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5283500000032

第32章 如何正确地带孩子(4)

在普通学校里,孩子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犯了错误,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个。犯了错误老师会告诉你,与自己无关。这同我们的自由观念相差多么悬殊啊!如果我不能自我纠正,就不得不寻求他人的帮助,而其他人对错误的认识并不比我好。如果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自行纠正,该有多好!能够自行改正错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这对性格的形成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否则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

“控制错误”如同一个指针,它能告诉我们是朝向目标之路还是偏离目标之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想到一个城市去,却不知道怎么走,这时人们带上一份地图,或者寻找路标。看到有个路标上写着“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两英里”,我感到踏实了。但是,如果我突然看到有个路标上写着“孟买——50英里”,我就知道走错了。地图和路标是个助手,没有它们,我就得向其他人间路,就可能会得到相反的回答。无论到什么地方,可靠的导引和检验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教育一开始,科学与日常生活需要必须接受的事实就是“承认自己错误的可能性”。

由此我们认识到,生活中的必备常识应该在儿童早期就加以培养,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学校也应该在这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就像提供教材那样。孩子们发展的方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结果,因此必须随时保证不能脱离正确的轨道。如果能够在教育中实现这个原则,那么,教师和家长是否完美就无关紧要了。如果这样的话,成人犯了错误也不会再难堪,反而会引起儿童的一定兴趣,因为对儿童来说,犯错误是很自然的事情。当大人也随着孩子一起承认自己所犯错误的时候,彼此之间的纪律便会进一步拉近。可是如果是两个自以为完美的人,他们自然就无心理会对方,因为他们只觉得自己完美无缺,对方则让自己无法忍受。

在我们的学校里,儿童最早做的练习之一就是将一套高度相同而直径不同的圆柱体嵌入长木板上相应的圆孔。第一步是让他们认识到每一个圆柱体都是不同的。第二步是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拿着柱体顶端的圆头。儿童开始每一次将一个圆柱体嵌入孔内。但最后他发现,他嵌错了一个。剩下的这个圆柱体比余下的这个圆孔大得多,其他的一些圆柱体又嵌得太松了。儿童再次查看,更仔细地研究所有圆柱体和每一个孔。现在他遇到了一个问题,剩下的那根圆柱体表明他嵌错了。然而,正是这个错误增添了这个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练习。所以,这套教具满足了两种要求:

(1)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

(2)让儿童控制错误。

我们学校的玩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孩子们能很直观地看出自己的错误。这些玩具不但适合3~6岁儿童,就连2岁的孩子也能使用。通过这些玩具,孩子很快改正自己的错误,走上不断完善的道路。当然,能够改正错误,并不等于儿童已经完美了,还必须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愿望。儿童也许会说:“我还是不够完美,还有很多能力有待提高,有很多缺陷需要弥补,但是我最起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会犯很多错误,但是我从来不惧怕错误,并且有信心改正错误。”

所以,他们具有明智、确信和经验,这是走完人生旅程的保险旅费。保险的这种意义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把儿童带向完美之路也并非易事。告诉儿童,说他聪明或者愚笨,说他反应灵敏或者迟钝,说他好或者不好,都是一种背叛。儿童必须自己明白他能够做什么。重要的是,不仅给予儿童教育的方法,而且给他提供将其错误告诉他的指示物。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孩子们学习的情况。假如学校的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些算术题,他们在得出结果之后,总是乐于检查一遍,对他们来说确保无误之后,再交上去。对他们来说,发现错误远比作对这道题有意思的多。为了增进儿童对错误的认识,我们还在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儿童对做得更好的兴趣、不断的自我检查和自我测验对保证其进步来说也是非同小可的。儿童的天性倾向于准确,获取准确的方法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在我们的一所学校里,有一次,一个小女孩看到了一张“告示牌”,上面写着,“出去,关门,回来。”她认真地看了看这张告示牌,然后照着去做。但是她在中途停了下来,跑去问老师:“如果我已经把门关上了,我又怎么回来呢?”

