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5283500000037

第37章 应该怎样爱孩子(2)

3.引导孩子们学习具有耐心的美德和有信心的品格

这种有信心的品格是一种人生哲学。当孩子们播下一粒种子,直到它结果,首先他看到的是不成型的幼芽,然后是它的慢慢生长变化,最后开花直到结果;有一些植物发芽早一些,有一些则晚一点;落叶植物生长的快些,果树则慢一点。不管怎样,儿童最终会获得心理平衡,在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一种智慧,就像农民知道按时耕种那样。

4.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感情

大自然以其神奇造化之功哺育着这种感情,谁为它付出了劳动,谁就会获得丰硕的果实。甚至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灵与在他们照料下而发育的生命之间也会产生一种一致性。小孩子们会非常容易地对蚯蚓和粪虫产生兴趣,而且我们这些成长时远离大自然,同时又没有接触过某些动物的人却感到害怕。儿童的这种兴趣正好能发展成为对生命的信任之情,这是一种爱的形式。

最能培养对大自然感情的是栽培植物,因为植物在其自然发展中给予的远比索取的多,它不断地展示着自己的美和丰富性:当孩子们栽培了蝴蝶花或紫罗兰、玫瑰或风信子,播下种子或埋下根球,或种了果树,也按时给它们浇了水,最后,那盛开的花朵、成熟的果实,就是大自然赐给他们的慷慨礼物。当孩子们不得不采集劳动的物质成果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会动的清一色的果实都用于消费,分配殆尽,而不是增加积累。

5.儿童沿着人类发展的自然道路前进

简言之,这种教育使得个体发育和人类整体的发展协调起来。人类通过农业从自然状态进入人工状态。当人类发现土地增产的秘密时,它就获得了文明化的报酬。注定要成为文明人的儿童也必须经历这条道路。如此理解自然教育的作用,它就容易付诸实践了。因为即使缺少供体育练习用的宽阔操场和庭院,只需找几平方米用于栽培或一小块地方让鸽子做窝,以便进行精神教育总还是可能的,即使是窗台上的一盆花,如果需要,也可以用于教育。

在罗马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里,有一个宽大的院子作为种植园地。在那里,孩子们除了可以在户外活动外,还可以进行种植。当较小的孩子们在路上跑来跑去,或在树阴下休息时,大一点的孩子们则正在土地上播种、耕种、浇水或查看耕地表层,好让种子发芽。

说到自然教育,那些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可能面临的问题要比较多。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钢筋水泥建筑的“森林”,离大自然以及那种古朴的自然劳动生活已越来越远。但这种自然生活对于儿童的成长意义深远,让孩子受到自然教育,是孩子发展自我的一个重要内容。保护和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感知力,让孩子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联是尤其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尽可能为孩子了解和探索自然创造条件。可以带孩子一起买菜,通过买菜识别各种蔬菜瓜果,五谷杂粮;让孩子参与植树、绿化带的清理、拔草活动,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如果有条件,还可鼓励孩子种植花草或蔬菜,养小鸡、小狗、乌龟等动物,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动植物的特点,建立爱心,认识自然规律,使孩子在这一劳动过程中对生命和大自然产生热爱。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例如郊外农场、风景区或动植物园,让孩子通过观赏自然景色,体验世界的原初美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获得心灵的陶冶。我们应该相信,当孩子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之后,一种眷念就会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并对其个性、兴趣、精神产生影响,孩子的感官能力也能由此得到加强。

我们都知道,环保将成为人类未来的关键主题。作为父母,应该在生活中对孩子开展环保教育,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让孩子从小建立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人类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和自然条件。工业化生产大规模发展之后,工厂、交通工具、家电燃油所制造的废气、废物、废水等等对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可以预见,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相应的重视,那么生态系统必然出现难以弥补的破坏和缺口,整个生态系统一旦出现断链乃至反常,人类生活就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能否健康地维持和发展下去,而这种维持和发展正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的家园不受污染的破坏,环保教育应在孩子中间进行。作为父母,应该在生活中对孩子开展环保教育,让孩子从小建立环保意识。我们都知道,无知往往能导致罪恶,然而即使一个人具有理性判断能力,也可能做出不符合理性法则的行为。

