。可是孩子所爱的人却以为“要制止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如果孩子睡觉的时候我们还得陪在身边,一定会把他宠坏的”。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情形也是这样,有的父母会说,如果孩子要求和我们一起坐在餐桌前吃饭,当我们不让他过来他就哭闹的话,最好假装自己还没到吃饭的时候。诚然,孩子由于太小的缘故,还不能吃成人的食物,但在成人吃饭的时候,孩子只要跟着在餐桌前他们就会心满意足。一旦孩子被领到餐桌前,就会停止哭泣,如果他到了餐桌前还是哭个不停,一定是因为没有人理睬他,他因此有被冷落的感觉。孩子一定非常想成为团体中的一员。还有谁像孩子一样,在我们吃饭的时候都那么想和我们在一起?等到将来有一天你会感叹:“现在没有人再要求睡前陪他了,孩子们都只忙着自己的生活了,他们只记得今天发生了什么,还会想到爸爸妈妈吗?”这将是多么可悲啊!只有孩子每天晚上临睡前还记得说:“不要走,陪我吧!”我们可不要失去了人生中这个再也不会来的机会。我们经常见到,小孩子常常一醒来就会把还想睡觉的爸爸妈妈喊起来,这让父母抱怨不已。实际上,父母应该跟这些的天真的孩子步调一致。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大家就应该起床锻炼身体了,但父母却还在呼呼大睡。孩子这时悄无声息地走到父母床边,像是在说:“爸爸妈妈起床啦,我们要学习过健康的生活,早晨的太阳在向我们招手呢!”
孩子们当然不是故意干扰我们睡觉,他们一大早起来就不由自主地想跑到你们身边,是因为他爱你们。你可以想象,他走得跌跌撞撞,穿过光线黑暗的走廊,但一点也不怕黑,他推开半掩的房门,走到爸爸妈妈床边,用手抚摸他们的脸。爸爸妈妈却不耐烦地说:“不要一大早就把我吵醒。”孩子也许会这样回答:“我不是来不想吵醒你们,我只是想亲你们一下!”可是爸爸妈妈还是会蛮横地教训孩子。想想看,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谁一睁开眼睛就想着和我们在一起?有谁如此用心良苦,一面想着亲我们,一方面又想着不要吵醒我们?这样的事情在生命中又能有几次呢?而我们竟然会觉得,如果孩子有这种坏习惯,就一定得想办法改正过来。对孩子的爱的表现,我们竟然十分的冷漠。
孩子大早上醒来,其实不光是喜欢清晨的阳光,更是想着叫一下那睡懒觉的爸爸妈妈。孩子此时实际上是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他唤醒了我们的知觉,用另一种方式使我们保持清醒。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告诉我们,应该过一种更健康的生活,完全可以比现在过得更好。人人都会有惰性,尤其是我们成年人。假如没有惰性,我们原可以过得更幸福一些。孩子恰恰是帮助我们改进的人,可是我们往往比较顽固,不愿意做任何的改变,因此便会遭遇更多的失败。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通常讲的人格特质,不仅仅是包含道德方面的行为,还有更加广义的多重性格。不单单指的是智力和外貌的特性,也包含了孩子将这两者结合以后的表现,这种综合表现是无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这一节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不曾被仔细研究或者说是根本不受重视的儿童活动。
儿童的活动过程可以用曲线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水平线,表示孩子正处于休息状态,水平线以上表示有规律的活动,水平线以下表示随意玩耍或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和水平线的距离表示活动的程度,曲线的方向表示时间的长短。用中图标可以更加明确地将孩子每一个活动的时间和规律,用图形显现出来。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测量一个孩子在儿童之家的所作所为。当孩子们进入教室后,通常先是安静一会儿,然后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起初应该向上画出,说明孩子是在有规律地活动。然后,他玩起来的时候就变得有些混乱。这时候曲线就被画到水平线以下,下降到他的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如果没有意外,孩子们还会换另外一种新的活动。
我们还是来举例说明吧!比如一个孩子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在摆弄带插座的圆柱体,然后拿笔,认真画了一会儿,然后就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孩子,这时候的曲线划到水平线的下方。紧接着,这个孩子和小伙伴儿斗嘴,这时候的曲线应该继续停留在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后来他有点累了,随手拿起几个小铃铛放在秤盘上,大概觉得挺有趣,就专心致志地玩了起来,他的活动曲线则再一次攀升到水平线上方有规律的部分。当他们再次玩腻了,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很可能走到老师的身边,并且表现得异常浮躁。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不能专注的孩子,他们的活动都与上述曲线所描述的相一致,他们无法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情上,常会漫无目的地这项活动转换到那项活动,原本准备在半年的时间使用的教具,他们在几个小时之内就玩遍了。没办法,这就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毫无规律和章法,这种行为是很普遍的。
几个月之后,当我们再次给他们画这个活动曲线图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变现变得比以往专注了。我们还可以明显地看出孩子的活动状况。他虽然没有很严重的无秩序现象,但是离完全有规律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孩子的活动曲线大致保持在有规律和没有规律两者之间。这个类型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以后,趋向于做比较容易的事情,他也许能够从教具里找出一些他已经熟悉的东西,重复练习他已经学会的内容。过了一会儿,孩子看上去有些疲倦,好像不知道该做什么似的,他的活动曲线下滑到代表休息状态的水平线。以上活动模式,不但从一个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甚至全班孩子都会如此。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毫无经验的时候该怎么处理才好呢?他也许会觉得,孩子们可能是累了吧?因为他们已经花了那么长时间摆弄摆弄教具,所以没有办法专心,错误不在我们。