“你说得很对。”老师说,“是我写错了。”然后老师重新写了这句话。

“对了。”小女孩微笑着说,“现在我能做到了。”

我们之前已经提到了,错误可以拉近每个人之间的距离,让大家不再有那么多隔阂。错误如果得到改正,同样可以进一步增进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要有一个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知道人无完人,那么就能够重新认识错误,并以发现错误为乐。错误本身变得有趣了,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当然也成了人们之间友情的桥梁。它特别有利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儿童发现成年人的某些小错误,并不意味着他不尊敬成人,也不会丧失成年人的尊严。慢慢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越来越重要起来,因为大家都在用眼紧紧地盯着错误。

儿童的家庭教育

大家都知道儿童教育是以观念偏颇、先入为主的成见为基础的。我们很多人都尝试将实际观察到的一些看法公布出来,很多通过观察而得出的教育方法已经奏效。并且这些方法已经深入到各个家庭之中,那时不但孩子可以面目一新,家长也可能脱胎换骨。

大多数的家庭教育还是循着原来的老路子,就是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教他们分辨对与错,能够率先示范、以身作则的家长却寥寥无几,他们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光说不练。一旦这些方法无法实现其教育的目的,那么家长便会对孩子拳脚棍棒相加。在这样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里,这种不尊重孩子人权的体罚行为是应该严格禁止的。

然而,这个体罚的权力也让家长背负着双重的责任:一是在没有抵抗力的孩子面前,家长必须展现出他们说一不二的权威;二是家长必须在行为举止方面做孩子的典范。家长非常了解自己在孩子未来发展道路上正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正如一句谚语所言:“那双推动着摇篮的手,掌握了整个世界的未来。”然而,一个童年时只需要靠练习和耐心便可顺利学会简单工作的母亲,是无法用那套方法教育孩子的。

那些年轻时候就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父亲,也显然没有时间和耐心去教育孩子的人格,更无心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所以,不管是疏忽也好,不懂得如何教育也罢,总之他们没有尽到自己做父母的责任。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一个孩子刚刚出生,他的父母就不停地互相争吵,彼此恶语相向,甚至很尖刻地指责对方的缺点。这样一来,他们成了孩子的“榜样”,这显然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利。孩子的父母也要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他们还要装作自己是十全十美的样子,然后努力地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改正孩子的缺点,让孩子每天都进步。天哪,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由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矛盾,做父母的需要面对的情境,我们在此也无法一一备述。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说谎”的问题吧,不管是不是善意的谎言。

我们作为父母,当然有义务让孩子变得诚实。我熟识的一位妈妈为了教导她的小女儿要诚实,向她描述了许多说谎的卑劣行径。同时,她还在小女儿面前赞美那种即使受到磨难、做出牺牲,也坚守诚实的勇气和坚定意志。做妈妈的用尽心思想让孩子理解,一个小小的谎言到头来会让人犯下一连串的错误,就像一句谚语所说:“说谎会使人失去理智。”她还特别对小女儿强调,一个身处幸福家庭的人更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为那些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得到良好教育的人树立典范。

可是这位母亲是否能言行一致呢?某天,她一个朋友邀请她去参加音乐会,这位母亲却说:“不好意思啊,我今天有点不舒服,去不了。真的很抱歉!”她的电话刚刚讲完,孩子就从隔壁房间窜出来说:“妈妈,你说谎!你说谎!”妈妈此时一脸茫然,显得手足无措。小女孩与妈妈之间也就彻底失去信任了,从此可能会产生隔阂。试想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诚实,又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必须诚实呢?说到欺骗,还有一则圣诞老人与圣诞节的故事。一位母亲骗孩子说,圣诞老人是真实存在的,说完之后又感觉不妥,便又告诉孩子事实的真相。孩子知道了过去一直被欺骗后,失望极了,整整一个礼拜愁眉不展。他的妈妈在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然而,一样的事情却不一定有一样的结果。比如,有一位妈妈也向她的小儿子说过类似的话,小男孩听了以后马上笑了起来,还对他的妈妈说:“哦!妈妈,我早就知道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可是你怎么不告诉我呢?”“因为妈妈每次听了这个故事都很高兴呀!”在这个情况下,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整个对换了。孩子是非常敏锐的观察家,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他顺从并取悦他们。