1.在生活中建立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包括保护大气层、树林、淡水水源、野生动植物、土壤等方面。家长在日常教育的基础上要注意有关环保知识的讲解,建立孩子对于环保的概念,激发其兴趣。比如我们可以在与孩子谈话、讨论时,将环保知识有机地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注意发掘各项活动中的环保因素,让孩子知道各种与环保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通过对绘画、废物利用等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强化其环保意识。在劳动中增加锻炼内容,例如种树、嫁接、自然实验等。另外,让孩子积极参加各种生动有趣的环保活动。

2.让孩子体验环保

带领孩子实地参观和感受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比如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和浓烟滚滚的受污染的环境。可以带领孩子参观污水处理厂,将脏水和饮用水进行比较,让孩子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日常生活中可选择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的游戏进行环保教育,如名为“呼吸之树”的游戏,在游戏中把椅子当作“树”,只有在“树”下才能呼吸,随着“树”的减少,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到呼吸越来越困难。让孩子通过这个游戏明白植树造林和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3.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孩子好模仿身边的成人,例如他们的父母。这种模仿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则完全是无意识的模仿。这是儿童吸收性心智的无意识学习过程。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清洁卫生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浪费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碗筷。最好的做法是,与孩子讨论怎样使家园变得更整洁、更优美,通过爱护身边的环境来获得一种对美感的认识:环保能带来美,从而培养孩子的环保趋向。

到了春天,不妨带孩子去花园。当孩子采了一朵花,走到母亲面前说:“妈妈,这朵花很漂亮,送给你。”妈妈接过花,仔细看一看然后微笑着说:“这朵花的确很漂亮,只是把它摘下来太可惜了。”接着就给孩子提示,让孩子认识到:漂亮的花儿是给大家看的,你摘走了别人就看不到了,如果不摘,我们就可以每天来看它。如果每个孩子只要喜欢一朵花,就把它摘下来,那花坛里恐怕就没有花了,美丽的环境就被破坏了。只要循循善诱,孩子自然会高兴地接受。

也可让孩子在初春时,了解刚刚发出嫩芽的绿色植物,并通过踩痛了小草会哭的故事,让孩子不要踩痛小草,小草就像孩子一样,需要保护,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健康地成长,长得非常茂盛,郁郁葱葱,从而激发出孩子本能的恻隐之心和关爱的情感。从小进行环保教育,尤其是在孩子心智关键期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孩子就会吸纳关于环保的概念,并逐渐建立一种理解能力,让环保观念成为孩子思想价值观念的一部分。

如何对待遭遇不幸的孩子

在罗马创建的首批“儿童之家”中,我们找到了一些令人感动的例子。这所“儿童之家”有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他们负责照料60名大地震后幸存的孤儿,那场大地震想来让人不寒而栗。这些孩子虽然幸运地活了下来,但还没有摆脱地震的阴霾。他们冷漠、孤僻、性格极为倔强,有的甚至失眠、厌食,对世事充满了绝望。他们没有背景、没有来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姓名。我们唯一能够感受到的,就是他们晚上歇斯底里的呐喊和哭泣。

意大利皇后非常同情她们,她为这些不幸的孩子提供了一个欢乐的场所。他们的新家有适合自己使用的各种色彩鲜艳的小家具:有门的小柜、小圆桌、稍高的长方形桌子、立式小凳和小扶手椅。窗户都悬挂着彩色的窗帘。餐具及就餐设施也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有自己的小刀、叉子、勺子、盘子、餐巾,甚至肥皂和毛巾的大小也跟他们的小手相适应。在每件东西上都有一个考究的装饰品。教室墙上挂着许多图画,四周摆着花瓶。这是圣芳济修会的一个寺院,有着宽敞的花园、宽阔的走道、金鱼池和鸽房,身着灰长袍并罩着庄严的长头巾的修女平静地走动着。