很多心软的教师一定会觉得他们的确有点累,带孩子们去操场转转,放松一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等孩子们在操场上玩命地跑了一阵子后,教师就把他们带回教室。此时孩子们比没出去玩之前更好动,更不可能专心了。这些家伙其实并不是真累,因此他们还会连续从一项活动转换到另一项活动。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他们认为孩子对自己选择的工作会感到满意,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孩子新鲜一会儿之后就又开始烦躁起来。我们对此非常无奈,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用尽了所有办法,可是没有一个办法管用,孩子不仅无法继续原来的事情,也没有平静下来。
尽管我们认真地钻研着教学方法,但是他们对孩子缺少应有的信心,所以教师不会尊重孩子的自主权。这些教师们很敬业,他们对每一个计划和安排都非常在意,只是这些教师已经习惯于干预和指导,这反而干扰了孩子的自然发展,妨碍了孩子原本应该得到的启迪。如果我们可以尊重一下孩子们的自由,对他们充满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陈旧的思想观念抛之脑后;如果我们能够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做是必要的;如果我们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们所发生的全新转变。孩子只有在找到自己心灵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他焦躁不安的心情才会得到平复。事实上,假如孩子们重新选择,找到了一项比以前更为容易的活动,他不安的心情就可能得到缓解,至少这项新活动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孩子也会全神贯注于这项活动中,同时孩子还不易受到身边事物的影响。
当孩子完成了这项新的工作之后,脸上那种“假累”表情就会完全消失,“假累”是看起来很累,而现在他的眼睛闪闪发光,看起来又很平静,似乎有了新的动力,身上充满了朝气。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工作的循环,包含两中间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单一的准备工作,它引导孩子接触事物,并且带领孩子进入第二部分——真正重大的工作。孩子在完成了他的工作之后,就会显得十分淡然,如释重负。实际上,只有在这个时候孩子才会显现出真正的平静。孩子祥和安静的样子,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他已经找到了新的真理,这时候的孩子一点儿也不疲劳,反而充满活力,就像我们刚刚享用了一顿美食,或是洗了热水澡一样。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验,吃饭和洗澡是两种费力气的工作,但它们不但不会让人觉得累,反而会使人重新充满活力。正因为孩子能够从完成工作中获得平静,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孩子有接触重要工作的机会。
我们在此也可以明确一下“休息”一词的真正含义。其实休息并非完全松懈。当我们静止的时候,全身的肌肉都比较僵硬,只有放松时,我们的身体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精神上的平静。人生有时就是这么神奇,你越是让孩子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便越是精力充沛。所以,只有彻底了解孩子,我们才能帮助孩子选择他真正需要的工作。因此,这位我们尊重孩子神奇的生命进程,也深知他必有信心等待,这就足够了。
由于没有学习的压力,孩子显得快乐而且友善,他甚至十分自信地想和教师聊聊天。孩子的心灵之窗彻底打开了,他想找教师谈谈心,因为孩子已经看出我们是聪明和优秀的。从前孩子熟视无睹的一切东西,现在它们似乎都在向孩子招手。毋庸置疑,孩子的感觉变得灵敏多了,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对集体活动更加感兴趣。面对这么多生活上的新事物,孩子必须储备足够的精力。当孩子还是处于一个精神不振的状态时,教师的教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折磨。这样的孩子既没有自信也不懂规矩,就算能教会他一些东西,也会让大人感到筋疲力尽。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以往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实在太业余了。要求孩子必须服从某个成人,这不是孩子内在发展所需要的行动表现。然而我们却一味要求孩子遵从这些外在的东西,剥夺了他们发展其潜能的机会,这样孩子怎么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呢?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找到那条通往内心世界的道路,而不是一再阻碍他们发展。孩子安静的时候,往往是他特别专注的时候,这时他们的纪律也有保障。在教学上达到这种程度的我们,都会创造出一套特殊的沟通方式。比如,一位教师可能会问另一位教师:“我们的孩子表现得怎么样?他们都有组织、有秩序吗?”那位教师可能回答:“嘿!还记得从前那个很淘气的小男孩?他现在变得特别乖。”用这种方式与孩子们沟通的我们,他对孩子们接下来的发展通常早已心中有数,对孩子的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开展起来。原来让孩子变得有纪律性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情,一个能够自律的孩子就这样走上了自然的心理发展之路。自律的孩子会习惯于工作,如果闲来无事他们就深感不安,甚至在等人的时候他都闲不下来,这样的孩子充满了活力。
当孩子们越来越自律的时候,那种“假累”的现象就会减少,工作结束后得以平静的时间就会延长,因此必须让孩子有比较多的时间沉浸在他已经完成的工作中,这个安静的时刻有它特殊的意义。尽管工作暂时结束了,但是另一项观察外部世界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孩子的内心十分平静,他注意观察着周围正在发生的事,并不断地在思考,于是又有了新的发现。
怎样达到专心致志的目标呢?大体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好有具体目标的工作;第二阶段,满足孩子的内在发展要求;第三阶段,使疑问得到解答。当孩子心里的疑问有了答案时,外在表现会有所改变,因为孩子领悟到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孩子变得十分听话,而且他所表现出来的耐心几乎使人无法相信,更让人惊讶的是,此前并没有教给孩子要听话或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