很多时候,孩子的正义感也会让父母感到羞愧,他们甚至会用自己的言行给父母上一课。有一天晚上,一位好心的妈妈让孩子上床睡觉。小男孩请求妈妈允许他把已经做了一半的事完成后再去睡,可这位妈妈一点也不肯让步。小男孩只得乖乖地上床了,可是过一会儿他又爬起来,想把事情完成。小男孩的妈妈发现他竟然偷偷溜下床,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小男孩哭着对妈妈说:“我没有骗你啊,我跟你说过我想把事情做完的。”妈妈不想再和他说下去,就叫小男孩说“对不起”。但是小男孩有自己的原则,他认为自己没有欺骗妈妈,也就不需要道歉。妈妈在无奈之下,说小男孩不听话,不爱她。小男孩听了之后说:“妈妈,我是很爱你的,只是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事,为什么一定要道歉呢?”我们突然发现,小孩子的说话似乎更像大人,而这位母亲则多少有点胡搅蛮缠的意思。

既然说到这个话题,我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牧师,他和小女儿每个礼拜都回去教堂帮忙。某个礼拜天,这位牧师正在布道,主题是耶稣的同情心。他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穷人以及受苦难者也是耶稣的子民,如果我们要获得永生,对穷人和苦难的人就必须爱护。牧师的小女儿被爸爸的讲道深深感动。回家的路上,小女儿见到路边有一个小女孩在乞讨,那可怜的小女孩身上还有许多伤口,她跑过去,怜惜地拥抱并亲吻了小女孩。

牧师和她的太太见到孩子这样做,顿时大发雷霆,当即把孩子臭骂了一顿,并且要求她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蠢事。回到家里之后,他们还勒令孩子赶快将衣服换掉,并且好好洗个澡,否则不准她上床睡觉。此后,小女孩再也没有去听牧师布道。在她眼中,父亲不过是个道貌岸然的人,言之凿凿大谈同情和美德,却拒绝做任何一件善事。有时候她即便听爸爸布道,也当作是故事一样去听,父亲却再也没有办法打动她的心。

生活中这些例子也许比比皆是,成人的言行不一,势必给孩子造成某种心理上的冲突,为什么成人总是喜欢说一套做一套呢?孩子和成人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条沟却不是一天就出现的。在孩子和父母的冲突中,虽然取得胜利的一方通常是势力强大者,但是做爸爸妈妈的依仗强权所取得的胜利,往往不能够使他们的小对手信服,因为大人的确是做错了。家长们还会采取高压手段来制伏孩子,并强迫他朋从,以便保持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严形象。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父母往往要命令孩子闭嘴,这才保证了“和平”。可是,父母在获得胜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孩子对他们的信任,并且连他们和孩子之间的自然情感和相互信赖也一道消失。

这样一来,孩子内心所需要的那种慰藉没有得到实现,他们索性就将自己保护起来。当然,有的孩子也会去尝试着适应大人不当的行为,但是这样同样会使他们的内心感到压抑,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孩子常常以羞怯的姿态或故意说谎来掩饰其不乖的行为,孩子的恐惧感也和说谎一样,是被迫屈服和顺从家长而引起的。这种情绪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要比其他情绪严重,因为它使孩子把想象与感觉混为一谈。这种情绪上的混乱常发生在缺乏内在发展机会的孩子身上。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越来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使他们与孩子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代沟”就这样形成了。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曾用“压抑”这个词来形容成人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这一词的字义已经清楚表明了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成长,主要原因就在于受到了成人的“专制”的压抑。由于儿童与社会是隔离的,当他受到成年人的影响时,他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成人,他的行为、举止就会与其最亲近的人相像。这些能影响他的人,通常是他的父母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