孩子们在这些修女的教导下,举止变得非常优雅,俨然一副贵族的样子。因为这些修女过去曾经大都是贵族,所以很有修养。这些人回忆起她们过去在上流社会里的行为方式,并把它们教给似乎永不知足的儿童。儿童学习像王子一样用餐,学习像最好的侍从一样端菜。虽然他们失去了对食物的自然欲望,但他们对所学到的新知识和进行各种活动却很高兴。他们的食欲渐渐恢复了,并能很快地入睡。他们的变化确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只要到了那里,就可以见到这些孩子们欢呼雀跃的神情。他们会把东西提到花园去,或把房间里的家具搬到树下,既没有损坏任何东西,也没有碰撞任何东西。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呈现出欢乐和幸福的神情。

看到这些儿童幸福地生活,我想到了一个词:归属感。还有什么比征服忧愁和悲伤更让人心神激荡的事情吗?他们俨然已经迈入了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尽管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其实归属感是一个与童年时期无知懵懂相对立的,然而这个词可以给我们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这不能不让人称奇。儿童在经历了一种精神新生后,摆脱了悲伤和放纵,产生了欢乐和纯洁。我们若将放任和悲伤看做一种对完美状态的背离,那么,恢复纯净和欢乐的状态就意味着心灵上的归属。

这些儿童确实找到了那种归属感,他们化悲伤为前进的动力,克服了许多根深蒂固的缺陷。不仅如此,通常被看做是缺点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因此,这些儿童带来了一种令人迷惑的更新,他们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表明,人一旦犯了错误,必须完全更新。这种更新只有在一个人的创造力的源泉中才能发现。

如果没有这种发现,蒙台梭利学校里这些曾经几乎绝望的儿童,就根本无法区分自己身上的善与恶,因为在成人的眼中,他们早就被当做“坏人”给定性了。儿童的善与恶本无绝对的边界,环境在这中间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儿童的天性往往被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给掩盖。于是,我们再也看不到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眼神了,他在成人社会生活中完全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人们对善恶的评判标准,让儿童成为隐形人。

儿童的本质是什么

“蒙台梭利”教育法可能与大多数的教育方法不一样,它只关注孩子们身上那些尚未被发现的精神特质。它重点强调的是挖掘儿童潜能,将孩子的内在能力发挥到最大化。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也就对孩子做了进一步的保护,并且强烈呼吁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权益。

事实上,孩子总是生活在家长的“笼罩”之下,这样难免成为弱势群体,得不到尊重,心理需求又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境遇是在不容乐观。蒙台梭利学校的成立,可以说给了孩子们一个心灵的避风港。这里的孩子们,天性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学习态度和方式,让我引起了对现代教育的忧思,并将教育的重心转移到敏感儿童身上。

孩子向我们展示的是他们尚未被探查到的心志,他们的一些行为倾向也是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从未研究过的。比如,像玩具之类的东西,我们认为孩子都应该非常喜欢,可有的孩子就是不感兴趣,甚至童话故事也无法吸引他。相反,他们一直想摆脱大人的控制,每一件事都想自己动手。除非真的感到无能为力,否则孩子们决不想让大人插手。孩子们在工作的时候是那样安静和专注,那种专心致志的神情真是令人感叹!

孩子们在过去由于长时间被打扰或者压抑,这时才流露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神情和能力。我们有时会不适当地参与他们的工作,总以为自己完美,绝对胜过孩子们。所以就按照自己的那套规则或模式强行转接到孩子身上,妄图控制他们的行动,使他们屈从于自己。

成人喜欢自以为是地解释孩子的一切行为,认为自己对待孩子的方法都是正确的,这就使学校教育出现了偏差,甚至误导了整个教育体制。这些教育方法上的错误,引发了我们新的反思。一直以来,儿童与家长的关系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如今这种对立关系面临着社会的考验。要改变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必须采取改革,这一行动不光是针对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引起所有成人,特别是准父母们的重视。